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教育的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P——————————一教育网圈.——』==j-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地理、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和知识,以其博大恢弘的画面展示给我们社会生活的过去、现在,并昭示着未来。
而历来文史都是不分家的,其中,对于历史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并又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成为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全面认识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
文学的内容使历史的学习变得鲜活且有内涵,而历史的学习则使文学具有了更为丰厚的底蕴。
一、中学历史教学与文学的结合与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结合渗透相关的文学知识,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
首先,文史是不分家的。
历史涵概了文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及世界文学发展的基本成就和主要线索,是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精神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一种反映,其中的文学就是用文字的形式反映、记载或折射出当时的历史发展现状,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资料和补充。
文学中有部分内容,既是珍贵的历史史料,又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是文学界和史学界共同的财富。
所以历史与文学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其次,历史与文学之间有互补性。
文史是不分家的,但是历史与文学又有其不同的侧重点。
同样的一段文字内容,运用在历史学习中,我们侧重于分析它所透露出来的历史信息,诸如阶级状况、经济状况、思想状况和发展趋势、历史地位等;而运用在文学中我们则更多地侧重于分析它的艺术性、思想性、说理性。
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既能了解其历史渊源,又能在其中享受文学艺术之美。
于是,在学习者眼中死板而乏味的,学被赋予了,鬻蝴益彰,所以,文学史学是需要融会贯通的。
第三,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形成广博的知识面,又有利于在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
我们的历史教学也迫切需要在教学进程中进行多学科间的渗透和融会贯通,以扩展学生视野,调动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索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职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中职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语文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了当前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授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授。
语文教学内容中可以穿插古诗词、古文等经典文化知识,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通过课堂讲解、分析和解读,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还可以通过文言文阅读、古代诗词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使学生主动地接触并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结合实际情境,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可以举办书法、绘画比赛,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参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文化街区等古代文化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这些实际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深刻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融入现代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职语文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通过融入现代社会,弘扬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校园文化节、主题展览等形式,宣传传统节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网络宣传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索一、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选取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古代典籍等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学习。
选取《红楼梦》、《西游记》、《孟子》等经典著作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思想、价值观念等。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历史文化知识,介绍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艺术成就、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教材的编写和修改针对中职语文教学的需要,可以编写或修改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使其更加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选文和习题的设计上,可以增加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外拓展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拓展活动,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可以组织参观古代文化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举办诗词歌赋比赛、古文阅读大赛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和兴趣;还可以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美食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家庭教育的引导和支持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家庭分享会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进程,并给予家长相关的指导和支持。
学校还可以向家长提供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和指导手册,让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以上措施和途径的探索和实践,可以逐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摘要】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遵循历史教育的本质目标,履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适应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
本文在阐释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学历史人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并重点提出了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人文素养;内容;措施【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69-02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涵育人文精神的要求呢?本文就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与体会谈一点看法。
1人文教育的概念何谓人文教育,目前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知识”而言,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与人文教育相联系的是人文科学和人文素质。
一般认为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成果,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及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等。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2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所包含的基本内容2.1民族精神之内容:古代历史上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爱国主义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气的民族气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的忧患意识。
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在不断继承丰富发展原有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又培育了新的民族精神。
中职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究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
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历史教学由于自身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展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培养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对提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中职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引言随着中职历史课程的改革,教师要随着新课标的要求,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式,其中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职历史教材中人物和事件中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历史课堂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民族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且良好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世界的正确认知。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开发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历史教学的必要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历史学科教育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具有多重意义和必要性,二者相辅相成,实现共同发展。
其一是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需求。
中国历史是传统文化积淀与传承的历史,让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是加强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
在历史教材中,不仅涉及中华文化中的常识,还有道德观、价值观层面的精神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其二是培养中职生理想人格的需要。
中职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学生在这一时期接触的思想文化对其有着深远影响。
目前,有些学生出现了道德感缺失,集体意识不强,自私自利等问题,对这些学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可引导学生知荣辱、辨是非,形成理想人格。
中职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摘要:在中职院校历史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在历史课程中的创新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规范学生的道德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个人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职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探索引言中职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要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1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研读教材,有目的地融入传统文化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
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材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另外,教师还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向外拓展,让学生学习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历史知识,从不同途径实现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2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用历史人物事件启迪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精神我国已有五千年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物与事件,也从中体现出了优秀的传统品质,值得每一位中职学生去学习和传承。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的引导者,要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结合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实时插入传统文化内容,讲述历史进程中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从而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为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在学习“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时,教师可以留出一部分的时间为学生讲述抗日英雄事迹,让学生通过这些事迹感悟和体会当中渗透出的道德观念与精神品质。
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英雄事迹,在弹尽粮绝时,在冰天雪地中,独自与日本侵略者连续战斗多天,最后壮烈牺牲。
浅析文学艺术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作用摘要:文学和历史是密不可分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借助文学艺术作品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形成一定印象,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本文结合历史课堂实践对如何将文学艺术作品应用于历史教学中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学艺术作品;历史教学;诗词;小说;歌曲在传统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的课堂教学一直以课本为主体展开,学生在课堂上所接触的历史知识数量庞大且较为分散,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千篇一律。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快速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融入课堂教学中。
此外,由于历史知识具有時代特性,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所学历史知识的意义。
因此如何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消除历史教学中的弊端成历史教师需要不断努力进行探索的目标。
文学艺术作品具备独特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文学艺术作品能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加深对历史环境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理解历史事件对时代开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教师应当尝试通过引入文学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一、巧用诗词,进行课堂知识导入在历史课开始之前,学生通常已经进行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学习思维仍然停留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上。
此外,当前历史课程知识通常是接着上次历史课继续进行的。
因此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将注意力转换到历史学习上。
其次需要回忆上堂课程所讲知识,才能进入本次历史学习中去,因此通常教师的讲解已经进行一段之后学生才能慢慢进入历史学习状态。
针对此现象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诗词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程所讲内容,刺激学生的思维转换,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同时,通过诗词导入还能帮助学生对本堂课程所学知识形成模糊的认识,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本堂课程所涉及的知识。
例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节中,本节课程是单元学习的第一课,与之前课程的联系不大,因此教师可以使用诗词导入本课所学的知识重点。
谈文史结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运用摘要:中职学校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知识面窄,中职学校学生的教材中历史知识丰富。
因此,对文本相关历史知识的正确介绍和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文史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前言:历史与汉语这门学科密切相关,自古以来一直是相通的。
“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历史文化知识中的营养,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有利于突破语文教学的困难,提高语文教学的人文品味和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将历史知识与阅读理解、写作指导、学习质量培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文史结合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意义语文学科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着语言和文学素养的教学。
同时语文学科还研究语言的运用与写作还包含着对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与结合,从而促进我国语言文学的进步发展。
因此可以说语文学科的教学与中国的古代史是不能分开的,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互相促进发展。
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对历史知识的结合与渗透,从而使课堂气氛得到进一步的活跃,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改善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而言,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很丰富的汉语基础知识,因此对于文章的理解掌握以及阅读等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较差,这时如果教师对于文章的讲解没有办法生动有趣的进行,就会使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语文知识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不佳。
语文教学要求建立出一个生动的形象,而历史本身就是生动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进行文史结合可以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培养,引起学生对于课堂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同时将文史结合,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的同时掌握历史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引入历史知识,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掌握其他知识,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知识转移,形成高层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情感人格的全面发展。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为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具体来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希望,我们要利用立足传统、放眼现代的教育手法,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内化成学生的思维品格与实践能力,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以下就结合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为大家简要介绍中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利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读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中职语文的中国古典名著选读,主要包括施耐庵所作《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篇目、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中的《群英会蒋干中计》篇目、曹雪芹所作《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篇目。
我们针对这些篇目的教学,并结合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的拓展阅读教学,使学生充分见证了我国传统的小说文化,在兴趣的引领下进行拓展阅读,从而更加热爱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了。
例如,我们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教学中,将《水浒传》中其他有关林冲的章节,如《林冲雪夜上梁山》《林冲水寨大并火》等进行了整理,并印发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学生在学完课文内容之后,能够进一步了解林冲日后的遭遇,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学生在学习课文和拓展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林冲是“逼上梁山”的最典型代表,我们要从《水浒传》章节的字句中,认真体会“逼上梁山”的含义和林冲的个性特点。
经过学生较长时间对林冲的研究,我们总结了林冲是一个从逆来顺受走向反抗的角色,这充分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根源是“官逼民反”的本质,让学生对我国传统小说的批判精神产生更深的见解。
二、利用古体诗词创作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耀的明珠,中职语文教学中涵盖了大量优秀的唐诗、宋词,我们借助对这些唐诗、宋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古体诗词,使诗词文化在中职学生中间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例如,我们在对李白所作七绝《越中览古》的学习过程中,首先为学生分析本篇诗词的特点,让学生体会由联想古代再到感怀而今的写作特点。
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教育的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教育对学科的综合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历史本身就蕴含有极丰富的美学元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具有浑然天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和人文素质也成为中专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专历史教学;文学艺术教育;渗透策略
中专历史教学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增长历史见闻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让学生从历史中体会美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再加上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古典艺术内涵,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好文学艺术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艺术文化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
但在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难点,要想历史教学达到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同步发展,就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难点
1.历史教学中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
历史教学中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是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重要难点。
在传统的中专历史教学中,课程要求及安排均以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重要意义为
主,不曾要求过掌握其中蕴藏的文化知识,因此中专历史教学养成了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的习惯,这些习惯的长期使然致使中专院校和学生也忽视了历史课程中文学艺术的教育重要程度,因此在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过程中,必将遭到学生的心理抵触。
2.传统历史教学中的资源、教师素质难以满足文学艺术
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的难点还包括传统历史教学中的资源、教师素质难以满足文学艺术。
由于长期对历史课程中文学艺术教育的忽视,现有的中专历史教学资源均以普通教育为主,甚少配置对于文学艺术的解析和欣赏书籍及其他资源,再加上教师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也以普通课程要求为主,其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也满足“为学生讲授历史文化及古典艺术”的要求,这对文学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也造成了阻碍。
3.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所致的渗透问题
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也对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带来了问题。
文学艺术本身具有知识丰富、头绪繁多、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了文学艺术的学习必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的课时和教学详细程度难以达到文学艺术的学习要求,这也给文学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带来了难度。
二、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策略探索
1.加强情感价值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用生命铸成的,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文化艺术气息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课程中蕴含的文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价值培养和对文学艺术的深入了解。
例如,在学习《民国时期的新疆》时,老师可以利用《义勇军进行曲》《命运交响曲》等文学艺术作品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渴望情怀和对于民族统一和谐的仰慕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
2.培养正确审美价值,树立学生的高尚审美观
艺术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让学生能够在历史教学中体会文学艺术的价值,提高学生懂美、认识美的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树立学生的高尚审美观,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认识到历史课程中的文学艺术之美。
例如,在学习《清代新疆》时,教师可以利用《虎门销烟》《圆明园》等纪录片让学生体会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以及中国古典艺术的魅力,加强历史教学中对文学艺术教育的渗透。
3.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也是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的策略。
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利用文学内涵提高学生的
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
例如,在学习《隋唐时期的西域》时,可以通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情怀可以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文人正直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在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中专生的文学艺术教育时长和效果,有利于提高中专生文学艺术素养,但在渗透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历史教学中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传统历史教学中的资源和教师素质难以满足文学艺术、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所致的渗透问题等难点,教师可以从“加强情感价值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正确审美价值”“树立学生的高尚审美”“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等方面下手,逐渐在历史教育中达到文学艺术渗透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汪兴涛.试论中专历史教学中文学艺术教育的渗透[J].北方文学:中,2015(11).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