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4、《黄山松》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第四课:黄山松)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小组质疑):1、知识准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揭示课题:3、自学目标:(1分钟)(学习想高效、目标不可少)A、我能学会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B、我能掌握本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对黄山松对大自然的赞美。
4、自学内容:(学习要高效,自主学习很重要)本节需要探究问题:对2至4段的综析1)怎么理解“苍松石上生”这句话?2)从第二段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3)怎样理解第三段中“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的姿态。
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句话?4)把第四段中作者写蒲团松的这一段文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二、合作探究(集体展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黄山松的特色?(2)划出你最喜欢的具体描写黄山松特点的句子,体会感悟。
三、教师点拨(难点剖析)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描绘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显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表达了作者对黄山松高贵品质的赞美之情。
四、当堂检测(重点突出)(成绩要想好,练笔不可少)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黄山松的树根、树枝、树干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分别体现了黄山松的什么特点?(2)用自己的话赏析“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3)看到这样美的黄山松,你想说点什么?你会联想到什么?五、自主反思(我能提高)(是否学会了,反思很重要)本节课你学的怎么样?做一下自我评价。
课题:(第四课:黄山松)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小组质疑):(15分钟)1、知识准备:*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
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和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
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李白等大诗人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
黄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
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在浮动的云海中,一颗颗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黄山松》。
《黄山松》导学案编制:李俊杰【学习目标】(一)、认读本课“摹、髓、蔓”三个生字,理解“臆测、谛视、描摹、囫囵、窈窕、不可思议”等词语的意思。
(二)、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点,重点语句的含义和写作方法。
(三)、树立积极的黄山松精神。
【学习重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导入新课]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教材助读】1、我能给词语标上正确的读音。
()( ) ()()()描摹囫囵骨髓窈窕须蔓2、词语解释我会连。
臆测仔细地看。
谛视文静而美好。
窈窕用语言文字对人或物进行描述。
不可思议主观的推测。
囫囵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描摹完整,整个儿。
3、给课文二、三、四段个写一个小标题(二)讨论下列问题1、读第二自然段课文,找出描写黄山松的生存环境,和生长情况的词句抄写下来,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2、读第三自然段课文,找出描写黄山松枝条生长特点的词句抄写下来,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3、读第四自然段课文,体会文章依次写了哪几种松树?从中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4、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黄山松的特点?【我的疑惑】【预习自测】1、我能归纳出黄山松的三个特点。
(1)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
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说明黄山松()。
(2)黄山松的枝条大都()生长,即使靠近岩壁,也向空中伸展,不肯面壁,这说明黄山松()。
(3)“团结松”的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紧密地()着向上生长,说明黄山松为了生存具有()。
2、我知道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我们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表达的内容更生动、具体、形象,更有说服力。
)(1)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窈窕,那么坚劲,真是不可思议啊!()(2)显然,它不肯面壁,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4.《黄山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教学方法:研体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1、读标准音: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2、写规范字:雷tíng( ) 夹xí( ) luǒ( )露不屈不náo( )3 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五、回顾与反思: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略)板书设计:顶风傲雪(自强)坚毅不拔(拼搏)百折不挠(进取)季节中的花开花落,都有自己的命运与节奏,岁月如歌的谱曲与纳词,一定是你。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些东西,你越是在意,越会失去。
一个人的生活,快乐与否,不是地位,不是财富,不是美貌,不是名气,而是心境。
有时候极度的委屈,想脆弱一下,想找个踏实的肩膀依靠,可是,人生沧海,那个踏实肩膀的人,也要食人间烟火,也要面对自己的不堪与无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黄山松》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有一定了解;2.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黄山松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 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加深对黄山松的认识;3.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加深对黄山松的认识;2.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黄山松的图片、幻灯片或视频;2. 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的相关资料;3. 学生的课本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黄山松的图片或幻灯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黄山松了解多少?你们见过黄山松吗?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读一遍课文《黄山松》,然后提问:黄山松有什么特点?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问题,例如:为什么黄山松能在峭壁上生长?(学生分组讨论)3.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他们的分组讨论结果(学生展示)三、思维拓展(15分钟):1. 提问:黄山松为什么被称为“生命的奇迹”?(学生回答)2. 分组讨论:请学生再分组,讨论一个问题,例如:为什么黄山松能在极端的环境下生存?(学生分组讨论)3.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他们的分组讨论结果(学生展示)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老师出示几个句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检查答案。
五、总结(5分钟):1. 对黄山松的了解进行总结;2. 向学生介绍下一堂课的内容。
六、作业:1. 黄山松是如何在峭壁上生长的?请写一篇短文,讲述你的观察和想法。
2. 复习今天的课文和课堂练习。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黄山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黄山松的精神品质。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观察大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山松坚韧、顽强、乐观的品质,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
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黄山松的精神品质。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把握黄山松的生长环境,理解其坚韧、顽强、乐观的品质。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黄山上有什么著名的景点呢?(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停顿和节奏。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讨论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如何?黄山松具有哪些精神品质?作者通过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来描绘黄山松?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文中的排比、对偶等句式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讨论你认为黄山松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何像黄山松一样坚韧、顽强?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拓展活动:以“我心中的黄山松”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二)课堂讨论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对它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你认为黄山松的精神品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拓展活动:以“黄山松与我”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黄山松》教学设计1一、概述《黄山松》是小学语文长春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主要是描写黄山景物中最具特色的景物之一——松树。
文章抓住黄山松的三个突出特点来具体介绍黄山的松树。
作者在文章开头先设问,明确黄山松有特色,至于特色是什么,文中只说明数量并没有具体说明特点是什么,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
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来介绍黄山的松树。
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黄山松的特点。
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清楚,突出了黄山松的特点。
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读”、“说”的过程,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帮助学生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黄山松奇与美的特点展示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感受黄山松的的形象、品格、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5年时间的学习,学生理解、感悟能力有所增强,而且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获得知识量也逐步在拓展,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对于写作也有一定基础,能够准确的将自己积累的词句应用在作文中,在学文中,积累了一些写作的方法。
多数同学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浓厚,认真学习,部分同学由于孩子小自制力较差,尤其是一些男同学,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热情不是很高,在课堂中努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下多督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思路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信息,了解文章文章的内容。
西师大版《黄山松》导学案时间:姓名:导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2积累好词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导学准备学生:了解丰子恺其人,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解读与提示第1段:课文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是围绕黄山松树的特点来写的。
从听人说黄山松有特色,到自己的概念变得明确,这里有两个层次,这样的描写,如说话一般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第2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首先注意了黄松的生存环境:松树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的生存环境简直太糟糕了。
“石罅”、“石缝”、“石上生”,作者反复强调,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奇特,生存之艰难。
以至于引起了作者的好奇:这松树生长靠的是什么呢?石头缝里有养料吗?作者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猜想松树的养料大概是一种叫做“石髓”的东西。
这里,作者没有用赞美的语言,没有用让人激情澎湃的诗一般的文字去赞美黄山松的生命力,而是通过作者的看,作者随意的思索,作者对那棵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松树的描写,慢慢地把这个意思透露出来。
请同学们读通这一部分,特别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这些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能够了解它们的意思。
第3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光。
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点来写的。
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枝条向上生;二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条长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则一根枝条也不长。
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谈谈黄山松的特点。
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从“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好像一个很疏的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这些句子可以体会,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也很准确。
第4段:这一部分是在开头写出黄山松的特色。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黄山松教案简介本篇教案是针对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黄山松一课的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山松的生长环境、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理解黄山松与人类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提高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2.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黄山松与人类的关系;3.学生如何进行黄山松的写作。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描写黄山松的特点;2.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体现出黄山松对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通过看图片、视频和PPT等方式介绍黄山松的基本知识,并让学生对黄山松的印象做出评价。
提高1.让学生自行阅读《黄山松》这篇文章,然后进行口头讲解。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2.教师发放有关黄山松的短片、图片和报纸杂志等资料,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并得到启发;3.通过课堂游戏、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黄山松的认识和看法。
个性发展1.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阅读的文章和资料,进行黄山松的作文写作;2.通过作业的评阅,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订。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黄山松教学,我感受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对植物生长和自然环境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关注。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激发他们对环保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4 黄山松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积累好词好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号子恺,字仁。
浙江省崇德县人。
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主要作品:《缘缘堂随笔》《画中有诗》《白鹅》《缘缘堂再笔》等。
2、关于黄山松黄山松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
由于要抗暴风、御冰霜,黄山松的针叶短粗,冠平如削,色绿深沉,树干和树枝也极坚韧,极富弹性。
黄山松的另一特点是,由于风吹日晒,许多松树只在一边长出树枝。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学习新课前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并开始词语解释:(小老师叫同学展示)1、生字:描摹( ) 石罅( ) 囫囵( ) 臆测( ) 窈窕( )丘壑( )偎傍( ) 谛视( ) 铁铸( ) 蒲团松( )小阜( ) 耽搁( ) 娉娉婷婷( )2、词语解释臆测: 石罅:谛视:郁郁苍苍:不可思议:娉娉婷婷:(二)分组朗读课文后,说说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三)根据课文意思,将课文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二、【合作探究】(一)小组讨论:(一般讨论两分钟,举手或叫号回答。
)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1、说一说:黄山松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这种环境下的松树状态是怎样的?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2、第二段中以文殊院窗前松树的例子,说明了什么?(二)自由读第3段,找一找:顽强坚韧的黄山松是以怎样的姿态生长在石缝中的呢?写出了它样的特点?(三)第4段细写了哪几种松树?写出了黄山松哪种特点?(四)重难点突破1、大声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思考:文章主要写黄山松的特点,为什么还要写作者接下来的行程?2、结合课文内容,给课文的二、三、四段各写一个小标题。
三、【个人展示】近义词:描摹——明确——偎傍——摇曳——坚劲——耽搁——反义词:模糊——明确——密切——顽强——臆测——分散——。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黄山松》语文教案《黄山松》课文原文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松树有特色。
特色是什么呢?听别人描摹,总不得要领。
所谓“黄山松”,一向在我脑际留下一个模糊概念而已。
这次我亲自上黄山,亲眼看到黄山松,这概念方才明确起来。
据我所看到,黄山松有三种特色:第一,黄山松树大都生在石上。
虽然也有生在较平地上,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
我黄山诗中有一句:“苍松石上生。
”石上生,原是诗中话;散文地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
石头如果是囫囵,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
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我觉得很奇怪。
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解说;我却只有臆测:《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
李时珍说:“《列仙传》言邛疏煮石髓。
”可知石头也有养分。
黄山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象须蔓一般摇曳着。
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骀婷婷。
这样看来,黄山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
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生物啊!第二个特色,黄山松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
一般树枝,绝大多数是向上生,除非柳条挂下去。
然而柳条是软弱,地心吸力强迫它挂下去,不是它自己发心向下挂。
黄山松枝条挺秀坚劲,然而绝大多数象电线木上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象人手臂一般向下生。
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姿态: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
这姿态就很奇特,好象一个很疏木梳,又象学习“习”字。
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第三个特色,黄山松枝条具有异常强大团结力。
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做“团结松”。
五六根枝条从近根地方生出来,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
《黄山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山松》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主要是描写黄山景物中最具特色的松树。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细腻描述了黄山松“生在石上、枝条平伸或倒生、枝条团结力异常强大”三个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以及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的品质。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黄山松的了解,更多地了解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是为了让学生从黄山松坚韧、团结的品质中有所启迪,从小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
对于课文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准确感悟,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引导他们在准确读画中心句的基础上进行品读,从而更好地感悟黄山松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突破重难点重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突破方法: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第二至四段的中心句,进而了解黄山松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黄山松的特点和形态之美。
难点: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直接赞美黄山松的相关词句进行品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做到在朗读中不断体悟文字深处作者对黄山松所饱含的赞美之情。
教法与学法推荐教法:课件辅助法,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感受黄山松的特点;指导朗读法,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既培养语感,又增强对作者赞美黄山松情感的体会。
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更好地了解黄山松的特点,感受黄山松的形态美;读中感悟法,在读中更好地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图文对照法,进一步认识黄山松。
师生齐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黄山松的文字、图片资料。
学生搜集黄山松的文字、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约5分钟)1.谈话: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幻灯片2)教师明确:自古以来,黄山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习的兴趣,泉、冬雪而闻名天下,其中尤以奇松最为著名,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瞻。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黄山松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松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培养对自然的探究精神。
2.通过分析黄山松的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
3.学习如何观察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黄山松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文化意义。
2.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松树的形态和文化。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黄山松文化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利用黄山松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黄山松,让学生观察黄山松的形态特征,并讨论黄山松的生长环境。
2.展示(10分钟)接下来,教师向学生展示黄山松相关的图片、字画等文化资料,让学生了解松树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文化意义。
3.分析(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黄山松的形态特征,分析该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并记录自己提出问题的过程。
4.讨论(30分钟)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探讨,老师可以起到引导和答疑的作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 黄山松与其他松树的区别 - 松树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 黄山松与黄山的关系5.总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所学内容,并用语言简要描述黄山松的形态特征和文化意义。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松树相关的信息、图片和文字,加深对松树的认识,并在下一节课分享所收集的信息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黄山松是具有艺术性、文化性和思想性的松树,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和讨论黄山松相关的文化资料,让学生了解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
同时,结合松树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刘集一初中六年级语文(下)教学案7
课题:《黄山松》课型:新授主备人:钱清玲时间:2014.2
六年级_______班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山松的特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1、了解黄山松的特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学习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学习方法:读议展练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积累词语。
描摹石罅囫囵娉娉婷婷丘壑偎傍铁铸坐轿耽搁2、再读课文,整天感知:课文主要讲了黄山松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特点。
第1段和2、3、4段是___________关系。
3、给2、3、4段加上小标题。
二、合作探究
1、读课文第2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写黄山松生命力顽强?
2、读第3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写黄山松一心向阳的特点?
3、第4段中作者又是如何写黄山松具有团结力的?
三、巩固练习
1、本文通过对黄山松()、()、()三个特点的介绍,让我们也要具有像黄山松一样的()品格。
2、我会近义词。
描摹--()顽强--()耽搁--()
3、我会反义词。
光明--()坚劲--()强迫--()
4、抄写本课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课后反思:。
夏邑县济阳初中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课题:4、黄山松
班级:学生姓名:
自学——质疑——解疑
自学目标:
1.认识19个生字。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自学方法:
1初步感知黄山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有条理地介绍自己对黄山、黄山松的认识和了解。
2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介绍黄山松。
自测——互查——互教
1.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缝横
模强
2.解释词语。
不得要领:
摇曳:
郁郁苍苍:
依偎:
谛视:
耽搁:
展示——反馈——导学
1.读课文,思考:黄山松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注意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谈自己的感受。
2.文中具体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点?举出文中概括这三个特点的句子。
3作者对黄山松是怎样一种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这种感情的?(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
自测——反馈——点拨
理解句子:
1.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他不了。
2.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苍松石上生”
巩固——测试——扩展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改为反问句)
2.松树有特色。
(扩句)
3.积雪压弯了光秃秃的树枝。
改为“把”字句为:
改为“被“字句为:
4.将下句改写成拟人句:
小河在哗啦啦地流淌。
小河()
回顾——总结——反思
说一说:你认为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哪些地方精彩?
(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方式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进一步认识作者写作文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