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在国际仲裁中面临的困境与如何扭转的探讨

中国企业在国际仲裁中面临的困境与如何扭转的探讨

中国企业在国际仲裁中面临的困境与如何扭转的探讨
中国企业在国际仲裁中面临的困境与如何扭转的探讨

附讲座提纲:

中国企业在国际仲裁中面临的困境与如何扭转的探讨

1)First Line defence (own people):

(i)“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 “commercial world is equivalent

to war zone”.

(ii)Competence and knowledge of leaders and key staffs of PRC enterprises.

(iii)Knowledge in “Law of Contract”, “Law of Evidence”and “Procedural Law”.

(iv)Ability to make sound and logical judgments.

(v)Keep proper documentary evidence for good management and potential litigation.

第一道防线 (自己人):

(i)“预防胜于治疗”;“商场如战场”

(ii)中国企业领导与主管的能力与知识

(iii)合同法、证据法、程序法的知识

(iv)作出合理与逻辑性判断的能力

(v)为了更好地公司管理与将来可能出现的诉讼保留文件证据

2)Second Line defence (lawyer):

(i)Good legal advisor and/or lawyer in potential troubles.

(ii)What is a good lawyer? (expertise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e and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experience, motive, fees).

(iii)Problem of instructing too many lawyers; importance to spend money wisely.

(iv)Problem of instructing lawyer too late.

(v)My experiences of being appointed by inexperienced law firms; my decision not to accept appointment from some very poorly handled law

firms.

第二道防线 (律师):

(i)能够意识到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知道找好的法律顾问或律师作出及时的咨询。

(ii)什么样才是好的律师?(国际贸易与国际仲裁的专家、经验、动机、费用).

(iii)委托过多律师的问题;钱花在刀刃上的重要性。

(iv)太迟委任律师的问题。

(v)我被经验不足的律师行委任为仲裁员的经历;我曾经不接受一些不懂的律师行的委任。

3)Third Line defence (arbitrator):

(i)Venue for future dispute – priority goes to favourable venue

(BAC/CIETAC, or as a second choice, the HKIAC).

(ii)Appoint arbitrator who understands the culture and is knowledgeable (hence carry persuasive power in the tribunal).

(iii)English law is equitable but most disputes mainly concerns fact finding which is culturally sensitive or bias.

(iv)To constitute a tribunal that will force opponent to consider settlement.

(v)Be prepared to spend money in ancilliary actions such as a Freezing Injunction, investigation, search, etc.

第三道防线 (仲裁员):

(i)未来争议的审判地–优先去有利的地点(北仲/贸仲,或作为第二选择的香

港国际仲裁中心)

(ii)委任有知识与懂得本土文化的仲裁员,这样才能在仲裁庭中有说服力

(iii)英国法是公正合理的,但是大部分的争议是涉及文化敏感与受到偏见影响的事实认定

(iv)成立一个能让对方考虑与希望和解的仲裁庭

(v)愿意花钱在诉讼的辅助行动上,例如冻结令、调查取证、研究等,让自己能够站在高地

4)Overall Strategy

Be sensible and forward-looking, the truth is never what one sees:

(i)Do not be carried away by the success of failure of one or two

interlocutory issues/decisions; it is important to win the war, but just

a battle.

(ii)There is no cast-iron case, one should always keep an open-mind to settlement.

(iii)Never dream of settlement until and unless you are in equal position or a better position with your opponent.

(iv)Do respect views of the expert (good lawyers) and the decisions of the person handling it (who knows the case inside-out); restraint the

decisions by the top person in the PRC enterprises unless he or she is

heavily involved all along.

(v)Laughing arbitrator is the most dangerous arbitrator.

(vi)If you ar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very case is not the last case.

(vii)Stay away from trouble; avoid some notorious and litigious-minded

entit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o requirement of “good faith”

under English law.

总体战略

要明智与有远见, 你表面看到的往往不是真相:

(i)在诉讼中不要为了一两个中间问题/决定的输赢而过于乐观或悲观,重要的是

赢得整个战争,而不只是一个战役

(ii)没有必胜或必败的案件,要对和解开放,只要达成的是一个对自己估计有利的和解而不是城下之盟

(iii)不要妄想和解,除非你处在与你的对手平等或更高的位置

(iv)尊重专家(好的律师)的意见以及尊重当事人实际处理与了解案件人士的决定;

约束中国企业领导的决定除非他从头到尾都有参与案件

(v)对你笑的仲裁员是最危险的

(vi)如果你是做国际贸易的,总是避免不了诉讼,怕打官司的人不应去加入这一个行业

(vii)远离麻烦;避免与一些臭名昭著与/或喜欢诉讼的公司打交道;在英国法律下的合同法没有善意的要求

Case 1

Joint venture agreement with US small company; no period of performance was fixed; after a year, cancelled unilaterally by PRC enterprise; US company started arbitration in London claiming for multi-billion US$ damages; the claim was defeated by a combination of demand for security for costs and amendment of defence.

和美国小公司的合资协议;没有订立履约期;一年后,中国企业单方面取消协议;美国公司开始伦敦仲裁索赔数十亿美元的损失;索赔因要求费用担保与修改辩护而失败。

Case 2

Shipbuilding contract with Greek ship-owner; PRC yard agreed to give (virtually free of charge) options for 8 additional vessels at the same purchase price; market upturn and options were exercised; PRC yard cancelled unilaterally; Greek ship-owner started London arbitration claiming for substantial damages of some US$50 million. The disaster could have been avoided in other tactical movements in performing the shipbuilding contract.

与希腊船东的造船合约;中国船厂同意给买方同样价格购买另外8艘船的选择权并没有加上任何行使选择权的限制;市场上升,买方行使选择权;中国船厂单方面取消合约;希腊船东开始伦敦仲裁索赔约5千万美元;即使同意了这种致命的条文,如果在履约时巧妙采取策略,这灾难本可以避免。

Case 3

Shipbuilding contract; advanced payment due and shipbuilding contract provides for notice of default to be served before the PRC yard can cancel the contract or to postpone work; PRC yard sent a notice pleading for mercy and inform the ship-owner to pay “at any time at their convenience”.

造船合约;预先支付期届临造船合约要求船厂在取消合约或延迟工作前要发出通知;中国船厂向买方哀求并通知船东可以在“他们方便的时候付款”。

Case 4

Long-term COA; non-performance after financial tsunami; claim of over US$50 million; PRC steel mill issued performance guarantee to a paper company acting as charterers with PRC court jurisdiction; COA with London arbitration; PRC lawyer said to act for paper company and steel mill; defended by picking a “misnomer”in ship-owner’s name and also frustration of COA.

长期包运合同;在金融海啸后没有履约;索赔超过5千万美元;中国钢铁公司作为背后的承租人对一家皮包公司作出履约保证向外国船东租船;履约保证规定了是中国法院管辖与中国法适用;包运合同约定伦敦仲裁;中国律师代表皮包公司与中国钢铁公司,只作出辩护说外国船东的名字有误,在不同文件中有一点差异与包运合同受阻。

Case 5

Long-term COA; non-performance after financial tsunami; multi-million dollars claim; PRC steel mill’s lawyer after having appointed me as arbitrator, failed to defend and explained to me the failure to do so is tactical and did not mean disrespect.

长期包运合同;金融海啸后没有履约;索赔数千万美元;中国钢铁公司的律师在委任我做仲裁员后没有进一步辩护,并向我解释说这样做是策略而不是对我不礼貌。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士梅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年,卷(期):2004(12)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4条) 1.王晓晔;陶正华WTO竞争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3(05)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影响"中国制造"的八个问题 2003 3.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 1969 4.中国工程院《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课题组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 2003 引证文献(15条) 1.林玉伦中国制造业现状与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2.庞文英浅谈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11) 3.解晶.何桢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机化 2009(3) 4.余晓娟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9(17) 5.董达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经济研究 2008(9) 6.何哲.孙林岩.李刚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评述和展望[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8(z1) 7.赵忠华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8(4) 8.宫俊涛.孙林岩.杨洪焦.李刚区域制造业发展策略的选择研究——以关中制造带为例[期刊论文]-中国机械工程2007(23) 9.陈勇.倪卫红基于物流系统优化的制造企业流重组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6(34) 10.蒋勇.冷德穆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11.李燕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武汉制造业[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2.张彩玲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 2005(7) 13.唐莹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4.曾驭然企业家社会关系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5.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418155986.html,/Periodical_zycjdxxb200412013.aspx

最新最全中国企业人才竞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国企业人才竞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前言 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自然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逐步下降,而人才资源的作用正在不断上升。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加速了各国对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需求。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愈演愈烈,人们称之为一场没有硝烟、没有边界、没有战争宣言的战争。 人才竞争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而掌握尖端科技的创新型人才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将成为21世纪国际人才争夺战的焦点。在人才需求层次出现多样化的同时,需求者的构成也趋于多元化,使得人才竞争呈现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的局面。伴随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才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日益突出。换句话说,人才是全球培养,人才在全球流动,人才被全球争夺;国际间人才转移和智力流动将不断增强,国际性人才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国际人才市场规则正不断出台并得到完善,运作机制也更加灵活机动。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正面对一个发生重大变化的市场环境。目前国内市场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即市场国际化、竞争激烈化、规则大变化。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企业不得不遵循新的国际市场竞争规则。市场面前,人人平等。传统依靠行政干预、政策保护形成的行业垄断和吃“独食”现象将一去不复返。 毋庸质疑,加入WTO对于中国企业是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机会只被那些有准备的人抓住,而挑战则是无处不在,实实在在的不速之客,只能面对,不能避忌。西方有谚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中国企业,面对激烈的市

中国企业存在地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企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公有制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 公有制企业跟自己的过去比,是有很大的进步,但如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比,差距还不小。首先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制造乙肝疫苗的“天坛生物”,与美国的同类企业股票价格比,在美国股市的市盈率与我国股市市盈率差不多的情况下,股价相差几十倍上百倍,股价的差距当然也反映了盈利的差距。还有国内某些垄断行业的企业,比如几大电力电网企业,发生大面积的亏损,行业垄断企业都亏损,在西方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还有中科院办的企业,中科三环,也具有一定的行业垄断性,其盈利很少,股价很低,不到一美元;还有中科合臣,上海中科分院的企业,上市以来就没有什么盈利,亏损严重,差不多要换主了。国有企业占尽市场垄断优势,融资优势,技术优势,却不能在盈利上反映出来,只说明一个问题——效率低下。效率低下的结果是工人的工资低,中国普通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美国普通工人工资的百分之四,如此低的工资水平,如何能扩大内需呢? 效率低下反映了企业结构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企业结构方面人多而没有效率。国有企业虽经朱总理时期抓大放小,国退民进,兼并重组,下岗分流,但企业人员

的结构仍显“体态臃肿”,企业仍保留政工、宣传等组织,非生产人员非管理人员仍然过多。以中国石油公司为例,它的员工有150万,比世界石油三强加起来的110万还多40万,而中国石油的销售收入只有世界三强的六分之一。中国企业人多效率低,人多又有什么用? 企业管理人员的选拔范围十分狭窄。民营企业可以到人力资源市场去选聘职业经理人,而国企则不能,只能在没有淘汰机制的国家干部队伍里选拔管理人员,毫无疑问国企管理人员素质要比民企低一个或几个档次,优秀管理人才都跑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去了,其管理效率必然低下,管理效率低下,生产率必然低下,生产率低下当然是不赚钱的了。 公有制企业人多,管理不好,效率低下,这是一个不能视而不见的问题。然而,我们政府的工作重心,什么时候才能转移到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生产率上来?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范围掀起提高生产率的运动,造就了全球生产率第一的地位,也造就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民营企业的规范化问题 民营企业的效率不差。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从无到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占领了大部份市场份额,比如在衣、食、住、行(除了航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新、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发展,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对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强大的优势,这将无疑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 2、网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而且内容多种多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因此,网络的发展其实是为西方的思想渗透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发展,社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增强和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许多国家处于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角度,开始采取不同手段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抵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受我国资源优势可替代性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和科技含量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稳定性难以有效保障。本文以我国制造业发展目前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为分析基础,探讨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制约因素,最后对提高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密集创新能力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初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士地、资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通过出口以及相应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怎样推进中国从“世界加工厂”向真正的“世界工厂”转变,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稳定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何晓刚在《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浅析》(2010)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中的能源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随着人力资源与数量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变革;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能源利用率低、环境问题突出。何晓刚的分析能够从整体上清楚的说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但分类比较单一,无法从多层面角度进行剖析。 张杨等学者在《浅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2009)中从以下几个特征概括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从空间布局特征看,中国制造业的区域结构从整体上呈四分天下的格局,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的其他地区,其中以前三大区域聚集的中国制造为主要力量;从产业结构特征看,中国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重工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传统的纺织业、金属加工制品业,新兴的电子通信、电器机械等7个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主体;从产权结构特征看,以温州、东莞、顺德等地方的民营企业数量最多;以海尔、长虹等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最为突出;就产值规模来说,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平分秋色;从优势特征看。我国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生产能力、市场潜力方面,而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很弱。

中国企业面临的十大挑战

中国企业面临的十大挑战 中国的企业和,整体来说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程。但是,他们今天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惑。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赚钱变得越来越难了?企业要想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继续,必须处理好以下十大挑战: 1.转变思维方式过去中国企业成长中面对着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政府管得太多,所以许多中国的创业者从一开始就学会了和政府打交道。但是,从现在起,中国的企业必须真正学会在市场中生存,从依赖于政府关系赚钱转向真正依靠企业的核心力赚钱。 2.学会制定公司战略大量的企业在成长起来的时候是没有战略的,但是,成长到一定阶段以后,企业就应当有战略。简单地说,战略实际上就是指定位,包括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去做等问题。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3.学会满足日益挑剔的客户越是对产品不了解的客户,越是收入高的客户,就会越重视。同时,消费者从注重产品逐渐转变到越来越注重服务,不仅关心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关心企业的质量。 4.学会管理差异化的员工队伍现在企业员工的差异越来越大,有地域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兴趣的差异,甚至还有国籍的差异。企业家要学会管理这种差异化的员工队伍。受程度越高的员工,越需要高素质的企业家去管理他们。 5.学会处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过去是老板,为自己赚钱,后来变成职业经理人,为股东打工。创业的企业家们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如果不想完成这个转变,那永远只能是一个小企业。 6.学会对付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企业过去可能没有竞争对手,或者只有地方性的竞争对手,但是现在必须准备和几百亿美元规模的跨国巨头竞争。与国外企业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7.学会管理大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小企业的核心资源、信息都掌握在企业家一个人手里,而大企业的核心资源和信息却分散在众多普通员工手中。所以将来不能再仅仅依靠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而要建立企业的系统能力。同时企业还要培养内部企业家,防止“大企业病”。 8.学会合作与产业整合每个企业都只不过是整体价值中的一环而已,仅靠自己是做不大的。所以,企业家必须摆正位置,学会价值分享,而不是独吞利润。一个不会分享的企业,永远不可能成功。 9.学会在规范的制度下经营企业过去,国内市场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有些靠小聪明起家的企业家能取得一些成功。但是违法的、打擦边球的手段将来不会再有前途。在规范的制度下仍然能赢利、生存,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10.承担社会责任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利润是社会企业的手段,而不是企业存在的原因。企业家在考虑赚钱时,一定要先考虑如何创造价值、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使企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中国企业家还有一个更大的责任,就是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贡献,而不能仅仅使自己腰缠万贯。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未 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德国罗兰·贝格咨询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宋新宇 —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从“假老板”到“真老板”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怎么让股东利益 得到保证,怎样让企业赢利(承载一些特 殊功能的企业除外),否则什么问题都解 决不了。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如 何管理管理者,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好,那么企业60%-70%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管理者的选派是一个关 键的因素。对于选取派的标准,除了管理者的能力以及做人的品格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谁选派谁,也就是由谁来选,这个管理者。国外企业的股东会选择一个专家组,来对管理者人选进行集中性评估。在专家组的组成里,有行业的代表参加,同时也有相当多专业人士和来自于咨询公司的一些高级经理人参加。国内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是由官员选派企业家,由于一些复杂的因素,不一定很注重经理人的管理能力,而注重其他的标准。 第二点是设立激励机制。如果你选了一个很好的人,但没有办法使他的努力得 到一个很好的回报,他也不会很积极工作 的。机制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过去 讨论的包括年薪制等一些激励措施,还没 有真正涉及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股份和股权 的使用。就年薪制来讲,即使你这个企业 的领导拿100万、200万,这与他所经营 的10亿、100亿来说,他的工资也是一笔 很小的钱。如果不认真考虑这睦企业家报 酬的话,实际上很难解决对他的激励问 题,所以我认为比较彻底的进行企业产权 的改造,用期股期权等方式,彻底的让有 能力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员去做,这样他才 会把企业真正当成自己的企业,才能真正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这点对民营企业同样适合。一些做得比较磊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请专业经理人来做管理。如果这个管理者拿着很高的工资,但没有一定股份的话,那么通常情况下,也会自觉或不知觉地有短斯行为,而不是维护企业长期的利益。 第三点是健全监督机制。即使你有了大批管理方面的人才,有了很好的激励机制,但若没有一个很健全的监督机制的话,还是不行。为什么呢如果给他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在90年代,中国经历了历史变革的时期。外商投入中国的巨大资金和大量技术有如输血;于是,继60和70年代意大利、东亚四小龙相继成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的“福地”之后,中国成了新的“成本洼地”和“世界工厂”。中国政府对外商的低税收优惠政策、近于零成本的污染宽容政策以及“血汗工资制”,使得中国在外资眼中成了一个巨大的“掘金场”。 在使用外来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多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实体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进出口总额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如今的中国,坐拥近两万亿的外汇,充当着美国的债主,在金融危机扫荡了全球之际,也在重新计划着它走出国门的投资计划。然而,这场雄心壮志的旅程究竟面临怎样的困难呢?对于这些障碍,又将怎样扫除,值得探讨。 6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其中,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2008年已达到8%以上。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如今的中国,走过了在产业链低端积累财富的岁月。在我们的劳动力优势被我们使用殆尽,面临着西方贸易伙伴的频频反倾销,贸易保护。也许,在贸易转型的时期,我们“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要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世界的加工厂到品牌发源地也许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可是在任何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都会孕育着微弱但是清晰的机遇。对中国来说,也许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在世界的智囊库普遍停止转动时,中国有了“走出去”的最好机会。去海外并购,或者直接投资设厂。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无疑都是面向机遇去的。可是海外市场陌生的环境,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都让这场掘金之旅变得障碍重重。 近5年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增速达40%以上,2008年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 十大困境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 1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

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 2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3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

中国企业全球化经营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自从中国加入WTO 后,本土企业的目标市场就不可能再局限于国内了。而将是放眼全球。但世界市场如此之大,任何人都想要分到一杯羹,而因此带来的是激烈的竞争与残酷的淘汰法则。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的国际化,无一例外的推动着走出国门,望向世界。发展至今,中国的确有很多优秀企业迅速的成长起来,然而却有更多的企业被这个世界市场无情的请出场。机遇、挑战、威胁构成了这个世界市场的三大要素。 在市场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中,首当其冲的挑战就是文化与价值观的挑战,中国企业想要迈出全球化的步子,首先遭遇到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多种多样的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在这其中,中国企业必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将中国与西方的沟通方式和文化准则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则是树立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文化。对于很多中国企业而言,这将是实现全球化整合的最大障碍之一。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取得出色业绩的最大障碍之一!双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很容易导致双方的沟通发生障碍。而在一个合作项目的促成中沟通是必要的,只有良性的沟通才能达成良好的合作。所以说解决双方的沟通问题是首要的。在这一方面Meaganc.dietz认为,为了加快全球化中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国企业的高管层可以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地点召开开放式议程的会议,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经理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消除隔阂。 当文化与价值观得到有效解决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紧

迫,即国际型人才的缺失。不得不承认中国符合既具有专业才能又能面向国际的综合性人才并不多,做到格外出色的更是少之又少。一个没有人才的企业是无法成长的,当今的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但在国内确有许多的企业认为高学历就是高素质人才,而形成只重学历不重能力的人才误区。导致一些有经验有能力却惟独缺乏高学历的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用。形成另一种层面上人才的流失。人才在企业与企业的合作或竞争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只有形成这一认识才能真正走出国际化的第一步。 当一个企业懂得了如何识别并运用人才之后,一个同质问题就浮现出来了,那就是人才间如何形成相互了解、交流、合作意识,即所谓的团队意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明显的感觉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大多数企业当中面对工作中的种种竞争与困境,有的人只看到了个人的发展与晋升,而忽略了与同事的和谐相处。个别说是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团队意识十分薄弱,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一:企业与员工没有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企业缺少团队合作的组织机制。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1:通过团队合作,可以营造一种工作氛围,是每个队员都有一种归属感,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效率。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先暂且不说男女搭配,即使男男合作都不会因为一个人在战斗而产生一种孤独感。由于团队具有目标一致性,从而产生一种整体的归属感,使得每个成员感到为团队努力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实现目标。与此同时也有其他成员在一起

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8-10-26T19:27:05.1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胡智俊[导读] 我国拥有众多的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管理方面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括生产关系的制约,历史因素的影响,传统习惯的束缚等。因而纵观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其在诸多方面皆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与发 (厦门大学,上海 200000) 摘要:我国拥有众多的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管理方面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括生产关系的制约,历史因素的影响,传统习惯的束缚等。因而纵观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其在诸多方面皆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问题;对策 1 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 我国企业一直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究其根源主要就是我国企业对企业管理不够重视,忽视了企业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造成我国企业管理的滞后。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 缺乏对企业管理的正确认识 企业管理在西方国家备受推崇,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但是在我国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起步较晚,对企业管理知识缺乏有效的认识,造成企业内部重工作轻管理的现象。而实际上管理与工作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缺乏有效的管理,企业工作也很难顺利的进行。 1.1.2 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由于企业对管理缺乏重视,一直以来在我国企业内部都没有形成一个健全高效的管理机制,这直接造成了我国企业内部的管理困难。因此这些没有形成健全管理体制的企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经常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突发问题,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1.2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缺乏有效的战略指导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良性的发展,企业的计划管理很重要,其既可以为企业指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激发了企业奋进的决心。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管理在企业未来的规划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局限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同行业所淘汰,保持不败的地位,就要积极努力的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发展增强自己的内在实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要想搞好企业的发展,明确发展方向是关键。但是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很少有企业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所考虑,一般企业都选择走一步看一步的发展策略。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导致一些企业错过商机,走进发展的死胡同中。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也致使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充满迷惘,降低了工作的动力,影响了工作质量。 1.2.2 缺乏有效的战略指导。一个好的企业管理人员,应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度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针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提前预测,制定解决方案,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这在一些外国企业中被广泛应用,但却极少出现在我国的企业中。我国企业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战略化的部署,对于企业的发展没有详实的安排,导致企业发展毫无章法,极易偏离轨道,影响造成企业发展的停滞。 1.3 忽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没有核心精神 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而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前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3.1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企业中树立企业文化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文化管理企业,用文化引导员工。而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中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其往往对企业文化不够重视,忽视了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员工之间仅靠雇佣关系进行联系,缺乏强有力的纽带,导致企业中员工离心离德,缺乏向心力,员工与企业之间经不起考验,一旦有危机出现,员工极有可能弃企业于不顾。 1.3.2 企业没有核心精神。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核心精神,员工在工作中无法感知企业的价值追求,和企业的精神风貌,导致员工对企业感情的缺失,无法激起员工对企业的认可,使员工缺乏前进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 1.4 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影响管理工作的展开 要想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人才是关键。我国企业由于长久对企业管理的忽视,导致社会上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一直不高,而这就造成了我国目前人才市场管理人员严重匮乏的现象。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4.1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企业管理的能力。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多半缺乏专业性,其在管理过程中很难将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安排,更谈不上为企业进行长远的规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是企业在管理人员的任用上从基层工作人员中进行选拔,这些人员多半工作经验丰富但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知识作为支撑,阻碍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展开。 1.4.2 人才招聘制度存在问题,影响企业管理人才的招录。人才选拔问题一直是我国企业的通病。我国企业在人才的选拔方面,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招录方式,用学历定门栏,在招录过程中注重学历轻视实践能力的考察,导致一些优秀的人才,受到学历的限制没有机会发挥个人所长,而一些能力不足的人员进入企业管理层又难以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管理工作。 2 针对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刻调整中,亚太地区无疑是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地区。然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几乎都来自亚太地区:该地区是对美国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集中地,是对美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所谓三个“邪恶轴心国”的分布地,也是因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长远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的地区,还是对美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地区。因此,美国已将全球战略重点东移,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扼守亚洲东部,是美国推行欧亚大战略并企图将东西两线联为一体的重要屏障;在地区局势上,中国是美国解决亚太地区所关注问题时必须借重与合作的重点对象;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特殊的安全联系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使美国对华始终怀有一种矛盾心态,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中国是美国既要进行建设性合作、又需要加以防范的国家。 二,在周边环境上,中国周边主要地缘版块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亚太地区主要地缘版块战略地位的明显提升,既是该地区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导因,又是该地区主导世界政治舞台的体现。 中东地区因其复杂和特殊的矛盾而成为世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区。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推进所谓“民主化”改造,可是巴以冲突的时起时伏,使该地区成为牵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火药桶”。国际恐怖势力的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的泛起,使这一地区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地区。国际恐怖势力的全球性、严密性、诡秘性和狂热性,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亚仍将是世界地缘政治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处在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交汇点上,印巴两国在强力扩充军备战略的驱动下,双方的矛盾摩擦将呈现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使南亚大陆笼罩在纷争与冲突的阴云中。 东南亚地区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泛滥的重灾区和反恐斗争的“第二战场”。东盟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1O+3”(即泰国、印尼、马来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现代服务业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讨论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姓名李家炜 指导教师吴卫芬 完成时间:2015年6月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目录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1) 二、成功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 (2) (一)收购背景 (3)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大事记 (4) (三)成功收购的主要原因 (5) 三、失败案例分析:光明收购优诺 (7) (一)收购背景 (7) (二)光明收购优诺大事记 (9) (三)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10) (四)光明从中吸取的教训 (11) 四、持续挑战与应对策略 (12) (一)持续挑战 (12) (二)应对策略 (13)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相对稳定,规模也不大,2002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仅为2亿美元,2003年达到8.34亿美元。但是自2004年起,海外收购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70亿美元,仅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一项交易的金额即达17.5亿美元。2004-2010年间,我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9%,单项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单笔金额达上百亿美元的并购(参见表1)。同时,并购的目的也正逐步从初期的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资源逐步转向了获取技术、收购品牌、整合国内外资源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此外,在进行大额并购时中国企业还表现出比较喜欢收购多数股权的特点。2000年至2010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在五亿美金以上的,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占到63%;而在境内的大额并购交易中,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仅占到36%。 表1 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2003-2010 )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经过30多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又经历了30多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难题,亟待突破。 一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我国制造业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大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底层,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只在加工、生产环节建立起成本优势。以服装、机电、化工、船舶等为例,其发展主要途径是为代理品牌加工,特点为劳动密集、生产简单、管理简单,但能源消耗大、污染较为严重。他说:“很多企业,特别是代表发展方向的装备制造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不忍痛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与别人。” 二是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制造业企业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印度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依靠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以往,我国能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如今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直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 在普通的中国工厂,工人们的工资和福利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将导致中国相对于美国低成本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目前的55%骤减至2015年的39%。10年来中国的年均工资涨幅达16%,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成本差距。 三是增长方式粗放,缺乏终端市场和品牌运作经验,发展质量不高。专家认为,市场是我国一贯的优势资源,制造业企业过去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巨大的本土市场,同时凭借低成本优势让产品能够以较低价格走向国际市场,价格战也因此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随着本土市场的成熟,成本优势的消失,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已然不在。”李锦说,多数企业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推销中国商品。由于过于依赖这种渠道,中国企业也饱受终端和流通环节的双重压力。而现在,靠成本优势打价格战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 四是竞争局面加剧,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回归”、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价值。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口号,日本也出台政策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更注重实体经济,把制造业发展作为未来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作者简介 石泽杰 管理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 畅销书《营销战略升级与模式创新一开创企业价值营销新时代》作者 中国商业模式战略创新研究者 精准商业模式创始人 价值营销理论创始人 资深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咨询专家 著名实战派营销与品牌专家 专注研究领域:商业模式创新与设计、企业战略规划、市场调研与行业研究、品牌规划、营销规划、广告传播规划 工作经历: 汉唐恒威(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 联创国际教育集团首席战略与商业模式咨询顾问 北京聚智共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咨询顾问 五洲佳世传媒集团策划部经理 服务企业: 天通控股、澳柯玛股份、蒙牛集团、、天通控股股份、嘉晟供应链股份、双金机械集团股份、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贝发集团、北京千喜鹤集团、湖南智邦地产集团、湖南你好漂亮、兰州瑞德摩尔、宁波甬嘉、广东骏丰频谱、珠海库摩饰品、厦门来明工业(台资企业)、河南万庄化肥、湖北希之源、吉林小草连锁等知名企业 咨询与培训领域:《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升级》、《商业模式设计与持续赢利系统》、《品牌营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临全球化的竞争,中国企业正处于变革的风口浪尖,“中国制造”的优势已经不在,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只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才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就是中国企业要转换经营思维,变革经营方式,提

升在全球市场中的生存价值。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知到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市场化进程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不止来自企业内部,更多的是来自外界环境。那么,我们需对这些挑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便于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采取应对措施,促使企业健康发展,从而达到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 一、供过于求的市场 国家有关部委对600种主要消费品进行了调查,覆盖了包括消费类电子、服装、食品、日化、办公等多个行业,结果显示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没有,供求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 供过于求的结果就是降价竞争,微利拼杀。我们不禁感叹,企业的生存越来越困难,逼着企业不停的推陈出新,战略调整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原来3-5年的战略计划,不得不更换为每年都进行战略制定。 二、全球化竞争 “全球化”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名词,这是人人熟知的词语。全球化的竞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它促进中国进步、技术水平提升、信息共享。 同时,“全球化”也威胁着中国企业的生存,我们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几乎全部被外资品牌主导着:手机、汽车、护肤品、服装等等。 《世界是平的》弗里德曼说:当下全球化已经是3.0版时代,主导的力量既不是1.0版时代的“国家”,也不是2.0版时代的“跨国公司,而是由网络相连,来自全球的“个体和小团队”。它要求的是企业要拥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整合以及运用的能力。 但是,对于仅仅只有一、二十年历史的中国企业来说,还没准备好就被推到与具有上百年发展历史的外资企业面前进行抗争了。要想生存,没有空间可以逃避,唯有接受挑战,应对挑战。 三、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原材料的上涨、人力成本的提升使得“中国制造”已经不具备更多的优势可言,在微利的空间里苟延残喘。然而,中国生产的产品贴上外资品牌的标签,价格翻升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他们还拥有调价的自主权,而我们却没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