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精细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6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醉翁亭记》阅读答案15篇在各领域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醉翁亭记》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这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上文可分为几个层次?用文中的原话概括各层次的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上文场面描写的内容,有下面几种不同的概括:A.铺张热闹,B.简朴欢乐,C.与民同乐,D.忧国忧民。
你认为哪一种恰当?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上文文意,为下面一句话加一个上联或续一句下联。
(不必过分强调格律)山肴杂陈太守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说,《醉翁亭记》是纯粹写山水风月的文章;也有人说,它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
根据上面语段的内容,适当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可分为四个层次。
依次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B.较恰当。
虽然“鱼肥”“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看起来有些铺张,但都是就地取材,说不上奢侈。
全文又是以“乐”贯穿始终,所以“欢乐”也比一般性的“热闹”来得恰当。
3.参考答案:老少往来滁人游,觥筹交错众宾欢(不必过分强调格律,意思对即可)。
4.参考答案:文章蕴涵着浓厚的乐民之乐的思想。
常考文言文《醉翁亭记》重点知识点汇总重点文言文《醉翁亭记》一、文常积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人,北宋文学家。
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
二、理解性默写(1)写“醉翁”别号由来的句子: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是山间之四时也。
(3)文段中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体现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文段写琅玡山和酿泉,是为了引出醉翁亭,接着解释亭名的来由,其中跟文章的脉络关系最密切的一句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全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
三、问题探究1.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容人有别的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真相大白)2.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生活愁绪的复杂感情。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4.第三段向我们展现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5.第四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
先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再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与民同乐。
6.文章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写了“乐”的几种情境?(1)禽鸟之乐;(2)游人之乐;(3)太守之乐。
7.请分析下面句子的写作特色。
专题13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醉翁亭记》(解析版)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⑵[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⑶[蔚然],茂盛的样子。
⑷[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⑸[回]曲折、回环。
⑹[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⑺[临]居高面下。
⑻[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⑼[意]意趣,情趣。
⑽[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心间,寄托在酒上。
⑾[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⑿[霏]弥漫的云气。
⒀[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⒁[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
⒂[暝]昏暗。
⒃[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⒄[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⒅[芳]花。
⒆[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⒇[秀]茂盛。
(21)[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22)[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23)[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24)[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25)[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26)[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27)[洌]清。
(28)[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29)[蔌]菜蔬。
(30_[陈]陈列,摆开。
(3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32)[酣]尽兴地喝酒。
(33)[丝]弦乐器。
(34)[竹]管乐器。
(35)[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36)[弈]下棋。
(37)[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38)[觥]酒杯。
(39)[筹]酒筹。
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40)[苍颜]苍老的容颜。
(41)[颓然乎其间]醉倒在众人中间。
(42)[颓然]倒下的样子。
《醉翁亭记》阅读附答案《醉翁亭记》阅读附答案《醉翁亭记》阅读附答案1阅读课内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临溪而渔()(2)杂然而前陈者()(3)苍颜白发()(4)太守谓谁()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往来而不绝者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①人影散乱②盗窃乱贼而不作C.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②微斯人,吾谁与归D.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第二段中“人之乐”和“太守之乐”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人之乐”的“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守之乐”的“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捕鱼(2)摆开(3)脸色(4)为,是2.D3.(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4.“人之乐”的“乐”指游人“从太守游”之乐,“太守之乐”的“乐”指太守与民同乐之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意对即可)《醉翁亭记》阅读附答案2一篇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9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课文详细解析1.环滁皆山也。
【环滁(chú):环绕着滁州城。
环,环绕。
滁州,现在安徽省东部。
皆:副词,都。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其:代词,这里指代滁州。
诸:许多。
林壑:树林山谷。
尤:特别。
蔚然:茂盛的样子。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深:幽深。
秀:秀丽。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名词作状语,沿山路。
行:走。
闻:听。
潺潺(chán):拟声词,这里用来模拟流水声。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于:介词,在。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回:回环。
转:转弯。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于:介词。
……者……也:判断句。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作:造。
者:……的人。
之:的。
僧(s ēng):和尚。
名:取名,题名。
之:它。
自谓:自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客:宾客。
饮:喝。
于此:在这里。
辄(zhé):就。
而:连词,不译。
故:因此。
号: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意:情趣。
在乎:“乎”同“于”,在。
得:领会。
而:连词,表顺接。
寓:寄托。
】【译文】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秀丽,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邪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解析】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城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东圃中学初三第一次模拟(期末)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积累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狂妄自大妖娆嬉闹根深地固B.恼羞成怒旁鹜深邃自知之名C.吹毛求疵牡蛎风骚重蹈覆辙D.孜孜不倦要决愕然恃才放旷2.下列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悟空——兜率宫盗食金丹(《西游记》)B.宋江——浔阳楼醉题反诗(《水浒传》)C.关羽——荆州城白衣渡江((三国演义》)D.鲁滨孙——荒岛上独木造舟(《鲁滨孙漂流记》)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别.扭bié畸.形jī蓦.然mò豢.养juànB.着.落zuó黝.黑yōu斡.旋wò稽.首qǐC.粗犷.guǎng挑.逗tiǎo炽.热chì诓.骗kuāngD.惩.戒chěng颤.抖shàn归省.xǐng停滞.zhì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和协..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
B.这就是鲁迅心中富足的故乡,即便在冰雪袭来之时,也掩不住处子一样明媚的笑靥..。
C.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失..,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D.好像有人用丰富的感情在我的耳畔诵读着,从来没有一本书的内容这样振撼..我的心灵。
5.默写。
⑴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
(《论语》)⑵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⑶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与谢中书书》)⑷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醉翁亭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蔚然,茂盛的样子。
3、【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回,曲折、回环。
4、【翼然临于泉上】(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临,居高面下。
5、【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6、【意】意趣,情趣。
7、【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8、【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霏,弥漫的云气。
9、【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暝,昏暗。
10、【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11、【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花。
12、【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秀,茂盛。
13、【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1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5、【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6、【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7、【洌】清。
18、【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蔌,菜蔬。
19、【陈】陈列,摆开。
2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酣,尽兴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21、【弈】下棋。
2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觥,酒杯。
筹,酒筹。
23、【苍颜】容颜苍老。
24、【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
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25、【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26、【鸣声上下】指飞鸟上上下下鸣叫。
27、【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29、【谓】为,是。
教案备课: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方法和技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醉翁亭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这篇文章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文章。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目标通过对《醉翁亭记》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清代文化背景和韵律词章,并大致了解黄庭坚的生平事迹。
同时,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和翻译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1.讲解课文教师应该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难度的讲解。
教师要精细分解课文内容,从字词、句子和段落层面逐步讲解,让学生逐渐了解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把握好时机,适时停顿、发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
2.分组合作在阅读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进行分组合作,让学生互相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和主旨,汇报各自的想法和看法。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3.整合多种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整合多种资源来辅助学生的学习。
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了解清代文化背景;还可以分发教师精心设计的问答和翻译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阅读技巧和翻译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比较全面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技巧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对《醉翁亭记》的阅读兴趣,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巧。
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下手,如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著作成因,让学生感受文学之美和历史之感,使学生渐入《醉翁亭记》这篇文章的世界。
2.注重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策略。
比如,可以教授学生如何从字面意思来翻译词语、句子或段落,以及如何运用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和推测,帮助学生拓展阅读层次和思想深度。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与答案醉翁亭记⑴“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⑷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⑸请写出归后情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⑹表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⑺文中作者描画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⑻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⑼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⑴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精选9篇〕篇1:醉翁亭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醉翁亭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下文,答复以下问题。
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粗的字。
〔1〕环滁皆山也环:__________〔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__________〔3〕野芳发而幽香发:__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第1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等景物。
4.概括选文第2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亭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围绕〔2〕情趣〔3〕开放2.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已的`别号来称它的。
3.琅琊山酿泉4.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的风光及出游的乐趣。
5.《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醉翁亭记》精细阅读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作者是著名文学家,字,号,又号,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语音环滁()林壑()琅琊()()饮少辄醉()岩穴瞑()伛偻()()酒洌()山肴野蔌()觥筹()()射者中()弈者胜()颓然()阴翳()三、重点词语解释1.环滁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 .山行六七里而泄出于两峰4.有亭翼然临于5名之者谁6饮少辄醉7.醉翁之意不在酒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0云归而岩穴暝11晦明变化者12野芳发而幽香,13佳木秀而繁阴14至于负者歌于滁15伛偻提携16临溪而渔17泉香而酒冽18山肴野蔌,19杂然而前陈者20宴酣之乐21非丝非竹22弈者胜23觥筹交错24苍颜白发25颓然乎其中者26已而夕阳27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8树林阴翳2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 0醒能述以文者四一词多义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之意名之者谁?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而年又最高云归而岩穴暝朝而往,暮而归而乐亦无穷也泉香而酒冽已而夕阳在山而不知人之乐野芳发而幽香五、填空1、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2、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3、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4、本文以“”“”提挈全文,与文中脉络关系密切的句子是,。
结尾用一句把两者统一起来,点明主旨。
5、领起全文的句子是:6、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7、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8、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9、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10、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11课文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四幅图景,分别是滁人游、、众宾欢、;其中核心是。
第四段:12、“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之中了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旷达情怀。
13、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现在通常用来表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14、依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下联:六、重点语句翻译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七、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语段阅读练习。
(一)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鸣声上下(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醉能同其乐”句中的“其”指的是谁?3.“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么?4.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5.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6.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7.“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二)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___ __,__ _ ,___ ___,___ __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两段文字均选自《》,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4.第①段先写之景,再写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三)(一)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阴翳:谓:尝:然则: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3、《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几位是谁吗?请写出两位及其作品名称。
4、“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
“为”的意思是,文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回答)5、联系所学课文,写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6、《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
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四)盖①亭之所见②,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
涛澜汹涌,风云开合。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④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⑤,不可久视。
今乃⑥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父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⑦。
注:①盖:大概。
有提示缘由的作用。
②亭之所见:在亭上能看到的。
③一舍:三十里。
④鱼龙:泛指水中动物。
⑤动心骇目:使心振动,使视觉惊奇。
⑥乃:竟然。
⑦称快世俗:使世间普通人称为快事。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1.比较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
2.把文中描写“快哉亭”下江中景物变化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3.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文中写“快哉亭”命名的两方面缘由。
(五)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1.选出加粗斜线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安此丰年之乐安于畎亩衣食B.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朝而往,暮而归C.幸生无事之时也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D.四方宾客之所不至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翻译句子。
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__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
___ 3.文段中点明了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 4.文段中所写景物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景物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 __。
5.本文段选自欧阳修的《丰乐亭记》,结合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丰乐亭”来命名。
6.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______[参考答案]思维训练一、二(略)三、秀丽,优美;称,是;围绕,包围四、D五、1.①茂盛的样子②情趣2.①亭③山水之乐3.醉翁之意不在酒。
用意不在此而在彼。
4.这里指醉翁亭5.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6.远、近7.写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由来。
思维扩展:四、1.比喻2比喻3对比4借代5设问6夸张,对比五、1.①情趣②寄托③称④就2.比兴,纵情山水以寄寓苦闷,更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3.乐4.醉能同其乐(一)1-2 答案略3.环滁皆山也。
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醉翁之意不在酒8.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向9.醉翁10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
(二)1-2答案略3.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
4.野芳发而幽香5.风霜高洁6.水落石出。
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就彻底暴露,真相大白7.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三)1-2题答案略3.(1)滁州人、宾客、太守(2)乐4.众宾欢也5.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6.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7.写滁州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四).略2.滁州人、宾客3.《醉翁亭记》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5.醉能同其乐6.衬托太守之乐7.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五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2.译:容颜苍老,头发斑白,歪歪倒倒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判断句式,“者…也”是这一句式的标志之一。
3.醉翁之意不在酒4.朝暮四时5.①滁人游③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6.A7.1、形容枝叶茂密成荫为,是曾经既然这样……那么2、①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享受他自己的乐趣。
②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苏轼《水调歌头》、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韩愈《马说》等。
4、迁客骚人心理活动“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5、范仲淹岳阳楼上天下为先等。
6、同的方面:《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15.①三十里为“一舍”房舍②抬全16.涛澜汹涌,风云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