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 生物与环境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_28
- 格式:doc
- 大小:49.70 MB
- 文档页数:4
《做一个生态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池塘里的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群落,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
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以及根据方案来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难点】理解在生态瓶中放置生物的数量,以及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践法【课前准备】容器、水桶、沙子和小石子、铲子和漏网、标签、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听歌曲《荷塘月色》,感受美丽的荷塘景色。
提问:同学们家里都养过鱼吧?养鱼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我们为了让小鱼有一个舒服的家,我们都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会在水里放上水草、浮萍、目的是为了让小鱼们生活得非常愉快。
那你们知道放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吗?仅仅是为了美观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态世界。
二、认识生态1.让我们以池塘为例,观察水里的生物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各有什么作用?生物:水藻、水草、水绵、鱼类(杂食性的鱼、杂食及肉食性的鱼类)、虾、田螺、河蚌、水鸟类、水生昆虫、青蛙等。
非生物: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关系:水为鱼提供生活的场所。
石头为鱼提供躲藏的地方;水草为鱼提供足够的氧气提供隐蔽的场所,为鱼提供食物;动物的排泄物是植物的养分,等等。
作用:在池塘生态系统中,阳光照源源不断地为这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池塘中的水,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和养料,还有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和无机盐,这些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
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
2.像池塘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播放视频:生态系统。
教科版科学五上《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做一个生态瓶》一课,通过让学生制作一个生态瓶,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愿意进行实践操作。
但部分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仍较模糊,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道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2.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观察生态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2.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3.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态系统中,感受生态系统的存在。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生态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生态瓶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生态系统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生态瓶的制作材料,如透明塑料瓶、水、泥土、植物、小动物等。
3.准备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呈现生态系统的概念,讲解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展示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生态瓶的制作。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课设计做一个生态瓶一、教课背景:上一课学生了食品链,这一课将过一步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的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生态群落 . 认识到生态瓶和设计必要考虑到采用的生物,非生物的关系,以及如何安排动物 ?植物进入生态瓶,为的是让生态瓶这一模拟的生态群落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趋于友善有序 .二、教课目标:1. 经过研究池塘的生态群落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能制作一个生态瓶.2. 研究生态群落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关系.3.感觉生态群落的构成是友善的依存和作用关系 . 培育与同学谈论学习,交流思想共同提升 .三、教课要点:理解生态群落,能设计制作生态瓶四、教课难点:认识生态群落中的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五、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像水草这样的绿色植物在食品链中平时是什么角色?食品链中的花费者平时是?请观察画面中的植物有哪些?阳光 ?水?空气 ?泥沙 ?适合的温度生产者动物(二)研究池塘的生态群落池塘中动物有哪些?植物对动物有什么作用?动物对植物有什么影响?除动物植物外,池塘中还有什么?池塘中的非生物与生物有关系?小结:像这样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整体就是一个生态群落.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思虑后回答沙土,水 ------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理解(三)设计一个生态瓶刚刚我们研究了池塘的生态群落 . 让这样的生态群落成为活生生的生态,你有什么方法?做一个生态瓶,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我们需要准备哪些生物,非生物. 小组谈论,并记录下来 .对他们提出的想法,你有什么增补或许建议?向学生发问,如何放生物,非生物. 有什么序次要求?做一个生态瓶.思虑,回答学生报告学生向学生发问,解答 .学生思虑,合作谈论回答老师的问题(四)制作一个生态瓶要求只需采用一条可行的食品链方案. 依据我们刚刚谈论出来的序次进行制作.。
《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学生通过观察池塘里的生态系统,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2、学生通过设计生态瓶,知道池塘生态系统里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
1、学生通过设计生态瓶,感知设计产品的方法。
科学态度:
1、学生通过制作生态瓶,增强对科学课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学生通过设计、制作生态瓶,知道生态瓶的制作步骤。
2、学生通过设计生态瓶,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做一个生态瓶》精品教案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章节课名第一单元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生态瓶。
了解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认识到生态瓶中的植物、动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运用所需的材料制作生态瓶,并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
意识到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环节内容1.情境导入这是一个美丽的池塘,你知道池塘里都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池塘里有各种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还有水、阳光、泥土、石头、空气等非生物。
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都可以看成是生态系统。
2.探索新知现在,你能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建造一个生态瓶来观察和研究吗?什么是生态瓶呢?如图,将一些植物、动物、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瓶中,形成一个人工的微型生态系统。
里面的生物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自给自足,不用给它喂食,也不用换水,都能生存下来,这样的瓶子,叫生态瓶。
如何设计生态瓶呢?首先我们要先确定好制作生态瓶的材料,确定好生物的种类、数量和非生物。
现在,我们来制作生态瓶。
需要的材料有:一个大的透明塑料瓶或玻璃缸、河水或者是经太阳暴晒过两天的自来水、水生植物(如金鱼藻等水草)、水生动物(如小鱼、小虾、小螺)、用水洗干净的沙石、保鲜膜。
如何做一个生态瓶?让我们观看视频。
经过几天的观察,我们发现,生态瓶中的水草长得很健康,小鱼、小虾、小螺也在正常地生活着。
我们并没有给小动物喂吃的,也没有给水草施肥,它们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呢?(提示:学生讨论五分钟)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生态瓶中的条件。
生态瓶中的生物有:生产者——水草,消费者——小鱼、小虾、小螺,分解者——细菌。
非生物条件有水、沙石、阳光、空气等。
科学教学案例《做一个生态瓶》绍兴县柯岩街道新胜小学盛福水新课程下的《科学》课,具有开放性、创生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它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构建教学过程,以达到构建性实施课程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每一节科学课就是一个具有严密结构的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的教学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客观精神,运用数据进行解释,尊重事实和证据的科学态度。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事实(实验和观察的)数据来说话。
案例回放:“做一个生态瓶”、“观察生态瓶”和“改变生态瓶”这3篇课文,基本上都是以实验为基本教学过程,而“做一个生态瓶”又是着3篇课文的起始课。
如果没有完成“做一个生态瓶”的作业,就无法继续完成后面课文的内容,因此,我在上完“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篇课文后,就详细地给学生们布置了“做一个生态瓶”的作业,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在下一节课前做好准备。
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我考虑到我们学校所处的环境——虽然雪碧瓶和水草是比较容易办到,但小鱼由于河水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加上滥捕,河里的小鱼已经较少,要同学们去捕捞比较的困难,也比较不安全。
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把本来要求一个人做一个生态瓶改成可以是一个人做一个生态瓶,也可以是三、四个人为小组做一个生态瓶。
到上课时,我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生态瓶拿出来,放到自己前面的桌子上。
以小组为单位的就一小组为单位摆放。
然而,摆在眼前的事实让我大吃一惊——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做好了生态瓶,而且还有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课文提示的要求来做的。
面对课堂中如此令人吃惊的场面,不由我怒火中烧。
这哪里还像一个学生,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敢不做?!何况我把作业的要求已经大大地降低了。
真想狠狠地大骂一顿。
但是我还是强压心中的怒火,不动声色地问道:“怎么只有这么几个人做好了生态瓶?这次作业难吗?”“……”同学们没有出声。
我看了一遍全班的学生后说:“你们看,有你们这样对待作业的吗?看来做一个生态瓶这篇课文我们不能按时完成了。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的生态系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引导学生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让学生从制作生态瓶的活动中,了解生态瓶内成员间相互维系、彼此共存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以及根据方案来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难点】理解生态瓶内生物和非生物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行中期的观察与记录,正确处理对饲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准备】池塘的照片和制作生态瓶的简短视频,教师事先制作的生态瓶,水草,水生小动物,水,淘净的沙子,设计方案稿纸,绘画工具,大可乐瓶等。
【学生经验】学习过水生动植物的相关知识,前几课中积累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1.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有关池塘的(图片),请你说说看到了什幺(水草、鸭子、虾米、小鱼……)师:好的,其他同学发现了吗?我们的图片中出现了生物和非生物。
那么你们能够找一找生物有哪些?非生物又有哪些呢?请将你们找到的生物和非生物写下来师:好了吗?谁已经完成了,好请你来说说吧!师:你说的很好,下面还有同学想要补充的吗?师:都很不错,我们找到了这片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了,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够写出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吗?用食物链的形式表示出来。
比比谁写的好写好了吗?老师想找几位同学说一说。
(学生在讲的过程中,老师利用板书将食物链描述出来,让学生对食物链的学习进行复习和巩固。
)师:这位同学的写法大家都同意吗?很好,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在这片池塘中较为凶猛的动物结束为止。
二、生态系统的认识这里的消费者的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从哪里来?那么生产者的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从哪里来呢?对了,是我们的非生物,那么非生物对我们的生物有哪些作用呢?(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还有温度,这些都是来自于非生物是吗?淤泥和石块也是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教科版科学五上《做一个生态瓶》教案一. 教材分析《做一个生态瓶》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生态瓶来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制作生态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瓶的制作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进行观察、思考和实践,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但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瓶的制作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生态瓶的制作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来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生态瓶制作的材料和工具,如透明塑料瓶、泥土、水、植物等。
2.准备相关的科学知识资料,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3.准备教学课件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真实的生态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和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让学生了解生态瓶的制作目标。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生态瓶的制作,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制作过程中。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生态瓶,并分享对于生态瓶制作的理解和感受。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瓶的制作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活动和任务,如观察生态瓶中的变化、进行生态瓶的保养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和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
五年级科技活动如何制作生态瓶
生态瓶,就是“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光口瓶中,形成的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生态瓶是一种有趣、充满活力且十分有用的工具。
因为绝绝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饲养、观赏生态瓶中的鱼和其他各种水生生物,这种饲养和观赏能够增长知识,促动探究,增进理解,并带来美的享受。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生物与环境(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是一个直接影响本单元探究活动能否深入展开的活动。
怎样做生态瓶?教材上面有一些简单的介绍,不过我们学生按照教材介绍的方法去做生态瓶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生态瓶制作的失败,导致整个单元的教学无法正常展开。
那么做一个生态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关于生态瓶的制作为背景(详见教材P49),介绍做生态瓶大步骤:
■步骤一:“准备一只透明的塑料瓶,剪去上面的部分。
”
这样的瓶子直接能够用来做生态瓶了吗?学生的瓶子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取自垃圾场、垃圾桶,二是自己喝了饮料留下的。
不管那种情况,第一次使用时,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
但不能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孩子往往容易用这些东西来洗)。
因为用这些化学物品洗
涤后,塑料瓶上会有肥皂等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
要用热水洗涤,必要时可加一些小苏打。
有条件的还能够在瓶子底部放置一个过滤器。
当然:也能够不用过滤器,但如果不用过滤器的话,瓶子中的水会因为细菌的繁殖而很快变浑浊,这样,你就不得不频繁地更换瓶子中的水。
■步骤二:“在瓶底装入一层水底的淤泥,并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取一些粗沙或细石,放在一个大滤网上,然后用自来水冲洗,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脏物质,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
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的,能够用隔夜水来替代。
制作隔夜水,至少要将自来水事先静置24小时,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使其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
绝绝绝大部分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
在生态瓶里灌好水后,最后用胶带在生态瓶外面标出水面的精确位置。
因为当瓶中的水持续蒸发后,水中矿物质的浓度会变得越来越高,为了维持一个平衡的环境,就需要补充水分以维持瓶中的水量。
当然,再补充的水也只能是隔夜水。
■步骤三:“在瓶子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生态瓶中的植物一般为藻类,它们没有根,基本都是靠沙子固定。
所以应该先将水加到位,然后再放植物,从而避免加水时把植物冲起来。
加满水、种上水草的生态瓶一般要等待一天两天的时间,让水中的一些浑浊物沉淀下来,再开始放进水生动物。
■步骤四:“把田螺、小鱼、小虾、小泥鳅等放进去。
”
很多学生会发现鱼刚刚放进生态瓶的第一天是很容易死去的,第一天生态瓶的水质很好,鱼为什么这么容易死去呢?"其实是鱼不能适合新的环境造成的,绝绝绝大部分鱼都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鱼被突然换到不同水温的水中后,自然容易死去。
所以,将鱼放进生态瓶也是有讲究的。
能够在原来鱼所在的水缸中放进一个塑料袋,将鱼转移到这个塑料袋中,然后连水连鱼一起转移到生态瓶中,约1.5小时后,你就能够放心地把鱼放到它的新家中去了。
很多学生会问老师,一个生态瓶中到底放几条鱼好呢?生态瓶中放养的鱼的数量和生态瓶中水的体积及鱼在水中可获取的氧气量直接相关。
如果养的是金鱼,则每4升水放两到三条成年金鱼就能够了。
还有一个判别生态瓶中鱼是否太多的方法就是注意是否有鱼浮在水面持续“喘气”,如果有这个现象发生,则表明水中没有充足的溶解氧,要么是水质出问题了,要么就是放入的鱼太多了。
有了这个生态瓶后,我们能够每周一次,组织学生根据他们的观察记录实行讨论,让他们对所观察到的变化的原因实行猜测,或预测一下这个水生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整个活动的持续时间至少在两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