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模仿之关系的历史考察_孙艳秋
- 格式:pdf
- 大小:152.16 KB
- 文档页数:4
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为活动)模拟试卷2(总分88, 做题时间90分钟)1.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体现了新批评派文本中心论的主要术语是( )。
SSS_SINGLE_SELA 意图谬见,感受谬见B 文学性、陌生化C 垂直接受,水平接受D 期待视界、视界融合该问题分值: 2答案:B2.俄国形式主义将文学视为( )。
SSS_SINGLE_SELA 对现实的反映B 内在情感的表现C 语言的特殊用法D 神秘现象的显现该问题分值: 2答案:C3.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
SSS_SINGLE_SEL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斯大林该问题分值: 2答案:C4.提出:“**力量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以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率先在西欧发生的原因的是( )。
SSS_SINGLE_SELA 列维-斯特劳斯B 马克斯.韦伯C 普罗普D 弗莱该问题分值: 2答案:B5.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模仿的是( )。
SSS_SINGLE_SELA 雅典人B 斯巴达克人C 古希腊人D 古罗马人该问题分值: 2答案:C6.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艺术是起源于( )。
SSS_SINGLE_SELA 原始**B 祭祀C 人的模仿本能D 人的劳动该问题分值: 2答案:C2. 填空题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
1.文学由于( )功能的作用而产生其他一些社会功能,如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等。
SSS_TEXT_QUSTI该问题分值: 2答案:正确答案:审美2.“寓教于乐”最早是由( )提出的。
SSS_TEXT_QUSTI该问题分值: 2答案:正确答案:贺拉斯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和西方理论家( )的“寓教于乐”说都揭示了文艺的( )。
SSS_TEXT_QUSTI该问题分值: 2答案:正确答案:贺拉斯社会功能4.在神话和各种巫术仪式中包含了文学艺术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形式,即( )。
艺术进化与进步之辩——以“艺术意志”为考察中心孙艳秋【摘要】进化和进步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重要观念,西方艺术史经历了进步的生物学模式和进化与进步同一的进化模式.现代艺术科学时代,李格尔的“艺术意志”作为艺术史发展的中心范畴,体现了进化思想和艺术冲动的矛盾性.当代对“艺术意志”的普遍批评,在本质上是针对“艺术意志”背后的进步—进化观念.然而,应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将进化与进步剥离,理性乐观的线性进步逻辑不合时宜,但是进化思想仍有价值,它可以与“情境逻辑”相结合,使当代艺术史呈现开放和多元的面貌.【期刊名称】《北方论丛》【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48-51)【关键词】艺术进化;艺术意志;李格尔;情境逻辑【作者】孙艳秋【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3前现代的西方艺术史即艺术科学之前的艺术史写作模式大抵分为两种,即生物学模式和进化的模式。
在生物学模式中,历史被描述为诞生、成熟、衰老和死亡四个阶段的循环。
其中预设了一种理想美,将艺术的发展与其对照,接近者是进步,偏离者就是倒退。
瓦萨里以循环的生物学方式描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进程。
他将这一段的艺术分为三个时期,其中蕴含了进步的思想,“各种艺术从简陋的初始逐渐地进步,最后达到完美的顶峰,这是艺术固有的特性”[1](p.34)。
继瓦萨里之后,温克尔曼也采取生物学模式说明古代艺术的发展过程。
他提出了远古风格、崇高风格和典雅风格,认为典雅风格是最高原则,而前两种风格都是实现这个原则的一个阶段。
对温克尔曼而言,希腊艺术即在三种风格的交替过程中完成进步。
黑格尔建立了艺术发展的进化模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历史发展观。
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的总体趋势是进步的。
黑格尔宣称,历史不是一堆无稽事物的杂陈,而是有目的的、旨在实现更大的完善的活动。
对黑格尔而言,进化与进步似乎是同一的,因为理念在艺术阶段的运行过程中,始终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艺术类型及种类之间的历史更迭,也应被视作是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浅谈模仿的艺术作者:韩静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无处不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涉及绘画、书法、雕塑、文学、音乐、舞蹈、电影等各个领域。
人类对艺术的探究从未间断和停止过。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的创造是模仿自然创造的过程。
艺术的模仿不是徘徊于自然的外表,而是深深透入真实的必然性。
关键词:艺术;模仿;自然;境界中图分类号:J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38-01一、绘画艺术与模仿自然的关系纵观古今中外绘画史上,人类都非常注重对自然的模仿,但东西方对模仿自然的立场不同。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自汉魏六朝之后,自然形而下之意日益明显,抒情山水画以及田园诗大量涌现,使大自然的万物成为文人士大夫表达表达心境的形式。
画家大多喜欢置身于大自然中,融入主观情感,将大自然中所见所闻表现在画面上。
中国古代的文化区别于西方宗教对终极意义的追求,通过感性的客观自然得以实现。
而西方却不然,以欧洲为例,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其模仿自然主要建立在对自然、对科学的理性认识上。
(一)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出生于“天崩地解”的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极为不安,削发为僧,半世云游,一生漂泊不定,居无定所,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
尊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源泉,注重师法造化。
由于饱览名山大川,作品不但流露出自由奔放的精神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且还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通过模仿自然来将自己的感觉、知觉和情感融入画中,客观自然表现地生动逼真,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塞尚——自然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既得益于他超高的绘画造诣,也有因其吸收传统并重新审视与界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因素。
简析文艺复兴前模仿说的发展在西方文论史上最早提出模仿论的是:赫拉克利特,随后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在原有的模仿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与发展。
赫拉克利特(前530-470)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赫拉克利特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和谐统一”的艺术。
绘画是在画面上混合着黑、白、红、黄的颜色,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象;音乐混合着高、低、长、短的声音,以便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
赫拉克利特曾受过毕达哥拉斯的影响,接受了美是一种和谐统一的观点,但他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和谐统一的原因。
赫拉克利特侧重于运动和斗争特别是强调内在斗争的和谐。
因此认为美是不断变化的,美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他说:“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
”德谟克利特(前460-370)的模仿说德谟克利特是西方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
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物体中的原子流放射出来,造成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与心灵,从而引起人对事物的认识。
他对文艺和美的探讨是从“文艺模仿自然”这一观念出发的,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他受赫拉克利特的影响,接受了文艺模仿自然的观点,但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试图对文艺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对文艺和美学对象的研究:认为文艺描写的对象不只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他从道德观念出发,对文艺描写对象做了评价,认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模仿坏人是一种恶劣的行为,赞美坏事是一个骗子和奸诈人的行为。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的模仿说苏格拉底是西方早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奴隶主贵族派思想家。
他遵循了“艺术模仿自然”的提法。
他使艺术模仿自然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为艺术不是模仿人物的外形,强调应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
艺术起源于模仿的例子
艺术起源于模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从不同文化中可以看到。
比如说,中国的写意山水画就是起源于模仿的真实景物。
早期的画家们会参照实际的景色作画,就像今天的画家们一样,以拍摄实际景色作为参照,因此最初的书画便形成了。
乐曲也是起源于模仿的艺术。
钢琴早在公元18世纪中期便出现了,由那时开始,许多钢
琴曲就模仿了山间溪流的编曲。
马多拉斯(Wolfgang Amadeus Mozart)作曲时就喜欢使
用如此技巧,他将熊猫和鸟叫的声音融入到他的曲子中。
墙画也是起源于模仿的艺朮形式。
古老的祖先们按照当地的野生动物和景色来创作墙画,他们用着不同的颜色,勾勒出如狮,鹿等野生动物或美丽的景色。
这些墙画的表现力跟当
今的电影和电视系列中的特效画面一样绚烂多彩,可见古人对艺术模仿创作拥有精湛的技艺。
艺术模仿起源于模仿,然而它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形式,比如后期的艺术家们不仅抄袭古代作品,也创造出了许多崭新的形式和色彩,这成为了现代艺术形式的灵感来源。
因此,模仿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创新艺术形式的基础。
动画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迪斯尼动画影片中的“幽默”孙艳秋幽默可以说是动画影片不可缺少的要素,尤其对于迪斯尼动画影片而言,幽默感更是与生俱来的。
聂欣如教授在《动画概论》一书中把迪斯尼动画定义为“主流动画片”,并指出这一类动画影片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1。
这里,想要进行讨论的是关于动画片中“幽默”的形成模式。
具体来说,可以从声画两个方面分析迪斯尼动画影片幽默的形成。
画——形象的夸张在默片时代,电影主要依靠人物的形象、夸张的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制造笑料,动画片也是如此,动画片因其特殊性——动画电影与真人电影的差别就在于其拍摄对象本身不是生命体,而是用造型艺术手段制作的假定性形象,即“以画在平面上的图画或者立体的‘偶’以及物品作为拍摄对象的电影”2,因此,在形象、动作、表情等夸张变形上,动画片更具变化的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声音出现后,表演上的夸张仍然是动画片制造笑料的首选的原因。
比如说迪斯尼经典动画中那个头戴海军帽,身着蓝色水手装、系着红色领结,不穿裤子唐老鸭,它总在捣蛋、爱发脾气,扭动着有些肥胖的翘翘的屁股,乐此不疲地张着大大扁扁的嘴巴,用它的大嗓门嘎嘎地叫不停,这样的角色形象本身就是极具幽默感的。
从外在形象设计入手,制造具有幽默感的动画角色,应该是在《白雪公主》诞生之前更为普遍,因为,那个时候的动画短片是以搞笑作为目的的,而“当第一部长片《白雪公主》问世时,整个电影的结构起了变化,不再将搞笑作为主要的目的,因此,搞笑人物在影片中退居次要地位”3,虽然迪斯尼动画的主要角色的形象开始向真人靠拢,但是,影片的配角中仍然不缺少幽默的形象,而这些形象成为影片中幽默的爆发因子。
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有专门的丑角,进行插科打诨,而存在于迪斯尼的动画片中的配角也同样,起着调节气氛,营造轻松氛围的作用。
比如像《白雪公主》中的小矮人、《花木兰》中的木须、《小美人鱼》中的寄居蟹、《狮子王》中的蓬蓬、《星银岛》中的墨里、《海底总动员》中的健忘鱼等等,他们偶尔装个傻,耍个小聪明、扮个滑稽样,出个小洋相,以次博得笑声。
艺术模仿的概念艺术模仿是指通过学习和仿效他人的作品、风格和技巧来创作艺术作品的行为和理念。
它是艺术创作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既是创作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艺术家对前人经验和技艺的致敬。
艺术模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艺术家们常常通过模仿前人的作品来进行学习和创作。
通过模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前人的思想、技巧和表现手法。
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进一步融入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创作出更为独特和优秀的作品。
在历史上,像拉斐尔、莫奈、毕加索等伟大的艺术家都曾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影响力。
艺术模仿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艺术模仿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艺术家可以学习到前人的经验和技巧,理解他们的构图、用色、表现手法等艺术要素。
这样的学习可以大大拓宽艺术家的视野和创作思路,增加他们的创作技巧和表现能力。
其次,艺术模仿是对前人作品的一种致敬和继承。
艺术家通过模仿前人的作品,表达了对前人的尊重和敬意。
他们通过模仿传承了前人的经验和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和个性,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艺术模仿不仅是对前人作品的一种致敬,也是对整个艺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再次,艺术模仿可以培养艺术家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艺术家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概念和标准,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表现能力。
艺术模仿还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够从前人的作品中获得灵感,进一步创作出独创性的作品。
最后,艺术模仿有助于艺术家的自我成长和提高。
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艺术家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反思和探索自己的创作方向和风格。
艺术模仿可以帮助艺术家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艺术品质,真正实现自我超越和突破。
尽管艺术模仿具有许多积极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限制。
首先,过度依赖他人的作品可能导致艺术家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2010年第2期兰州学刊N o.022010总第197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197艺术与模仿之关系的历史考察孙艳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100081)[摘要]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就将艺术与模仿组合在一起作思辨性的考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做出了重要的阐释。
这构成了艺术哲学的一大传统,尤其到了现代,模仿更是作为建构现代艺术体系的单一原理而存在,艺术与模仿及美的联系日益紧密。
随着艺术形态的变幻,/艺术作为模仿0这一信条也不断被挑战,但是这些并不构成对它的威胁。
直到/现成品0艺术出现,才真正取消了模仿统合艺术的地位而存在,然而现成品艺术又重新提出了已经借助模仿解决的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模仿;艺术;杜尚;现成品[中图分类号]J02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10)02-0200-04[收稿日期]2009-10-24 [作者简介]孙艳秋,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美学。
模仿论根植于悠久的古希腊文化传统中。
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的思考结晶。
古希腊人很早就将艺术与模仿联系在一起并加以哲学的考察,从而构成了西方美学史上重要而古老的理论命题之一,也形成了后代艺术哲学中的一大传统。
无论是遵循抑或是挑战,西方艺术始终要面对模仿的问题。
一、艺术与模仿的最初理论关联据有关学者考证,/模仿0一词最初是指巫师所表演的祭祀舞蹈、音乐与唱诗,带有原始巫术的神秘色彩,而且在这个意义上,其要义不是对外在现实的复制,而是对内在情感的宣泄和表现。
随着人类思维的进化,原始的通灵式的感悟逐渐被理性的思考和推理取代,/模仿0进入到哲学家的视野。
到了公元5世纪,/模仿0从原始思维的表征转变为哲学上的重要术语,思想家们用/模仿0阐释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这样就为这一古老的词汇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最初,古希腊哲学家将/模仿0看作人类活动的普遍起源,如德谟克利特就认为,人模仿蜘蛛从而学会了纺织和缝纫,模仿天鹅和夜莺的鸣叫学会唱歌。
后来,模仿说应用的范围逐渐缩小,只用来说明某些特定的人类实践活动。
这种意义由苏格拉底发明,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拓展,即事物外观的复制性塑造。
柏拉图是系统地从理论上阐释艺术与模仿关系的第一人。
他一方面融合了早期哲学家零散的相关论述,推进模仿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他明确提出了艺术与模仿的对应关系。
首先,柏拉图为模仿做出了不太严格的界定。
在广义上,柏拉图将模仿看作是一种生产性的行为。
工匠在制造某物时头脑中必须有一种构想,这种构想与现实产品之间的关系就是模仿。
因此,在一个非常广泛的意义上,所有的生产都是/模仿0。
同时,柏拉图又发展出了一种狭义的模仿观,即对事物在特定角度、特定时刻下的外观形态的复制。
柏拉图以著名的三张床为例具体阐述这一理论。
第一张床是上帝所创造的床的理念,这是可以超越时空而永远存在的,也是其他两张床模仿的范式。
第二张床是工匠造的实物的床,是床的理念的直接摹本。
第三张床是画家画出的床,它是实物床的样子的模仿,它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
在柏拉图的分析中,后两种床所体现的模仿的含义有所不同,前者是生产实际物品,后者是生产/图像0,其中,画家的模仿可以看作是对艺术生产特征的总结。
这似乎可以看作是对艺术属性的专门探讨,但其实,我们所熟知的同其他工艺以及其他的文化现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概念在这个历史阶段并没有形成,古希腊人的艺术概念内涵含混,外延模糊。
希腊文的/艺术0的含义更接近/技艺0,它是/指具有异乎寻常的专门做某事的技能;它与知道怎样达到一个目的有关0[1]。
这种包括工艺与应用方面的混杂的艺术概念一直持续了十多个世纪,穿越了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甚至近代的较晚时期。
因此,当希腊人将模仿(m i m e m a)的这种实践活动的结果称作/模仿的艺术0(m i m esis)时,并不能表明艺术与模仿具有天然的、必然的联系。
在柏拉图那里,艺术的模仿是一种刻板的、对外物表面的照搬照抄,因此他把艺术从理想国中逐出,并申诉了艺术的模仿的两条罪状:第一,艺术家倾向于模仿人性中的非理性部分,因为其容易被观众、听众接受,这样对理想国公民的人格塑造是有害无益的。
第二,艺术只模拟表面,呈现幻像,联系柏拉图的知识论,就是只提供意见不供给知识。
比如,荷马可以模仿战争的场面,但却不会带兵打仗,建立功勋。
因此,对人们获取真理是无益的。
亚里士多德大体同意柏拉图将艺术看作模仿的理论定位,但他修正了对其师有关艺术的模仿模式与效果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理念论的框架下做出了调整,他提出了/形0(柏拉图的理念)寓于多样的个体中,这样,对这种包含理念的事物本身的模仿不只是被动、机械的记录,而是对其中包含的永恒不变的规律表现,亚里士多德在5诗学6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话:/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0[2]在亚氏看来,模仿艺术的功能从制造/影子的影子0到揭示不能为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深层本质特征。
古希腊的哲学家热衷用模仿理论来解释艺术,是有来自其艺术实践上的原因的,具体说来是源于一场被贡布里希称为/伟大的觉醒0的希腊艺术革命。
古希腊艺术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埃及图示下解放出来,产生了新的风格,开了一代风气:艺术的对象由/所知0向/所见0转变。
埃及人为早期人类的造型艺术制定了标准:不表现/一个特定的时刻所能看到的东西,而是表现一个人或一个场面所具有的东西,以自己学到的和所知道的那些形状来构成自己的作品0[3]。
而希腊艺术家想知道的是他应该怎样去再现一个个别的人体。
/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了。
0[4]大概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艺术家破天荒第一次把一只脚画成从正面看的样子,这是造型艺术的短缩法(fo re-shortening)。
自然形状和短缩法的发现和在艺术中的大量使用改变了希腊艺术的面貌,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也刺激着理论家作出合理的哲学解释和探讨。
然而,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中世纪的到来,希腊艺术的基本观念和精神难以延续。
由于在基督教教义中,有明确反对艺术的训诫,因此,艺术尤其是造型艺术受到了强烈的打压和限制。
早期的基督教会在图像的生存问题上有过数次激烈的论争,结果是迫使艺术的本质发生根本改变,模仿与艺术之间的链条几乎被拆卸掉,艺术不再强调要诉诸感官,而是要诉诸心灵。
/埃及人画他们知道确实存在的东西,希腊人画他们看见的东西;而在中世纪,艺术家还懂得在画中表现他感觉到的东西。
0[5]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的目的,所以艺术不应模仿除上帝以外的任何尘世之物,而且上帝代表的是一种最高的理念,艺术不应该再呈现出一种生动的视觉形态。
因此,凸出的双眼、空洞的眼神、苍白的面孔、修长的手指都是宗教内涵的表征而不是现世的模仿。
模仿观念在艺术的又一次转型中示微了,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是被/雪藏0,等到文艺复兴的春风一吹便破土而出,重新登上艺术史舞台的中心。
二、现代艺术与模仿虽然此前人们对艺术与模仿的关系讨论甚多,然而,模仿理论却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理论,尽管我们可以说这一古老学说中蕴含着现代的艺术理论尤其是艺术定义的萌芽。
上述的诸多对作为模仿的艺术的讨论,只是在客观上奠定了现代艺术的基础,为/大写艺术0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启示和学术依据。
它与现代的艺术定义并不等同,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我们在现代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试图为艺术下定义时,上溯几千年,寻找到的最有影响力和有统摄力的经典理论。
其实,直到18世纪,艺术才与模仿建立了真正的现代关联。
这是以夏尔巴图的论文5归结为一般原理的美的艺术6的发表为标志的。
在这篇文章中,巴图宣告了现代艺术体系的确立,并将模仿作为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共同的本质与其他文化现象区分开来。
在论文的前言部分,巴图首先从当时流行的典范理论)))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诗学入手,并将其诗学的原则推广到其他艺术中去。
巴图提出了/对美的自然的模仿0构成了美的艺术的/单一原理0。
这一看似简单甚至有些重复的理论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首先,它规定了模仿是将各艺术门类联系起来的纽带。
也就是说,与古代的相关艺术理论相比,模仿从对艺术创作活动的规律性的总结(对镜像制作的观察)转变为建构现代艺术体系的理论基石。
其次,对/美的自然的模仿0将艺术与美直接关联起来,这表达了另一个重要的现代艺术观念。
在古典理论中,艺术无论是模仿事物的表面还是内在的规律,其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美,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感官愉悦。
对于现代艺术而言,对美的模仿和传达是艺术生产的归宿,艺术作品的价值也只要依据感官来判断。
巴图依据自己建立的原则为艺术做了明确的分类,首先将自身产生快感的艺术同机械的艺术分离开来,并将美的艺术罗列如下:音乐、诗歌、绘画、雕塑以及舞蹈。
同时他增添了将愉悦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第三组艺术,这样修辞和建筑就被归入其中。
巴图提出的美的艺术的分类在经过很多修正后,成为了5百科全书6概念框架的一部分。
由于5百科全书6的巨大影响,美的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巴图的美的艺术的建立在美学史、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比厄斯利在5西方美学简史6中所评价的那样: /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美的艺术.定义为一个特殊的范畴0[6]。
当然,巴图的单一原则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质疑。
18世纪后期的德国批评家以及部分历史学家批评巴图用模仿理论来统合各种艺术的企图是否有说服力,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事实上他们已经承认作为整体而存在的艺术概念,认为这一体系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并非不欢迎美的艺术这一理论成果,而是想寻找能代替模仿的其他原则。
同时,批评者也没有考虑到在古典主义之风盛行的情形下,模仿原则是巴图这样的古典学家几乎唯一能使用的可201以将美的艺术归为一类的古代概念。
正如艺术史家保罗#奥斯卡#克里斯泰勒所评论的那样:/-模仿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唯一可信的古代先祖,并且模仿的原则可以只有在后来艺术体系已经确立地稳固到不需要用古代的模仿原则联系它们时才能够被取代0[7]。
另外,有批评者指责巴图提出的现代艺术中美的内涵不明晰,狄德罗在5关于美的起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6中说:/修道院院长巴特(指巴图)先生提出了美术模仿美丽的自然的一切原则;但是他丝毫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美的自然0[8]。
他责备巴图文章中没有对美的概念本身进行明确的界定,但并不否定现代艺术体系中艺术与美的结合的这种新的价值取向。
在现代艺术体系的确立后,模仿作为艺术的本质除了面对诸多的理论上的批评外,还受到艺术实践上的挑战。
正如上文所述,/艺术模仿自然0是一个古代的口号,它要提倡和维护的是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