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教学设计(优)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呐喊》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完成积累(字词、文体、作者及其作品)。
2、把握文章内容,明确《呐喊》创作的缘由,创作经过。
3、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难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思想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回顾鲁迅欣赏图片导入。
二、作者介绍:展示大屏幕,结合回忆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三、介绍“序”的文体常识。
四、检查预习(字词及意义)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全文自然结构,分成两大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己理解概括两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回顾生活经历,思想发展,说明创作缘由。
第二部分:《呐喊》的缘由及创作态度,文艺观。
2、文章第一句“我在年轻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这里所说的“梦”,指的是什么?学生思考探究,教师引导明确:“梦”是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所在,通篇叙事可以分为“好梦”——“寂寞”——“呐喊”。
“梦”即作者年轻时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理想,希望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一样。
3、试概括作者年轻时做过哪些“梦”?学生思考概括,教师总结:本文着重写了两个“梦”:(1)立志学医,治民救国的梦(2)弃医从文,唤醒国人的梦这些“梦”都基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梦的爱国热忱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反抗。
这是鲁迅思想的基本点。
虽然这些梦都未能实现,但作者的思索,勇于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却始终贯穿于他的生活经历,成为他后来呐喊战斗的强大力量。
4、再浏览课文,围绕“梦”梳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完成下表:六、结合作者年轻时的梦和后来的经历,思考:《呐喊》的来由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学生明确:青少年时代即怀有强烈的救国救民的抱负,认为善于改变国民精神的首推文艺的观点,痛苦经历后的反省,追索,最后是朋友的启发激励,为了希望而终于写起了小说,并且为感染教育读者而结成了集子。
又因为写小说是为了唤醒沉睡的人们,并是为先驱者添威助阵的,所以命名为为《呐喊》。
第1篇教学目标:1. 理解鲁迅《呐喊》自序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2. 培养学生阅读自序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呐喊》自序中的核心观点和论述。
2. 分析鲁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将《呐喊》自序与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联系,把握鲁迅的整体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提问:《呐喊》这部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二、阅读自序,分析内容1. 让学生阅读《呐喊》自序,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背景和作品主题。
2.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自序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如:“在我自己,是以为从别处所得来的,却是从自己这方面来,所以我在这里发表,首先是为了中国。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鲁迅的创作动机是关注社会现实,唤醒民众。
三、探讨创作背景1. 讲解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背景,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
2. 分析鲁迅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为何选择这个时期进行文学创作。
四、思考与讨论1. 讨论《呐喊》自序中的观点对当代文学创作有何启示?2. 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对现实的批判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探讨文学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分析鲁迅的整体创作风格。
3. 布置作业: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撰写一篇关于鲁迅文学创作的论文。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呐喊》自序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和论证能力,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学生的论文,评价学生对鲁迅文学创作的认识和思考。
《呐喊》自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呐喊》自序教案教学设计1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进和推广,教育教学的课程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课程的改革、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的自主学习等,都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就以《呐喊》自序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呐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悲痛与哀愁,揭示了社会、人性的丑陋面。
这篇小说对于当前学生的启迪与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阶段我们将介绍老舍的创作背景和小说的历史地位;第二阶段我们将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呐喊》的历史地位和老舍的创作背景;2.掌握《呐喊》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3.发现《呐喊》中的主题和社会问题;4.能够有效地用当代视角审视《呐喊》。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首先,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前置知识的铺垫,向学生介绍老舍对于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以及《呐喊》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影响等。
而对于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则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呈现。
如,游历北京城的小贩王胡子、为了生计不得不换来“爱情”的吴妈、不想接受恋爱束缚的小聪等等。
这些都是《呐喊》中的主要人物,通过将这些人物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更好的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与主题。
其次,学生将会分组讨论,分别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社会问题,讨论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教育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信仰问题、权力问题等等。
通过探讨这些问题,让学生从中自由地思考、总结,并自主提出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建议和看法。
最后,我们将从当代视角出发对《呐喊》进行阐释和解读。
本教学环节将涉及到生命意义、个人命运以及社会活动等问题,学生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当代的社会视角出发,发掘小说所蕴藏着的深刻思想和灵魂寄托。
四、教学评估针对本次教学的目标与方法,我们将借助教学评估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已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呐喊》的背景和社会意义;2. 学习分析《呐喊》中的重点概念和主题;3. 学习理解和评价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手法;4.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呐喊》的背景和社会意义;2. 《呐喊》中的重点概念和主题;3. 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文学作品对社会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并介绍《呐喊》是一部集结了鲁迅早年创作的散文集,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苦难和内忧外患。
2. 学习《呐喊》的背景和社会意义:-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从课本和相关书籍中查找关于《呐喊》的背景和社会意义,并做出汇报。
- 教师补充和解释: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补充和解释,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呐喊》的背景和社会意义。
3. 学习《呐喊》中的重点概念和主题:- 引导学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呐喊》中的一篇文章,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概念和主题。
-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概念和主题,并做出汇报。
-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并补充相关知识。
4. 学习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手法:- 分析鲁迅的文学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的文学风格,包括语言的简练、形象的生动、思想的激昂等。
- 分析鲁迅的表达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常用的表达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
- 学生练习:让学生自行选择鲁迅的文章,并尝试分析其中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手法。
5. 总结和评价《呐喊》:- 学生小结: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小结自己对《呐喊》的理解和评价。
-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点评和总结,补充相关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
2.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呐喊》中的重点概念和主题。
3. 教师讲解和点评: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评,帮助学生加深对《呐喊》的理解和评价。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意义。
(2)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探讨。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2)如何评价作者的文学成就及历史地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呐喊》自序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标注文中重要词语,梳理文本脉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2)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及自主学习的要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呐喊》自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读后感的内容及表达效果。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解读文本。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和艺术特色;(3)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运用文本细读、比较阅读等方法,解读文本中的象征和寓意;(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2)认识文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概述《呐喊》的创作背景和意义;(2)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特点;(3)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4)探讨鲁迅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文学理念和民族使命感。
2. 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自序的结构和艺术特色;(2)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感悟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解读;2. 鲁迅文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2)阐述《呐喊》自序的重要性。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呐喊》自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文本内容,分享阅读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组织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4. 文本解析:(1)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特点;(2)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探讨鲁迅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文学理念和民族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2)强调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鲁迅文学理念的理解;3. 推荐一篇关于《呐喊》的评论文章,并进行简要分析。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3)分析鲁迅的文学创作观念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鲁迅的文学创作特点。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鲁迅的文学情怀,传承民族精神。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二、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鲁迅的文学创作观念和文学价值。
3. 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鲁迅的文学创作特点。
2. 文本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提问:“自序”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自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呐喊》自序,了解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鲁迅的文学创作观念和文学价值。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的文学创作特点。
(2)比较分析其他文学作品,加深对鲁迅文学风格的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文本的感悟,感受鲁迅的文学情怀。
(2)教师总结,强调传承民族精神和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鲁迅的文学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呐喊》自序,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课后习题,进一步分析鲁迅的文学创作特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等方面。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后续的教学任务。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文学观,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
(2)分析鲁迅在自序中的观点和态度。
(3)品味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复杂思想。
(2)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序,注意理解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问,梳理文本脉络。
5. 案例分析:分析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的文学观和民族精神。
四、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鲁迅文学观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4. 学生对鲁迅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5. 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树立情况。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探讨鲁迅在自序中表现出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动机。
(3)了解《呐喊》小说集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课题:《〈呐喊〉自序》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自学:预习、阅读、解读、拓展,尝试“问题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2.考虑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重、难点:学习目标1为重点,学习目标2为难点。
授课人:石建柱教学时数:三课时或两课时授课班级:高一年级班教学设想:在任何学习活动中,会问、善问是学习能力强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是每个教师都了解的;可是在教学中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一是教师本身根本没有认识到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重要,自己就没有形成问题意识,二是根本没想过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甚至会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影响学生考出好成绩!岂不知,当学生“会问”的时候,他什么知识学不到呢?“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习惯于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而生活却是常常出现许多问题,考试之中问题更多,这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基于理性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好奇心”的培养。
”好奇心”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创造能力的基本要素。
爱因斯坦称之为“神奇的好奇心”。
语文教学重视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的培养,便是体现了对人生的尊重,特别是体现了对人的精神存在和精神价值的终极关怀。
能关心学生的智力活动和心灵活动,这才是真正的语文人文教育。
阅读教学必须通过研读文本发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培养能力,通过感受文本陶冶情操。
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怀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是不是一种教学高境界?本文教学的关键环节采用“问题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点拨学生善于解析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去解决问题。
这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指针。
需要提醒的是,对“问题”要正确理解,问题不一定带问号,它可以是question,也可以是problem,甚至还可以是matter、task,比如我们让学生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
把一篇课文当作一节课来备,体现的是一种整体意识和系统意识:整体阅读、整体理解是最重要的,“断章取义”永远存在问题;本次课文教学,三节课我就当作一节课来备,整体体现的思路是:导入、阅读、解读、拓展、作业五环节;这五个环节是联贯的,是循序渐进的,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整体过程贯穿着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从而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影响。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要求我们首先要转换视角,是学生在学习,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要求教师在“备学生”上多下功夫,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教师不是要研究教的方法,而是要重在研究”学”的方法;教师教学不是要完成任务,而是要考虑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更好地得到发展。
本课教学贯穿始终的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现代教学,教师备得多一点,讲得少一点;学生学得多一点,考得少一点。
教师的备课量增大了,但讲课轻松了;备课不就是读书、思考和创新吗?难道我们连读书、思考和创新都不喜欢吗?关于“序言”,单元要求里面写的明确,根本没有必要重复,提醒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学生能够自己摘到的果实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摘呢?本文初步确定为三课时,教师可视课堂教学情况调整,也可能只用两个课时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一、导入第一种方案:以问题导入,启发学生思考。
第二种方案: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本小说集?第三种方案:利用练习后面的附录,鲁迅的《自嘲》诗:学生齐诵鲁迅诗《自嘲》,“躲进小楼成一统”,教师问:“真躲,不管外界了吗?”导入“要呐喊”。
第四种方案:让学生翻到目录,看一下第四单元的文章有何特点,然后合上课本,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什么课文?《〈呐喊〉自序》,体裁是什么——序言;什么是序言?见单元要求。
这说明平时不注意预习,不会预习。
二、阅读。
……㈠预习什么:①单元要求。
②课文。
③文下注解。
④练习。
⑤手中的参考资料,名称好得很。
一般详细介绍一些背景、作者、写作意图、有些是对文章的深入挖掘。
⑥单元后面的总结或指导。
等等。
而且,这几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人需要从这个到另一个地方,那就有了腿,人需要拎取东西,那就有了手,人需要看东西,那就有了眼…………一般不要重复使用,比如走路,本来用脚就可以,你却偏偏要把手和脚结合起来一块走路,那就出笑话了……互补是一种协调、配合,目的是发挥其最大作用;比如……㈡怎样预习:①读:默读或者朗读课文,或者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吟诵等。
你会读吗?②标:注意运用我们古人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对关键词、关键句要进行圈点批注,敢于在字里行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③查:生字词查字、词典,养成勤查字、词典的习惯。
④疑:包括疑问、质疑。
这是阅读的高境界,是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阅读的时候可以对文章的内容、形式、语言等进行怀疑式提问。
两个注意:整体感知和咬文嚼字。
整体感知、深入理解;联系语境、咬文嚼字。
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十六个字做到位,那什么文章都可以阅读得很好了。
㈢总结如下:一读、二标记、三查、四质疑。
有诗为证:预习范围放心里,读标查疑要牢记;整体感知入境界,咬文嚼字悟妙理。
有学生疑问:我都这样预习到这种程度了,你老师还能教什么?如果达到了上述要求:那肯定自己已经学得很有收获了,然后再跟着老师学一次,那收获更大。
马克思说:阅读一本思想家的著作,就等于和思想家本人交谈了一次,再听老师讲一次,就等于和老师交流一次,就可以戴上了一副老师的眼镜,看问题、思考问题更深入了。
我们课下预习有没有达到上述要求?肯定没有。
那么现在就按照上述要求自己开始重新预习,如果能达到上述要求,我们后面学起来就轻松了。
三、作业要记住:预习是在课下进行的,今天拿到课上来我希望是“情非得己”,希望大家以后不要这样,我们可以节省出好多时间,把课文学习得更深入一些,我们的认识能力也能得到较快提高。
思考:①课文最后说“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请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上面所说的什么缘由,也就作者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理由是什么(解决练习一)?②大家读过、学过好多文章了,每篇文章都有一些能够在全文起重要的作用的词语——我们称之为“关键词”,这些词语对于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整篇文章有很大帮助,是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的;大家课下找一找本文的关键词。
第二课时一、导入接上一节。
二、解读文本,检查上节作业㈠检查②:关键词:“梦”→“寂寞”→“呐喊”⒈扩充关键词,分析“梦”:问:“梦”是指什么?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问:为何不用“理想”而用“梦”?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问:文中共写了多少个“梦”?先宕开一笔,不分析“梦”,先让学生填表,通过填表,让学生把握鲁迅的生活经历,因为这些“梦”都是由这些经历产生的。
下面交给大学一个任务,按照要求填一个表: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可以先请学生找出文中地点: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再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学生大体完成后再讨论明确具体内容。
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问:在绍兴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明确: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亲,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侍病父”或“侍亲疾”。
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感受如何?提示: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我们可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
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
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
问: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
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
其它几点就这样概括,等一会儿我们检查。
问:这里面包含着三个“好梦”,哪三个?大家能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如第三个,可以概括为:文艺救国梦;那第一、第二个呢?洋务救国梦和医学救国梦。
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
问:三大梦想的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寂寞呢?作者的这种寂寞并非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这种寂寞是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
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从而克服了对自己寄望过高、思想不切实际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为他以后团结众人,从事“韧”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金心异的来访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开始振笔呐喊。
⒉指名朗读课文有关内容,扩充关键词,分析“寂寞”:问:鲁迅为何说“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问:课文里写出的鲁迅与“寂寞”有关的表现是什么?“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叫喊而没有人应和,“悲哀”。
消沉、麻醉自己的灵魂,“钞古碑”。
文中“寂寞”出现九次之多,是不是只写鲁迅自己感到“寂寞”?那么还写谁?[引导]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点拨]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问题]“寂寞”的意思是孤独冷清。
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㈡分析关键词“呐喊”,检查上节课第一个作业:让学生解答上环节的第一个问题——写作《呐喊》的缘由:两个“梦”的破灭和第三个“梦”的希望。
让学生总结“呐喊”的含义:“忧国忧民”“救国救民”,始终是鲁迅先生梦的内核。
“呐喊”的意义是:慰藉猛士、唤醒民众。
学生从课文中可以找出下列:“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
””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