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01 KB
- 文档页数:4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教案道德与法治教案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整理的重要性,知道整理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和生活。
2.学生能够掌握整理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和学习材料。
3.学生能够培养整理习惯,懂得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整理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2. 学习将整理与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1.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培养整理习惯。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幻灯片、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整理的概念,提问学生整理的经验和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通过示范,介绍自己整理的经验和好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整理心得。
二、讲解提高: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整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分类整理、标签整理等,并解释每种方法的使用场景。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整理的重要性。
三、练习巩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课桌等物品,并对整理结果进行评价。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整理教室的物品,学会团队合作。
四、拓展延伸:1. 教师通过讲解整理与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联系,强调整理对于个人和集体健康的重要性。
2.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整洁程度,并提出改善环境的方法和建议。
五、总结反思: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整理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整理习惯的培养方式,激发学生对整理的兴趣和意识。
板书设计:让我自己来整理整理的重要性:- 有助于更高效的学习和生活- 培养整洁的习惯- 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良好的环境整理的基本方法:- 分类整理- 标签整理- 整理清单培养整理习惯:- 坚持每天整理一次- 鼓励自我激励- 合理分配时间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与整理的联系:- 整理是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基础- 整理可以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做出贡献评价方法:- 评价整理结果的干净程度- 评价整理的过程是否合理和高效- 评价整理的效果和持续性。
【精】11 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1.1 掌握什么是整理1.1.2 掌握为什么要整理1.2 能力目标1.2.1 能够认识到整理对自己的重要性1.2.2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动手整理自己的物品1.3 情感目标1.3.1 培养学生整洁的生活习惯1.3.2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让学生认识到整理对自己的重要性2.1.2 让学生动手整理自己的物品2.2 教学难点2.2.1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整理对自己的重要性2.2.2 如何让学生养成整洁的生活习惯3.教学过程3.1 教学准备3.1.1 教师准备:•准备整理相关的资料,包括整理的定义、整理的意义、整理的方法等。
•准备一些整理常用的物品,如吸尘器、拖把、擦窗器等。
3.1.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自备记笔记的工具。
3.2 教学步骤步骤1 引入整理的概念•教师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图片,浅显易懂地讲解什么是整理,可以借助实际生活场景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和实际情况进行整理概念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确保学生理解了整理的概念和意义后,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
步骤2 具体实践•教师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学科定位,选择容易整理的部分,如学生自带物品、教室环境等。
•引导学生先自行思考,列出整理物品清单,并召集小组成员开展讨论,了解大家对整理的认知不同之处。
•教师慢慢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整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整理工作,进行自我安排和物品分类,完成整理工作后,进行整理的展示。
步骤3 整理的总结•教师根据学生成员的整理展示和实际教学工作情况,进行教学细节的讲解,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细致的问题讨论。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提醒学生自我管理和体验整理的乐趣,并给予表扬。
3.3 教学要点及难点•教学要点:介绍整理的概念、意义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整洁生活的利与弊。
•教学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迅速理解整理对生活的影响,并让学生养成整洁的生活习惯。
让我自己来整理-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导言道德与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石。
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也是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旨在通过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道德和法律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
本文将对该教案进行整理和总结。
第一单元我与家庭第一课我爱家庭这一课让学生了解家庭的构成和作用,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唤起学生对家庭的感情,让他们认识到家庭对于个人的意义,进而提高对家庭的爱护和维护意识。
第二课童年的欢乐时光为了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美好和幸福的时光,这一课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剖析幸福童年的构成因素。
同时,让学生思考他们应该怎么去保护童年的记忆。
第二单元我与同学第三课我们之间的友谊这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教会他们如何与同学相互关心、帮助和相处。
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友谊的力量,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去维护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第四课我们之间的误会相互之间的误会是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误会,这一课教授了几种常见的误解,让学生学会倾听和谅解,增强自己的情商。
第三单元我与社会第五课社会公德的意义社会公德是每个人应该秉持的一种行为准则。
这一课让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的意义和作用,教会他们如何从小事做起,做好社会公德。
同时,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六课关爱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社会上弱势、疾苦和困难的群体,他们需要我们的商慈和帮助。
这一课将通过案例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为弱势群体做点什么。
第四单元我与法律第七课安全出行走在路上,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
这一课将告诉学生什么是安全出行,学会注意行人规则、注意交通安全、防止拐骗等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出行安全意识,预防意外的发生。
第八课尊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文化产业、科技产业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11、让我自己来整理(教案)前言本节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第11课,课题为“让我自己来整理”。
本次授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理的重要性,学会整理。
教学目标1.了解整理的重要性;2.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桌面、卧室;3.培养学生良好的整理习惯。
教学重点1.整理的重要性;2.整理自己的书包、桌面、卧室。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良好的整理习惯。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非常乱的照片,让学生看一下,然后问:“这张照片里面的东西乱吗?你们认为一个人整理好自己的东西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思考整理的重要性。
2. 学习(20分钟)从书包、桌面、卧室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2.1 整理书包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整洁的书包,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下。
然后引导学生与自己的书包比较,谈一谈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然后,教师向学生讲解正确整理书包的方法:首先将书包里的书和笔记本整理好,再把文具、零食等小物件放到袋子里。
最后检查一下书包是否有垃圾需要清理。
2.2 整理桌面教师出示一张乱七八糟的桌面照片,让学生看看这样的桌面会给人带来什么感觉。
然后,教师向学生讲解正确整理桌面的方法:首先将桌上的书本、笔记本等物品摆放整齐,然后将不需要的物品放回原处或丢弃。
最后用湿布擦拭一下桌面。
2.3 整理卧室教师问学生谁会自己整理卧室,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整理卧室的方法。
接下来,教师向学生讲解正确整理卧室的方法:首先将衣服叠放整齐,然后将垃圾清理掉。
最后收拾杂乱的物品,按照类别归纳放置,比如彩笔和铅笔放在笔筒中,书放在书架上。
3. 操练(20分钟)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自己整理好书包、桌面、卧室。
整理完成后,让学生自己检查一遍是否有遗漏的或者整理不好的地方。
4. 拓展(1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整理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
5. 总结(5分钟)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将整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让我自己来整理》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认识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特点和功能,了解这些用品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帮助。
学会根据小伙伴的作用和功能给小伙伴分类。
体会用品找不到,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不便和麻烦,初步感知整理物品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认识日常用品的特点和功能,学会根据它们不同作用给物品分类。
难点:体会用品找不到,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不便和麻烦,认识到培养整理技能,养成整理好习惯的重要性。
三、教学用具一个收拾的非常整齐的书包、一个东西乱放的书包。
四、相关资源图片:玩具、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导语: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你还知道有哪些小伙伴默默陪在你身边吗?出示任务:猜猜它是谁一一摸一下它的形状,说出它的特点和名字。
反馈指导:教师准备一个纸箱,里面装满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让学生上来摸。
教师总结:这些不会说话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也是我们的小伙伴,它们默默的陪在我们身边,帮助我们学习,陪伴我们生活。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不会说话的小伙伴们。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活用品和学生用品,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课堂活动】一、认识我的小伙伴活动一:小小分享会,我有很多小伙伴导语:刚才我们认识了很多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伙伴,大家再来看看图片中的小伙伴,你能替它们做个自我介绍吗?出示任务1:替小伙伴们做自我介绍。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用拟人化的语言进行介绍(介绍外观和作用)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对这些小伙伴很熟悉,老师要加大难度了,给大家出几个谜语,看看谜底是你们熟悉的哪个小伙伴。
出示任务2:猜谜语反馈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回答。
学生举手发言,介绍自己的玩具或者文具。
课件展示谜语t谜语一:两个小口袋,天天贴身带,如果带一只,就把人笑坏。
谜底(袜子)谜语二:小小船儿一对,坐着客人十位,白天忙着赶路,晚上靠岸休息。
一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到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2.帮助学生学会整理书包、书桌等个人物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
3.鼓励学生养成自己整理物品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整理物品的意义,学会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自己整理物品的习惯和意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整理物品的习惯持续保持下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教学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个杂乱的书包和一张堆满书本、文具的书桌的图片。
-同学们,看看这张图片,这个书包和书桌是不是很凌乱呀?你们平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学生观察图片后回答。
2.再展示一个整理得整齐干净的书包和书桌的图片。
-那再看看这张图片,是不是感觉很舒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我自己来整理》。
(二)新课讲授1.为什么要整理-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为什么要整理我们的物品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总结。
-整理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找到需要的东西,节省时间。
比如,如果书包整理得好,我们一下子就能找到课本和作业本,不会因为找东西而耽误上课。
-整理能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整洁、舒适,心情也会更好。
一个整齐的书桌会让我们更愿意在上面学习。
-学会整理是一种生活技能,能培养我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让我们变得更独立。
2.怎样整理书包-教师拿出一个书包,里面装着各种书本、文具等物品,边演示边讲解整理书包的步骤。
-第一步,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第二步,分类整理。
把书本按照科目分类,比如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放在一起;把作业本也按照科目分类放好;然后把文具,如铅笔、橡皮、尺子等放在一起。
-第三步,把整理好的书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放进书包,大本的书放在下面,小本的书放在上面。
-第四步,把作业本放在书本的上面。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教案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1.了解整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整理物品、整理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强的品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理物品、整理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强的品质。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道德与法治作业本、学生整理物品的示范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些杂乱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整理的重要性。
二、学习新知(15分钟)1.教师出示教材上的图片,简单介绍《让我自己来整理》这篇课文的内容。
2.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整理物品和整理思维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讲授扩展知识(10分钟)1.教师讲解整理物品的方法和技巧,如分类整理、归纳整理、定期整理等。
2.教师讲解整理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如整理思路的清晰、整理过程的有序等。
四、活动与讨论(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物品整理的示范,让学生参与其中。
2.学生分组完成物品整理的任务,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
五、反思与总结(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物品和思维的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
2.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反思,以后能够更好地整理物品和思维。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在家里整理某个物品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2.要求学生带回道德与法治作业本,完成相关练习。
课堂资源:1.教材《道德与法治》,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3.学生整理物品的示范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整理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示范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整理物品和思维的能力。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讨论氛围比较活跃。
但在活动与讨论环节,由于时间限制和学生个体差异性,部分学生没有能够充分参与。
在评价上,除了定量评价外,请学生写心得体会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空间。
下次课上,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增加小组讨论的时间,并适时引入学生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整洁的重要性,明确整理物品的方法和步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整理物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责任心。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整洁意识,体会整理过程中的快乐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会学生整洁的方法和步骤,培养他们整理物品的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整理物品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
2.教具:笔、黑板、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打开教学PPT,呈现一些杂乱不堪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看到的图片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整理物品。
2. 观察和思考(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整洁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品是如何整齐摆放的,询问学生对整洁的看法,并引导学生思考整理物品的作用。
3. 学习整理方法和步骤(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整理物品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清除垃圾、整理物品的摆放位置、归类整理等内容。
通过教学PPT和示范,具体讲解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
4. 实践练习(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学生需要在教室内选择一个区域的物品进行整理,按照之前学到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5. 分享交流(10分钟)学生完成整理后,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整理的过程和体会,其他学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五、课堂作业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书桌、书包或者衣柜,写一篇心得体会,并在下节课上交。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培养了学生整理物品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通过实践练习和分享交流,学生对整理物品的方法和步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体会到整理过程中的快乐和成就感。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让我自己来整
理》教案
11、让我自己来整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在经历整理的过程中,学会自己整理生活用品的多种方法。
行为与习惯:学生有表现自己整理物品的愿望,并能经常性的整理自己的物品,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整理物品的好处,认识整理物品的重要性,体会整理物品后的愉快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与日常用品。
活动难点:坚持整理,养成习惯。
教学准备: 书包、课程表、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整理”。
【设计意图】:开展比赛,激发兴趣;分析结果,导入课题。
初步认识自己整理的好处。
(一)教师活动
1. 组织教学。
2. 以竞赛形式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参与活动。
3. 记录学生完成1-5项任务的时间,计个人。
计小组。
(二) 学生活动
1. 按要求做,参加竞赛。
(1)、从书包中取出《品德与生活》教材放在桌面中央。
(2)、从书包中取出文具盒放在桌面右上角。
(3)、从文具盒中取出铅笔。
(4)、打开课本42页,把铅笔夹在42-43页码中。
(5)、安静端坐。
2.比赛后最快、最慢的学生谈谈体会。
(三)活动点评
1.注意学生活动细节:取出铅笔时是否将文具盒关好放回原处?
2.课堂小调查:你的书包是谁整理的?有谁是自己整理书包的?
二、读图明理,尝试“整理”。
【设计意图】:以图中人物的形象启发学生,从帮着做到学着做,在尝试中提高能力。
(一) 教师活动
1、42页图1-2的故事,激发学生整理书包的愿望。
2、组织整理书包比赛:有意识的按照今天的课表选择待整理课本文具,让学生进行整理,多出物品暂不放入书包。
观察记录。
3、归纳:分类整理的方法。
(二) 学生活动
1、指名学生完成书包整理过程,注意观察先后顺序。
2、学着做:怎样整理书包?
3、复赛:课的开始的比赛活动。
再次体验:整理带来方便。
(三) 活动点评
1、注意听清活动要求。
2、整理书包时可以自己安排先后顺序,体现归类、整齐、方便。
三、指导践行:学会“整理”。
【设计意图】:练习运用整理方法,完成简单整理工作,并进行思维训练。
(一) 教师活动
1、课件:课堂整理小练习。
2、指导完成44-45课文练习。
3、教学儿歌:《我有一双灵巧的手》。
4、指导学生新编儿歌《我有一双灵巧的手》。
(二) 学生活动
1、完成课堂练习:
①将物品“奶糖、袜子、水彩笔、饼干、手套、牛奶、文具盒、尺子、太阳帽”分类放入三个整理箱内。
②帮明明按照一日课表(语文、数学、音乐、品德与生活)整理书包。
③听题作判断(44-45页图中内容)。
2、填涂颜色:44-45页图,做到了在“○”涂上喜欢的颜色。
没有做到的,努力做到。
3、学儿歌:《我有一双灵巧的手》。
4、编儿歌:《我有一双灵巧的手》。
整理离不开双手,以“会……会……”的句式自编儿歌,并配以动作表演。
(三) 活动点评
1、编儿歌注意以学生观察过和体验过的生活小事入手。
2、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自理,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四、总结拓展:
目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