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药煎药及服用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中草药的煎药与服用方法(含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一、煎药的容器:煎药容器以砂锅、瓦罐、搪瓷器皿为宜,或用不锈钢锅,禁用铁器。
二、一般药物的煎熬方法:(1)浸泡时间:入煎前除粉剂外,应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
(2)煎药用水:以一般常用的饮用水即可,用水量一般以头煎浸过药面2-3厘米,二煎浸过药面1-2厘米,如遇花、草类药物或煎熬时间较长者酌量加减水量。
(3)煎药时间:①.解表药、清热解毒药、芳香药类药物不宜久煎。
头煎沸后15-20分钟,二煎沸后10-15分钟。
②.一般药(普通药)头煎沸后20-25分钟,二煎沸后15-20分钟。
③.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火煎,头煎沸后40-60分钟,二煎沸后30-40分钟。
(4)煎药量:儿童服用每次一般煎至50-100毫升,成人服用每次一般煎至150—250毫升。
注意:煎药过程中要搅拌药料2-3次,使药料受热均匀。
每剂药一般煎两次,将两次煎药汁混合后再分开两次服用。
三、煎药质量、技术基本要求:1、药渣煎透度:做到三无(无糊状块、无白心、无硬心)2、药汁浓度:做到汁浓味厚。
四、注意事项:1、煎药时防止药液溢出、煎干或煮焦。
2、注意另包药的投下时间和煎煮方法。
五、用法用量:内服中草药、水煎服。
每日1剂,每剂煎煮两次。
将2次的煎液合并,再分开2次服,或遵医嘱。
六、温馨提示:请拆开小包装后再煎药,如遇拆零药品,请别扔掉,仔细从药袋中倒出与药同煎!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1.先煎:应煮沸20-30分钟后,再入其他药同煎。
2.后下:宜在一般药(普通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下同煎5-10分钟即可。
3.烊化:在其他药煎至预定量时,将烊化药置于去渣药汁中,微火慢煎药,同时不断搅拌,使之溶解即可。
4.焗服:用开水半杯或将煎好的药汁趁热浸泡并加盖10—15分钟,待降到适当温度时滤出药汁。
5.包煎:凡有绒毛、细小籽粒等或遵医嘱需要包煎药物应装入布袋扎紧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6.冲服:将冲服药调入煎好的药汁中或加入开水中冲服。
中药汤剂煎煮及服用的正确方法中药汤剂是中医药中常用的剂型之一,通常制剂为煎剂,包括水煮剂和蒸煮剂。
正确的煎煮和服用方法对于发挥中药的疗效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药汤剂煎煮及服用的正确方法。
一、准备材料和器具1.中药材:按处方准备所需的中药材,可根据需要事先将中药材洗净备好。
2.水:选择纯净水或矿泉水,避免使用自来水和污水,因为其中可能含有化学物质和有害物质。
3.家用煎药器:煎药器分为陶瓷煎药壶和电子煎药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4.家用火炉或电磁炉:确保煎药过程中有恒定的温度和时间。
二、煎煮中药1.根据处方将中药材按照比例放入煎药壶中。
2.加入足够的水,一般是中药材的5-10倍,视中药材的性质、用途和处方具体情况而定。
3.将煎药壶放在家用火炉或电磁炉上,调节温度,一般控制在中火加热。
4.等水开始沸腾后,改为小火煎煮。
注意不要让水溢出,可适当调节火候。
5.根据处方所示的煎药时间,进行持续煎煮。
一般来说,水煎剂的时间为30分钟,蒸煮剂的时间为1小时。
6.煎煮结束后,用漏网过滤中药渣,将药液倒入容器中备用。
注意保存容器要干净无菌。
三、服用中药1.根据医生的指示和处方,决定一次服用的剂量。
一般成年人一次剂量为100-200毫升。
2.中药汤剂一般在饭前半小时至一小时服用,以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
3.中药汤剂可以冷热服用,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4.中药汤剂一般口感苦涩,如果不能忍受,可以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红糖调味。
5.中药汤剂的服用时间一般为每日2-3次,根据具体情况和处方来决定。
6.注意饮用中药汤剂时的温度,尽量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四、注意事项1.在煎煮中药过程中,应保持煎药器和煎药环境的卫生。
2.煎煮中药时,注意煎药壶不要用铁制或铝制的,以免产生与中药材发生反应或杂质物质释放。
3.在煎煮期间,不要离开煎药现场,以免引发意外事件。
4.在服用中药汤剂期间,尽量保持室内环境的稳定,避免寒冷、潮湿和刺激性气味。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煎服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服用方式,它通过将中药材加水煎煮后饮用,以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这种服用方式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而,中药煎服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下将详细介绍。
一、中药煎服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煎药器具:中药材煎煮需要选择合适的锅具,一般推荐使用铁锅或砂锅,不建议使用不锈钢、铝制或陶瓷锅。
锅具选择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材质不易溅沫,导热性好,底部均匀加热,不易破损。
2.中药配方准备:根据医生开方的中药处方,准备好各类中药材,将其按照比例混合。
3.清洗中药材:将每一味中药材用清水浸泡15-30分钟,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
可以带皮的可以不去皮,不带的要去皮。
注意不要有破损变质的材料。
4.泡制中药材:倒入适量清水,加入泡洗干净的中药材。
先大火烧沸,然后转小火慢煎,一般大约煎煮20-30分钟左右。
若中药处方中有特殊煎煮要求,比如加入酒类或者其他辅料,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操作。
5.滗去药渣:煎制完毕后,将药液倒入滗网中,去掉杂质和药渣。
6.饮用中药汤剂:将中药汤剂倒入杯中,温热时饮用。
二、中药煎服的注意事项1.遵循医生指示:中药煎服需要遵循医生的指示,根据医生开方的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准确服用。
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服用时间,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产生不良反应。
2.煎药时间:中药煎制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不宜过长或过短。
过长可能会导致有效成分的丧失,过短则可能无法充分提取药性。
3.药材煎煮次数:中药煎煮一般可重复2-3次,第1次为主剂量,第2、3次为副剂量。
第一次的药汤最浓,适宜分为两次服用。
第二次的药汤次浓,适宜分为两次服用。
第三次的药汤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直接服用完毕。
4.常规保鲜:煎制好的中药汤剂最好当天服用完,不要放置过久。
如需分次服用,可以将剩余的中药汤剂分装冰冻保存,不要反复冷冻。
5.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中药煎服期间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大葱、生姜、大蒜等,以免影响中药的疗效。
中药的服药方法中药是我国传统的珍贵药物资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正确的服药方法对于中药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药的常见服药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中药治疗疾病。
首先,中药的常见服药方法包括煎服、煮服、泡服和炖服等。
其中,煎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时,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一段时间,待药液煎煮浓缩后即可服用。
煮服则是将中药材和水一起放入锅中煮沸,然后直接饮用药液。
泡服是将中药材放入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饮用,而炖服则是将中药材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后饮用。
其次,中药的服药方法还需要根据具体药材和疾病情况进行选择。
比如,一些药材需要煎煮后去渣再饮用,而有些药材则需要整颗服用。
此外,对于不同的疾病,服药的时间和剂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进行正确的操作。
另外,中药的服药方法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比如,服药前要注意清洁口腔,避免影响药效;服药后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另外,服药过程中要避免饮用浓茶或咖啡,以免影响药效。
此外,女性朋友在服用中药期间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影响月经和身体健康。
最后,中药的服药方法还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比如,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孕妇来说,服药方法和剂量都需要有所调整,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正确的调整。
总之,中药的服药方法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服药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
希望大家都能够正确地使用中药,早日恢复健康。
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一、煎药器具的选用选用砂锅、搪瓷锅、不锈钢锅,而不要选用铁锅、铜锅、铝锅。
二、煎药的基本步聚1,中药材先用干净的水清洗一下,再用冷水浸泡,水没过药材2-5厘米,先浸泡1-2小时。
2,大火(武火)烧开后转成小火(文火)继续煎煮,一般的药第一次煎煮沸后再煎30分钟就可以,过滤并倒出药液。
第二次加少量水煎煮沸后再煎15分钟,药品质时坚硬者可多煎5-10分钟,两次煎的药液兑到一起混合均匀,一般为400毫升左右,分两次或者三次服下,一副药一般都是服用一天。
小儿酌减。
3,清解、发表药时间要短些,药液未沸时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并须时常搅拌。
三、特殊中药煎法1,先煎购买的药剂内凡注明“先煎”者如无特殊指定则先煎10-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一起煎煮。
有些药物质地坚硬或者有毒,需要大火先煎30分钟左右,个别特殊的中药先煎的时间更长一点,比如生附子一般需要先煎一个小时以上。
2,后下有些药物气味芳香(如薄荷)或走窜(如砂仁),需要后下。
在其他药物第一煎出锅前5-10分钟内将后下的药物加入进行煎煮,需要盖严锅盖。
3,包煎有些药物有绒毛或者细刺,需要在煎药前把它们装入纱布袋中再与其他药物一同煎煮。
4,另煎对于一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需要单独煎煮,一般煎煮时间较长,通常需要1-2小时,煮好的药汁最后兑进其他煎好的药汁里。
5,烊化(溶化)阿胶需要烊化,放入煎好的热药液中溶化后服用。
6,冲服有些粉剂(如三七粉),倒入适量水或药液中冲服即可。
注意事项:1,如果没有特殊指定,混合的中药汤液分二次温服,即早饭前与晚饭后各服一次。
如果服药后感觉肠胃不适,可以分三次服用,即在中午饭后再服一次,这样每次服用的药量相应的减少了。
2,有些特殊的药物或者外用中药,需要遵医嘱使用。
3,有条件的尽量自己煎药,有些机器煎的药物浓度不够,会影响疗效,有些没煎好还会吃了不舒服。
4,生附子20克以下的要先煎够一个半小时,20克以上要煎够2个小时以上,中途不可加凉水,如水量不够直接加开水。
还不会熬中药?这份中药煎煮与服法图解为你量身定做,值得收藏!普及用药知识,服务大众健康—1—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一、煎药容器以砂锅为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不锈钢锅更次之,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水浸泡30分钟以上,或遵医嘱。
加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水量,防止煎干、煮焦。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
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每剂中药一般煎煮二次,第二次煎煮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100-300毫升,成人每剂400-600毫升,一般分两次服用。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1、“先煎药”:将“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后下药”同煎5-10分钟即可。
3、“烊化药”:待药物煎好后,取药汁,加入“烊化药”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包煎药”:将“包煎药”用药用纱布包扎好,与其它药同煎。
5、具体情况按医嘱煎煮。
—2—中药的服药方法宜饭前服用类1、补益药:此类药物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人参系列药品等宜在饭前服用,利于吸收而充分发挥其补益作用。
2、化痰止咳平喘药:此类药物饭前服用,祛痰镇咳作用明显。
宜饭后服用类1、健胃药:饭后服用有利于其充分接触食物,达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
2、辛辣刺激性药物:这类药物如干姜、川椒、旋复花、乳香等,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3、清热泻火药:此类药物药性偏寒凉,对胃有一定的刺激,饭后服用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宜睡前服用类1、安神药:宜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有利于迅速睡眠。
2、润肠类:睡前服用有利于消除肠胃积滞,使排便更轻松。
—3—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
中药内服的煎服方法1.一次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将药液倒入杯中,待凉后温煎服用。
在煎药过程中要不断翻动,以防止药材粘锅。
2.分次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将药液滗入另一个容器中,再用同样的方法加水煎一次。
重复3-4次后将所有药液混合起来,待凉后分次温煎服用。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尤其适用于粗纤维的中药材。
3.加药煎服法:在一次或分次煎药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可适当加入一些清热、理气或安神的中药材,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加药的方法是在原有的药材煎药过程中加入所需的其他药材。
4.保温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将药液倒入保温桶中,放入热水中保温2-3小时。
这样可以使药液更加浓缩,提高药效,并且药液在服用时仍然保持良好的温度。
5.浸泡煎服法:将中药材加水泡浸30分钟,然后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待凉后温煎服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质地较硬的中药材,如石榴皮、艾叶等。
中药煎服的注意事项:1.选用优质的中药材,尽量避免使用过期、虫蛀或霉变的中药材。
2.在煎药过程中要不断翻动药材,以避免煎糊。
3.煎药的火候应适中,过热会破坏药物的有效成分,过低则无法达到功效。
4.服用前注意药物的质量是否正常,如有异味或异常,应及时停止服用。
5.量取药液时要使用无菌容器,并避免污染。
6.服用中药时最好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以增加药物的吸收。
7.针对个人体质和病情,应在医师指导下选用合适的中药剂量和煎服方法。
煎药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煎药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水煎,分温三服"者,先用水煎煮一遍,把药汁取出,再加水煎煮二遍,与第一遍药汁混在一起。
每一次服药时,取三分之一的药量,温服。
"水煎,分温两服"者,则将两次煎好的药液分为两次温服。
除非医生特别注明,服中药多取温服。
2、医生未嘱付于食前、食后服者,则食前后服皆可,与饮食时间隔半小时左右为宜。
但补阳药要求在饭后服药。
不要在非常饥饿时空腹服中药。
3、药方中注明"泡水代茶饮"者,用中药直接泡开水服用。
泡中药的开水,当为初煮开的沸水,泡后加盖闷闭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才可服用。
一次要服光,再加第二次水。
第一泡时水多放一些,因药吸水。
再加水时,也要用开水。
一天服一剂,过夜不服。
也就是说,一付药在早上开始第一泡,喝完,再加水,再喝完。
将药渣弃去不要。
4、药方中注明"煮水代茶饮"者,泡药后先在火上煎药至沸腾,再文火煎煮五分钟,而后把药汁连同药渣倒入保温杯中,闷半小后服用。
可带药出差。
再加水时,用开水即可。
一天服一剂,过夜不服。
这种方法比常规的煎药法要省事许多,特别是对需要外出的病人。
5、有大量制附片的方子,在服药时先小口尝一下,以不麻为度。
如果麻嘴,要再煎一会儿。
服药时要小口慢慢地喝,不要一口喝光。
也可以在煎药时加一两勺蜂蜜,一起煎两个小时。
如果制附片的用量在15克以下,一般不需先煎,也不需久煎,合计煮药半小时即可。
6、如服中药恶心、呕吐的病人,宜小量频服。
用小勺慢慢地喝中药,并且,隔一会儿就喝一小口,以保证一定的服药量。
7、服中药过程中如果出现舌麻,或者手麻、头晕、腹部剧烈疼痛,或是排便次数过多,患者自觉难以忍受时,可以热水调蜂蜜服下即可。
一般如果服药中病,则可能会出现不少反应,甚至症状会短时加重或全身无力等,最好咨询医生,不可随意停服或者另服西药,否则疗效难以为继。
切切不可因病情变化,私找民间土医滥服激素,以致于病情反复。
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一、煎药方法1.准备药材: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处方,准确准备所需的药材,注意药材的保存,应放置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霉变。
2.洗净药材:将药材用清水洗净,去除杂质,注意不要用肥皂水或洗涤剂清洗,以免对药材产生污染。
3.切割药材:将药材切割成适当大小的块状或薄片状,切削时应注意刀口的清洁与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4.加水煎煮:用陶瓷、砂锅或炖盅等容器,加入适量的清水,将药材放入容器中,将火调至大火加热,待水开后改成小火焖煮,时间一般不低于半小时。
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调整火候和水量,保持药材的完整性和药性不被破坏。
5.过滤药液:将煮好的药液通过棉纱袋或细糙布过滤,以去除杂质和药渣。
6.药液冷却:将煮好的药液放置在通风处,待其自然冷却至适宜温度后,即可服用。
二、注意事项1.服用前的准备:服用中药前,应先洗净双手,不要碰触其他物品,以避免交叉感染。
2.药材的选择与保存:药材的选择应注意完整度和质量,并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购买。
已过期的中药应立即丢弃,避免食用。
3.药材的切割:切割药材应尽量避免手指与药材直接接触,以防止污染。
切削时要注意刀具的锋利和稳定性,以确保安全。
4.煎药时的火候:煎药时,应注意人工调节火力,控制火候,避免煮沸过久或过短。
应根据药材的性状和药性,合理控制煎煮时间。
5.药液的过滤:药液过滤时,应使用干净的、无棉屑的棉纱袋或细糙布,以确保药液的净化。
6.药液服用温度:服用药液时,应注意药液的温度,不要太烫,以免烫伤口腔黏膜。
7.准确服用用量:服用中药时,应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准确掌握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8.调整饮食: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的摄入,以免影响药效或产生副作用。
9.调整生活方式:对于服用中药的病人,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快等,以提高康复速度。
附:中药煎药及服用方法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搪瓷器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
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花、叶、草类20分钟以内,根茎、杆枝40分钟以内,坚实的块根、矿石等60分钟,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
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
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
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
一般药物(花、叶、草)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坚实的块根、矿石等)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
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
6.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
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
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
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8.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
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注意: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
上述方法,仅作参考(具体以医嘱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