15
方剂:
半夏汤(秫米、半夏)——胃逆不和 不得眠主方 兰草汤(佩兰)——脾瘅(口甘)
16
• 综上所述,无论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还是诊 断、治疗与预防,
• 《黄帝内经》的论述都颇具规模, • 为脾胃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医学所谓的“脾胃”不仅仅是解剖学概念, • 更主要的是具有生理、病理功能的概念, • 是个多种功能的概念统一体。
热,烦心出黄。” • 《素问·热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
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 表明脾胃病证常可由其他经络、脏腑传变而来。
11
• 至于脾胃病证的发病机理,涉及到寒热虚实等各个方面
• 《素问·藏气法时》:“脾病者,身重善饥肉 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飨 泄食不化。”
• 腹满、飨泄、饮食不化为脾家虚实常见 之证。
•
12
• 《素问·调经论》:“脾藏肉……形有余则腹胀, 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 《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脐以上皮热;胃中寒,则腹胀”
•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面热者,足阳明病”
13
(三)脾胃病的治疗 • 刺灸治疗 • 《素问·刺热篇》 • 治脾热病以“刺足太阴阳明”
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满。”
23
二、脾胃病证的八法应用
1.汗法——桂枝汤 麻黄汤 2.下法——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子仁丸 3.吐法——瓜蒂散 4.和法——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小半夏汤 5.温法——理中汤、四逆汤、大建中汤、苓桂术甘汤、黄 土汤、桃花汤 6.清法——白虎汤、竹叶石膏汤、茵陈蒿汤 7.消法——厚朴七物汤 8.补法——薯预丸、小建中汤、麦门冬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