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汇编-教育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8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3.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1、①门②精巧,精妙2、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复专题本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夏夜月光下的承天寺,创造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全文以记叙描写议论的方式呈现,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次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第三层次议论了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点出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在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怀。
虽然遭贬谪,但作者仍然能够以赏月、漫步等方式排遣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同病相怜者的同情。
在描写月光和竹柏倒影的句子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体现了他在仕途失意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这句话也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志同道合者的认同。
在作者的心中,只有和张怀民这样的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命运相同的人才能称得上“少闲人”。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形容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形容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通过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二、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甲]水调歌头苏轼在丙辰中秋大醉之后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并兼怀念已故的友人子由。
他用“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的开篇,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之情。
他不知道月亮在天上的宫阙,但希望今晚的月亮能够保佑他。
他又想乘风归去,但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寒冷。
最后他起舞弄清影,感叹人间的美好,与月亮相比,也不遑多让。
接着,他转到朱阁、绮户,照着无眠的人。
他认为月亮没有恨,只是在离合中圆缺,这是古今常情。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2.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于"字用法相同一项是( )(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答: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与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对比阅读合集《与谢中书书》陶弘景一、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三、内容理解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原句)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原句)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原句)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山川之.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欲界之.仙都()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2,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实是欲界之.仙都()念无与.为乐者()寻.病终()欲.穷其林()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月色入.户高峰入.云B、解衣欲.睡实是欲.界之仙都C、山川之.美何陋之.有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乡人曰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张怀民寻.病终7、理解填空:(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人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训练(一)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注释: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②陂(bēi):水田。
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4)故名.之曰“放鹤亭”()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欣然起行.②大道之行.也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C.①作.亭于其上②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D.①好之则亡.其国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6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⒈解释⑴五色交辉..竞跃()..()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⑷沉鳞⒉翻译句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潜游在水中的鱼2.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⒈解释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⑶怀民亦未寝.(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参考答案:(一)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月色,月光竹柏影比喻4.复杂细微情感9.解释①晓雾将歇.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①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②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③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④,闻人声亦惊起,磔磔⑤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⑥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⑦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⑧,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⑨澎湃而为此也。
(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注)①齐安:今湖北黄冈。
临汝:今河南临汝②迈:即苏迈,苏轼的长子,字伯达。
③硿硿(kōng):金石相撞击的声音。
④鹘(hú):鸷鸟名,即隼。
⑤磔磔(zhé):鸟鸣声。
⑥鹳鹤:鸟名。
⑦噌(cēng)吰(hóng):形容钟声洪亮。
⑧罅(xià):裂缝,缝隙。
⑨涵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3)至.绝壁下(4)或.曰此鹳鹤也2.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2)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译文: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D.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4.《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石钟山记》则写了月下游览石钟山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①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②园疏③,取池鱼,酿秫酒④,淪⑤脱粟⑥而食之。
曰:“乐哉游乐!”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葺(qì):修整。
②撷(xié):采摘。
③疏:通“蔬”。
④秫(shú)酒:用粘高梁酿的酒⑤淪(yuè):这里是煮的意思。
⑥脱粟:糙米。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明④盖竹柏影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雨雪之朝B.瀹脱粟而食之C.文帝之后六年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5.[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考虑,想到共同,一起形容水的澄澈原来是2.①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②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D 4.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5.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
乙:这正表现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乙]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卷一、10. 解释①月色入户.户②怀民亦未寝.寝11. 翻译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0.答案:①门②睡觉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二、3.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参考答案:3.(2)A 4.(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6.旷达三、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1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 盖竹柏影也7、解释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子翻译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参考答案:4、苏轼,唐宋。
6、盖/竹柏影也7、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四、17.解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17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五、19、解释(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参考答案: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六、7.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7.A 8.D 9.C七、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10.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9、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自我排遣的旷达10、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对比阅读一、(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
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
看到四面皎洁的雪光,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
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19、解释(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的意思。
(2分)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
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参考答案:19、(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段描写的粗略些。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二、(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
其实,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
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
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8.解释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9.翻译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8、①门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9、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解释⑴月色入户.。
⑵盖.竹柏影也。
⑶止.午、未、申三时。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翻译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⑴写月语句⑵描写方法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答案】6.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7.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8.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9.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三、【甲】《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斜线(/)为乙文中下句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答:翻译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答环境幽静,人烟稀少,月色优美。
四、【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