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精练8篇(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45.41 KB
- 文档页数:11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精练8篇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共14分)【甲】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乙】①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志:记。
②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
③占:占卜。
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
乙卯:农历四月初二。
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
丁卯:农历四月十四日。
⑥忭:高兴,快乐。
2024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解析)《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②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上:统治者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或异二者之为()②乐民之乐者()(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A.以刀劈狼首B.以伤先帝之明C.以我酌油知之D.以其境过清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B.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D.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3.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C.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D.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5.【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训练(一)(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2. 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2分)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译:4.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
(2分)(1)(2)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
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3分)6. 下列词语中“回”字与“峰回路转”中“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妙手回春 B.蓦然回首 C. 回复短信 D. 回环往复7.《醉翁亭记》中描述醉翁亭形态及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甲】(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初中课内阅读】八年级下册课内阅读:《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八年级下册课内阅读:《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有山就有光,就好像有山一样。
他放弃了船,从嘴里进去了。
起初,他很狭隘,只有这样他才能认识人。
往回走几十步,突然看到了光明。
这片土地平坦开阔,房子也很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
田野里车水马龙,鸡和狗都能听到彼此的声音。
其中,男人和女人穿不同种类的衣服。
他们知道自己就像局外人。
他们有黄色的头发,很快乐。
[乙]①环滁皆山也。
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④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作亭者谁?同之僧智仙也。
⑥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⑦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⑧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解释以下单词(4分)(1)缘溪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者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房子看起来像林然泉_________________7、翻译句子(4分)(1)渔民则截然不同。
他们回去想让森林变得贫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川之乐,心与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在[b]段中,有两个成语。
《醉翁亭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一、对比阅读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②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故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此:指滁州。
①刻:清晰地。
①宣:宣扬;上:皇上。
①刺史:官名,写此文时,欧阳修任滁州刺史。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树林阴翳.(2)醉翁之意.不在酒(3)掇.幽芳而荫乔木(4)遂书以名.其亭焉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7.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之谓失其本心.B.而.不知人之乐/掇幽芳而.荫乔木C.林壑尤.美/水尤.清冽D.遂.书以名其亭焉/遂.迷,不复得路8.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断两处)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9.两文都紧扣一个“乐”字来写,请说说你从【乙】文中读出了哪些“乐”?(用文中词句或自己的话回答均可)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练2021年广西北部湾(二)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资料链接】以下两则材料,与古邕州的两篇亭记有关。
材料一:台石使君属邕守,捐赢金买其地,为辟荒径,植卉竹,结亭其间,……其在衢巷之亭岿然,爽垲名之曰心远,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岁甲子竣工,属余为记。
(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心远亭记》)材料二:有遗予孤鹤者,养成驯扰,从人遂以名亭,良辰胜日,著屐曳杖,逍遥亭中。
惟见孤鹤飞鸣舞啄,若解人意,抚而乐之,至忘昕夕,故虽吏事旁,午胸臆无奇然。
草亭阒寂,素影蹁跹,月夜则积水,空明鹤声朗呖,无异山林间清致,岂非达人澄怀观道之一助乎。
(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孤鹤亭记》)12.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及“资料链接”中的文言疑难字词。
专题31醉翁亭记(2023·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
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南园内。
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
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敝.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如坐阱中。
不得已改作焉。
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
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
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摘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注释】①丛委:繁杂,堆积。
②卑隘:矮小狭窄。
③牖(yǒu):窗户。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1)四时.之景不同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__________(2)园去.城二余里查阅词典法:①离开。
②距,距离。
③赴,前往。
④表示行为的趋势。
(摘自《古代汉语词典》)(填序号)_____(3)岁久敝.漏课内迁移法: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下面是甲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一、《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益阳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2~15题。
(15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居/庙堂之高B.然则何时而/乐耶C.树林/阴翳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13.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A.是进亦忧,退亦忧否,非若是也。
(《唐且不辱使命》)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分)译文:(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分)译文: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表达方式来看,选文【甲】以议论为主;选文【乙】先叙后议,叙议结合。
B.从句式来看,选文【甲】骈句与散句结合,自由交错,朗朗上口;选文【乙】大量使用“也”字,一气呵成,如珍珠串联。
C.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与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均被贬官在外,但是两人都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他们是古仁人的代表。
D.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都具有民本思想,但是“先忧后乐”没有“与民同乐”那样博大的心襟与强烈的责任感。
二、《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省广安市中考题)【甲】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答卷)(《醉翁亭记》与《小石潭记》《水调歌头》《山居秋暝》《行路难》《岳阳楼记》《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比较阅读,共有7个语段)1二、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列题目(12分)[甲]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A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醉翁亭记(节选)C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以上选文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
(2分)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3分)A快乐的(鱼儿),忽然向着远处游过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
B(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慢慢消失。
C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有诸峰山,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
D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3分)A[甲]文通过描写潭水的清澈,形象地表现了人和鱼互相取乐的情景。
2。
《醉翁亭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执笔人:陈君)(一)《醉翁亭记》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
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
③品类:指万物。
④信:实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泉香而酒洌:(2)树林阴翳:(3)少长咸集:(4)茂林修竹: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l)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4、【甲】【乙】两文均体现了“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2分)(二)【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2013·辽宁丹东)【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①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⑴杂然而前陈.者⑵宴酣.之乐⑶有风飒然而至.者⑷庶人安.得共之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4分)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19.(1)摆放(2)尽兴地喝酒(3)到(来)(4)怎么(每个1分,共4分)20.(1)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2分)(2)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
(2分)21.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2分)(2013·黑龙江齐齐哈尔)【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一.【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也?(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2)余至扶风之明年 ( )(3)既而弥月不雨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3.《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有共通之处。
(4分)4.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答:5.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答:二.(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试题(一)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甲】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
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
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千河沿。
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
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
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
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
余购以月俸,茨③墙剪阖④,易檐改涂。
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
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
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
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节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注释】①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
②堂皇:广大的堂厦。
③茨:用茅或苇盖屋子。
④阖:草帘子。
⑤夭阏(è):阻塞。
【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余购以月俸2.解释文中加线词语。
①自北门桥西行()②为南唐避暑所()③以一官易此园()④太守之乐其乐()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阅读【甲】文,概括“随园”名称的由来。
答:5.【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余/购以月俸2.(1)向西(2)处所,地方(3)交换(4)以……为乐3.(1)让我居住在这里,那我每天都到这里来。
(2)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②之阳,其占③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①②:均为姓名,在今陕西省境内。
③占:占卜。
有年:指丰收。
④乙卯:古代用于支纪日。
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
⑤忭(biàn):高兴,快乐。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醉翁之意不在酒()⑵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⑶志喜也()⑷甲子又雨()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名之者谁/则以名物 B.余至扶风之明年/越明年,政通人和 C.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D.以为休息之所/全石以为底12.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⑵农夫相与忭于野。
13.阅读甲乙两文后,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4分)⑴用原文句子写出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
醉翁亭:喜雨亭:⑵乙文写了一件什么喜事甲乙两文的作者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0.⑴情趣⑵ 离开⑶记⑷下雨 12.⑴有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附答案一、T:环滁皆山也……得Z心而寓Z酒也。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乂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前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Z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Z乐者,幸生无事Z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①掇:(duo)拾取,采取。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解释下列句屮加点的词。
(2分)(1)有亭靈念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么其亭焉()2.翻译下列句子。
(4分)乃口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休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扌舌:___________ 。
(2分)二、[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Z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了:其喜之人小不齐,其示不忘•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Z 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FI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悴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丁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H:“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口不雨可乎?" S:“十口不南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一、与课内古文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15分)【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朝暮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⒈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山间之四时.也⒉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⒊【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4分)⒋【甲】写登楼所见,【乙】登山所见。
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4分)【参考答案】⒈⑴日光⑵景象⑶季节⒉⑴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⑵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⒊【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而乐亦无穷也。
⒋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15分)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节选)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云归而岩穴暝.暝: (2)野芳.发而幽香芳:(3)而或长烟一.空一: (4)把.酒临风把:2.翻译下列句子。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方案上周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两篇散文,文采横溢,交相辉映:一篇是雄浑的洞庭湖景色,一篇是秀丽的琅琊风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千古绝唱”。
这两篇散文,都以写景见长,堪称北宋写景散文的双璧。
在课外看过许多资料的基础上,谁能说出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基本结论:①两篇文章在写景在时候,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岳阳楼记》写“霪雨霏霏”的天气,有阴风,有浊浪,白天“樯倾楫摧”,夜晚“虎啸猿啼”,是一片苍茫荒凉的景象;写“春和景明”的日子,天光、碧水、沙鸥、锦鳞、芷兰、皓月,白天阳光灿烂,晚上月色皎洁,是一片欢乐明快的景象。
《醉翁亭记》写景抓住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的特点。
用“日出而林霏开”写早晨,用“云归而岩穴瞑”写傍晚,写出了一天中景色的变化;用野花幽香写春天,用绿树成荫写夏天,用风高霜洁写秋天,用水落石出写冬天,抓住了景物的季节特征。
②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岳阳楼记》在描写了阴天的景色之后,发出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叹息之情;描写了晴天的景色之后,又表达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悦之情。
《醉翁亭记》在写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之后,也发出了“乐亦无穷也”的陶醉之情。
那么,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除了相同之处,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基本结论:①两篇文章在写景的色彩上有所不同。
《岳阳楼记》写洞庭湖景色,景色很浓;《醉翁亭记》写琅琊风光,却比较清淡。
②在句式上,《岳阳楼记》写景,都是四个字一句,非常整齐;《醉翁亭记》句子有长有短,不是很整齐。
③范仲淹写景时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欧阳修写的却是自己眼前的实景。
常言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的目的,出于表达主题的需要。
范仲淹和欧阳修都出身贫寒,自幼丧父,两篇文章又都是在受贬降职时写的。
《醉翁亭记》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一、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掇(duō):拾取,采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2)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____(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我们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答案:(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3)(1)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水光山色之中,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4)与民共乐二、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节选)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云归而岩穴暝暝: (2)野芳发而幽香芳:(3)而或长烟一空一: (4)把酒临风把: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
(4分)《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节选): 4.依据选文,填写下表。
(3分)(二)〔甲〕环滁皆山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乙〕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1.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其差别。
①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吾谁与归?()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此乐何极! ()2.解释下面各组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然则何时而乐耶②醉能同其乐/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译文: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4.欧阳修的“乐”它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答:5.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6.《古文观止》的原编者对《醉翁亭记》的评价是:“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精练8篇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共14分)【甲】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乙】①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志:记。
②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
③占:占卜。
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
乙卯:农历四月初二。
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
丁卯:农历四月十四日。
⑥忭:高兴,快乐。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B.佳木秀.而繁阴秀:草木茂盛C.民方.以为忧方:刚才D.甲子又雨.雨:下雨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四时之.景不同/ 雨麦于岐山之.阳B.而.不知人之乐/而.凿池其南C.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耶(《马说》)D.以.为休息之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下列对文本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用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
C.甲文第①段是交待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内存的脉络是连贯的。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吏相与庆于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甲乙两文,,你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9分)【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乙】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
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①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
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②而优游,逍遥而徜徉,无外物以汩③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节选自《松风阁记》)【注释】①方舟上人:一个名叫方舟的和尚。
②偃(yǎn)蹇:托病不做事。
③汩(ɡǔ):乱。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林壑尤.美尤:___________②其大风至.至: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①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听于松可以适吾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醉翁亭”得名缘由是,【乙】文中“松风阁”得名缘由是;【甲】【乙】两文作者在游历的过程中相同的心情是。
(3分)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0分)【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刻露:鲜明地显露。
本:根据。
上:皇上。
刺史:即作者。
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晦明/变化者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1~4题。
(14分)【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搂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丙】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 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每个1分,计4分)⑴而或长烟一空.空:______________⑵野芳发.而幽香发:______________⑶而乐亦无穷.也穷:______________⑷于时冰皮始解.解:______________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其.喜洋洋者矣/ 其.真无马耶B. 朝而.往/ 面山而.居C. 若脱笼之.鹄/ 何陋之.有D. 山峦为.晴雪所洗/ 不足为.外人道也3. 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 三段短文都围绕春天而写。
甲文描绘生机盎然的湖上春色,乙文描绘山水相映的山间春景,丙文描绘万物复苏的田野春光。
B. 三段短文都通过人的活动表现景色之美。
甲文的渔歌互答,乙文的朝往暮归,丙文的如鹄出笼,都侧面写出景色的美好。
C. 三段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