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2章_土地利用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545.50 KB
- 文档页数:45
4-3《土地经济学》教案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土地的基本特性、分类及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掌握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资产流转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对我国的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改革的方向。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28学时,教学实践4学时,共32学时。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一、土地的概念从横的角度看,有四种观点:土地即土壤;土地即陆地及水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即地球表面。
从纵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个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能量”——马歇尔“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
……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伊利综上所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国土的概念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三、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一、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派生:资产功能;景观功能二、土地的分类(一)按经济用途分1、农用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2、非农业生产用地:厂矿用地;交通用地3、城乡居民点用地4、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其他5、特殊用地:休息用地;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共分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
《土地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土地经济学导论1.1 课程介绍理解土地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2 土地的概念与特性解释土地的定义和分类分析土地的有限性和不可移动性1.3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介绍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探讨土地市场与价格形成1.4 土地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回顾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土地经济学的重要学者和理论第二章:土地资源与利用2.1 土地资源的分布与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总量和分类探讨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和利用潜力2.2 土地利用类型与模式介绍农业、工业、居住和生态用地等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特点和影响2.3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性探讨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评价指标讨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和方法2.4 土地资源利用政策与管理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政策工具和措施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第三章:土地市场与价格3.1 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土地市场的供需因素和影响因素探讨土地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3.2 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解释土地价格与土地质量、位置和时间的关系分析土地市场价格的波动和预测方法3.3 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探讨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不完全市场下的土地交易和定价策略3.4 土地市场政策与调控分析土地市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探讨土地市场调控的效应和挑战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4.1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与方法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和意义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方法4.2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类型介绍城市规划、农业规划和区域规划等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和关联4.3 土地利用管制与政策解释土地利用管制的目的和手段探讨土地利用政策的效果和挑战4.4 案例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六章:土地产权与制度6.1 土地产权的定义与分类解释土地产权的含义和种类分析不同土地产权的特点和影响6.2 土地产权制度的作用与变迁探讨土地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回顾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6.3 土地产权交易与流转分析土地产权交易的方式和规则探讨土地产权流转的机制和影响6.4 土地产权政策与改革讨论土地产权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分析土地产权改革的必要性和路径第七章:土地税制与政策7.1 土地税制的基本原理理解土地税制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土地税制的类型和征收方法7.2 土地税制的目标与效应分析土地税制对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的影响探讨土地税制的公平与效率问题7.3 土地政策工具与调控解释土地政策的工具和手段分析土地政策调控的效果和挑战7.4 案例分析:土地税制与政策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税制与政策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八章: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8.1 农业土地利用的特点与问题分析农业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农业土地利用的挑战和应对策略8.2 农业土地政策的目标与方法解释农业土地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农业土地政策的工具和手段8.3 农业土地保护与改良分析农业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探讨农业土地改良的技术和方法8.4 案例分析: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的实践分析具体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九章: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9.1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特点与问题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挑战和应对策略9.2 城市土地政策的目标与方法解释城市土地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城市土地政策的工具和手段9.3 城市土地市场与交易分析城市土地市场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探讨城市土地交易的方式和规则9.4 案例分析: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实践分析具体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章:土地经济学研究前沿10.1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方法10.2 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探讨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和应对策略10.3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应用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案例10.4 未来土地经济学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讨论土地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和挑战第十一章: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11.1 土地经济学模型构建学习构建土地经济学基本模型,包括供需模型、市场均衡模型等理解模型在分析土地市场和政策中的作用11.2 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如转换模型、动态度模型等分析模型在预测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应用和限制11.3 土地经济学评估方法学习使用成本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等方法掌握评估土地利用项目和经济效益的方法11.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应用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二章:土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12.1 土地经济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理解土地经济学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探讨土地经济学在政策过程中的角色12.2 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估学习分析土地政策的经济学原理和效果掌握评估土地政策影响的方法和工具12.3 土地经济学与政策争议讨论土地经济学在政策争议中的立场和观点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土地政策中的诉求和冲突12.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三章:国际土地经济学比较13.1 国际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国际土地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掌握国际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3.2 国际土地市场与政策比较分析国际土地市场的差异和联系探讨国际土地政策的差异和影响因素13.3 国际土地利用与资源管理学习国际土地利用模式和资源管理策略分析国际最佳实践和可供借鉴的经验13.4 案例研究:国际土地经济学的实践分析具体国际土地经济学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四章: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14.1 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土地经济学中的应用探讨土地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14.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学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方法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挑战和机遇14.3 环境影响与土地利用探讨环境影响评估在土地利用中的作用分析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和应对策略14.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五章:土地经济学未来展望15.1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新兴领域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方法15.2 技术进步与土地经济学探讨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分析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中的应用15.3 土地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讨论土地经济学在解决土地市场、资源利用和政策制定等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土地经济学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潜力15.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未来展望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未来展望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土地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土地资源与利用的类型、模式和效率土地市场与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土地产权与制度的类型、作用和变迁土地税制与政策的目标、效应和工具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和政策土地经济学研究前沿的新进展和应用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国际土地经济学比较的视角和案例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策略难点:土地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土地产权交易与流转的规则和实施土地税制与政策的公平与效率权衡农业土地保护与改良的技术和成本问题城市土地市场与交易的复杂性和规则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收集国际土地经济学比较的跨文化差异和政策分析土地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综合分析和决策制定这些重点和难点构成了土地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内容,需要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方面下功夫,以达到对土地经济学知识的深入掌握。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
大气和植被等要素以及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所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及其分类?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
财产和资产功能。
分类地貌: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土壤:黏土,壤土,沙土。
土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土地权属性质:国有,集体所有,私有。
农用地,未利用低,建设用地。
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的内涵及其包括的内容?土地利用:就其实质来说,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变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实现手段?目标 1,土地提供的产品: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取得服务。
2,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土地的需求;生态目标,保护土地利用的良好生态系统;社会目标现代人生活需求好的生存环境。
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手段,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2、我国土地利用存在哪些主要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浪费与土地短缺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都有待提高。
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方法?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一、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1.土地利用的内涵(1)土地利用的内涵是动态的,土地利用即就是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综合行为。
(2)土地利用最基本的内容包括:①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土地资源的调查,就是要调查土地的自然因素,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酸碱度、氮、磷、钾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微量元素的含量,土壤团粒结构、水分含量、质地类别以及土地的地形、坡度、海拔等,还要调查每类土地的最优利用方向、利用途径。
在土地调查的基础上还要对土地分等定级,进行分类、统计、登记。
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一,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这可用一系列指标来反映。
在农业领域,可以用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和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全部水面)等指标来反映土地利用程度。
对城镇或非农建设用地,一般用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或基地面积/用地总面积)、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等指标来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程度。
这些指标越高,表明土地利用程度越高。
第二,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简言之,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就是指对在整个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或各种覆被)所占的比重的分析。
第三,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实现的程度。
③土地利用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从微观上讲,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土地的潜力,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可供选择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系统评定,以选择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措施的过程。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Importance for Aki第一章导论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特性:①自然特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质量差异、功能永久)②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国土:①狭义(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②广义(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土地分类:地貌特征、土壤质地、生产能力、利用现状、权属性质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分区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归结起来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它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第一编土地资源利用———————————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开发:把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政治,使之投入利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
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土地经济学高分背诵笔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1.2 土地的功能和分类●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土地的分类:●按照地貌特征: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照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沙土●按照土地(耕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按照土地权属属性:国有、集体所有、私有●1.3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土地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是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是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市场: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第1篇土地利用●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2.1 土地利用的内容和目标●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土地利用结构: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的实现程度●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的土地利用布局和手段的系统决策●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