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E背后的哲学思想及数学原理
- 格式:docx
- 大小:183.25 KB
- 文档页数:5
vae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VAE模型(Variational Autoencoder)是一种生成模型,通过学习真实数据的潜在分布来生成新的数据样本。
VAE模型由两部分组成: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
编码器将输入数据压缩成一个低维的潜在向量(也称为隐变量),解码器则将这个潜在向量解码成原始数据的重构版本。
VAE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最大化输入数据与重构数据之间的似然性,同时最小化潜在向量的熵。
这意味着VAE模型试图找到一个能够最好地表示输入数据的潜在分布,同时保持数据的多样性。
VAE的数学理论基于变分推断。
VAE学习潜在空间的分布,并使用该分布生成数据。
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最大化输入数据与生成数据之间的数学距离,来学习数据分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相关学者。
stablediffusion原理vae稳定扩散原理(stable diffusion)是一种用于改进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的方法。
VAE是一种生成模型,用于学习数据的潜在表示和重构能力。
然而,传统的VAE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其生成的样本质量不稳定和难以控制。
稳定扩散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调整的重建损失函数的方法,以解决传统VAE的问题。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考虑潜在空间中的不同样本间的相似性,对重建误差进行修正,提高生成样本的质量和多样性。
传统的VAE通过最小化重建误差来学习数据的潜在表示。
然而,这种方法没有考虑样本之间在潜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导致生成的样本质量不稳定。
稳定扩散原理通过引入不同程度的扩散因子来动态调整重建误差的权重,从而考虑样本之间的相似性。
稳定扩散原理的关键在于定义一个稳定函数,用于衡量不同样本在潜在空间中的相似性。
常用的稳定函数包括局部方差和局部密度。
通过计算样本的稳定分数,可以获得样本的相似性度量。
在计算重建误差时,将稳定分数作为扩散因子,动态调整不同样本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稳定扩散原理通过以下步骤改进VAE的训练过程:1.计算每个样本在潜在空间中的稳定分数;2.根据稳定分数,动态调整每个样本的重建误差权重;3.将调整后的重建误差与KL散度(用于捕捉潜在分布与先验分布之间的差异)相结合,构建新的损失函数;4.优化损失函数,学习数据的潜在表示和重构能力。
通过稳定扩散原理,VAE可以更好地学习样本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生成样本的质量和多样性。
相比传统的VAE,稳定扩散原理能够更好地捕捉数据的潜在分布,生成更准确和多样的样本。
总结起来,稳定扩散原理通过动态调整重建误差的权重,考虑样本在潜在空间中的相似性,来改进传统VAE的生成能力。
该方法在生成样本的质量和多样性方面表现出色,可以应用于各种生成模型和任务中。
vqvae原理详解VQVAE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它能够对图像进行有损压缩,同时保持图像的质量。
VQVAE的全称是Vector Quantized Variational Autoencoder,这个名字中的Vector Quantized表示向量量化,Variational Autoencoder则代表变分自编码器,它们是VQVAE的两个核心组成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VQVAE的原理、结构和应用,并探讨它在图像处理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一、VQVAE的原理VQVAE的原理非常复杂,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将输入图像分为多个小块。
2.将每个小块转换为一个向量。
3.使用向量量化方法将每个向量映射到一个离散的编码。
4.使用变分自编码器对编码进行重构,并计算重构误差。
5.使用梯度下降算法优化模型参数,以最小化重构误差。
VQVAE最重要的部分是向量量化,它是一种将连续的向量映射到离散的编码的方法。
向量量化的目的是减少数据的维度,从而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和存储需求。
在VQVAE中,向量量化的方法是通过计算每个向量与一个固定的编码本之间的距离,然后将向量映射到距离最近的编码上。
二、VQVAE的结构VQVAE的结构非常复杂,它由多个组件组成,包括编码器、解码器、向量量化器和变分自编码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组件的作用。
1.编码器编码器是VQVAE的核心组件之一,它的作用是将输入图像转换为一个低维的表示。
编码器通常由多个卷积层和池化层组成,它们可以从图像中提取出有用的特征。
2.解码器解码器是VQVAE的另一个核心组件,它的作用是将编码器生成的低维表示恢复为原始的图像。
解码器通常由多个反卷积层和上采样层组成,它们可以将低维表示转换为高维表示。
3.向量量化器向量量化器是VQVAE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将编码器生成的低维表示映射到一个离散的编码。
向量量化器通常由一个矩阵和一个非线性函数组成,它们可以将低维表示映射到一个离散的编码。
自回归和生成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自回归和生成式是现代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自回归指的是一种建模方法,它通过利用过去时间步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数值。
生成式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方法,它可以从已有数据中生成新的样本。
虽然自回归和生成式本质上是不同的,但它们在许多实际应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自回归中,我们使用历史时间步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值。
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时间序列数据、语言建模等领域。
自回归模型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的模式和趋势,来进行有意义的预测。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捕捉到时间的序列性质,对于样本间的时序关系有更好的建模能力。
生成式方法则是通过学习已有数据的概率分布来生成新的样本。
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图像生成、文本生成等领域。
生成式模型能够学习到数据的潜在结构和统计规律,并使用学到的模型来生成与输入数据具有相似特征的新样本。
生成式方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产生具有多样性和创造力的样本,有助于开发新颖的应用和提升创造力。
本文将对自回归和生成式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方法。
我们将分析它们的优势和劣势,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深入了解自回归和生成式的概念和原理,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两个重要的计算机科学概念。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方式,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按照以下方式组织: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简要说明了自回归和生成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分章分节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到各个部分的主题和内容。
目的部分指出了本文的目标和意义,即介绍自回归和生成式的定义、原理、应用领域和方法,并对其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包括自回归和生成式两个主题。
在自回归部分,首先介绍了其定义和原理,包括自回归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实现原理。
vae的损失函数VAE(变分自动编码器)是一种旨在合成潜在变量的新机器学习技术,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损失函数。
损失函数是模型最终要评估的目标,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VAE的性能,发现模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并使用优化方法提高VAE的性能。
VAE的损失函数包括两部分:重建损失和正则化损失。
重建损失是VAE试图最小化的损失,它是VAE模型寻找最优解的基础,因此往往是VAE整个架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重建损失是用来衡量VAE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的误差的,是VAE的一种基本的性能指标,如果重建损失高,则意味着VAE模型的性能差。
正则化损失是VAE试图使编码器更加紧凑的方式,它可以限制VAE模型对编码器生成的潜在变量进行任意变换和编码表示的能力。
正则化损失可以促进VAE模型在编码器中获得更高质量的表示,这将有助于在多个数据集上实现更好的性能。
在构建VAE模型时,损失函数的选择将直接影响VAE模型的性能。
常用的损失函数有均方误差(MSE)、伯努利交叉熵(BCE)和对数似然损失(Log Loss)等。
均方误差(MSE)是一种常用的重建损失函数,它可以度量训练样本的重建误差,但它忽略了隐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会限制VAE模型的潜在表示能力。
伯努利交叉熵(BCE)可以度量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像素差异,可以更好地评估VAE模型的潜在表示能力,从而可以提高VAE模型的性能。
对数似然损失(Log Loss)也可以用作VAE模型的损失函数,它可以有效地检测模型的欠拟合或过拟合的程度,让VAE模型在数据集上获得更好的性能。
VAE模型的损失函数选择并不容易,因为它取决于VAE模型的结构,以及VAE模型的应用目的。
一般来说,均方误差可以用于训练复杂的模型,伯努利交叉熵可以有效检测数据的像素差异,而对数似然损失可以帮助发现模型中存在的欠拟合或过拟合的情况。
VAE模型的损失函数是VAE模型整个架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VAE的性能,发现模型中的潜在问题,并使用优化方法提高VAE的性能。
VAE(Variational Autoencoder)与Stable Diffusion原理引言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是一种生成模型,它可以从无标签数据中学习数据的潜在表示,并用于生成新的数据样本。
VAE结合了自编码器(Autoencoder)和变分推断(Variational Inference)的思想,通过学习一个低维的潜在空间来表示数据。
Stable Diffusion(稳定扩散)是一种用于训练VAE的优化算法,它通过逐步迭代地将模型的潜在表示从初始状态扩散到目标状态,从而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生成能力。
本文将详细解释VAE的基本原理,并介绍VAE中的潜在空间、编码器、解码器等关键概念。
然后,我们将介绍Stable Diffusion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扩散过程、扩散方程和扩散算法的优化方法。
VAE的基本原理自编码器(Autoencoder)自编码器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它由两部分组成: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
编码器将输入数据映射到一个低维的潜在空间,解码器则将潜在空间的表示映射回原始数据空间。
自编码器的目标是最小化输入数据与解码器输出之间的重构误差,从而学习到一个有效的数据表示。
然而,传统的自编码器在学习低维表示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拟合和无法生成新的样本。
变分推断(Variational Inference)为了解决自编码器的问题,VAE引入了变分推断的思想。
变分推断是一种近似推断方法,它通过优化一个逼近目标分布的变分分布来近似真实后验分布。
在VAE中,我们假设潜在空间的分布服从一个先验分布(通常是高斯分布),并且编码器将输入数据映射到潜在空间的分布。
解码器则将潜在空间的分布映射回原始数据空间。
通过最小化重构误差和潜在空间的分布与先验分布之间的KL散度,VAE 可以学习到一个更好的数据表示和生成模型。
潜在空间(Latent Space)潜在空间是指VAE中的低维表示空间,它是编码器将输入数据映射到的空间。
vae模型结构摘要:1.引言2.Vae 模型的基本结构3.Vae 模型的训练过程4.Vae 模型的应用领域5.Vae 模型的优缺点分析6.总结正文:Vae 模型是一种用于生成具有类似于真实数据分布的样本的深度学习模型。
它由两个子网络组成: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
1.引言Vae 模型是一种生成模型,其目标是学习一个联合概率分布,用于生成具有类似于真实数据分布的新样本。
Vae 模型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
2.Vae 模型的基本结构Vae 模型由两个子网络组成: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
编码器将原始数据映射到潜在空间,而解码器则从潜在空间中提取信息以生成新数据。
在训练过程中,Vae 模型通过最大化真实数据的边际似然来学习数据分布。
3.Vae 模型的训练过程Vae 模型的训练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编码器和解码器分别进行训练;然后,整个Vae 模型进行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Vae 模型使用最大似然估计(MLE)方法来优化模型参数。
4.Vae 模型的应用领域Vae 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中,Vae 模型可以用于生成自然语言;在计算机视觉中,Vae 模型可以用于生成图像。
5.Vae 模型的优缺点分析Vae 模型的优点是它可以生成高质量、多样化的样本。
此外,Vae 模型还可以通过约束潜在空间中的分布来控制生成样本的风格。
然而,Vae 模型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训练过程可能不稳定,生成样本可能存在模糊性等。
6.总结Vae 模型是一种用于生成具有类似于真实数据分布的样本的深度学习模型。
它由编码器和解码器组成,通过最大化真实数据的边际似然来学习数据分布。
VAE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生成式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领域。
其中,变分自编码器(VAE)是一种强大的生成式模型,可以用于图像重建、图像生成、图像风格转换等各种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VAE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什么是变分自编码器变分自编码器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生成式模型,它可以将高维数据映射成低维潜在空间的表示,并从该空间中重构出原始数据。
VAE是一种自编码器的变种,与传统自编码器不同的是,VAE在训练时不仅学习如何将输入数据编码成潜在空间的变量,还学习如何从该变量中生成新的数据。
VAE模型的结构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编码器和解码器。
编码器将输入数据映射到潜在空间中,并输出潜在变量的分布参数。
解码器接收潜在变量,并根据其分布参数生成新的数据。
在训练时,VAE的目标是最小化重构误差和潜在变量的KL散度,以保证生成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第二部分:VAE在图像重建中的应用VAE可以用于图像重建,其基本思想是将输入图像映射到潜在空间中,并从该空间中重构出原始图像。
与传统的像素重建不同的是,VAE在解决图像重建时并不直接重构输入图像,而是从潜在空间中采样潜在变量,并将其传递给解码器生成新的图像。
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在潜在空间中,图像的表示是连续的,可以在不同的位置采样潜在变量,从而生成不同的图像。
此外,VAE通过引入KL散度项,可以避免生成的图像过于接近输入图像,从而增加生成图像的多样性和泛化能力。
第三部分:VAE在图像生成中的应用VAE可以用于生成新的图像,其基本思想是从潜在空间中采样潜在变量,并通过解码器生成新的图像。
在生成图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潜在变量的值来修改生成的图像,从而实现图像的操纵和变换。
这种方法在图像生成、风格转换等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生成新的有趣的图像,同时保留原始图像的某些特征。
此外,VAE还可以通过控制潜在变量的维度权重来控制生成图像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VAE】原理篇⼀句话说明:AE简单来说就是encode先压缩真实样本成⼀个隐变量(⼀般⽤z表⽰),在逆向decode还原⽣真实样本通⼤⼩的新样本。
调整中间参数,使得前后样本尽量相似或相同,这样中间隐变量就能展现原来样本的特征了。
VAE在此基础上,⽣成Z前,添加⽅差(即噪⾳),构成⼀个分布式结构,其它基本与AE相同。
⼀、简单介绍变分⾃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依据李宏毅⽼师的讲解,VAE作为⼀个⽣成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很容易理解的:把⼀堆真实样本通过编码器⽹络变换成⼀个理想的数据分布,然后这个数据分布再传递给⼀个解码器⽹络,得到⼀堆⽣成样本,⽣成样本与真实样本⾜够接近的话,就训练出了⼀个⾃编码器模型。
那VAE(变分⾃编码器)就是在⾃编码器模型上做进⼀步变分处理,使得编码器的输出结果能对应到⽬标分布的均值和⽅差,如下图所⽰,具体的⽅法和思想在后⽂会介绍:⼆、标准⾃编码器——AE本节主要来源于【1】。
2.1 ⽤one-hot向量我们⽤[1, 0, 0, 0]代表猫,⽤[0, 1, 0, 0]代表狗。
虽然这要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们最多只能储存4张图⽚。
当然,我们也可以增加向量的长度和⽹络的参数,那么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图⽚。
2.2 向量表⽰上述向量很稀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使⽤实数值向量⽽不是0,1向量。
可认为这种实数值向量是原图⽚的⼀种编码,这也就引出了编码/解码的概念。
举个例⼦,[3.3, 4.5, 2.1, 9.8]代表猫,[3.4, 2.1, 6.7, 4.2] 代表狗。
这个已知的初始向量可以作为我们的潜在变量。
2.3 标准⾃编码器——AE如果像我上⾯⼀样,随机初始化⼀些向量去代表图⽚的编码,这不是⼀个很好的办法,我们更希望计算机能帮我们⾃动编码。
在autoencoder模型中,我们加⼊⼀个编码器,它能帮我们把图⽚编码成向量。
然后解码器能够把这些向量恢复成图⽚。
vae模型结构(原创实用版)目录1.VAE 模型的概念与背景2.VAE 模型的结构3.VAE 模型的优点与应用正文1.VAE 模型的概念与背景VAE(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主要用于无监督学习,尤其是特征提取和生成任务。
其最初由 Rezende 和 Mohamed 在 2017 年提出,是一种自编码器(Autoencoder)的变体,通过引入随机变量和 KL 散度,使得模型能够学习到更复杂的数据分布。
2.VAE 模型的结构VAE 模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
(1)编码器:输入数据 x,将其编码为一个连续的隐向量 z,同时输出一个概率分布 q(z|x),表示输入数据 x 生成隐向量 z 的概率。
(2)解码器:输入隐向量 z 和概率分布 q(z|x),输出一个概率分布 p(x|z),表示根据隐向量 z 生成输入数据 x 的概率。
同时,解码器还输出一个样本 x",是输入数据 x 的生成版本。
VAE 模型的目标是最大化边际似然(Marginal Likelihood),即:p(x) = ∫q(z|x)p(x|z)dz由于该式难以计算,通常使用变分下界(Variational Lower Bound)来作为替代目标:ELBO = ∫q(z|x)p(x|z)dz - KL(q(z|x), p(z))其中,KL(q(z|x), p(z)) 表示 Kullback-Leibler 散度,衡量了q(z|x) 与 p(z) 之间的差异。
3.VAE 模型的优点与应用VAE 模型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相比其他深度学习模型,VAE 模型结构简单,易于理解和实现。
(2)无监督学习:VAE 模型可以在无标签数据的情况下进行学习,适用于大量无标签数据的场景。
(3)生成能力强:VAE 模型可以生成与原始数据相似的新数据,具有较强的生成能力。
vae方法VAE(Variational Autoencoder)是一种生成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数据分布来生成新的样本。
它结合了自编码器和变分推断的思想,能够学习到数据的潜在表示,并通过这些潜在表示来生成新的样本。
VAE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编码器将输入数据映射到潜在空间中的分布参数,然后通过解码器从潜在空间中的样本来生成新的数据。
编码器和解码器都是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训练模型参数。
在训练过程中,VAE通过最大化观测数据的边际似然来学习模型参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VAE引入了一个重参数化技巧,通过从潜在空间中的分布参数采样来生成样本。
这样,VAE可以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训练模型参数,同时保持对潜在空间的采样。
VAE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生成图像。
通过训练一个VAE模型,我们可以学习到图像数据的潜在表示,然后通过从潜在空间中采样来生成新的图像。
这种生成图像的能力使得VAE在图像生成、图像重建和图像插值等任务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除了生成图像,VAE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中,VAE可以学习到文本数据的潜在表示,并通过从潜在空间中采样来生成新的文本。
在推荐系统中,VAE可以学习到用户兴趣的潜在表示,并通过从潜在空间中采样来生成个性化的推荐结果。
VAE是一种强大的生成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数据分布来生成新的样本。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生成图像、生成文本和个性化推荐等任务。
通过结合自编码器和变分推断的思想,VAE能够学习到数据的潜在表示,并通过从潜在空间中采样来生成新的样本。
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成模型,为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vae目标函数VAE(Variational Autoencoder)是一种深度学习网络结构,它的目标函数是建立在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的神经网络之上的。
VAE的目标是最小化重建误差同时最大化对潜在变量(latent variable)的建模能力。
VAE的目标函数可以看作是一个权衡重建误差和潜在变量建模能力的折中。
VAE的目标函数主要由两项组成,分别是重建误差项和KL距离项。
VAE的编码器将输入数据x映射到潜在空间中的隐变量z,解码器将z 映射回到重建空间中的x`,目标就是最小化输入x和重建x`之间的误差。
通常使用均方差(MSE)或二元交叉熵(BCE)来计算这个误差。
重建误差项可以写成以下数学公式:Reconstruction Loss = L(x, x`)其中,L是重建误差,x是输入数据,x`是重建数据。
与重建误差相对的是KL距离项,它用于训练VAE的潜在变量分布。
KL距离是一种度量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距离的方法,它用于量化潜在变量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之间的差异。
VAE的编码器的输出是一个概率分布,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KL距离可以用于量化这个输出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之间的距离。
KL距离项可以写成以下数学公式:KL Divergence = DKL(Q(z|x) || P(z))其中,Q(z|x)是编码器输出的潜在变量分布,P(z)是标准正态分布,DKL表示KL距离。
综上所述,VAE的目标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公式:VAE Loss = L(x, x`) + beta * DKL(Q(z|x) || P(z))其中,beta是一个超参数,用于调整重建误差和KL距离项之间的权重。
VAE目标函数的优化可以通过随机梯度下降(SGD)等优化算法来实现。
在训练时,首先通过编码器将输入数据x映射到潜在变量z,然后通过解码器将z映射回到重建空间中的x`,计算重建误差和KL距离项,最终通过反向传播的方法更新网络参数。
总之,VAE目标函数的最终目的是找到能够最小化重建误差,同时能够合理地建模潜在变量分布的网络参数。
AE (⾃动编码器)与VAE (变分⾃动编码器)简单理解AE (Auto Encoder, ⾃动编码器)AE 的结构如上图所⽰,⾃动编码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编码器(Encoder )和解码器(Decoder )。
编码器和解码器可以看作是两个函数,⼀个⽤于将⾼维输⼊(如图⽚)映射为低维编码(code ),另⼀个⽤于将低维编码(code )映射为⾼维输出(如⽣成的图⽚)。
这两个函数可以是任意形式,但在深度学习中,我们⽤神经⽹络去学习这两个函数。
那如何去学呢?这⾥以图⽚为例,只需要输⼊⼀张图⽚(X ),经过编码器(Encoder )⽹络,输出编码(code ),再将编码(code )作为解码器⽹络(Decoder )的输⼊,输出⼀张新的图⽚(ˆX ),最后最⼩化X 与ˆX 之间的差距(通常可⽤MSE 误差)即可。
这时候我们直观想象只要拿出Decoder 部分,随机⽣成⼀个code 然后输⼊,就可以得到⼀张⽣成的图像。
但实际上这样的⽣成效果并不好(下⾯解释原因),因此AE 多⽤于数据压缩,⽽数据⽣成则使⽤下⾯所介绍的VAE 更好。
AE 的缺陷由上⾯介绍可以看出,AE 的Encoder 是将图⽚映射成“数值编码”,Decoder 是将“数值编码”映射成图⽚。
这样存在的问题是,在训练过程中,随着不断降低输⼊图⽚与输出图⽚之间的误差,模型会过拟合,泛化性能不好。
也就是说对于⼀个训练好的AE ,输⼊某个图⽚,就只会将其编码为某个确定的code ,输⼊某个确定的code 就只会输出某个确定的图⽚,并且如果这个code 来⾃于没见过的图⽚,那么⽣成的图⽚也不会好。
下⾯举个例⼦来说明:假设我们训练好的AE 将“新⽉”图⽚encode 成code=1(这⾥假设code 只有1维),将其decode 能得到“新⽉”的图⽚;将“满⽉”encode 成code=10,同样将其decode 能得到“满⽉”图⽚。
这时候如果我们给AE ⼀个code=5,我们希望是能得到“半⽉”的图⽚,但由于之前训练时并没有将“半⽉”的图⽚编码,或者将⼀张⾮⽉亮的图⽚编码为5,那么我们就不太可能得到“半⽉”的图⽚。
介绍深度生成模型(VAE)中的βVAE深度生成模型(Variational Autoencoder,简称VAE)是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旨在生成各种类型的数据,如图像、声音和文本等。
在VAE的基础上,有一种扩展模型称为β-变分自动编码器(β-variational autoencoder,简称βVAE),它通过引入一个β参数,进一步控制生成模型中的隐空间的表示能力,从而改善数据生成的质量。
本文将介绍βVAE在深度生成模型中的原理和应用。
一、深度生成模型背景深度生成模型是由深度学习和生成模型相结合的一类机器学习算法。
传统的生成模型使用概率分布来模拟数据的生成过程,但是这些模型往往受限于维度灾难和计算复杂度等问题。
深度生成模型通过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来学习数据的分布,并通过生成器网络生成新的数据样本。
二、变分自动编码器(VAE)变分自动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简称VAE)是一种生成模型,它由一个编码器网络和一个解码器网络组成。
编码器网络将输入数据映射到隐空间的概率分布,解码器网络将隐空间的采样点映射回原始数据空间。
VAE使用变分推断的方法,通过优化编码器网络和解码器网络之间的参数,使得生成的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分布尽可能接近。
三、βVAE的引入βVAE是对传统VAE的一种改进,在VAE的损失函数中引入了一个额外的超参数β。
β的大小可以控制VAE编码器网络对隐空间中不同维度的敏感度。
当β=1时,βVAE等价于传统的VAE;当β小于1时,模型更加关注重要的隐变量维度,从而减少了无关的维度;当β大于1时,模型更加关注冗余的隐变量维度,从而提高了样本生成的多样性。
四、βVAE的优势及应用1. 高质量生成:通过调整β的取值,βVAE能够生成高质量、多样性的样本,使得生成的样本更加真实,能够满足不同任务的需求。
2. 可解释性:βVAE能够学习到数据在隐空间中的不同因素,使得模型具有更强的可解释性。
vae原理和代码实现VAE(Variational Autoencoder)是一种生成模型,其主要特点是可以自动生成符合给定数据分布的新样本。
下面将介绍VAE的原理和代码实现。
一、VAE的原理VAE模型是由两个模型相连组成的,一个是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潜在空间的编码器,另一个是将低维潜在空间映射回高维空间的解码器。
其中,潜在变量的先验分布是一个单位高斯分布。
VAE的训练过程是最大化似然函数的下界,也就是ELBO (Evidence Lower BOund)。
具体来说,我们假设输入数据是$x$,由VAE生成的输出数据是$x'$,其中潜在变量是$z$,则ELBO的计算公式如下:$ELBO = E_{z∼p(z|x)}[logp(x|z)] - KL[q(z|x)||p(z)]$其中,$p(x|z)$是解码器的生成分布,$q(z|x)$是编码器的近似后验分布,$p(z)$是高斯分布先验,$KL$散度是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距离度量。
ELBO的含义是当我们用$q(z|x)$来近似$p(z|x)$时,生成的样本数据分布的下限。
二、VAE的代码实现以下是VAE的代码实现,使用Python的TensorFlow库。
1. 导入库import tensorflow as tffrom tensorflow import kerasfrom yers import Dense, Flatten, Reshape, Input, Lambdafrom tensorflow.keras.models import Modelfrom tensorflow.keras.datasets import mnistfrom tensorflow.keras import backend as Kimport numpy as np2. 设置参数latent_dim = 2input_shape = (28, 28, 1)batch_size = 128epochs = 503. 构建编码器inputs = Input(shape=input_shape, name='encoder_input') x = Flatten()(inputs)x = Dense(512, activation='relu')(x)x = Dense(256, activation='relu')(x)x = Dense(128, activation='relu')(x)z_mean = Dense(latent_dim, name='z_mean')(x)z_log_var = Dense(latent_dim, name='z_log_var')(x)# 实现重新参数化技巧def sampling(args):z_mean, z_log_var = argsepsilon = K.random_normal(shape=(K.shape(z_mean)[0], latent_dim)) # 这里使用Keras.backend来构建正态分布随机数,生成的结果作为前面公式里的ϵreturn z_mean + K.exp(0.5 * z_log_var) * epsilon # 连接编码器与合并层,得到整体的编码器z = Lambda(sampling, output_shape=(latent_dim,))([z_mean,z_log_var])encoder = Model(inputs, [z_mean, z_log_var, z],name='encoder')4. 构建解码器latent_inputs = Input(shape=(latent_dim,),name='z_sampling')x = Dense(128, activation='relu')(latent_inputs)x = Dense(256, activation='relu')(x)x = Dense(512, activation='relu')(x)x = Dense(np.prod(input_shape), activation='sigmoid')(x) outputs = Reshape(input_shape)(x)decoder = Model(latent_inputs, outputs, name='decoder')5. 构建VAEoutputs = decoder(encoder(inputs)[2])vae = Model(inputs, outputs, name='vae')6. 定义损失函数reconstruction_loss = keras.losses.mse(inputs, outputs) reconstruction_loss *= np.prod(input_shape) # 乘以28*28=784 kl_loss = 1 + z_log_var - K.square(z_mean) - K.exp(z_log_var) kl_loss = K.sum(kl_loss, axis=-1)kl_loss *= -0.5 # 因为KL(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1/2 *[Σ(μ²+σ²)-n-l n(σ²)]vae_loss = K.mean(reconstruction_loss + kl_loss)vae.add_loss(vae_loss)pile(optimizer='adam')7. 训练模型(x_train, _), (x_test, _) = mnist.load_data()x_train = x_train.astype('float32') / 255.x_test = x_test.astype('float32') / 255.x_train = np.reshape(x_train, (*x_train.shape, 1))x_test = np.reshape(x_test, (*x_test.shape, 1))vae.fit(x_train, epochs=epochs, batch_size=batch_size, validation_data=(x_test, None))VAE是一种强大的生成模型,可以用于图像、文本等数据的生成。
diffusion vae 原理Diffusion VAE 原理Diffusion Variational Autoencoder(简称 Diffusion VAE)是一种用于生成模型的深度学习方法。
它结合了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和随机动力学的思想,能够生成高质量的样本并实现无监督学习。
本文将从浅入深地解释 Diffusion VAE 的相关原理。
1. Variational Autoencoder (VAE) 概述•VAE 是一种生成模型,通过学习样本的分布,能够生成符合该分布的新样本。
•VAE 将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组参数表示潜在空间中的分布。
•编码器将输入样本映射到潜在空间中的一组编码。
•解码器将潜在空间中的编码映射回原始样本空间,生成与输入样本相似的输出。
2. Diffusion VAE 基本原理Diffusion VAE 在 VAE 的基础上引入了随机动力学的思想,使得生成过程更为灵活和高效。
•在 Diffusion VAE 中,模型通过迭代地对输入样本添加噪声来进行生成。
•首先,我们将输入样本添加一个固定方差的高斯噪声。
•然后,使用解码器将经过噪声扩散的样本还原为原始样本。
•整个还原过程是通过迭代执行逆扩散(反向传播噪声)的过程。
3. Diffusion VAE 中的反向传播Diffusion VAE 通过不断迭代的反向传播过程来实现样本的还原。
•反向传播通过最大化样本与解码器生成样本之间的相似度来学习扩散噪声的过程。
•在每次迭代中,模型会调整噪声,使还原后的样本与原始样本尽可能相似。
•迭代的次数决定了还原的质量,通常需要较多的迭代次数才能达到较高的还原质量。
4. Diffusion VAE 的优点和应用Diffusion VAE 的引入为生成模型的性能带来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优势。
•Diffusion VAE 比传统的 VAE 生成的样本更加清晰和真实。
VAE背后的哲学思想及数学原理
短短三年时间,变分编码器VAE(Variational Auto-encoder)同GAN一样,成为无监督复杂概率分布学习的最流行的方法。
VAE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建立在标准函数逼近单元,即神经网络,此外它可以利用随机梯度下降进行优化。
本文将解释重点介绍VAE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直观认识及其数学原理。
VAE的最大特点是模仿自动编码机的学习预测机制,在可测函数之间进行编码、解码。
同GAN类似,其最重要的idea是基于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学事实:对于一个目标概率分布,给定任何一种概率分布,总存在一个可微的可测函数,将其映射到另一种概率分布,使得这种概率分布与目标的概率分布任意的接近。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一头雾水。
下面我们来一一阐明其中的含义。
可测函数之间的编解码?什么样的可测函数?可测函数是测度论中的概念,它是真实世界的随机事件到数学世界的随机事件的映射。
当然,在形式化问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这里面的所有事件进行量化,于是我们自然地会将这个数学世界选取为欧式空间,相应的-代数也就是Borel -代数了。
回到选取可测函数的问题。
VAE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是,遵从图模型,我们希望生成的样本是由某些隐含变量所构造出来的。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想要生成0-9的手写体,影响生成这些数字的样式可能有很多因素,比如笔画粗细、笔尖的角度、写者的书写习惯、天气好坏(天气会影响写者的心情,进而影响书写方式。
根据蝴蝶效应,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这些因素不胜枚举,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
一个直接的方法是显示地构造出这些隐含因素的概率分布,但是这些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无穷多个,我们显然不能手工构造。
VAE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利用一个联合高斯分布作为隐含可测函数的分布(这个隐含可测函数将上面所说的所有现实世界影响写字样式的隐含因素映射到欧式空间中去了),随即将问题转化为学习一个从隐含可测函数(隐含变量)到一个所希望生成样本的映射。
后面我们会看到,这个过程就是解码过程。
可以想象,这个映射会极为复杂。
我们自然会想到利用深度学习强大的函数拟合能力来学习这个映射。
模型推导
因此,我们希望得到这样一个生成模型,如下图所示。
其中是隐含变量(隐含可测函数),将其输入到某种解码器,输出,使得尽可能在保证样本多样性的同时与真实样本相似。
但是如何通过学习得到这样的解码器呢?
这就需要我们回归到目标函数中去考虑问题了。
我们仅仅已知一些现成的样本,比如,回到我们的例子,我们仅仅已知0-9这些手写体图片的样本,希望生成一些具有多样性类似的样本。
那么自然会想到利用极大似然法来估计可学习的参数,即
不失一般性,我们下面只针对单样本进行讨论(略去其指标和可学习参数)。
上面的似然函数仅仅是关于的函数,我们需要想办法凑出隐变量来。
其中是给定样本下的某一个条件概率分布。
这一步变换值得深思,为什么选用一个条件概率分布呢,而不选用或者呢?
因为的选取范围太大,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些更有可能生成的隐变量;关于,可以认为是真实的概率分布,我们很难得到,我们希望做的是通过去逼近,因此前者可以理解为某一种近似的概率分布。
我们继续进行推导,
我们考查其中的第一项,利用贝叶斯公式
这样我们就推导出VAE的一个核心等式,
下面可以开始建模了。
由前面的讨论(利用一个联合高斯分布作为隐含可测函数的分布),
同样,和用联合高斯去建模,
自然地,问题就转化成了用神经网络学习四种映射关系。
但是,即使做了这样的建模,对于,我们仍然难以给出其闭式解(归一化因子是一个复杂的多重积分)。
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我们对其做缩放
对对数似然的下界进行最大化。
进一步推导,我们将前面建模的概率模型带入这个下界中去。
注意到在实际实现过程中,为了简化起见,取与无关的单位阵,于是有
最大化这个下界等价于最小化
其中为四个待学习映射的可学习参数集合。
至此,整个的学习框架就清晰了,如下图所示。
总结起来,整个训练框架就是在对样本进行编解码。
是将样本编码为隐变量,而又将隐含变量解码成,进而最小化重构误差。
训练的目的是学习出编码器的映射函数和解码器的映射函数,所以训练过程实际上是在进行变分推断,即寻找出某一个函数来优化目标。
因此取名为变分编码器VAE(Variational Auto -encoder).
关注具体实现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解码器Decoder到和”这个阶段从技术上没办法进行梯度反传。
的确如此,上图只是作为帮助大家理解的示意图,而真正实现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重参数化这个trick,如下图所示。
重参数化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神秘,其实就是基于下面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
如果,那么随机变量可以写成
其中.
利用重参数化这个trick,我们成功地规避了这个问题。
讨论
A. 既然任意概率分布都可以作为隐变量的分布,为什么都用高斯分布去建模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建模高斯分布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可计算性,能得到一些解析的结果。
另一方面,可能是基于下面的数学事实,
这个问题的解是
即给定概率分布的均值和方差,使得信息熵最大的概率分布是高斯分布。
B. 我们虽然退而求其次地仅仅最大化对数似然的下界,但如果网络实际的合理,我们实际上是在最大化,这意味着训练过程中一方面最大化对数似然(我们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最小化和的KL散度,即两者的概率分布距离。
这样我们就一举两得:一方面完成了终极目标,另一方面使得原来不可计算的可计算,将最为其良好的近似。
C. 联合高斯分布之间的KL散度
根据上一篇关于GAN的“模拟上帝之手,对抗博弈——GAN背后的数学原理”一文,我们很容易得到两个联合高斯和之间的KL散度
参考文献
Tutorial on Variational Autoencoders. Carl Doersch. arXiv:1606.05908,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