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1讲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62.00 KB
- 文档页数:20
专题微练1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某某某某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统治者武力强化中央集权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政权统治具有更迭频繁特征D.神权控制政权色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只是强调了夏商周朝代的更替,统治者以代表上天的意志来使部下听命于他,从而推翻前朝,故体现了王权的神秘色彩,本题答案选B项。
A项错在“武力”;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错在“控制”。
答案 B2.(2016·某某某某热身考文综)在西周时代,贵族在幼年时由父亲题取“名”,“字”则是成年后“冠礼”或“笄礼”时所取。
“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
这种名字制度的作用主要是( ) A.明长幼B.定尊卑C.彰个性 D.求吉瑞解析依据“贵族在幼年时由父亲题取‘名’”“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可知,这种姓氏名字制度能够很好地起到确定血统、长幼、尊卑的作用,起到的主要作用应该从血统的角度分析,也就是定尊卑,故B项正确;“明长幼”不是这种名字制度的主要作用,且“明长幼”是为了“定尊卑”,故A项排除;“彰个性”“求吉瑞”均在题干中无体现,故C、D两项排除。
答案 B3.(2016·某某某某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
但到春秋后期,X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
第1单元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秦统一后确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而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秦朝经济、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
(1)从经济折射点来看: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2)从思想折射点来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地位的理论。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通史印象·知识脉络感知—————————————————————————————————
第1讲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铺面·知识纵横构建———————
(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
[整体感知]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理线·知识时序重组———————
(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
一、政治上——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
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2)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
2018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复习指导】1时间:2阶段:(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 3)封建社会:【内容总结】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1)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约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1、政治上:(1)原始社会---禅让制(2)夏商西周:①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②商朝政治特点:③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秦商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争霸变革: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思想、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天下一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六王毕,四海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国家治理: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逐渐取代了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田园风情:秦汉时期走向一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商业发展,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都体现了田园风情。
思想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文化灿烂:《史记》《汉书》是两汉史学代表作。
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第一编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联考)清明公祭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盛典。
多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已逾百万人次。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这一盛典( )A.念祖思亲,加强宗族间的互动与联系B.追本溯源,弘扬光大民族精神C.传承孝道,增加汉文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D.共建精神家园,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解析:“中华民族的盛典。
多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不是局限在“宗族间”层面上,而是“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故A项错误;“中华民族的盛典”,体现了中华文明传承,故B项正确;“中华民族”不能等同于汉文明,故C项错误;“海外华人华侨”拜祭黄帝陵是弘扬民族精神,不等同于国家的统一,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5·锦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解析:材料显示西周时期,国家和家族有着类似的结构,体现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宗族组织和政治系统一体,故C项错误;“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是指的王位世袭制,开始于夏朝,故D 项错误。
答案: A3.(2015·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①维护权贵利益②注重公平正义③重视宗法伦理④保护私有财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有爵者杀人“皆不为奴”,维护了权贵利益,故①正确;因此西周时期的刑法没有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故②错误;“凡杀其亲者,焚之”,体现重视宗法伦理,故③正确;“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反映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第1讲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历史知识经常时空混乱,怎么办?建·时空坐标回顾历史,想一想历史知识经常支离破碎,怎么办?构·思维导图结合教材,试一试示例如下:历史线索经常脉络阻滞,怎么办?通·阶段特征依据史实,理一理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_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汉代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方面。
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对接一轮固本培元温馨提示:先根据本讲涉及的时空范围自主回忆相应的必记知识点,然后依据下面的“知识梳理”检验一下,效果更好。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1.先秦(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王族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通史印象·知识脉络感知—————————————————————————————————第1讲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铺面·知识纵横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整体感知]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理线·知识时序重组———————(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一、政治上——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1.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2)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2)汉朝: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形成中外朝制度,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初实行军功爵制,汉武帝以后实行察举制。
二、经济上——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1.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2.手工业(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3.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秦汉统治者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三、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思想(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科技文化(1)科技:西汉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汉字: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3)文学: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汉赋是中国贵族文学的代表。
———————抓点·知识主题串讲———————(对应学生用书第3页)主题一政治上: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度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1步攻高频考点]秦汉对先秦政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体验——真题诊断]1.以家国情怀创新考查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2016·全国卷Ⅱ)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
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臵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
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
C项表述明显错误,排除。
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2.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分封制:(2014·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C[“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3.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对古文献史料的认识:(2013·全国卷Ⅱ)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原意。
《史记》写成之前,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甚至荒诞,而司马迁在遇到传颂黄帝的事迹后,从文献中选择称颂黄帝的事迹列入五帝本纪第一,这说明司马迁认为历史传说有一定的真实性,故选B项。
在内容不一的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记录黄帝,很难说是准确、真实、可信的,所以排除A、D两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历史文献记录与口头传说相印证的过程,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 4.以家国情怀创新考查“家国同构”现象:(2014·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D项。
][品悟——知识深化]1.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1)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体包括:①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
②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
(2)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朝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发展完善了前代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2.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运用——针对训练]1.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
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
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职业军队取代了兵农合一的民兵B.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C.分封制的崩溃和郡县制的兴起D.儒家的教育忽视军事C[府兵制为兵农合一,职业军队并未取代民兵,故A项错误;此时军事指挥学与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相分离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分封制崩溃后,封君的统治力量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听命于中央的郡县制,职业军官服务于中央,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儒家军事思想,故D项错误。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D[题干的意思是秦朝用废封建、行郡县的办法来作为制度,是最大的公。
秦始皇时期百姓仍是皇帝的属民,排除A项。
B项与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相矛盾,故排除。
制度法令的统一不能体现天下为公,排除C项。
D项体现了共同管理天下,故选D项。
][第2步补教材盲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体验——真题诊断]1.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汉承秦制问题:(2016·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B[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
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
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
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
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
][品悟——知识补缺]汉承秦制汉代在总体框架上继承了秦朝制度,又对秦制做了某些调整和变化。
主要表现为: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2.承袭了秦朝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
西汉建立后至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
汉武帝时出现了由皇帝的侍从、秘书组成的内朝,丞相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中。
3.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的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
汉武帝时期,废除了监郡御史,把全国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负责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刺史的设置,使皇权监控从中央波及地方。
4.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
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但仍以郡县制为主。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