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思维能力创新——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
改革探讨
任雪冰;张伟一;梁玮男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其较强的理论性一向是该课程的教学难点.笔者通过多年来对该课程教学反思,认为通过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认知城市、分析城市的综合思维能力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思维的特点,提出面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以提高逻辑思维和综合设计思维为核心、以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具有全面建筑观的设计人才.
【总页数】4页(P185-188)
【作者】任雪冰;张伟一;梁玮男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转变——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J], 李想;初梅
2.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J], 孟光伟
3.探析建筑学专业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为例 [J], 熊东旭
4.探析建筑学专业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为例 [J], 熊东旭;
5.浅析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J], 张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摘要】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学教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高年级提升课程—城市设计,在本科建筑学教育中也被逐渐重视起来,作为一门对建筑学所有专业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核的课程,应该通过理论教学、指导设计实践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快速了解该课程理论要点和掌握设计手法,使学生快速掌握教学体系和思路并形成模板,使学生步入社会工作时亦能快速完成工作。
【关键词】效果;时间;标准化;城市设计一本科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1.城市设计的教学内容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的城市设计课程是介绍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城市的基本形态秩序和生长机制、城市空间、基本要素、设计原则及实践和评价的建筑学专业拓展性课程。
2.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由于城市设计课程属于建筑学专业高年级的提升性课程,需先开设城市规划课程,使学生能够辨别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为高年级的城市设计课程专项设计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本课程需要所有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基础,这是本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最大难点。
城市设计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建筑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乃至修建性设计等一系列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工作中都包括城市设计的内容,因此统筹进行设计考虑,使学生建立宏观的设计思维方式和全局的设计观,为毕业后从事专项设计提供开阔的思路。
这也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二本科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明确城市设计的定义,达到了解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内容的知识目标;理解城市设计的内容和基本手法、基本要素,掌握城市设计的一般性方法的能力目标;掌握与建筑学有关的专业的基本设计知识,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实用性地提出城市设计及更新的内容及展望的素质目标。
三改革探索的原因和目标1.改革原因原有的理论化教学体系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并且学生在学习后对于实践的方向和具体操作内容不明确,而建筑学专业并非纯理论化专业,需要大量实践来理解理论并掌握设计方法。
I教学与科研丨Teaching&Research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董作荣许红卫陈明霞郭建(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理论性强,综合性强、教学内容抽象,加之学生们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教好这门课一直具有挑战性。
文章通过剖析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建筑学专业学生惯性思维方式,探析建筑学专业学生课程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惑,提出以系统化课程教学设计作为引领,以慕课作为课程导入,采用翻转课堂、参与互动型、案例式、场景式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改变学习方法,强化学生认知地域功能特色、分析场景空间价值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近年来,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相关研究的著述较多,其中关注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也非常多。
杨宇楠m以小城镇为专业特色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创新,强调增强能力培养;张媛媛切通过在城乡规划原理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课程组织方式,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弓I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在实际问题分析中将知识点融会贯通;陈莉等囿结合目前的城乡建设动态、注册城乡规划师执业要求及前人的研究,探索性地构建了课程知识体系,并提出基于翻制堂理念的勰教鞅式;张潇⑷利用参与互动smto大实践教学比重环节等方式进fiw改革,aw调心析-讨毎盼进行了艇。
以上研究均分析了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和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但这些改革在面临城乡规划转型期的思輕是较为匮乏,动态性不足,师生互动也仅限于课堂的提问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城乡实际发展衔接存在不足。
为此,本文尝试以系统化勰教学设计作为引领,专家参与,在对教学大纲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并通过用人单位和专家意见,以及学生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大纲进行适时调整,对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互动评你一、昭删原理课程日常教繰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材主要釆用的是由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乡规划原理》(2010年9月出版的第四版,120斤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书。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改革探讨张磊;鲍培培;李雯【摘要】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文章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指出该课程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从而提出针对建筑学专业的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及完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期刊名称】《高等建筑教育》【年(卷),期】2011(020)002【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设计;教学方法【作者】张磊;鲍培培;李雯【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02;浙江理工大学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2;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注重对建筑学专业学生有关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也着重于他们空间造型能力的训练,综合分析、实践和研究技能的培养和提高[1]。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区别。
在针对建筑设计方面,如何通过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来提升教学效果,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提高设计水平,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仅从建筑本身出发,缺乏宏观考虑笔者在高校从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多年,对学生的特点较为熟悉。
在建筑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由于缺乏对城市的总体认识,对项目所在的城市肌理漠不关心,忽视项目的时代和人文背景、交通区位等;不能从城市的结构、形态、历史文脉、周边区域协调性等角度出发进行宏观考虑,不能正确地定位项目在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建筑设计重心仅仅是建筑本身的功能、造型、材质和色彩等,而这些设计元素的构思只是单纯的从建筑风格、具象象征或者审美角度确定,将建筑定位在一个简单的三维空间上,设计较为盲目和随意。
因此,作品表现出构思简单而没有精神内涵、理念陈旧而没有创新性或者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与城市特性不协调等问题,有损城市整体风貌。
建筑学专业优质课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综合实践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是建筑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进行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实践。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意义、方法与技术以及专业素养三个方面,探讨建筑学专业优质课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综合实践。
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意义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能力以及空间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筑设计的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城市规划则是在建筑设计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研究城市整体的规划与发展,有助于学生了解城市的组织结构、功能布局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综合实践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与同学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培养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创新,找到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与解决方案,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方法与技术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实践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方法与技术来支持与辅助。
首先,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与资料收集工作,了解项目的背景、需求与规划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其次,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设计工具与软件,如CAD、SketchUp等,辅助设计与表达。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了解建筑材料、结构与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为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实践中,还需要运用专业的模型制作与展示技术,通过物理模型或者虚拟模型的方式来展示设计成果。
通过模型展示,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示设计方案,还可以提供丰富的空间感观与交互体验,更好地向他人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
三、建筑学专业优质课的综合实践与专业素养建筑学专业优质课的综合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实践中,学生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付诸实践,并通过实践的过程不断修正与完善。
建筑学公开课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建筑学是一门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等领域的综合学科。
通过建筑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并深入探究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建筑学公开课,以及通过参与公开课来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内容和应用。
一、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建筑设计是指将建筑物的功能、美学和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实现建筑物的创作过程。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需要结合使用者的需求、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创造出既有美感又能满足功能需求的建筑作品。
通过建筑学公开课,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
例如,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强调简洁、功能性和形式表达的一致性,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则更加关注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和个体表达。
此外,公开课还会介绍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3D打印技术等。
在公开课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建筑设计实践的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例如,住宅建筑的设计注重私密性和居住舒适性,商业建筑的设计强调品牌形象和商业功能的实现。
二、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或城市地区的综合规划与布局。
通过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公开课的内容通常也会包括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关注城市发展的宏观策略和原则,如城市功能布局、交通规划和环境保护等。
而城市规划方法则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可持续性评估等工具和技术。
公开课还会介绍一些城市规划实践的例子。
不同城市的规划案例能够给我们更直观地展示城市规划的思路和实施效果。
例如,某个城市可能通过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完善的城市绿地,来改善居民出行和生活质量。
三、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优秀的建筑设计可以提供人们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摘要:文章针对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architecture speciality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as a starting point,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some Suggestions.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城市规划原理是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专业主干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同时也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和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理解城市规划作为建设行业的“龙头”对城市建设和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以及实施管理的相关知识。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宏观把握不够建筑学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使用的建材都是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的教材——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而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通常面临着课时少但教学内容庞大的矛盾,这就对主讲教师提出了要求,需要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对城市规划知识的需求,对授课内容进行侧重把握。
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原理涉及的科学范围较广,知识更新频率较快,因此在对授课内容侧重把握的基础之上,应根据科学的发展动态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补充。
案例分析法在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的应用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gun2011jg05【摘要】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文章针对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案例分析法的实用价值,并从案例挑选,案例实施,案例教学评价及案例教学效果方面进行论述,同时用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案例分析;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是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同时也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由于先期未开设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规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等相关课程,因此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的储备。
同时上述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均压缩成一章或一节且未设置实践环节,进而导致学生理解一些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很有难度。
再加之教材中理解性、文字性的内容较多,所列举的国内外案例又较陌生,学生很容易感觉本门课程枯燥无味。
另外因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时少而内容庞杂,教师大多采用以讲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是让学生易丧失学习兴趣。
因此,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在讲授本门课时,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属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的。
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
20世纪80年代被我国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并逐渐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
它通过学生在对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思考、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去分析和理解事物,提高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的互动,使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案例,并通过共同的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缩短规划理论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建筑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建筑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1. 实践背景建筑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践项目旨在通过参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深入了解和探索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
2. 实践目的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参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达到以下目的: - 深入了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 掌握查阅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关资料及文献的方法,提高信息检索和整理的能力。
-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实践项目中学会有效沟通和协作。
-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具体可行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
3. 实践过程3.1 前期准备在实践开始前,我们小组成员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书籍、期刊、杂志等资料进行了系统搜集和研究。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PPT、图纸制作技巧的学习和培训,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设计效果。
3.2 实践项目选择经过调研和讨论,我们选择了某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作为实践的重点。
该项目是一座城市中心区域的重新规划和优化设计,旨在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
3.3 实地调研在开始设计之前,我们对该市的规划区域进行了实地勘察和调研,了解了该区域的现状、人流、交通等情况,为后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4 规划与设计基于前期的调研和分析,我们进行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的制定。
我们充分考虑了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人文环境、历史传承等因素,并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提出了切实可行且符合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
3.5 方案展示与评估我们通过模型、图纸、PPT等方式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展示,并邀请了相关专业人士和市政府代表参与评估和意见反馈。
通过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不断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
4. 实践成果与总结通过本次实践,我们小组成功完成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实践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方法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优化与改进。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优化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优化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行业提供扎实的基础。
二、优化实践教学方法的必要性然而,在目前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脱节、实践环节与理论学习分离、缺乏实际项目参与等。
因此,有必要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优化实践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1. 加强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实践教学应该与理论学习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的实际应用。
同时,将实践经验反馈到理论学习中,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引入实际项目和案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例如,与建筑设计公司或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与规划工作,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多样化评估方式传统的考试形式对实践教学的评估不够全面,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
可以通过实践报告、项目展示、团队评估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4. 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平台,提供学生实践所需的设备和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同时,与实际工作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专业性。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摘要:《城市规划原理》不仅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建筑学、园林、交通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笔者主要针对这些非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园林与交通工程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探索两方面探讨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思路。
《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又因其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也是建筑学、园林、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地理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作为一名承担了一些非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两个方面的难点:一是《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内容庞杂、知识点广泛,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有难度;二是非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既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储备,又认为《城市规划原理》课不是其专业主干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学难度。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思考课程内容构成和教授方式方法两个问题,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试图将近几年的心、得体会记述如下,诚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这些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与城市规划专业不同,并不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城市规划设计能力,而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城市规划体系,掌握各类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理解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建设和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城市规划实施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的相关法规,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利于本专业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运用都要以此为核心。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1.1结合专业特点整合教学内容非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一般是32个学时,使用的教材是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安排相比,课程面临着课时少但教学内容繁杂的矛盾,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教材上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同,对城市规划知识的需求亦不同。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摘要]城市规划原理在应用型本科建筑学教育中应以实用为前提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针对昆明学院建筑学专业做了详细分析,应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并采用案例教学、自主调研与课堂讨论、理论学习结合小设计的方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教改应用型本科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旨在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其特点突出在“应用”二字上。
对于建筑学专业来说,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建筑学毕业生大多能够直接进入设计服务一线,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工作内容联系十分紧密。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内容十分庞杂,其许多内容对于建筑学的学生来说,应用性不是很强,今后能够运用的机会不多,所以应从工作实际出发考虑适当增减部分内容,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使用。
一、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城市规划课程的特点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注重对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也着重于他们空间造型能力的训练,综合分析、实践和研究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2]城市规划原理是一门综合程度较高的课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规划思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用地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等。
这些知识既是城乡规划设计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前提。
可见,本门课程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建筑学专业学生认为其专业主干课在方案训练方面,对其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课,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其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本课程的内容非常庞杂,涉及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一般采用以讲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城市规划专业实习类课程体系研究【摘要】本文从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改革背景和城市规划实习类课程的教学实际出发,从实习类课程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实习方法以及实习类课程的时序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提出实习类课程的前置理论课程必须扎实、建立公平公正的价值观、通过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前熟悉实习方法、强化实习课程重点,以上述方法为改革重点,并取得一定实习效果。
【关键词】实习类课程体系;理论知识;价值观;实习方法;时序城市规划学科是一门社会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大量的实践实习类课程。
通过实践实习类课程的锻炼,不仅可以加深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也为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提供了技术支持。
1城市规划专业实习类课程改革背景1.1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转变城市规划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能在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等其他相关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也体现了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而传统的四年制的课程体系由于学时的限制,特别在一些实习类的课程设置上难免出现学时压缩的现象。
目前全国工科类下的127所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中已有超过70%的院校采用的是五年制的教学模式。
我校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顺应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本科教育的趋势,已于2009年开始五年制本科专业招生。
增加的一年学习时间主要体现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设置更充分,以及实践实习类课程的学时增加。
1.2城乡规划思想的变革1.2.1社会因素层面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长足进展,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发展到1990年的26.41%,以及2000年的36.22%,至2010年的47.5%。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摘要:文章针对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architecture speciality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as a starting point,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原理是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专业主干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同时也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和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理解城市规划作为建设行业的“龙头”对城市建设和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以及实施管理的相关知识。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宏观把握不够
建筑学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使用的建材都是全国城市规划专业
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的教材——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而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通常面临着课时少但教学内容庞大的矛盾,这就对主讲教师提出了要求,需要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对城市规划知识的需求,对授课内容进行侧重把握。
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原理涉及的科学范围较广,知识更新频率较快,因此在对授课内容侧重把握的基础之上,应根据科学的发展动态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补充。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先期已通过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详规原理、城市总规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道路与交通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从而学习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连贯性较强,但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教材上述各部分内容均压缩成一章或一节,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加上教材中文字性、理解性内容较多,所列举国内外案例学生也很陌生,因此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失去兴趣。
(三)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师大多采用以讲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一直在思考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等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建筑学专业对城市规划知识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我校为36学时,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讲完教材全部内容是不可能的。
为了科学有效的利用每一个课时,教师首先要研究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了解其对城市规划知识的需求,从而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重新划分重点章节,具体分配授课时数。
我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各类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以及居住区规划设计等的应用型人才。
笔者在研究上述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对具体授课内容与顺序进行了调整和整合,“城市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规划”等章节的知识自然是讲授的重要内容,课时分配也理应多一些,目的是使学生将城市规划知识与专业系统知识相融合。
(二)、及时了解城市规划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在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的基础之上,对重点讲授的部分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应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例如,在讲授“居住区规划”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讲解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之外,适当增加了居住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的内容,并通过录像资料介绍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居住建筑文化,加深学生对住宅本质的认识,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居住建筑,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
(三)、针对不同课程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由于城市规划原理涉及的知识面广,呈现出体系庞大,内容跨度大的特点,因此必须采用多模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动教学,理论学习结合小设计,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等模式。
1. 互动教学
所谓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城市规划原理的教授中,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应该是互动的。
不但教师要讲、学生也要讲,才能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到“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商业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布置课下任务,要求学生3—4人一组参观调研“贵阳市金阳新区商业步行街”,调研方法除了通常的拍摄,访问之外,还要求现场考察街区周边道路车流量、停车问题、商铺的经营状况、商业业态分布、购物人群结构以及街区公共空间分布等问题。
在归纳总结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切入点。
最后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要以调研专题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调研成果做成课件形式在课堂上做公开汇报。
在汇报课上,每一组的报告都很精彩,大家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做总结评析,归纳该街区的主要问题是商业活力不足,强调在进行商业区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环境、街道与广场以及多种业态功能相互融合的问题。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互动式教学过程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多
视角去思考、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后从学生的反馈意见得知,他们对本门课程“有无兴趣”到“很有意义”,切身感受到本门课程的学习促进了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
2. 理论结合小设计
在建筑专业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广场”部分的授课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外,给学生布置了“贵州民族大学逸夫图书馆前广场设计”作业,由于项目地处大家熟悉的环境之中,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认真的对基地周围的地形地貌、环境特征、场所精神等进行前期分析,因此涌现了较多的优秀作品。
设计实践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架构了良好的联系,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为校区的建设积累了资料。
同学们在课后谈到学好城市规划原理对提高本专业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3. 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
计算机技术及软件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变化,我们应该充分享受现代技术的成果,使课堂变得生动、丰富。
① googleearth软件应用
googleearth是google公司以keyhole发明的卫星影像为基础,添加三维漫游城市功能,推出的带搜索功能的三维全球地图软件。
在通过对ge软件的进一步研究过程中,发现ge这个虚拟的地球上能够搜寻中国古代城市的大量历史信息。
于是笔者和有兴趣的同学
一起对唐长安、元大都、明北京城等有代表性的古代城市的宫殿、官署、城廓、苑囿等重要标志物进行表示和复原。
之前在讲授“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内容时,由于能反映中国国代城市面貌的遗址大多已经消失,因此只能利用复原平面图、遗址照片来教学,但这一方式过于抽象,不生动,很难使学生深入理解。
现在利用ge软件对上述三大古都都可以进行形象、直观的讲解,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便于领悟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卓越成就和先进思想。
② cad、photoshop软件的运用
cad、photoshop都是计算机绘图软件。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城市规划的编织层次,利用cad、photoshop等软件进行教学,对照有代表性的案例,讲解各个规划层次的编制内容与方法,是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充分吸收和理解,进而提高学习热情。
以上是笔者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与尝试。
诚然,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勇于创新不断研究探索、改进完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曹鸿雁.非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学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60—63
[2]罗洪安.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价
值工程.2010.13:195—197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gun2011jg05
作者简介:
何璘(1981-),女,硕士,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教学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