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
- 格式:ppt
- 大小:775.50 KB
- 文档页数:56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机制以及劳动力经济效益的学科。
在劳动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
1. 劳动力供求关系: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取决于劳动人口的数量、劳动力参与率等因素,劳动力的需求则由企业的生产需求决定。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 边际劳动生产力:指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边际劳动生产力逐渐递减,即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产出的增加逐渐减少。
边际劳动生产力的概念在分析劳动力的配置和效益时具有重要意义。
3. 工资刚性:指工资在一段时间内不能随着市场供求变动而灵活调整的现象。
工资刚性可能来自劳动合同、法律规定或组织协商等因素。
工资刚性的存在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4. 经济失业率: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但未找到工作的人口比例。
经济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高失业率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和经济不稳定。
5. 人力资本:指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学习等途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人力资源的总和。
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就业机会非常重要。
6.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差异和隔离现象。
劳动力市场分割可能由于性别、年龄、种族、教育等因素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存在差距。
7. 无工资劳动:指没有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动形式,如家庭劳动、义务劳动等。
无工资劳动在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但由于难以计量和定价,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和政策制定具有挑战性。
8. 隐性失业:指在就业人口中存在的一部分人即使失去工作也不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现象。
隐性失业可能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劳动者的风险规避和社会保障等因素有关。
劳动经济学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名词,如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市场的流动性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效果。
劳动经济学简答汇总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分支,涉及
到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分配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1.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买卖劳动力的市场,即雇主与员工之间的相互
交易场所。
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通过工资和福利来吸引和留住员工,而员工则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取工资收入。
2.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什么?
劳动力供给指的是工人或劳动者愿意参与工作的数量和质量,
而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雇主愿意聘用的工人数量和质量。
劳动力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
3.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什么意思?
劳动力市场通常被认为是不完全竞争的,因为雇主和员工之间
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雇主往往了解更多关于工作条件和工人能
力的信息,而工人则往往无法完全了解有关工作机会和薪资的信息。
这使得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就业机会可能不完全符合经济理论中的完全竞争条件。
4. 薪酬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薪酬差异是指不同工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
薪酬差异的原因可以包括个体能力和技能的差异、工作性质的差异、教育背景的差异、性别和种族歧视等。
5. 如何评估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评估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
- 就业率:劳动力市场能够有效地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
- 失业率:劳动力市场中没有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 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是否合理和公正。
-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市场中愿意参与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以上是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简答汇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意愿和就业资格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答: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第三章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答: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利润量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第四章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4.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哪些?答:经济因素,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使用成本非经济因素组织性要素,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社会性要素,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5.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原则有哪些?答:公平竞争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保护儿童原则残疾人就业原则最低工资原则反垄断原则非歧视原则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工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它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2.刘易斯模型:理念:线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弹性。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下面是一些劳动经济学的知识点:
1. 劳动供给与需求:劳动供给是指一定时间内,愿意为工资而提供劳动力的人数;劳动需求是指雇主愿意支付工资雇佣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市场上的工资水平。
2.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的地方。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包括劳动力的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工资刚性等。
3. 工资决定理论:工资的确定有多种理论解释,包括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力市场博弈论、工资刚性理论等。
4.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所获得的对劳动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和市场价值。
5.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可以提高某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但也可能降低其他领域的劳动力需求。
6.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种族、地区等差异,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影响就业机会、收入分配等方面。
7. 劳动移民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移民对劳动力市场也会产生
影响,移民可以填补某些行业的劳动力缺口,但也可能导致本地劳动力的失业率上升。
8. 政府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可以包括最低工资法、劳动法规、培训补贴等,这些政策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保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经济学是一个广泛且复杂的领域,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进一步学习这个领域可以深入研究这些知识点,并结合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来加深理解。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劳动力供给指的是劳动者愿意并能够参与劳动市场的总量。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劳动力参与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行业结构等。
-劳动力需求指的是企业、组织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雇佣劳动者的总量。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企业用工需求、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
2.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制约的关系。
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会对劳动力的报酬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例如,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市场,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3.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匹配状态,即劳动市场出现了“充分就业”的状态。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者的收入与劳动的供给量相等,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相匹配。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等。
4.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如果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劳动者工资的下降,劳动力的流失等问题。
-如果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会导致企业用工需求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紧缺等问题。
5.劳动力市场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政策来调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例如,通过教育政策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政府还可以通过就业政策、劳动法规等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调整劳动市场的供需关系。
总之,劳动经济学的学习要点包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相互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以及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要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市场的运行机制,预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并为劳动力市场的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一、名词解释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盗用的状态。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二、单项选择1.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作了()假设。
两点三点四点五点2.基数效用论将效用分为总效用和()。
边际效用心理效用消费效用生产效用3.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
生产者个体消费者个体劳动者个体消费者群体4.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就业、工资、()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5 .()在继承了基数效用论的部分理论基础之上,为效用理论的实际应用寻找到了可靠的方法。
A .边际效用论B .生产效用论C .消费效用论D .序数效用论三、判断改错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同样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不属于)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间歇性交替。
×(周期性交替)基数效用并不假设每个人都是“经济人”。
×(基数效用论假设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在序数效用论的假设中,要求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单向性。
(√)无差异曲线是可能相交的。
×(不可能)四、简答题1.试述个人和家庭的劳动力供给的特点。
答:个人: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
学习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了人类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行为和决策。
而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劳动力市场、就业、工资和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学习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并探讨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劳动经济学概述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机制、工资决定的因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劳动经济学能够为解决实际的劳动力市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2. 劳动供给理论劳动供给理论主要研究劳动者决定供给劳动力的因素。
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薪酬水平、工作条件、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
这些因素将影响个人对工作的选择和劳动时长的决策。
3. 劳动需求理论劳动需求理论主要研究企业或雇主决定需求劳动力的因素。
企业在决定雇佣劳动力时会考虑工资水平、生产需求、劳动生产力、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等因素。
劳动需求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同行业或企业之间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并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产生反应。
4. 工资决定理论工资决定理论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该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
在工资决定理论中,有两个主要的观点: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是根据工人的边际产出来决定的,而协商理论强调工人和雇主之间的谈判和协商对工资的决定起到重要作用。
5. 劳动力市场失衡劳动力市场失衡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这种不匹配可能导致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对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原因和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来应对失业问题,包括提供职业培训、实施就业刺激政策等。
总结:劳动经济学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工资决定等方面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变化,为实现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劳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以及就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政策两个方面,探讨劳动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一、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就业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包括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
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就业者主动参与劳动市场的行为,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取收入和实现自身的就业愿望。
劳动力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口结构、教育水平、职业技能等。
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力供给可能会出现逐渐减少的情况。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用人单位为了生产和经营需要而主动招聘劳动力的行为。
劳动力需求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某个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能会增加。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局面,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使劳动力市场保持平衡,需要制定和执行科学的就业政策。
二、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是指国家为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在制定就业政策时,需兼顾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各种因素。
1. 激励政策激励政策通过提供各种激励措施来促进创业和就业。
例如,鼓励企业创新创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劳动力培训,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
2. 就业扶贫政策就业扶贫政策是指通过促进就业,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和程度。
该政策包括扩大就业岗位、提供优先就业机会、加强技能培训等。
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贫困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3. 效能改革政策效能改革政策旨在提高就业服务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例如,优化就业服务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服务。
4. 跨地区就业政策跨地区就业政策是针对不同地区间就业格局不均衡的问题而制定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