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6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了解“冷战”起源的背景⑴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根本原因),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⑵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宣称要“领导世界”。
⑶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易混(错)警示】“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二)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杜鲁门主义:⑴1947年3月美国杜鲁门总统在演说中提出的“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⑵实质: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
⑶影响: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2、马歇尔计划:⑴含义: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⑵目的: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⑶作用: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
⑷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三)了解北约、华约的建立1、北约组织⑴概况:1949年,美英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⑵影响: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止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2、华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从而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
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易混(错)警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四)了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1、朝鲜战争(1)背景:1948年,在美苏支持下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分裂。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人教新课标)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学者徐蓝说,欧共体实行的以一系列《洛美协定》为代表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政策,尽管存在缺陷,却是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探索南北合作的途径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更是欧共体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加强其欧洲特性的突
出表现。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发展中国家与欧洲结盟
C.美国的影响力在减弱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D
2.1961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段话道出了( )
A.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B.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初衷
C.北约与华约建立的目的 D.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事实
答案:A。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知识点总结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2、“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欧盟经济政治实力增强,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摆脱美国控制;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拥有和美匹敌的军事力量;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积极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美国仍然最强大。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教学反思经过一周多时间仓促准备的讲课大赛终于结束了,走下讲台,感受颇多。
本课为人教版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第2课,它主要围绕战后出现的多极化趋势,重点介绍了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内容。
在知识结构上,前一课是它的大背景,后一课是它的延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要逐个逐个的分析背景、经过和影响相当耗费时间,而且不利于理清脉络,归纳“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影响”,所以我采用活动探究式教学方法,模拟学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新闻发布会,把教材分解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两个部分,引导学生掌握本课基础知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欧洲、日本、不结盟运动和中国这四大新兴力量和记者团,教师充当主持人。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利用教辅资料,以“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为主题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形成各自的观点。
各方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成果、互动学习、共同进步。
新闻发布会的第一个程序:请四大新兴力量的代表为大家介绍各自的发展情况。
通过四大新兴力量各自代表的介绍,学生对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情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变教师单纯的教为学生发挥自主性的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对本课基础知识的学习。
新闻发布会的第二项程序:由记者团成员向各组代表提问。
提问欧洲组的问题:欧洲的联合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提问日本组的问题:二战后,日本是通过什么从战争的废墟中站了起来的,日本的重新崛起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提问不结盟运动组的问题:在世界各国普遍奉行结盟政策的环境之下,你们为什么要奉行不结盟政策、发起不结盟运动呢?不结盟运动和中国的关系怎么样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呢?……通过记者团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四大新兴力量的出现原因及影响等问题被不断深入的提了出来,各组同学在组内相互探讨,争相回答提问,做补充发言,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了起来,在高涨的情绪之中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巩固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为归纳“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影响”做了重要的准备。
势 26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康拉德·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存在终究是一个事实。
这就是欧洲为什么必须团结一致,为什么必须首先加强法德友好合作的原因。
”由材料可知,法德两国实现“和解”()
A.可以消除法德两国仇怨B.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
C.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发展D.是冷战格局影响的产物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由于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与威胁,促进了欧洲的联合,也推动了法德两国走向和解,所以D项说法正确。
答案: D
A.欧洲联合抗衡美国B.美欧结盟对付苏联
C.摆脱美国经济控制D.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解析:由材料中“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可知A、C两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法国提出建立“一个站起来的欧洲”,意在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欧美关系的平等,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B项信息。
答案: D
3.1974年,欧共体执行主席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这表明( )
A.西欧力求摆脱美国控制B.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C.世界多极化局面已经形成D.欧共体成为经济政治实体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们(西欧)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意在说明不让美国加入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不让美国插手西欧的内部事务,也就是力求摆脱美国控制,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项,而非其他的选项。
答案: A
4.二战后日本经济很快发展起来,1956—1972年其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其原因不包括(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C.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D.利用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扶持、控制西欧,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而实施的欧洲复兴计划。
答案: A
5.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
”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
量”。
这意味着日本( )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
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解析:据题干“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
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三项本身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项。
答案: A
A.可化解两大阵营的矛盾B.必将形成新的国际军事集团
C.有助于国际政治的民主化D.直接推动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61年6月”、“奉行不结盟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对不结盟运动的相关认识。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和题干材料意思,排除。
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答案: C
7.(2016·山西大同一中高一上期统考)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得到根本的改善B.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力量失衡
C.不结盟运动发展的影响D.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解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国能够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是中国自身实力的增长。
故选D项。
A、B、C三项都是外部环境,充其量只能作为中国成为世界舞台上重要力量的客观有利的环境、条件。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
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7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
材料三进入70
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以上材料均摘自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这种变化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共同体成立的背景和影响。
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注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
答案:(1)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减弱;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他们的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影响:西欧、日本在政治上日益摆脱美国的控制,严重动摇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