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班级:09经济一班学生:张梦学号:********一、选题背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有效的配置劳动力资源,引导剩余劳动力有效迁移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二元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面临的一个基本任务是要把为数众多的农业剩余人口转变为非农人口、城市人口。
这个转变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乡城劳动力迁移。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事关中国现代化发展大局,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努力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逐步消除二元经济制度进程中,其重点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有序、平稳和持续的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农业就业比重仍然较高,城市化水平较滞后,农村劳动力迁移了之后也并未都得到妥善安置,迁移问题层出不穷。
2010年初,我国出现大规模民工回流现象,以浙江、广东等地为代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
一方面,农村剩余人口在城市未得到满意的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求而不得,陷入“用工荒”的窘境,这样的矛盾再次警醒了我们关注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问题。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制度政策,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效迁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和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一向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其中国外研究较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国内研究最早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但真正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
[收稿日期]2006-12-04[作者简介]程名望(1975 ̄),男,汉族,山东省东明县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管理。
史清华(1964-),男,汉族,山西省襄垣县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户行为与农村经济政策。
赵永柯(1974-),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政策。
[资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173016)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BJY061)的资助。
一、问题的提出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在《国富论》开篇中就说:“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社会的富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根本目标”。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
图1①描绘了二千多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总趋势。
从该图看出,从公元0年到公元1820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程名望1史清华1赵永柯2(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52;2.河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国内已有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既遵循经济规律、又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文章回顾了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现状,并对众多零散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述。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框架[中图分类号]F2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06(2007)01-0001-06StudyontheRuralLaborEmigrationinChina:ALiteratureReviewCHENGMing-wang1SHIQing-hua1ZHAOYong-ke2(1.AetnaSchoolofEconomyandManagementof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052China;2.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02China)Abstract:Farmerlaboremigrationisanimportantquestionwehavetodealwithinourindustrialization.Itisalsoabasicwaytosolvethreequestionsconcernagriculture,ruralareaandfarmerinChina.CombiningexistedstudyharvestsandcharactersofrurallaboremigrationinChina,itisessentialforthegovernmenttoconstitutepolicieswhichnotonlyfolloweconomyrulesbutalsoadapttofactsofChina.ThearticlereviewsthestudyactualityofrurallaboremigrationinChina.Atthesametime,thearticlesumsupmanyscatteredstudiesandevaluatesit.Keywords:RuralLaborEmigration;Study;Frame.国民经济管理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Vol.19No.1Jan.2007学报年的一千多年里,世界经济增长几近停滞,社会财富积累乏力;而1820年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增长,社会财富加速积累。
第二章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0 引言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中国融入世界和重新崛起的必然选择,而“三农”问题却一直是困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农”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贫困问题,而“在传统产业,贫困的根源在于较多的人口拥有较少的资源禀赋……过多的农业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是中国农民贫困的历史根源”(程名望,2006)。
国内外学者也一致认为,如何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将是决定未来中国改革成败的关键。
本文将对国外国内学者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进行综述。
其中,对国外学者的研究以介绍其理论模型为主,对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介绍他们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机理及其障碍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1 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述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的理论解释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一直上溯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提出的著名的“迁移法则”(Racenstein,1885)。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流动行为。
人口学者和社会学者首先关注的是差别迁移,即迁移者不是均匀地分布在人群中,不同的动机和个体特征对应着不同的迁移群体;地理学者则强调人口的空间分布,将迁移视为一系列结构参数的函数,如距离、迁移方向、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人口规模等,其典型的模型就是重力模型(model of gravity)及其扩展。
经济学家同样也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
威廉·配第(W.Petty,1690)在《政治算术》中提出,收入的比较利益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Clark,1940)根据配第的理论进一步分析,指出了一国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转移至第三产业的变化趋势,此即“配第—克拉克定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从城乡间不断强化的商业联系和劳动分工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转移,视之为市场扩展的自然结果。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的文献综述【摘要】劳动力转移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据中国复杂的国情变化,对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多角度有特色地进行归纳,再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地定性评价。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收入行政综述Abstract:Labor transfer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China's complex national situatio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has drown the characteristic conclusions from the factors that are affec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 and then evaluated the reasons simply and qualitativly.Keywords:labor transfer income administration policies literature review 中国的劳动力转移也是逐步形成的,实行工业化战略、户籍制度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等体制解体后,打破了原有的劳动力结构模式,出现了劳动力初步转移的现象,起初劳动力转移主要是被乡镇企业吸纳,转移数量少,范围小,影响面也不大,逐渐随着经济增长,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促使农业人口剩余的与日俱增;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大量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就形成了大量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因素分析文献综述一、前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增长一位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
在发达国家,扩大就业和减少失业也是维持社会稳定、使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所在。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劳动力就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且,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以及在新的贸易格局下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也在相当打的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资源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其特殊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农村经济停滞。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日趋严重。
改革开放,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推广,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制度的接替使农民得以自由支配劳动时间,自由选择生产和经营方式。
在农业和非农产业比较利益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自发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在没有城市户口的情况下自由地出入城市,并长期留住在城市。
问题是,这些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村人口是否真正享受了国民待遇;他们在农村的土地怎么办;如何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富饶。
我们正式基于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北京,研究和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机制与对策。
1.2 相关概念界定(1)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发达国家大批城市工人为避免失业而被迫积累了一些知识、技能和经验,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工人的生产率远远低于潜在的生产率。
针对这一状况,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提出隐蔽的劳动潜力,即隐性失业(disguised or concealed unemployment)的概念。
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论文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论文摘要: 近年蔓延的“用工荒”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对中国就业形势是否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争论。
本文从劳动力总体供求、农民工供求以及适龄劳动力供求等多个角度对全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出我国劳动力正面临着供给减速,需求不断提升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经济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农民工供求矛盾2004 年春节以后,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不归和企业招工难的现象,此后,这一问题逐渐向长三角及其他地区蔓延,甚至波及到安徽、四川、湖北等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
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的新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准确把握我国劳动力供求现状、未来变化趋势,及时在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升级政策中反映劳动力变动的新情况非常必要。
一、中国劳动力总体供给形势分析我们选取1995—2009 年的历史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以得出适龄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趋势。
从图1 中可以看出,我国0—14岁的人口数量一直呈明显地下降趋势,这说明未来我国适龄劳动力的来源越来越少; 15—64 岁①的人口数量一直是呈增长趋势的,但近几年来增长幅度较小,这说明我国适龄劳动力规模的增长已经变得乏力; 65 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呈稳步增长的趋势,这给我国的适龄劳动力带来了一定的抚养压力,影响适龄劳动力的供给。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目前我国 0—14 岁的人口是2. 22 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是 16. 6% ,比 2000 年下降 6. 29 个百分点; 16—59 岁的适龄劳动力规模是 9. 4 亿,比重是 70. 14%,比 2000 年增长3. 36% ;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是 1. 78 亿,占比13. 26% ,比 2000 年增长 2. 93% ,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是 1. 19 亿,占比 8. 87%,比 2000 年增长1. 91% 。
文献综述:中国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41209048 凌博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刘易斯拐点”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目前关于“中国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的争论,并详细介绍了争议双方的主要观点。
笔者认为,对刘易斯模型的理解不同和讨论对象的不一致是形成争议的主要原因。
虽然争议双方认为中国面临刘易斯模型所处在的阶段不尽相同的,但是争论双方都表明,农村劳动力下降,劳动力成本正在普遍提高。
笔者认为,创新制度,产业升级,加强劳动力就业和培训管理是保障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劳动力剩余工资一、引言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14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中金融时报记者向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发问:“中国劳动力市场越来越紧张,请您评论一下中国有没有到刘易斯拐点,如果没到的话,预测什么时候会到?”1发言人盛来运解并没有直接回答中国是否达到刘易斯拐点,而是从总量的方面描述了现在中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从总量上来说劳动力数量是在不断减少的,劳动力数量在2012年就比上年净减少345万人,缩小统计口径后,2013年又在2012年的基础上减少244万人,劳动力人数的缩减也伴随着劳动成本的上升,今年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但外出农民工收入同比也增长了10%。
虽然盛来运也提到了劳动力资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并没有详细阐述劳动力结构的具体变化。
关于“中国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这个问题也是由来已久。
2004 年初,中国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率先出现了用工荒问题,随后便波及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
2011 年用工荒现象更是蔓延至安徽、河南、陕西、四川等中西部地区。
随着中国用工荒现象由局部演变成全局性问题,农民工工资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在工资上升的同时,中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并未能有效消除。
就有学者就“中国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这个问题上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二、对“刘易斯模型”的介绍1954 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 Arthur Lewis)在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以农业部门的制度工资和剩余劳动力假说为基础,提出了人口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模型”。
劳动经济学文献综述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中个人和企业行为的经济学领域。
它不仅涉及就业、工资和劳动力供给等经济因素,还考虑了个体的决策、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等非经济因素。
劳动经济学文献综述是对劳动经济学领域中已有研究的综合概述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此外,文献综述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和方法。
劳动经济学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特点:文献综述首先会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例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结构等。
2. 劳动力市场的决策行为:文献综述还会关注个体和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决策行为。
例如,个体决定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动力是什么?企业如何决策招聘和解雇员工?3. 工资决定和收入分配:工资决定和收入分配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问题。
文献综述会对工资决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
同时,也会关注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探讨不同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4. 劳动力市场的政策问题:劳动力市场的政策问题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文献综述会对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目标、设计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例如,最低工资政策、失业保险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培训政策等。
在拓展劳动经济学文献综述的内容时,可以进一步关注以下方面:1. 新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可以拓展文献综述的内容,探讨新技术对劳动力需求、就业结构和工资水平的影响。
2.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源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可以拓展文献综述的内容,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政策和效果。
3.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
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第一篇: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我国关于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引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出现矛盾,社会劳动就业也出现一些新特点。
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
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趋于结束。
而如何处理好劳动力供求,解决我国一直存在的严重的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安定都多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本文选取1990-2009年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数据,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分析与预测来完成文献综述。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预测正文一、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在西方,马克思是较早注重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论述,内容涉及到劳动力商品、工资、劳动分工、相对过剩人口等等,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核心。
马克思不是单单分析劳动力供求问题,而是将劳动力供求问题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把它与剩余价值生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样,就能从深层次把握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供求问题的实质,并对其长期变动和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凯恩斯的劳动力供求理论是一种总量的就业理论,较少分析劳动力供求结构,而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
新古典综合学着重从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探讨增加就业的途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托宾与杜贝生的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分析理论、希克斯的劳工市场部门分析理论。
2.国内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劳动力供求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结论:葛培波[2](2000)认为劳动力供求非均衡在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量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增速减缓,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和体制转轨使潜在的供求矛盾显形化。
因此要缓解这种劳动力供求矛盾,就必须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劳动力供求差距和改革户籍制度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关于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出现矛盾,社会劳动就业也出现一些新特点。
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
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趋于结束。
而如何处理好劳动力供求,解决我国一直存在的严重的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安定都多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本文选取1990-2009年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数据,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分析与预测来完成文献综述。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预测
正文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
在西方,马克思是较早注重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论述,内容涉及到劳动力商品、工资、劳动分工、相对过剩人口等等,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核心。
马克思不是单单分析劳动力供求问题,而是将劳动力供求问题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把它与剩余价值生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样,就能从深层次把握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供求问题的实质,并对其长期变动和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凯恩斯的劳动力供求理论是一种总量的就业理论,较少分
析劳动力供求结构,而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
新古典综合学着重从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探讨增加就业的途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托宾与杜贝生的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分析理论、希克斯的劳工市场部门分析理论。
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劳动力供求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结论:葛培波[2](2000)认为劳动力供求非均衡在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量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增速减缓,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和体制转轨使潜在的供求矛盾显形化。
因此要缓解这种劳动力供求矛盾,就必须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劳动力供求差距和改革户籍制度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进入到21世纪后,劳动力供求发生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就是由以前劳动力供求的总量失衡过渡到结构性失衡,劳动力供给短缺在一些地区以及一些行业中表现的特别显著。
针对这种短缺,朱忠文[3](2006)认为劳动力的短缺是新一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而由于企业工资增长缓慢以及部分的企业漠视农民工的利益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了农民工的流失。
赵武、刘艳[4] (2005)从区位转移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区域和行业短缺的原因。
简新华、张建伟[5] (2005) 从制度角度入手,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非持久特殊性现象,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扫清制约劳动力均衡的制度障碍。
蔡昉[6] (2005)通过实证分析,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理,认为劳动力短缺是由于提前完成人口转变所引致的,一旦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源泉不能及时替代人口红利源泉的话,就会导致中国经济过早地失去比较优势。
王一飞、陶涛[8] (2009)从人口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角度出发,定量的分析了我国未来几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
他们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建模,分析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需求状况,然后运用人口学中的年龄推算法预测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
从中得出结论: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供大于求的情况、解决劳动力失业问题的任务仍然紧迫。
二、方法介绍
对于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步骤一般分为单位根检验、建模、模型检验和预测。
具体步骤如下:
1 单位根检验
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现代方法常用单位根检验。
一般来讲,由于经济系统惯性的作用,经济时间序列往往存在着前后依存关系,这种前后依存关系是时间序列预测的基础。
假定t {Y }为一时间序列,最简单的一种前后依存关系就是变量当
前的取值主要与其前一时间的取值状况有关,而与前一时期以前的取值状况无直接关系,也就是说t Y 主要与t-1Y 相关,与t-2Y ,t-3Y 无关。
可用以下的一阶自回归模
型来描述这种关系
t t-1t Y =φY +ε (1)
常记作AR (1)。
通过Eviews 软件可以直接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不同的对比水平,判断序列经过差分后是否平稳,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的序列为一阶单整。
2 建模
本人对建模采用的是Pandit-Wu 建模方法,建模的思路主要是:通过不断增加模型的阶数,而使得模型方程得残差平方和不在变小时,认为模型适合序列。
同时建模的结果中的AIC 值越小,模型的精确度越高。
一般,建模方程根据对序列的自相关检验可以大概判断出来。
判断的依据是通过自相关检验和偏自相关检验是否截尾,自相关检验截尾的序列适合建立AR (n )模型,偏自相关检验截尾的序列适合建立MA (n )模型,当自相关和偏自相关都截尾时适合建立ARMR (n ,n-1)模型。
3 模型检验和预测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一般采用的方法有Q 统计量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当拟合优度检验的结果大于0.75是,认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性很好。
而Q 统计量检验中,检验结果中P 值多数大于0.05时,认为模型的适应性较高。
对于模型的预测,一般可以采用动态预测和静态预测,而动态预测的误差较大,本文不采用。
静态预测可以根据模型的方程,用Eviews 软件进行预测出来,但是静态预测也有不足之处,就是静态预测只能预测一期。
结语
事实上,从总体来看,劳动力供给短缺的现象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进城的农民工远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在许多城市待岗待业的农民工还不在少数,而且农民工就业和流动方向出现变化,沿海不再“超重”,而将逐渐呈东中西部“苗条”分布。
这是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是金融危机前酝酿、危机后加速实现的新趋势,这一进程已经无法阻挡,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大发展,这种趋势还将不断深化。
通过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的研究及动态分析,我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发展过程和形成原因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较为深刻的理解。
同时,使我了解到我国现在正由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向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转变,当今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已是国家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
而且,在社会的企业转型的时期会出现企业职工的结构性失业,以前的生产技能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使得企业招工要求被迫的改变,而相应的拥有类似技能的职工相对贫乏,照成双向失业的现象,是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短缺。
参考文献:
1. 葛培波,崔越.《中国劳动力供求非均衡与促进就业的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
2.朱忠文.从“民工荒”看未来若干年农村劳动力的供求[J].2006.
3.赵武,刘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2005.
4.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人口研究[J],200
5.
5.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北京:中国人口科学,2005.
6.刘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基于对福建省2001-2030年劳动力供求的预测》[J].2007
7.王一飞,陶涛.《中国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的数量分析》[J]. 北京.(2009)
8.陆强,刘晓梅. 《当前劳动就业基本情况分析》[J],《人口研究》1996(5).
9.胡鞍钢.《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8(4).
10.廖少宏.《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特点及影响》[J],2009.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