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1.51 KB
- 文档页数:5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6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2.6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概念、方式和原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理解热传递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热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理解热传递的本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热传递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能分析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热传递的概念、方式和原理。
2.难点:热传递的本质和原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热传递演示仪、实验材料(如金属板、水、红墨水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问题驱动: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热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2.呈现(10分钟)演示实验:用热传递演示仪展示热传递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热传递现象,探究热传递的方式。
4.巩固(10分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5.拓展(10分钟)分析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热传递概念、方式和原理的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热传递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6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6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概念、方式以及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热传递是一种能量的转移,能够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进行。
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实验探究热传递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能量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热传递的现象,如用热水瓶保温、晒太阳等。
但是,学生对热传递的深入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是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进行的。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热传递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3.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传递的概念和方式的理解。
2.热传递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热传递实验器材:热水、冷水、金属板、温度计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能量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对热传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热传递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热传递的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热传递的特点和规律。
5.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进行交流分享。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热传递的概念和方式。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热传递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解答。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6《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热的现象有所了解,但可能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思考过热是怎样传递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地探索和发现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2.难点: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热传递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
2.学具:实验记录本、彩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如暖瓶盖冒气,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导入新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热传递的概念。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热传递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4. 巩固(5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冬天手冷、热水袋保暖等,教师巡回指导。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热传递的理解。
7.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和思考更多的热传递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以及通过积极思考获得新发现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通过探究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形成热传导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
四、教学准备:方座支架、酒精灯、火柴、烧杯一个、热水、铜条、蜡、火柴、金属圆片(两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一根金属条,先让两名学生摸摸,然后把它的一端浸入热水中,另一端露在外面,再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手的感觉。
提问:“金属条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热的传递路径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师随机板书:较热的物体较冷的物体热水金属条2、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有不同的解释,那么,热在物体内部到底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二)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1、谈话:刚才我们对于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有不同的解释。
其中有一种是:热是沿着金属条从热水中传出来的。
这是我们用手感觉到的,那么能不能用眼睛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2、出示实验装置:在铁架台上固定一根金属条。
并出示蜡、火柴棍、酒精灯。
提问:能不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呢?3、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5、课件出示预设方案: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目的:要使自己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需要材料:金属条、铁架台、火柴、蜡、酒精灯实验方法:(1)先把金属条固定到铁架台上。
第二单元热第6课时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铁丝(钢条)、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凡士林等。
【教学过程】引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
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金属条。
2、交流手的感觉。
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6、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7、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实验中教师要把握两个发展方向:观察记录火柴跌落的先后顺序和火柴下落时间和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描述热在传递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点。
)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板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温度较高温度较低热教学后记:课内拓展学习态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美国哈佛大学自修室墙上写到: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教科版五年级下2.6《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③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3、讨论:火柴怎么粘到铁丝上的?【提示】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比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
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
4、注意事项①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实验中或实验后的金属丝②实验装置都装好后再加热,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5、实验观察: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提示】左端的先掉下来,右端最后掉下。
6、得出结论①距离越近,热传递所需时间越少;距离越大,热传递所需时间越长。
②热传递的方向:从热的一端传向冷的一端。
7、实验记录表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我的发现得出结论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如果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或者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热在金属片中又会怎样传递呢?1、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蜡2、实验过程(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并画出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提示】(2)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提示】交流观察现象试图得出结论填写实验记录准备实验器材推测并画出热的传递方向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的传递方向通过实验设计,观察热在金属片中传递方向和过程,并学会图片或文字描述3、实验记录表实验过程蜡融化情况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金属圆片中间加热金属圆片边缘加热4、讨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提示】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5、概念解释:热传递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三、课堂练习:判断题1.热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铁筷子的一端放入热水中会热,另一端不会热。
3.热只能在同一个物体间传递。
4.热传递后就消失了。
5.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边缘加热,热会向中心发散传递。
6.教室桌子上的一杯热水的温度最后会和教室的温度一致。
《热是如何传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引导学生熟悉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份)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份)(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份传递到另一部份的传递方式叫热传导。
2.进程与方式:(1)通过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进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如何传递的进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讨和寻觅生活中热传导的兴趣,能将所学延伸到生活中。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热在传导进程中的特点;熟悉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份)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份)。
教学难点:理解热的传导特点;能分析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三.教学预备每组:金属棒、酒精灯、火柴、蜡环、不锈钢托盘、金属圆盘、铁架台、湿抹布四.教学进程(一)导入师:【事前用手捂着一杯热水】老师想和你握手熟悉一下能够吗?你感觉老师的手怎么样?你的手感觉怎么样?那那个热又是怎么传递到你手上的呢?【揭题】(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1.【出示金属棒】猜想一下,热在金属棒上是如何传递的呢?【学生猜想】2.你能不能借助什么道具,让咱们清楚地“看”见热的传递呢?3.今天咱们选择了如此一个道具【出示蜡环】它受热就会熔化。
那此刻,你预备如何利用蜡环来做那个实验呢?实验进程中又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4.小组实验5.汇报小结酒精灯正在加热的地方比较热,热沿着这根金属棒上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板书:较热→较冷】(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生活中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有圆形、三角形、筒形等等各类形状,那如此形状的物体热又是怎么传递的呢?大家想不想研究?【出示金属片】咱们再来研究一个金属圆片,请小组交流①我能够选择在哪里加热?②这里的热传递怎么让大家都“看到”呢?2.那个金属片上已经涂满了蜡,咱们研究从中间和一端加热,那那个实验要观察的是什么呢?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出示温馨提示】3.分组实验4.汇报图示记录大家对那个小组的画法有不同意见的吗?最好的画法是什么呢?(箭头+圈)5.其他方式同窗们,适才咱们借助了蜡烛油来观察热的传递,此刻科技发达了,咱们还能够借助很多特殊的材料来帮忙观察。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认识热传导的方法,包括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2.能通过实验使热传递过程可视化,认识到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时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
能够利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分析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现象。
3.深入思考实验设计的理由,培养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努力养成规范实验的好惯。
保持积极的探究热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低的部分。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方座支架、酒精灯、火柴、烧杯一个、热水、铜条(做好标记和未做标记各一根)、蜡烛圈(4个)、金属圆片(两片)。
教学课件:火锅情境图、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过程动画演示等。
学生准备:同教师演示实验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引导学生回忆火锅中勺子浸在热汤中时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勺柄并没有浸入热汤中,为什么那么热呢?勺柄是怎样变热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
2.过渡:介绍今天的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设计实验,自主探究一)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研究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1.教师出示金属条,引导学生用金属条代替勺子,进行实验,探究热在条形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盛有热水的烧杯,请大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摸一下金属条露出水面的部分,观察:感觉到什么?分析你的这种感觉,你会做出什么解释?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验、感受、思考、交流。
4.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结论?(几个小组同学答,师小结:大家都有共同的认识吗?随机板书:热传递,温度高————温度低)1.实验发现热在金属条上传递的过程从温度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低的一端2.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提示安全注意事项3.学生交流实验现象猜测和实验情况一致猜测是科学思维方法4.综合分析,形成概念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或物体内部的传热方式解释勺柄烫手的现象5.课外拓展,激发欲望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热的传递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了解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不陌生。
但小学生没有才从科学的角度探究,热是怎样传递的。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对热传递的现象提出质疑,直观的观察热传递的现象。
尝试解决问题设计实验获得事实证据,掌握热是怎样传递的科学知识点。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搜集事实证据的能力。
本科力求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师生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共同探究热是怎样传递的。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先进行了单元备课。
然后吃透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背出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设计了一些实验活动,采取提出质疑、观察实验再加以验证,力图通过教与学的共研使学生增强了注重事实与证据的意识。
在充分把握教材要求的情况下,根据学生对热现象已有的经验知识教师因势利导,展开做针对性的实验活动,这样采取愉快教学法,学生的现象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现象,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给物体加热的方法,根据常识及课上提示,学生知道加热后的金属会变得烫手,不可触摸。
本课将引导学生展开给金属条及金属片加热的实验,对热传递进行研究,向学生展开了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递。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向四周传递的传递方向。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镊子1个、铝条1根、火柴1盒、金属片1张、酒精灯1个、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老师这里有杯热茶,那位同学哦来尝尝在喝茶的时候手拿杯?子有什么感觉?(板书:热)你能说说杯子这个热是谁传给它的呢?(板书:热水→冷杯)手碰到杯子那么手的热又是谁传过来的呢?(板书:热杯→冷手)(师将金属勺子放入茶水中。
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传递的概念及两种方式。
难点:理解热传递的实质。
三、教学准备:1.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热水、冷水、金属棒、温度计、Insulator 材料(如木头)、烧杯等。
2. 课件和教学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手靠近热水瓶感觉到的热,引导学生思考:热是如何传递的?2. 探究热传递的方式:(1) 实验一:传导教师演示实验,将金属棒的一端放入热水中,另一端放在Insulator 材料上,让学生观察金属棒的温度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热是如何通过金属棒传导的。
(2) 实验二:对流教师演示实验,将热水和冷水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将它们靠近,让学生观察热水的热气如何上升,冷水的热气如何下降,从而形成对流。
引导学生理解热是如何通过对流传递的。
4.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的实例,如做饭时热是如何从火源传导到食物上等。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热传递的两种方式示意图。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热传递知识,并尝试找出生活中的热传递实例。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实验观察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热传递概念和两种方式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生活中热传递实例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热传递的第三种方式:辐射。
2. 让学生探讨热传递在科技和工业中的应用,如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九、课程资源:1. 互联网上的相关科学教育网站和资源。
2. 科普书籍和文章,介绍热传递的原理和应用。
十、教学计划: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制定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节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临漳县兴凯学校王晓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向四周传递的传递方向。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镊子1个、铝条1根、火柴1盒、金属片1张、酒精灯1个、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们将用这些材料来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
想试试吗?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观看大屏幕,一个烧杯里面盛有热水,把一根金属筷子放进,感觉它温度的变化情况?
问: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铝棒,有什么感觉?(变热)
问:铝棒的热是谁给的呢?(热水)
问:请看大屏幕:如果我们把这根铜棒分成下、中、上三段,这三段温度有什么不同?(板书:下温度较高上温度较低)
揭题:好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可以在物体间传递,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呢?能通过实验证明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找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热看得到吗?请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
2.开始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师介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办法,打开书第39页请看最下面一段话,自己先读读,然后想想该怎样用咱们桌面上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
4.师: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说实验操作方法:出示课件)猜猜哪根火柴会先掉呢?
5.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安全小心烫手、正确使用酒精灯用外焰加热、为了环境卫生用过的火柴请丢到不锈钢盘里、注意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
6.开始实验,认真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单,
7.(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8.结合看多媒体动画(课件)小结:这是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师:根据火柴掉落的顺序,你能用一句话说出热的传递方向吗?(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板书:A温度较高热 C 温度较低
三、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
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下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呢?我们再来进一步研究:
1.在涂有蜡的金属片的中心加热,猜猜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2.如果在涂有蜡的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又会是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3.各组在金属片上涂上蜡油选择一个点进行加热,特别提示蜡油熔化后停止加热滴,小心别被蜡油烫到手。
注意实验中要重点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记录员作好记录。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过程。
5.全班交流,
师:你们这组是怎么完成实验的,观察了什么现象?
师:①不同组哪部分的蜡先熔化?(中间)为什么中间的蜡先熔化?(中间温度高)周围部分为什么后来也慢慢熔化了?(热传递过去了)这组的金属片哪儿先熔化?为什么这点先熔化?
6、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热在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总结实验中的发现。
从这个实验中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答师指板书)
四、总结:
通过刚才的几组实验我们明白了热传递的一个重要性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特点说出来?
出示课件:(引读)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小资料:
热传递的三种方法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别,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
1.传导:热传导主要发生在固体内部、两个不同固体、固液之间、固气之间、液气之间。
2.对流:对流是液体或气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气体的对流比液体明显。
3.辐射: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如太阳能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经过宇宙空间传给地球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微波炉等都是
热辐射。
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
当堂检测
1.热总是从热的一端传向()的一端。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个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温度较低
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