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详细内容(一)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详细内容(一)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详细内容(一)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详细内容(一)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详细内容(一)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健康网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干扰生物体内维持自稳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结合、排泄、交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本文介绍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分类、人群暴露方式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危害;目的在于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1996年3月,TColbor,DDumanopskiJPMyers编著,由美国副总统戈尔作序的环境著作《OurStolenFuture》出版。该书对人工合成化学品在环境和食品中的残留、积累以及对人类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的干扰提出了警告,引起了公众对这类化学物质的强烈关注。研究发现,20世纪后期,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常现象,人类内分泌系统异常的突出表现是生殖异常。最早发现一些鱼类的生殖器官始终不能发育成熟,雌雄同体率增加,雄性退化,种群退化。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人类。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一生中乳腺癌的发生几率仅为1/20,而20世纪90年代上升为1/8。而且近50年来男性的睾丸癌发生率增加了〔3〕几倍,前列腺癌增加了2倍〔1〕。大量调查资料表明环境中存在多种能模拟和干扰动物及人类内分泌功能的物质。这些外源性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干扰体内内分泌物质的合成、释放、运输和代谢等过程,并且能够激活或抑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或加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学术界将这一大类物质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ers/endocrinedisruptˉingchemicals,EDCs)。更有学者认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已成为继“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之后又一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公害问题,属第三代环境污染物〔1,2〕。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因素不仅决定于外环境多因素的变化和体内免疫功能的失调,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和调节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Wilder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甲状腺炎患者中的女与男比例分别为3:1,9:1和19:1〔3,4〕。同时,育龄期女性在妊娠期及产后激素水平出现明显波动时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使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内分泌激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影响。美国变态反应学家Randalph 认为:新的医疗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发病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关系。人类自身的遗传因素是人类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但环境因素可能直接触发疾病的发生〔5〕。由于B和T细胞表达的特异性总库是随机产生的,其中必定有许多细胞是对自身成分特异的。因此,机体必须建立自身耐受机制,以区别自己与非己决定簇,从而避免自身反应性的发生。然而,任何机制都有崩溃的危险,自身识别机制也不例外。人类在急剧变化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可导致环境性免疫功能失调,终致发生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否会对人的自身耐受机制造成威胁,从而打破人类的自身耐受机制呢?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名称和定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mentalendocrinedisˉruptors/Eds或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EDCs)也叫环境荷尔蒙/激素(enviromentalhormonals)、环境雌激素(enviromentaloestrogens),还有人将它称为“雌激素类似物(EstrogenMimics,OestrogenChemicals)”或者“外源性雌激素(Xenoestrogens)”。作为第三代环境污染物,其名称及定义都很多,美国EPA内分泌干扰物审查和试验咨询委员会(EDSTAC)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定义为:干扰生物体内维持自稳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结合、排泄、交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7〕。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和来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品有成千上万种,而有很多物质被证明与人类疾病相关。自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问题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以来,已有上百种化学物质被证明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或具有雌激素效应。笔者依据其用途和来源将目前已认知的或怀疑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分为以下几大类:2.1工业用化学品(1)多氯联苯类(PCBs,PolyˉchlorinatedBiphenyls),用于电容器、油墨等,是一类难降解、难代谢脂溶性环境激素。可经胎盘到胎儿体内,蓄积在肝肾中;(2)二英类(DioxinlikeChemiˉcals),是具有高环境

持留性和毒性的三环有机氯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有机氯化工厂中的副产品和杂质、城市固体废物焚烧以及纸浆漂白过程等,具有强烈的致畸、致突变性和抗雌激素作用,与雌激素竞争受体结合位点,影响内源雌激素的作用〔8〕;(3)烷基酚类包括壬基酚和双酚A等,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s)的主要降解产物之一,雌激素活性较高,而且污染广泛。(4)邻苯二甲酸酯类(又名酞酸酯类,PAEs,Phthalates)是塑料制品的主要原料,可用作聚氯乙烯塑料的增塑剂和软化剂。橡胶、润滑油的添加剂中也含有这类物质,已成为全球性的污染物,可造成大气、土壤、水体的严重污染;(5)金属类,已发现某些金属对天然雌激素有拮抗作用,如四乙基铅用于含铅汽油中作防爆添加剂,具有很强的生殖毒性,能影响雌激素对成熟前期小鼠子宫各型细胞的作用;镍可使大鼠孕酮分泌下降。2.2农用化学品类过去几十年中,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半衰期长的有机氯杀虫剂、除草剂、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最典型的当数有机氯农药中DDT及其降解产物DDE,以及六六六(HCH)等。这些残留的有机氯化合物对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健康存在巨大威胁。近20年来出现的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已证实它能刺激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和p52基因表达,具有雌激素活性〔9〕。2.3药用环境激素天然或合成的激素药物,如雌二醇、雌酮、己烯雌酚等,被用作药物及饲料添加剂。人工合成的己烯雌酚(DES)极容易与体内雌激素受体蛋白结合,具有比天然雌激素更强的基因表达。2.4植物雌激素某些植物产生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诱导产生弱雌激素活性的以非甾体结构为主的化合物,称之为植物雌激素。有些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物质通过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可转变为活性较高的产物,这些化合物主要有异黄酮类(如染料木黄酮、黄豆苷原、equol等)、Coumestans(如拟雌内醇)和木质素(如去甲二氧愈创木酚)。植物来源有豆科植物(大豆、黄豆和三叶草等)、茶(去甲二氧愈创木酚)和人参(人参皂苷)等〔10,11〕。这些植物雌激素对内源雌激素和脂肪酸的代谢及其生物活性产生影响,具有抗激素活性。Nogowski〔12〕等发现拟雌内醇影响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代谢,直接作用于胰岛素受体。日本和中国等食用豆制品较多的国家乳腺癌、冠心病和前列腺癌等激素依赖性疾病的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这可能是植物雌激素所诱导的免疫反应起作用的结果。植物性雌激素可能既具有雌激素活性,也具有抗雌激素活性〔13〕。2.5真菌性雌激素有一些真菌毒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称之为真菌性雌激素,可以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雌激素样效应,其中有代表性的物质有玉米赤霉烯酮,可引起动物黄体减少、卵巢萎缩等。活植物体受到真菌感染时植物雌激素出现率和含量升高〔10〕。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人群暴露方式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化妆品、洗涤剂、消毒剂,以及口服避孕药、焚烧垃圾、“三废”的排放,可污染土壤、空气和水体,所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食品中。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受PCBs等污染的挪威海域附近居民体内PCBs等物质的血浆含量与其消费该海域的海蟹量呈正相关。前苏联哈萨克斯坦受TCDD污染严重的地区,妇女体内血浆中的TCDD 与食用家养的禽类和鱼类呈正相关〔14〕。包装食品的聚氯乙烯塑料薄膜、聚碳酸酯和聚酚氧塑料以及罐头内侧涂有的环氧树脂,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单体进入食品中,而且罐头食品等本身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如色素、防腐剂和杀菌剂,人们过多食用这些食品,可导致血浆中EDCs含量升高。可见,通过食物摄入是一般人群暴露于EDCs的重要途径。职业引起的对化学物质,如无机铅、锰和汞以及有机物(DBCP、乙二醇和CS2等)的暴露,能对男性生殖系统产生副作用。对于许多其他的试剂,包括大多数环境激素都被认为或者怀疑与这些作用有关。婴儿暴露于EDCs的途径可能有两种,一是出生前受母体体内EDCs水平的影响,因为有些EDCs为脂溶性,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二是出生后通过母乳摄入〔14〕。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影响EDCs对水生生物以及人类的主要危害是造成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异常、失调,突出表现是生殖异常。同时EDCs 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内,作用于内分泌器官,如甲状腺,改变了人体的激素平衡状态;也可作用于神经组织,干扰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可通过各

种细胞信息介质联系,因此EDCs也可能影响免疫系统,改变机体免疫功能和增加自身免疫性的作用〔15〕。已观察到人暴露于DES、有机氯农药等时,可出现免疫抑制反应或过敏反应〔16〕。生理浓度的雌激素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较大剂量则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会。实验显示,小鼠经雌激素处理后,体内T细胞功能减退,而B细胞功能亢进,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减少,促进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外源性的“扳机”,如环境雌激素、杀虫剂等都是诱发的危险因素;妇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身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替代疗法可增加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雷诺综合征的机会〔17〕。可见,EDCs引起的免疫功能改变,表现在降低及抑制免疫能力,加速自身免疫性病变的发生和引起胸腺萎缩,其免疫损伤是不可忽视的。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 毒理学是研究食品、药品和其他环境因素(主要是化学品)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的科学,是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职业安全及环境安全等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学科。本期走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让我们一起了解毒理学! 二级学科——毒理学介绍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性物质,即化学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效应及损伤机理的学科。毒理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描述毒理学,即毒性鉴定,用于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具有毒性;二是机制毒理学,即毒性机理的研究,在确定某物质具有毒性效应后,需要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水平研究如何产生毒性效应,通过对毒性机理的研究,进而寻找到产生损伤之后的治疗方法,为三级预防提供理论支撑;三是管理毒理学,用毒效应研究和机理研究,为制定化学物的安全标准或安全限值,以及对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持。毒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基础性在于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下的职业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等学科在研究各自领域所关注的化学物质时提供技术手段和基本理论,它的应用性在于通过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方法为各领域的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撑。 毒理学学科分支众多,研究领域广泛

在研究范围上,毒理学包括卫生毒理学、药物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和食品毒理学等;从器官和系统损伤的角度上,又包括呼吸毒理学,肾脏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毒理学等;从毒性特征上可分为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目前,北大公卫学院的毒理学研究领域涉及遗传毒理学、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研究、生殖和发育毒理学、免疫毒理学、重金属毒理学、肝脏毒理学、分子细胞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以及毒理学替代法研究等领域,对毒理学从各层级、各维度上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内分泌干扰物质是指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为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而在体内产生的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 US EPA的定义内分泌调节物:引起完好无损生物体或其后代中内分泌功能变化不利影响的外源物质,它们主要是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又可以称之为环境激素。——欧盟定义 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是人类机体的三大信息传递系统,在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起重要作用。激素是内分泌腺天然产物,在血中以低浓度传递,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发挥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影响人和动物体内正常的激素功能,这些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通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ors,EDs)。按照美国环保局“内分泌干扰物筛选与测试委员会”的定义,内分泌干扰物是指一种能改变机体内分泌功能并对机体、后代或(亚)群引起有害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改变”是指影响神经、免疫和生殖发育系统等正常调控功能;“有害”是指模拟、阻断或激活、抑制内分泌效应,干扰合成、转运及排除等生物过程。“环境激素”、“环境类激素”、“环境抗激素”等是指能与内源性激素受体结合而引起模拟、拮抗体内天然激素并干扰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物,是EDs中的一大类[1]。 所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指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则是一种可能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物质。 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测试咨询委员会将这些能够通过干扰激素功能,引起人群可逆性或不可逆性生物学效应的环境化合物成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它们主要是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

毒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名解:毒理学(toxicology)、毒物、毒性、毒效应、LD50、LD100、LOA EL、NOAEL、毒效应普、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急性毒作用带(Zac)、慢性毒作用带(Zch) 简答: 1、化学物对机体有选择性毒性的原因;P 15 2、简述毒理学研究领域;P1 3、简述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P4 4、剂量—反应的曲线类型有哪些;P13 5、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P16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名解: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蓄积(accumulation)、消除半减期、代谢灭活、代谢活化、终毒物、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简答:1、列举Ⅱ相反应;P35 2、简述外源化学物吸收入机体的主要途径;P24 3、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P32 4、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P32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 名解:血/气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简答:1、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P42

2、简述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P53 3、简述联合作用的类型P50 第四章毒理学试验基础 名解: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品系(strain) 简答:1、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P61 2、人体观察必须遵循的伦理学原则;P60 3、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P62 4、毒理学试验设计应遵守哪些基本原则;P65 5、简述试验染毒的途径P67 第五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名解: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蓄积作用、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简答: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74 2、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83 3、简述急性毒性试验设计要素;P75 4、简述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试验设计:P84 5、一般毒性作用包括哪几种类型P74 6、LD50的意义P78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名解:Ames test、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简答:1、简述遗传学损伤的类型及突变的不良后果;P90、P95 2、简述基因突变的类型;P91 3、简述染色体畸变的类型;P9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危害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杜磊1,李勃2,3*,马瑜2,3,王长晔4 (1 西安市第五医院陕西西安710082; 2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3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43;4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庙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陕西西安710002)摘要:近年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因其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和对生物及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而受到日益关注,并已成为毒理学、生态学、系统发育学、医学等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科学实践,着重介绍了目前EDCs的主要类型,对生物的危害及其作用机制,并就当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内源性激素,作用机制,危害 The hazard and mechanism of the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Du Lei1,Li Bo2,3*,Ma Y u2,3,Wang Changye4 1 Xi’an No. 5 Hospital, Xi’an 710082, China 2 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3 Shaanxi Microbiology Institute, Shaanxi Academy of Science, Xi’an 710043, China 4 Xi'an Lianhu District Beiyuanmen & Miaohouji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Xi’an 710002, China Abstract: The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are natural or man-made agents widely presenting in the environment that interfere in someway with normal endocrine function and caused serious damage on the biocenosis and entironment. As a result, the effect and function of the EDC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many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Toxicology, Ecology, Development biology and so on.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es on the hazard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EDCs and its main typ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strategy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ndogenous hormones,interaction mechanisms,hazard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DCs)是一类存在于环境中的能够干扰生物体内源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结合、作用以及清除,从而影响生物体的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0770243); 陕西省科学院重点项目(2010ZD01)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libo@https://www.doczj.com/doc/6416850025.html,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姓名:付东 所在学院:中医药学院 所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 年级:2015级 学号:2015223790

一、前言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简称EEDs,又称环境激素、内分泌活性化合物、内分泌干扰化合物,所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指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则是一种可能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物质。 如今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开展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是科学与医学共同面对的课题。在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化学污染占70%左右,其中以EEDs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影响最广,危害最大。 EEDs表现出拟天然激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通过干扰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引起中毒或在比较低的接触水平即对心、肺、肝、肾、性腺等器官产生危害,即通过内分泌系统改变人的内环境而致病。人和脊椎动物具有相同的内分泌系统,如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这些腺体分泌的物质仅在体内起作用,不排除体外,故称之为内分泌腺体,其分泌物称为激素,能调节生物体的成长、代谢、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激素在体内的水平非常低,但有极大的功效,如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发生糖尿病,分泌过多则会发生低血糖。EEDs正是通过改变激素在体内的正常水平而对人体产生影响和危害的。 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相比,EED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以下显著特点:

1.低剂量长期作用,具有慢性毒性效应; 2.对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产生影响,对后代影响影响巨大;; 3.与人体各系统重大疾病有密切,危害巨大; 4.采用常规的方法不易被筛选和检测。 因此,开展EEDs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类型 1.干扰雌激素作用的类群: 1)多氯联苯类化合物(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s) 2)烷基酚类(Alkylphenol ,APs) 3)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ate Esters ,PAEs) 4)二苯烷烃类(Diphenylkanes) 5)双酚化合物(Biphenols,BPs) 6)有机氯杀虫剂 7)除草剂 8)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 PEs)、真菌雌激素 9)某些重金属(铅、镍、汞) 2.干扰睾酮作用的类群: 1)氟他胺(Flutamide) 2)利谷隆(Linuron) 3)苯乙烯(Styrene) 4)二硫化碳(Carbonsulfide)

毒理学重金属毒素综述

食品毒理学 题目:食品中重金属毒素物质综述学院:粮油食品学院 姓名:杨鹏程 学号:201321910222 班级:食安1304

食品中重金属毒素物质综述 【摘要】环境中的各种金属元素可以通过食物和饮水摄入、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其中一些金属元素在较低摄入量下可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如铅、镉、汞,常称之为有毒金属。人体对重金属的摄入并造成危害多以食物为媒介,经常食用重金属污染的食品可能会造成人体中毒,针对食品中重金属的危害,人们也探索出了主要的预防控制措施和解毒对策。 【关键词】重金属毒性作用预防控制措施解毒对策 【引言】重金属污染以汞、镉、铅最为有名,人或动物机体通过食物吸收和富集,产生毒性反应。重金属中毒还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重金属的毒性作用可因种类的不同、剂量的大小及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和蓄积的途径与速度不同而异,可引起人体的急性或慢性中毒,有些重金属还有致畸、致癌、致基因突变作用。

【正文】 重金属污染以汞、镉、铅最为有名,人或动物机体通过食物吸收和富集,产生毒性反应。重金属毒素的污染来源主要有工厂排放的废水、污水;农药;包装容器;动植物的富集作用等。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程度与入侵途径、时间、浓度、化学状态、排泄速度以及不同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一些重金属进入体内后,与人体某些酶的活性中心硫基(—SH)有着特别强的亲和力,金属离子极容易取代硫基上的氢,从而使酶丧失其生物活性,即重金属的致害物质作用就在于使生物酶失去活性;还有一些重金属离子可以通过与酶的非活性部位相结合,从而改变活性部位的构象,或与起辅酶作用的金属离子置换,同样能使生物酶的活性减弱甚至丧失。下面就重金属汞、镉、铅进行综述。 1.汞(Hg)的体内代谢和毒性: 食品中的汞几乎不被吸收,无机汞的吸收率很低,90%以上随粪便排出,而有机汞的消化道吸收率很高,甲基汞吸收可达90%以上。吸收的汞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和器官,但以肝、肾、脑等器官含量较多。甲基汞的亲脂性与巯基的亲和性和很强,可通过血脑屏障和血睾丸屏障,在脑内蓄积,导致脑和神经系统损伤。汞是强蓄积性毒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半衰期为70 天左右,在脑内的储留时间更长,其半衰期为 180-250 天,体内的汞可通过尿、粪、毛发排出,故毛发中的汞含量可反映体内汞储留的情况。汞食入后直接沉入肝脏,对大脑视力神经破坏极大。天然水每升水中含0.01毫克,就会强烈中毒。含有微量的汞饮用水,长期食用会引起蓄积性中毒。甲基汞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以肝、肾、脑组织含量最多。甲基汞具有亲脂性和与体内巯基的亲和力强,干扰蛋白质和酶的生化功能。慢性汞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而且致永久性的损伤。造成汞中毒脑症引起的四肢麻,运动失调、视野变窄、听力困难等症状,重者心力衰竭而死亡。 2.镉(Cd)的体内代谢和毒性: 镉进入人体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摄入,据估计每人每日摄入镉一般在10~80ug 范围内,但镉污染区人群的摄入量可达数百 ug,镉消化道的吸收率为5%~10%,食物中镉的存在形式及膳食中蛋白质、维生素 D 和钙、锌等元素的含量均可影响镉的吸收。进入人体的镉大部分与低分子硫蛋白结合,形成金属硫蛋白,主要蓄积于肾脏(约占人体的 1/2)其次是肝脏(约占人体的 1/6)。体内的镉可通过粪、尿、毛发等途径排出,半衰期约 15~30 年。正常人体血镉<50ug/L,尿镉<3ug/L,发镉<3ug/L。一般来说,海产品、动物性食品镉含量高于植物性食品,而植物性食品中又以谷类、洋葱、豆类、萝卜等蔬菜含镉较高。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详细内容(一)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详细内容(一)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健康网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干扰生物体内维持自稳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结合、排泄、交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本文介绍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分类、人群暴露方式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危害;目的在于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1996年3月,TColbor,DDumanopskiJPMyers编著,由美国副总统戈尔作序的环境著作《OurStolenFuture》出版。该书对人工合成化学品在环境和食品中的残留、积累以及对人类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的干扰提出了警告,引起了公众对这类化学物质的强烈关注。研究发现,20世纪后期,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常现象,人类内分泌系统异常的突出表现是生殖异常。最早发现一些鱼类的生殖器官始终不能发育成熟,雌雄同体率增加,雄性退化,种群退化。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人类。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一生中乳腺癌的发生几率仅为1/20,而20世纪90年代上升为1/8。而且近50年来男性的睾丸癌发生率增加了〔3〕几倍,前列腺癌增加了2倍〔1〕。大量调查资料表明环境中存在多种能模拟和干扰动物及人类内分泌功能的物质。这些外源性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干扰体内内分泌物质的合成、释放、运输和代谢等过程,并且能够激活或抑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或加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学术界将这一大类物质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ers/endocrinedisruptˉingchemicals,EDCs)。更有学者认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已成为继“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之后又一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公害问题,属第三代环境污染物〔1,2〕。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因素不仅决定于外环境多因素的变化和体内免疫功能的失调,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和调节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Wilder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甲状腺炎患者中的女与男比例分别为3:1,9:1和19:1〔3,4〕。同时,育龄期女性在妊娠期及产后激素水平出现明显波动时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使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内分泌激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影响。美国变态反应学家Randalph 认为:新的医疗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发病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关系。人类自身的遗传因素是人类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但环境因素可能直接触发疾病的发生〔5〕。由于B和T细胞表达的特异性总库是随机产生的,其中必定有许多细胞是对自身成分特异的。因此,机体必须建立自身耐受机制,以区别自己与非己决定簇,从而避免自身反应性的发生。然而,任何机制都有崩溃的危险,自身识别机制也不例外。人类在急剧变化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可导致环境性免疫功能失调,终致发生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否会对人的自身耐受机制造成威胁,从而打破人类的自身耐受机制呢?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名称和定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mentalendocrinedisˉruptors/Eds或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EDCs)也叫环境荷尔蒙/激素(enviromentalhormonals)、环境雌激素(enviromentaloestrogens),还有人将它称为“雌激素类似物(EstrogenMimics,OestrogenChemicals)”或者“外源性雌激素(Xenoestrogens)”。作为第三代环境污染物,其名称及定义都很多,美国EPA内分泌干扰物审查和试验咨询委员会(EDSTAC)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定义为:干扰生物体内维持自稳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结合、排泄、交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7〕。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和来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品有成千上万种,而有很多物质被证明与人类疾病相关。自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问题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以来,已有上百种化学物质被证明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或具有雌激素效应。笔者依据其用途和来源将目前已认知的或怀疑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分为以下几大类:2.1工业用化学品(1)多氯联苯类(PCBs,PolyˉchlorinatedBiphenyls),用于电容器、油墨等,是一类难降解、难代谢脂溶性环境激素。可经胎盘到胎儿体内,蓄积在肝肾中;(2)二英类(DioxinlikeChemiˉcals),是具有高环境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名:付东姓 所在学院:中医药学院所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级:2015级年 2015223790 号:学 一、前言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简称EEDs,又称环境激素、内分泌活性化合物、内分泌干扰化合物,所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指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则是一种可能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物质。如今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开

展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是科学与医学共同面对的课题。在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化学污染占70%左右,其中以EEDs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影响最广,危害最大。 EEDs表现出拟天然激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通过干扰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引起中毒或在比较低的接触水平即对心、肺、肝、肾、性腺等器官产生危害,即通过内分泌系统改变人的内环境而致病。人和脊椎动物具有相同的内分泌系统,如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这些腺体分泌的物质仅在体内起作用,不排除体外,故称之为内分泌腺体,其分泌物称为激素,能调节生物体的成长、代谢、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激素在体内的水平非常低,但有极大的功效,如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发生糖尿病,分泌过多则会发生低血糖。EEDs正是通过改变激素在体内的正常水平而对人体产生影响和危害的。 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相比,EED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以下显著特点: 1.低剂量长期作用,具有慢性毒性效应; 2.对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产生影响,对后代影响影响巨大;; 3.与人体各系统重大疾病有密切,危害巨大; 4.采用常规的方法不易被筛选和检测。 因此,开展EEDs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类型 1.干扰雌激素作用的类群: 1)多氯联苯类化合物(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s)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 管理学院营销1002 徐盛宇学号:3100806049 摘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指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则是一种可能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物质。本文着重阐述了环境内分泌物干扰物的研究历史;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种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内分泌物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人体健康研究历史种类影响防治对策 在目前人类生活、工作及活动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化学物质。其中有 些是有害物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化学成份复杂,门类繁多,毒性各异,造成对人类健康及生存的威协,不可乎视,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水系、粮食、蔬菜、水果、禽、蛋、肉、奶、鱼、虾等畜牧水产品、衣物家俱、建筑材料、装修物、汽车等交通工具、塑料制品中。分布在人类衣、食、住、行及工作的各种环境中。其中具有对人体自生激素的产生、分泌、代谢、消减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之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影响人体的各种内分泌器官有如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各种内分泌器官激素的生理功能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生育及后代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不少的种类也属于环境诱变剂的范畴,同时具有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但也有的与环境诱变剂不尽相同,包括范围较广,其毒性主要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 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历史 1930s;实验室证实二强联苯具有雌激素活性,以后相继合成多种具有 雌激素活性的药物。 1970s:日本在对“水俣病”和“痛痛病”的病因学研究中提出“环境 激素”的概念。 1980s:日本、英国、美国许多地方同时发现具有精囊和卵巢的鱼、贝类,以及雄鱼雌性化。 1995:Minnesota的学生发现畸形青蛙。同年,成立了内分泌干扰物工作组;美国环境与自然资源委员会将内分泌干扰物研究列为五个最优先项目之一。 1996:Theo Colborn由于在EEDs研究领域的杰出工作而被授予Rachel Carson Leadership Award。同年5月,OECD成立EEDs筛选和研究专家 组。

内分泌干扰物研究进展

内分泌干扰物研究进展 内分泌干扰物是指环境中通过摄入、积累等途径对人类内分泌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系列物质。内分泌干扰物对于人类和动物有很大危害,尤其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随着人类流行病的发展,研究表明人类生殖障碍,某些癌症及发育异常都与内分泌干扰物相关,故对于内分泌干扰物的相关研究成为了热点。 标签:内分泌干扰物;分类;检出;危害 1内分泌干扰物定义 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在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能干扰人类或动物内分泌系统并会导致异常的效应,严重时可能会产生三致的物质。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存在于生物圈,通过降水及污水排放,容易进入水体进而造成水环境污染,随后通过饮水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2内分泌干扰物分类 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可分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类。前者如植物激素,后者包括药物和工农生产所用的化学原料和中间产物等废弃物,也包括家庭生活和垃圾焚烧等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等环境内分泌干扰污染物。 其中烷基酚类中的壬基酚和辛基酚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s)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Os)的代谢产物,BPA是工业上合成塑料、环氧树脂、聚碳酸酯的原料,是目前我国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工业化学品之一,由于桶装水、瓶装水的普及使用及各种包装材料中BPA的溶出,导致其在生活污水中的含量也相對较高。 3内分泌干扰物的检出现状 内分泌干扰物目前在国内外均已被广泛检出,其中张琴等对我国饮用水水源内分泌干扰物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在我国地表类水体中,比如天然水体中七大水系均有EDCs污染,武汉地区6个湖泊与两条河流检测出9中内分泌干扰物。王衫林等对内分泌干扰物在水体、土壤及沉积物中的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結果如下:在近海水体中,厦门海域有机氯农药为0.5~1.8μg/L,与其它河口相比污染水平居中,闽江口,九龙江口的DDTs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3.5~27.8 n g/L和1.0~2.3 n g/L,长江口PCBs和有机氯农药分别为0.2~19.0 n g/g (dw)和1.3~36.0 n g/g(dw);北京污泥中PAEs的污染水平远高于其它内地及香港的10个城市(平均浓度为29.8 mg/kg),高达114.2 mg/kg。 4内分泌干扰物对动物及人类危害

第5讲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危害讲解

内分泌干扰物污染及其危害 天津医科大学孙增荣 一、内分泌干扰物概述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科技的进步,大量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这些化学物质一方面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大量合成化学物质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并通过空气、水、食物链等多种暴露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甚至生存造成潜在的威胁。自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很多研究者发现,某些种类的环境化学物质对野生动物及人类产生类似天然激素样的作用,造成包括生殖器官发育异常、不育、生殖系统肿瘤、神经行为改变等与机体内分泌功能改变相关的有害效应。由于当时发现这些物质大多数具有拟雌激素样作用,因此,研究者把这类的环境化学物质称为“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或“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s)。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某些环境化学物不仅具有类似雌激素样的作用,还具有抗雄激素、干扰甲状腺激素等多种作用。1991年7月,来自生态学、生物学、动物学、医学、毒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在美国威斯康星洲的Wingspread召开会议,对于激素在动物正常发育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多种化学物质对野生动物及人类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讨。与会学者认为,大量人工合成化学物及少数天然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干扰动物,包括野生动物、实验室动物及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尤其是胚胎/发育阶段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对很多化学物的干扰作用非常敏感,从而导致发育异常、生殖功能障碍、神经行为异常、生殖系统癌症等危害。Wingspread会议首次提出“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s,EDs)这一术语。此后,大量研究发现,一些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广泛接触的化合物,在曾经被认为的是“安全”的低剂量暴露条件下,也会干扰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对机体的生殖、发育、神经、免疫、代谢等产生广泛的影响。从此,环境化学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作用作为新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而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1996年,曾参与Wingspread会议的生物学家T. Colborn,生态学家J.P. Myers及新闻记者D. Dumanoski撰写了科学小说《我们被偷走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人工合成化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内分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可以复制和合成有机化合物,从合成橡胶到各类药物。这些物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其带来一些潜在危害。随着20世纪工业化不断发展,激素依赖性疾病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与不断增多的暴露于环境污染物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有关[1]。内分泌干扰素的问题逐渐被认识,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人类和野生动物体内,这类化合物仅通过很微小的剂量即可以与内分泌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对人体内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从而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危害。 国外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后研究明显增多。但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较少,本文将综述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特性、作用机制及其影响,阐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污染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旨在为减少出生缺陷、促进人口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证研究依据。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environment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又称环境类激素(environment hormone),是指对保持体内平衡并调节生长过程的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输送、代谢、结合、作用或消除具有干扰作用的外源性物质[2]。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特性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得名正是因为这些化学物质能够作用于激素通路而产生有害的影响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可分为自然生成和人为合成两种类型。有些植物,如大豆等可合成内分泌干扰素,然而大多数环境内分泌干扰素都是人为合成的,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这些物质降解后可持久地存在于环境中[3]。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多是一些与动物或人体内激素结构相似的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大多具有较好的脂溶性和化学稳定性,毒性大,极微量即可起到扰乱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这种危害是长期甚至多代的。内分泌干扰素的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很小剂量的内分泌干扰素即可能产生危害性后果,已有报道表明,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素对野生动物数量和性别产生影响,例如,杀虫剂与佛罗里达州的鳄鱼数量减少或与河流下游灌溉用水中鱼类雌性化有关人类通常暴露于较低水平的广泛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环境中,暴露水平较低,很难直接证明其对人类内

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概述

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研究概述 曹仲宏1,胡伟2,王玉秋2 (1.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300051;2.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51) 摘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大多为环境雌激素,其来源有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内分泌干扰物在动物生殖和发育、神经、免疫、致癌和生态等方面存在潜在的危害效应。本文从多个方面综述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类别;作用机制;环境行为 1 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相关概念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ompounds, EDCs),亦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Environmental Hormone)、内分泌活性化合物(Endocrine Active Compounds, EACs)或激素活性物质(hormonally active agents, HAAs)等[1,2]。 目前,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各种定义虽说法不一,但基本含义一致。其中,美国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在2000 年编写的报告《Hormonally Active Agents in the Environment》中有关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该报告中指出,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可以干扰体内激素的合成、代谢、转运、键合能力,甚至对其具有清除作用的外源性化合物。按照其效应形式(Types of Effects)大体可分为:影响雌性生殖系统(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的内分泌干扰物,影响雄性生殖系统(Male Reproductive System)的内分泌干扰物,影响下脑丘及脑垂体系统(Hypothalamus and Pituitary)的内分泌干扰物,以及影响甲状腺系统(Thyroid)的内分泌干扰物[3]。 2 内分泌干扰物产生的危害效应 内分泌干扰物表现出对人和动物内分泌系统潜在的干扰性。最重要的内分泌干扰物是性激素和有类似作用的物质,它们同已发现的动物异常生殖和发育有密切联系。这是一类有害的化学物质,其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暴露于环境中可导致生物体性激素分泌量及活性的下降,精子数量减少,生殖器官异常,癌症等发病率增加,并使生殖能力降低,后代的健康与成活率下降,同时还可能影响各种生物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4-6]。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地球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等一样,正

毒理学论文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环境行为、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物的毒性和评估方法、实验室模式生物以及环境毒理学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等,并且指出了环境毒理学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环境毒理学;环境污染物;环境类激素;纳米材料;持久性有机物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Researches Abstract: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re reviewed based on the published papers and authors' studies. Content includes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on organism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behavior,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products, toxicity and evaluation methods, laboratory model organisms,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n other r elated disciplines. Challenges faced by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re pointed out . Keyword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EDCs nanomaterial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来源、特征及危害研究进展

https://www.doczj.com/doc/6416850025.html,/htm/0807/20148.html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来源、特征及危害研究进展 晏再生1,2,王世和1,2 (1.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南京210096;2.市政工程研究所东南大学南京210096) 摘要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外源性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干扰了正常的激素作用机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文章就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来源、特征以及危害进行了评述,并对今后国内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来源特征危害 Recent advance in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EDs) sources, characteristic and threat. YAN Zai-sheng1,2,WANG Shi-he1,2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 096, China;2. Institute for municipal Engineering Research, 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are exogenous environmental chemicals that can interfere wi th normal hormone function and present a potential threat to both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This article reviewed recent advance in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sources, characteristic and threat. So me advice was put forward for the further study in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in China.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Source Characteristic Threat 引言

浅谈生殖系统发育过程和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相关机制

浅谈生殖系统发育过程和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相关机制 发表时间:2011-11-04T10:40:00.0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李思雨 [导读] 近几年来环境中人为制造的各种外源性物质对人生殖健康的威胁备受关注。 李思雨(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07级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R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4-0055-02 【摘要】近几年来环境中人为制造的各种外源性物质对人生殖健康的威胁备受关注。许多外源性物质被认为干扰了甾体类激素对生殖过程的正常调控。在进行生殖毒性研究之前需要先了解生殖系统发育的相关生理过程,这些过程的复杂性和可调控性使得外源毒素可以在多个环节对生殖系统产生有害作用。本文阐述了生殖系统发育的生理过程并列举了一些对生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及其毒性作用的相关机制。 【关键词】生殖系统下丘脑卵巢睾丸内分泌干扰青春期 近年来,环境中的外源性毒物可能对人生殖系统产生的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有证据显示很多外源性毒物有干扰内分泌的作用,可能会影响甾体类激素对生殖过程的正常调控,所以,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就越来越受到关注。EDCs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不同类别的化合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对生殖系统发育产生影响。本文概括阐述生殖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并且对一些已知的具有生殖系统毒性的物质的机制进行探讨。 1 生殖系统发育过程 雄性和雌性生殖系统形态和功能的发生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胚胎阶段卵巢和睾丸组织的适时分化对出生后及青春期生殖系统的发育成熟有重要作用。性成熟后配子的形成和类固醇类激素的产生均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调控,所以HPG轴各部分的正常发育也很重要。生殖系统发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对外源性毒素非常敏感,在胚胎和胎儿发育时期,与一些化学物质的接触不仅会对这个阶段产生影响,还有可能对成年后的生殖功能造成损害[1]。 1.1 胚胎的生殖系统发育 1.1.1 下丘脑和垂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成熟对胚胎时期生殖系统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的垂体有两叶,在胚胎时期垂体前叶由外胚层口部的外翻部位形成,又称为Rathke’s袋。在胎儿早期,下丘脑和垂体逐渐具有一定内分泌功能,胎儿期第5周,垂体前叶开始分泌黄体促性腺激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同时下丘脑也开始合成促性腺释放激素(GnRH)和其他激素,当下丘脑与垂体间的入口导管形成之后下丘脑合成的激素开始作用于垂体,对其进行调控[2]。在胎儿发育期,性腺也开始分泌激素,同时与HPG轴相互作用。胎儿期第7周到第8周,男性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开始分化,并在胎盘绒毛促性腺激素的调控下分泌雄性激素,睾丸激素在体内的最早高峰出现在胎儿期第12周[3]。胎儿期第10周到第14周,女性开始分泌雌激素,直到第20周才出现高峰,伴随在下丘脑GnRH和垂体性腺激素分泌高峰之后,继而负反馈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激素合成,直至出生。 1.1.2 基因调节人体内诱导未分化性腺组织发育为睾丸的基因被称为SRY基因[4]。SRY基因使睾丸发生的分子机制不明。 WT1(Wilms Tumor),一个转录调节子,在泌尿生殖系统发育早期作用于后肾的胚基组织。SF-1(类固醇生成因子-1),一种核受体,参与转录调节,在男性和女性合成雄性或雌性激素的组织内均有表达,它调节睾丸滋养细胞(Sertoli 细胞)中抗mullarian 激素基因的表达[5]。DAX-1是可以编码一种睾丸拮抗因子的基因,在SRY基因表达高峰的前几天时可以在原始性腺的边缘找到,当生殖发育障碍时,SRY和DAX-1表现为相互拮抗[5]。人SOX-9基因在人类胚胎性腺边缘进行转录,当原始性腺向睾丸发育时该基因表达增强,而当原始性腺向卵巢发育时该基因表达减低[6]。WNT-1可以调节胚胎性腺内甾体类激素的生成[7]。 1.2 青春期的生殖系统发育青春期始于下丘脑开始以特定的频率和振幅脉冲式释放GnRH[8]。GnRH的脉冲释放导致垂体促性腺激素对GnRH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同时LH和FSH的合成增加。这些均与细胞表面肽类激素受体识别,编码GnRH受体、促性腺激素亚单位和旁分泌因子的基因高表达相关。对于完全成熟的女性,LH和FSH脉冲释放的振幅和频率随月经周期而变化。青春期促性腺激素活性升高,使得性腺分泌激素水平升高,配子成熟。 在女性,自发的卵巢促性腺激素前体释放峰值最早出现在青春期。当雌二醇正反馈作用于LH和FSH的释放,并且随着下丘脑-垂体轴完善对这种反馈有所反应的时候,促性腺激素分泌高峰逐渐消失。男性青春期睾丸体积明显增大,可能是睾丸间质细胞生长和睾丸内雄性激素浓度升高共同作用,加速睾丸的发育并提高了血液中雄性激素的水平[9],14~15周岁开始,日间睾酮血液浓度急剧增加,直至达到成年水平[10]。 2 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影响生殖系统的机制 很多外源性毒物有着干扰内分泌的作用,可能会影响甾体类激素对生殖过程的正常调控功能。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会与靶器官的雄激素和雌激素受体结合,或与雄激素结合蛋白或雌激素结合蛋白结合。虽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仅有微弱的激素样活性,但是它们与多种激素敏感性通路作用,使其危险性显著增高。 2.1 雄性激素受体(AR)介导的作用 EDCs影响和改变生殖系统发育和功能主要通过与雄性激素受体相互作用。例如,免克宁是一种具有AR拮抗作用的二甲酰亚胺类抗真菌剂。免克宁的代谢产物M1和M2竞争性的抑制雄性激素与哺乳动物AR的结合[11],这种化合物通过拮抗雄性激素改变体内的基因表达,在去势未成熟的给予睾丸激素治疗的雄性大鼠身上可以抑制雄性激素依赖组织的生长,进一步证实了其雄性激素拮抗作用。关于生殖发育,雄性激素拮抗剂介导的致畸作用在受损伤雄性的后代身上也有体现,包括类似雌性的肛门与生殖器间距,遗留的乳腺组织,尿道下裂伴随阴茎裂开,隐睾、附睾肉芽肿及附属性腺微小或缺失。 其他表现为AR拮抗作用的化合物包括DDT和代谢产物DDE,甲氧氯代谢产物HPTE,有机磷类杀螟硫磷等。利谷隆是一种尿碱类除草剂,虽然只有微弱的结合AR作用,但是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机制改变和影响性别分化过程[12]。 2.2 雌激素受体(ER)介导的作用很多杀虫剂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并能诱发子宫增生。许多雌激素样化合物,也称外源性雌激素,包括甲氧氯、十氯酮、辛基苯酚、壬基苯酚、双酚A和双酚B,植物雌激素(燃料木黄酮)、乙炔基雌二醇、分枝杆菌毒素(玉米烯酮)。这些化合物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模拟或拮抗雌激素功能的作用。 目前有很多关于生殖健康损害的报道中,将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激素类似物质列为重要原因。EDCs可以在生殖系统发育的各个阶段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