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汽车安全气囊工作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范文安全气囊是汽车上的一项重要被动安全装置,能够在发生碰撞时起到保护乘客的作用。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车辆电控系统接收到碰撞传感器的信号,发出指令后气囊即可迅速充气弹出,形成一个柔软的气囊,为乘坐汽车的人员提供保护。
安全气囊主要由气体发生器、碰撞传感器、导火索、气囊和充气系统等组成。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碰撞传感器会检测到碰撞信号,然后将信号传输给车辆的电控系统。
在接收到碰撞信号后,车辆的电控系统会根据信号的强度和方向判断车辆发生碰撞的严重程度,进而决定是否触发安全气囊的充气。
当触发条件满足时,电控系统会通过控制装置打开导火索,并点燃气体发生器。
气体发生器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当该物质与气体发生器中的气体混合时会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迅速充满气囊。
充气系统会使气囊迅速充气并弹出,形成一个柔软的保护屏障,以吸收碰撞中的冲击力,减轻乘坐汽车的人员受伤的概率。
使用安全气囊的方法相对简单。
在乘坐汽车时,乘客应首先确保自己系好安全带,因为安全气囊并不能完全取代安全带的作用。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安全带将会为乘客提供紧密的约束,以减少碰撞中的冲击力。
如果发生碰撞,气囊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充气并弹出,这时乘客应尽量保持身体放松,尽量避免与气囊的碰撞。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气囊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
首先,儿童和婴儿由于身高和体重的原因,不能使用安全气囊。
他们应该乘坐特制的儿童安全座椅,并将座椅安装在后排座位上。
其次,驾驶者和乘客应坐直,保持脊椎的正常曲度。
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碰撞时对身体的冲击。
另外,驾驶者和乘客应坐在自动调整椅背倾斜度的位置上,保持良好的视野和舒适的姿势。
在使用安全气囊时,乘客还需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
首先,乘客不应将脚放在安全气囊的位置上,以免发生碰撞时对脚部造成伤害。
其次,乘客也不应将任何物体放在安全气囊上,以免妨碍气囊的充气和弹出。
最后,乘客还应避免将身体过于靠近安全气囊,以减少碰撞时对面部和胸部的冲击。
简述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如下: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是根据设定的程序对传感器所检测的信号进行数学计算和逻辑判断,当检测到的信号强度超过其设定值时,安全气囊ECU立刻向气囊组件内的电爆管发出点火指令,引爆电爆管,点火剂受热爆炸,迅速产生大量热量,充气剂受热分解释放大量氮气充入气囊,气囊便冲开组件的装饰盖板鼓向驾驶员和乘员,使驾驶员和乘员的头部和胸部压在充满气体的气囊上,将人体和车内构件之间的碰撞变为弹性碰撞,并通过气囊产生变形吸收人体碰撞时所产生的动能,从而达到保护人体的目的。
说明下安全气囊工作原理安全气囊工作原理。
安全气囊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上的 passivesafety 设备,它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迅速充气并形成保护气囊,从而保护车辆内的乘客免受碰撞伤害。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车辆上的传感器检测到碰撞信号后,控制气囊充气装置迅速充气,形成保护气囊,从而减少乘客在碰撞中受伤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碰撞信号检测、气囊充气和保护乘客三个步骤。
1. 碰撞信号检测,安全气囊系统中安装有多种传感器,如加速度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碰撞传感器等,用于检测车辆的运动状态和碰撞信号。
当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发生碰撞时,会向气囊控制单元发送信号。
2. 气囊充气,接收到碰撞信号后,气囊控制单元会迅速启动气囊充气装置,向气囊内部发送高压气体,使气囊迅速充气,形成保护气囊。
充气过程通常在碰撞发生后的几十毫秒内完成,速度非常快。
3. 保护乘客,当气囊充气后,乘客在碰撞时会受到保护气囊的缓冲作用,减少身体受伤的可能性。
随后,气囊会迅速排气,以便乘客能够自由脱离车辆。
二、安全气囊的结构。
安全气囊通常由气囊模块、气囊充气装置、气囊控制单元和传感器等部件组成。
1. 气囊模块,气囊模块是安全气囊的主体部分,通常由聚酯纤维等材料制成,具有较强的抗拉伸性和耐磨性。
气囊模块通常安装在车辆的方向盘、仪表板、车门等位置,以便在碰撞时迅速充气形成保护气囊。
2. 气囊充气装置,气囊充气装置是安全气囊的核心部件,它能够接收气囊控制单元发送的信号,迅速充入高压气体,使气囊迅速充气。
充气装置通常由气体发生器、点火装置和气体储存罐等部件组成。
3. 气囊控制单元,气囊控制单元是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中枢,它能够接收传感器发送的碰撞信号,并根据碰撞严重程度控制气囊充气装置的工作。
气囊控制单元通常还能够监测气囊系统的工作状态,并在系统故障时发出警报。
汽车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引言汽车安全气囊是一种重要的被动安全装置,它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迅速充气并形成一个保护性的气囊,减轻乘员在碰撞中受到的冲击力,从而减少伤害。
本文将详细解释汽车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包括传感器、触发机构、充气装置和气囊等关键部件的功能和协同工作过程。
1. 传感器汽车安全气囊系统通常包含多个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变化。
主要的传感器包括碰撞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
•碰撞传感器:通过检测碰撞力大小和方向来触发安全气囊系统。
常见的碰撞传感器有机械开关、压电式和惯性式等。
•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加速度变化,以判断是否发生了碰撞。
它可以通过测量车辆加速度来确定是否需要触发安全气囊。
•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气囊充气后的压力情况,以确保气囊能够正常充气并保持适当的压力。
2. 触发机构触发机构是安全气囊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负责在碰撞发生时将气囊迅速充气。
触发机构通常由电子控制单元(ECU)和点火装置组成。
•电子控制单元(ECU):作为安全气囊系统的主要控制中心,ECU接收传感器的信号,并根据预设的算法来判断是否需要触发安全气囊。
一旦判断需要触发,ECU会通过点火装置来激活充气装置。
•点火装置:点火装置是触发机构中的一个关键部件,它通过提供高能电流来激活充气装置。
当ECU接收到触发信号后,它会发送电流给点火装置,从而产生高温火花,引燃充气装置中的化学物质。
3. 充气装置充气装置是安全气囊系统中负责将空气迅速注入到汽车安全气囊内部的部件。
主要的充气装置包括发生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
•发生器:发生器是充气装置的核心部件,它通常由化学物质组成,如钠氖化合物或铝粉。
当发生器受到点火装置的激活时,化学反应会迅速产生大量热能和气体。
•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是安全气囊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将化学反应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转换为可用于充气的低温低压气体。
这样可以确保安全气囊在充气过程中不会过热或破裂。
安全气囊工作原理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感应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快速填充气体进入气囊内部,从而形成一个柔软的防护物,以保护车辆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安全气囊系统通常由传感装置、控制单元和气囊组成。
当传感装置检测到车辆发生碰撞时,传感装置会向控制单元发送信号。
控制单元会根据传感装置提供的信号,判断碰撞的严重程度和角度,并通过控制装置开启气囊系统。
接下来,控制装置会迅速放出化学反应剂到气囊内部。
这些化学反应剂与空气中的氮气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
这些气体迅速填充气囊内部,使气囊迅速膨胀形成一个柔软的防护物。
当驾驶员或乘客因车辆碰撞而受到冲击时,他们的身体会对气囊施加压力,从而使气囊承受这部分压力,减轻冲击力对人体的伤害。
在碰撞发生后的瞬间,气囊会快速膨胀并迅速放气,以在极短时间内提供最佳的防护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安全气囊仅能提供瞬间的防护作用,无法持续防护。
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后,驾驶员和乘客还是需要靠安全带等其他安全装置来提供持续的保护。
总体而言,安全气囊通过快速放气来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力,从而减轻车辆碰撞对驾驶员和乘客的伤害,并提供一层额外的防护。
这种工作原理使安全气囊成为现代汽车安全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和运用安全气囊是车辆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能够迅速充气,保护驾驶人和乘客免受撞击的伤害。
下面本文将介绍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和运用。
一、工作原理安全气囊是由氧化铝、碳酸钠和硼酸等粉末组成的灭火剂,是一种借助化学反应来释放大量气体的装置。
安全气囊的充气装置通过感应车辆碰撞后的加速度改变,并通过车载传感器检测车辆碰撞的冲击力来识别事故。
一旦车辆发生严重碰撞,安全气囊的充气装置就会迅速引燃安全气囊中的化学物质,进而迅速充气使安全气囊膨胀起来。
安全气囊膨胀后,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带来的冲击力,从而起到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作用。
二、运用安全气囊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被动安全装置,通常被安装在车辆的驾驶座和乘客座位置,以及车辆的门板和车身侧面等位置。
它能够在车辆发生事故时承受碰撞的冲击力,减缓人体受到的伤害,并且降低其生命安全受到的风险。
除了在车辆中使用外,安全气囊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航空领域也使用安全气囊来保护机组人员和乘客。
此外,安全气囊还能够应用于一些高风险作业场所的安全保障领域。
总之,安全气囊是现代汽车安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工作原理是在车辆碰撞后迅速充气减缓冲击力,从而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免受伤害。
安全气囊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保障人类生命安全的一种重要技术。
在汽车行业中,安全气囊的运用已经成为了一项必备技术。
自从1970年代被广泛应用以来,安全气囊已经成为了汽车事故减少和生命保障的重要技术手段。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气囊在汽车行业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不断更新和升级。
在传统的安全气囊中,传感器负责监测与呈现碰撞事件的信息,但是现在的高新技术让安全气囊的应用更加灵活。
例如,现代汽车安全气囊与车载摄像头、车辆防撞雷达等设备进行联动,实现更加智能化的触发方式,通过预测车辆碰撞风险的特征,提前展开安全气囊,增加保护范围和减少人员受伤的风险,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气囊的安全性和效率。
所以汽车上配备安全带+安全气囊的组合,对于汽车安全性的提升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二、安全气囊点爆工作原理当汽车发生碰撞时,碰撞传感器会捕捉碰撞数据,将接收的数据传送到电子控制器,然后电子控制器会根据碰强度来分析数据,假如传感器捕捉的碰撞数据达到展开气囊的条件,它就会给充气系统发出释放气囊指令,让充气系统进行点火,使高密度的固态物质叠氮化钠(NaN3)或硝酸铵发生反应,生成大量低密度的氮气,或将储气罐中压缩氮气释放出来充满碰撞气袋,从而使安全气囊在一瞬间膨胀弹出,给乘客提供缓冲防护。
安全气囊就这样被点爆了。
三、安全气囊点爆的工作流程安全气囊的成功触发需要满足的核心条件就是传感器识别到致命撞击,毕竟只是车辆的摇晃或者轻微的碰撞剐蹭,是不会弹出安全气囊的,所以在车辆的几个主要受力地方安装了碰撞传感器,只有芯片分析遭遇了很严重的撞击,才会把信号传给充气系统。
因此安全气囊点爆的工作流程如下:1.将从碰撞传感器接收的电信号传给充气器的引爆剂。
2.引爆剂像根“电火柴”通电后着火,然后再点燃充气器组件内的扩爆剂,扩爆剂又称为引爆管。
3.扩爆剂点燃后,点燃主装药-主推进剂。
传统的主推进剂由氮化钠加氧化剂组成,也有些使用压缩氮气或氩气,还有两种混合应用。
4.推进剂燃烧生成氮气流。
5.迅速膨胀的气体经过过滤进入折囊垫,形成安全气囊雏形。
6.充气器使充入安全气囊的气体压力增高,并开始推压安全气囊饰罩。
7.安全气囊饰罩上的压力不断上升,饰罩材料延伸变形和撕裂薄弱区的接缝。
8.随着裂缝的出现,饰罩门开启,为充气安全气囊的喷出提供最佳通路。
9.气体压力继续增长,安全气囊张开至织物绷紧。
10.乘员接触和压迫安全气囊,实现安全保护;通过气体的粘性阻尼作用,乘员前移能量被吸收和耗散,安全气囊中过压气体经过安全气囊通气孔排出而不致伤害乘员。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观点不代表作者观点,仅供参考。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安全气囊知识安全气囊系统的故障诊断安全气囊系统属于微机控制的电控系统,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安全气囊知识,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安全气囊知识——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典型的气囊系统包括二个组成部分:探测碰撞点火装置(或称传感器),气体发生器的气囊(或称气袋)。
当传感器开关启动后,控制线路即开始处于工作状态,并借着侦测回路来判断是否真有碰撞发生。
如果讯号是同时来自两个传感器的话才会使安全气囊开始作用。
由于汽车的发电机及蓄电池通常都处于车头易受损的部位,因此,安全气囊的控制系统皆具有自备的电源以确保作用的发挥。
在判定施放安全气囊的条件正确之后,控制回路便会将电流送至点火器,借着瞬时快速加热,将内含的氮化钠推进剂点燃。
在近乎爆炸的化学反应快速发生的同时,会产生大量无害的以氮气为主的气体,将气囊充气至饱满的状态,并借着强大的冲击力,气囊能够冲开方向盘上的盖而完全展开,以保护驾驶者头部不受伤害。
同时在推进剂点燃的过程之中,点火器总成中的金属网罩可冷却快速膨胀的气体,随即气囊可由设计好的小排气口排气,以发挥逐渐缓冲功能,并避免在车身仍继续移动时阻碍碰撞后的视线安全性能。
1953年8月18日,J.W.HETRICK取得了第一个美国安全气囊的专利权,但是直至1984年汽车碰撞安全标准(FMVSS208)在美国经多次被废除后又重新被认可并开始实施。
从此以后,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的车身结构等在技术上取得了不断突破。
随着CMVDR294碰撞安全法规在中国开始实施,国内消费者对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技术构成:汽车安全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能体验到行车的乐趣。
最初的安全带是由瑞典人发明的。
安全气囊的出现要晚一些,它是由折叠好的气囊(安装在方向盘上)、充气器、点火器、氮气固态粒子和相应的线束连接而成的,其中,检测碰撞强度的加速度传感器集成在安全气囊控制器内。
工作过程:当碰撞发生时,控制器根据传感器发出的加速度信号,识别和判断碰撞的强度,当碰撞强度达到设计条件时,引爆气囊的传感器迅速触动点火器引爆氮气固态粒子,形成迅速膨胀的气袋,以缓冲前排乘客所遭受的冲击力度,主要保护其头部不受伤害。
汽车的安全气囊原理汽车的安全气囊是一种被动安全装置,它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迅速充气,并且在乘客碰撞车内设备,减少直接碰撞力对车内人员的伤害。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车辆上的碰撞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发生碰撞之后,立即触发气囊充气系统,使得气囊在瞬间充满气体,有效地减少了车内人员受伤的可能性。
安全气囊大致分为两个部分:气囊和充气系统。
气囊通常是用一种特殊的聚酯纤维制成的,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拉强度。
在气囊膨胀时,它能够迅速充满气体,并且保持一定的空气密闭性,以便提供最大的保护。
充气系统由气囊控制模块、气囊和车辆上的传感器组成。
传感器通常被安装在车辆的前部,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传感器能够感知到碰撞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向气囊控制模块发送信号。
气囊控制模块在接收到传感器信号后,会迅速向气囊释放气体,使气囊在瞬间充满气体,并发挥作用。
安全气囊的原理是基于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动能守恒和动量守恒的原理,车辆在碰撞时会产生巨大的碰撞力,而安全气囊的作用就是通过充气系统将气囊迅速充满气体,能够在乘客发生碰撞时,减少碰撞力对人体的伤害。
安全气囊的充气系统一般采用火药气体发生器或者气体发生器进行充气,它们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以瞬间将气囊充满气体。
气囊通常采用在充气速度快的同时,气体释放速度较慢,保持充气状态一段时间。
这样即便是在碰撞发生后,车辆的减速也能够保持气囊的充气状态,为乘客提供持续的保护。
安全气囊的充气系统还有配备气囊控制模块,其作用是监测车辆发生碰撞时的情况,根据碰撞的严重程度和角度来决定是否触发气囊。
气囊控制模块通常还会监测车辆上的安全带是否系好等情况,以在发生碰撞时对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最大的保护。
总的来说,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碰撞传感器检测到碰撞后,迅速触发气囊充气系统,使得气囊迅速充满气体,并对车内人员提供保护。
通过这种被动安全装置,能够有效地减少碰撞对车内人员的伤害,减轻乘客受伤的可能性,是现代汽车安全防护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简述安全气囊的工作过程
当汽车发生撞击时,安全气囊会迅速充气,用来保护车内乘客免受撞击的伤害。
安全气囊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1. 撞击传感器:安全气囊内置有撞击传感器,当汽车发生撞击时,传感器会立即感应到撞击信号。
2. 控制单元:撞击传感器会将撞击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发送给车内的控制单元。
3. 触发信号:控制单元会根据接收到的撞击信号,发出触发信号,启动安全气囊充气装置。
4. 充气装置:一旦接收到触发信号,充气装置会迅速充满气体,使安全气囊迅速充气,把车内乘客包裹在其中,减轻他们的伤害。
5. 缓解装置:有些安全气囊在充气过程中会使用缓解装置,减缓气囊的充气速度,因为过快的充气速度可能会对乘客造成伤害。
安全气囊的工作过程非常迅速,通常会在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毫秒之间完成。
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安全气囊会保护车内乘客不受伤害。
揭秘汽车安全气囊工作原理
作者:牧云一叶
来源:《汽车科技》2014年第03期
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接到电话抱怨汽车安全气囊(以下简称“气囊”)在车祸中没有起爆展开,进而怀疑自己车上安装的气囊质量有问题,并询问我所在的试验室是否能做质量鉴定。
对于这类问题,存在不少解释,其中最典型的是,专业人员解释说气囊没有起爆是由于“碰撞角度不对”,可有时被歪曲成“车祸时应该找准角度撞过去,气囊才会起爆”。
可见,不少人对气囊的认识存在误区。
气囊如何工作
气囊的的核心部件是充气装置,专业的说法叫气体发生器。
充气装置里填装着火药,火药起爆时快速产生大量气体,使得气囊冲开外层蒙皮、快速展开并迅速被气体充满。
气囊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口袋,它的侧面还留有泄气口。
气囊弹出并膨胀充满之后,紧接着就是泄气收缩的过程;而由于泄气口的存在,泄气和充气实际上几乎是同时开始的。
整个充气只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当泄气流量大于充气流量时气囊就开始收缩了。
从设计的角度,最理想的状态是,人体(一般指头部)刚碰到气囊的那一瞬间,气囊正好由充满转为收缩。
在这种情况下,气囊能起到最好的缓冲作用,将车祸对人的伤害降到最小程度。
但如何实现这个过程是一个系统设计,涉及到诸如精确控制气囊起爆时间、火药填充量、气囊大小和形状、泄气口大小等很多相关因素。
然而,这一理想状态针对的是一种事先定义好的标准状态,实际接触时往往都是一种非理想状态。
因为使用者的体型、坐姿习惯、碰撞烈度等存在着诸多差异。
如果头部接触气囊的时刻相对较晚,气囊已经泄气较多,对头部的支撑力会不够,起不到应有的缓冲效果;如果头部接触气囊的时刻相对较早,那么此时气囊正在充气并向人体方向膨胀,气压很大,且和头部的接触过程是一个相向的运动,气囊本身会对头部造成较大的冲击。
气囊起爆时,对其作用范围内即展开行程内的物体的冲击力约相当于成年男子狠狠击出的一拳。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在气囊前方摆放一个大西瓜,点爆气囊,高速拍摄的影像显示,弹开的气囊瞬间将西瓜击碎。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安全气囊像充满空气的气球那么温柔可爱。
气囊何时该起爆
因为气囊起爆时本身存在伤害性,加上更换气囊的维修成本因素,我们希望气囊在需要起爆时才展开,不该起爆时就安安静静地呆着别动。
气囊分前气囊和侧气囊(帘),前气囊又分驾驶员气囊和乘员气囊。
如果碰撞冲击来自正面,那么侧面气囊起爆一般来说是多余的;如果碰撞冲击来自侧面(比如在十字路口),那么正面气囊展开也起不到保护作用,只需要打开受冲击的那一侧气囊(帘)就够了。
注意,汽车前方遭遇碰撞有可能导致车辆滚翻,所以,有的汽车设计成前方冲击值达到一定的程度,会在起爆前气囊的同时也打开两侧气囊;这是为了防止车辆滚翻时头部直接磕碰到坚硬的车身上。
当碰撞速度比较低时,只要系好了安全带,车内的人一般不会磕碰或者磕碰不很严重,此时没必要起爆气囊。
气囊标定试验的一个项目是这样进行的:汽车以15km/h的速度碰撞到静止的刚性碰撞壁上,此时气囊不能展开;汽车以23km/h的速度碰撞到同样的碰撞壁上,此时气囊必须展开;介于15km/h和23km/h这两个速度之间便处于一个模糊地带,展开和不展开都是容许的。
气囊试验还有很多内容,包括各种不同速度、不同状况的碰撞等等,不在此详述。
这些试验都验证这一点:该汽车在受到足够烈度的碰撞冲击时,能自动打开相应方向的气囊来保护车内的人;非碰撞或碰撞冲击烈度不够时,气囊不可以起爆展开。
也就是说,需要的时候提供保护,不必要时不可自行其是。
气囊起爆怎样控制
现在我们知道了,汽车正面受到足够强的冲击时,前方气囊会起爆展开;侧面受到足够强的碰撞时,碰撞一侧气囊起爆展开;那么,斜着撞上的会怎么样?
前面提到有人抱怨气囊没有起作用,他们所说的基本上是高速公路上擦碰路边的防护栏,汽车失稳后又经过多次碰撞。
车破坏得看上去很严重但气囊没展开,人受到的伤害据描述也不是很大。
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如果行驶正前方向没有其他障碍,汽车只是和护栏或隔离带碰撞,那么碰撞一定会有一个切入角度。
碰撞方向和护栏之间的夹角足够大、冲击足够强,前气囊会起爆展开;反之,角度较小或前方受冲击强度不够,前气囊就不会展开。
另外,如果不是飞出去横撞电杆、大树,不是被他车横撞或自身翻滚,一般也不会受到大的侧面冲击,侧气囊也不会展开。
这种不展开的情况就属于专家所说的“碰撞角度不对”,此时气囊是不应该展开的。
有媒体在报道中讥讽似的反问:“碰撞的时候难道还要选准角度再撞上去吗?”这显然是对专家回答的误解和哗众取宠。
这里的“角度不对”并不是指事前的选择,在刹那间驾驶者也没有时间和能力去做出这样的选择。
“角度不对”是指在当时的速度下,以这个角度碰撞到护栏上产生的冲击不足以引起气囊起爆;或者说这个角度撞上去没必要起爆气囊。
汽车是怎么做出判断和控制这一过程的呢?这就是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的责任了。
气囊控制器装有加速度传感器及其他信号输入接口,这些传感器可以测定碰撞的严重程度,安全带的使用情况,乘员的状态、位置和重量,座椅位置及靠背倾斜度等。
碰撞发生的瞬间,气囊控制器根据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以及其他信号,来确定不同的碰撞类型;再通过触发算法来判断是否起爆;如果需要起爆,还要判断起爆哪个或哪几个气囊,并输出相应的点火信号,同时触发安全带收紧器。
从碰撞发生到气囊破茧而出,这之间只有十几毫秒,留给控制器的响应时间是
很短的,其中气囊接到信号到破茧约需4毫秒。
因为要求判断精准而且响应迅速,所以每个算法或者说控制程序一般都是汽车生产企业的核心机密。
在50km/h的碰撞中,气囊完全充胀约需40ms,泄气约80-100ms。
整个过程也就0.1s多点,真的是眨眼的瞬间。
执行这一程序总的宗旨,就是将车祸中对使用者的人身伤害和造成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气囊可能错误起爆
安全气囊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车祸发生时保护车上的人,但如果不该起爆时起爆或者使用不当,不但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每次车祸的碰撞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高速公路上的先擦碰后接连多次和护栏或隔离带碰撞,如果驾驶员处理得好,擦碰时及时采取措施修正,未必会发生后继的多次碰撞。
如果在上述擦碰时气囊就展开了,那么驾驶员几乎不可能再采取修正措施控制好车辆。
又比如,汽车驶过平交道会与铁轨发生一点冲击,如果此时驾驶员前气囊突然展开,驾驶员被气囊莫名其妙地打蒙,后续还会发生什么伤害就难说了。
再比如上马路牙子、冲路边沙堆、被石头刮底盘,这些都有可能产生较大冲击,但这时候用户显然不希望气囊起爆。
在给一个新车型匹配气囊之前,都要按上述的情况做试验,专业上称为“气囊误用试验”。
这里的“误用”不是指用户错误地使用,而是指气囊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错误地发生作用。
使用者的错误习惯
用户也会错误地使用:
1.不少人开车不习惯系安全带。
从减少伤害的角度说,碰撞发生时安全带起到的作用才是主要的,气囊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且根据设计,气囊的安全辅助作用只是在系有安全带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得很好。
如果不系安全带,没等到气囊完全展开人就可能被甩出座位了,此时气囊是起不到保护作用的。
2.有人喜欢把小孩子放在副驾驶座位上,或者由大人抱着坐在副驾驶座位上,这是比较普遍而又极其错误的坏习惯。
姑且不说其他因素,光气囊起爆的冲击就能对小孩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足以致命!
所以,不要认为气囊只有保护乘员的一面,而忽视其可能造成的伤害。
有些车装配了失效开关,并有专门的指示灯,可以人为关掉气囊功能。
还有一种气囊设计成两级,在烈度不高的碰撞冲击时只展开较小的气囊,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气囊本身对成员的伤害。
正确认识气囊的起爆和不起爆
气囊起爆时可能会对人体会造成冲击伤害,发生车祸时因惯性直接碰撞也会造成伤害,两害相权取其轻。
发生车祸的瞬间,驾驶员是来不及也不可能做出任何判断和操作的(事先关掉
副驾驶前气囊除外),如何取舍就只能交给气囊控制器了。
控制器里的程序会根据当时传感器采集到的参数按照特定的算法计算,并做出它认为最佳的反应。
那么气囊没展开就绝对不是质量问题吗?在试验中确实出现过气囊该起爆而没起爆的情况,但事后检查发现,这是因为试制车型的试验车,装配时没有正式生产线上那么严谨,气囊起爆信号线根本就没插上去,也可能是做别的试验有意拔掉后忘了再接上去。
出厂的车辆一般不可能有这种情况。
一般试验都是按照设定的标准情况进行的(虽然也尽量模拟有代表性的车祸),但具体的每起车祸则千奇百怪,要对每起气囊没展开的事故做出准确鉴定确实很难。
如果做现场复原试验,一是成本高,二是技术难度大,实际不可行。
不过有些典型的情况还是能判断的,比如遭遇正前方车辆相对碰撞,受伤严重,对方车辆气囊展开了而你的没展开;相反,有些气囊不该起爆而起爆了(像上文提到气囊误用试验的情况)。
这种确认为质量问题相对来说要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