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成功之道解读之八华为管理模式-PPT(精)
- 格式:pdf
- 大小:3.92 MB
- 文档页数:28
华为管理模式华为管理模式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它基于自主创新、高效运营和员工发展的理念。
华为成功地将这种管理模式应用于其全球业务,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本文将重点讨论华为的管理模式,并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一、华为的自主创新华为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将创新视为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华为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公司。
华为的研发团队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不断推出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华为还与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不断引进前沿技术,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华为的自主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域,还包括管理和组织模式的创新。
例如,华为引入了“分公司制”管理模式,将公司分成多个独立的子公司,每个子公司负责不同的产品线或项目,实现了快速决策和灵活运作。
二、华为的高效运营华为高效的运营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华为注重优化公司的内部流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
华为引入了严格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追求卓越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公司内部还建立了高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确保各个团队之间的协作无障碍。
此外,华为还注重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
华为与全球各地的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和协同效应。
这种高效运营模式使得华为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保持竞争优势。
三、华为的员工发展华为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培训和晋升机会。
华为建立了全面的员工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和管理能力培养。
同时,华为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和持续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
华为还推行了内部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公平的竞争选拔出优秀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激励员工超越自我并实现个人价值。
这种员工发展的模式使得华为能够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结语华为管理模式的成功在于其自主创新、高效运营和员工发展的理念相互融合。
华为成功的管理之道华为成功的管理之道一、非物质鼓励主要要管理好时机鼓励、思想鼓励。
非物质鼓励应该是让多数人变成先进,让大家看到有时机,拼命去努力。
如果只有少数人先进,被孤立起来,其实他内心是很恐惧的。
我认为金牌奖比例还是太少,华为绝大多数人是先进人物和优秀分子,愿意发钱就发钱,即使发个奖章也好。
思想鼓励不仅是指建立正确思想,还要听得进批评,否那么将来公司都听不进批评,都以“世界老大〞自居,这是不行的。
二、要攻下战略时机点,不仅靠物质鼓励,更重要是要培养战略系统思维。
未来信息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人们还没有想象明白,我们也没有想明白。
当年我们提出“太平洋管道〞,仅仅是在技术上领先了别人一步,获得了战略地位;在企业市场等其他方面,我们还没有获得战略地位。
ICT大数据一定有很多时机,我们一定要占据应该占据的重要时机。
现在我们攻不进“莫斯科大环〞,仅靠提高奖金包没有用,最重要因为没有建立起系统思维结构。
所以,我让大家看看诺曼底登陆,涉及三百万盟军渡过英吉利海峡,还要造港口等这么多系统工程,才表达战略胜利。
但是华为缺少思想家、战略家,很多人都想去作战,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猛打猛冲。
我们梳理出战略沙盘68个战略时机点时,就发现缺少攻占战略时机点的指挥官。
因此战略时机点拿不下来,其实跟我们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组织结构等没有做战略定位有关。
华为要产生越来越多的大思维家、战略家,今天假设不培养,到大数据时,战略时机点就可能会一个个丢掉。
我们公司为什么缺少系统性思维?因为是从小的游击战打过来的,提拔的都是务实的人,没有对务虚的人给予肯定,我们要转换,慢慢从人力资源机制中也要形成培养战略家、思想家的土壤。
三、落实获取分享制,管理好员工的分配结构,关注到公司的每个角落,让人人都能分享到公司成长的收益。
第一,薪酬鼓励的对标分析要提高合理性,要管理好拉车人和坐车人的分配比例,让拉车人比坐车人拿得多,拉车人在拉车时比不拉车的时候要拿得多。
第一章管理制胜第一节职业化管理中国企业与国际竞争对手的竞争主要依靠两种优势,一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优势,二是基于中国市场特点的营销能力。
但是,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外在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正在消失。
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导致企业只规模不经济的通病。
职业化就是同一时间内、同样的条件,做同样的事的成本更低。
第二节均衡管理“强干弱枝”:重技术不重管理“木桶原理”讲的是一个木桶能盛下多少水,不是有组成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而是由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对企业而言,“最短的木板”就意味着企业的劣势,因此,劣势决定成败,劣势决定生死。
如果我们对售后服务体系不给予认同,那么这体系就永远不是由优秀的人来组成,不是优秀的人来组织,就是高成本的组织。
例如一个学管不能准确理解客户反馈的意见和想法,做好老师方面的沟通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导致客户投诉,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处理。
因为我们研发了很多好的东西就是卖不出去,这实际上就是浪费,我们不重视体系上的建设,就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第三节成本控制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家就是做两件事,一是营销,二是削减成本,其他都可以不做”优化管理,要减人,增产,涨工资用“管理”达到低成本一个公司最大的问题,一个是管理的漏洞,二是官僚主义策略和措施(采用自助费用申报系统,加强人力预算的审核,通过外包业务控制成本,加强规划和计划意识)外包业务控制成本: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突然对新校长要对后勤部门进行外包多了一份认同加强规划和计划意识“谋定而后动”:到过欧洲的华为人,都会对它的井然有序深有题会,他们看上去节奏很慢但是效率很高。
第四节灰色管理管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介于黑白之间的平衡力量,即灰色。
我们要有灰色的观念,在变革中不要走极端,有些事情是需要变革的,但是如何极端的变革都会对原有的积累长生破坏,适得其反。
为了消除变革带来的影响,就必须使用灰色管理的方式和态度处理矛盾,相互协调,并获得最好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