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解释
- 格式:ppt
- 大小:961.50 KB
- 文档页数:78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一、十二经络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布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脏,阳经属腑络腑,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1、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十二条经络讲解督脉:从仁中经过头顶到长强督脉是人体所有的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是主管人体的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任脉:从任中到会阴任脉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起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淤少、阴道松弛、面部黄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手上六条经络1肺经(大拇指正面)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2大肠经(大拇指背面)大肠经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和排出。
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候炎。
3心包经(中指正面)心包经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和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特别是有心季和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
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神经衰弱。
4三焦经(中指背面)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改善面色,加速淋巴代谢,并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5 心经(小拇指正面)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心经不通: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十二经络知识点一、十二经络的概念。
十二经络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二、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手三阴经。
- 从胸走手,即起于胸部,循行于上肢内侧,止于手部。
2. 手三阳经。
- 从手走头,起于手部,循行于上肢外侧,止于头部。
3. 足三阳经。
- 从头走足,起于头部,循行于躯干部和下肢外侧,止于足部。
4. 足三阴经。
- 从足走腹(胸),起于足部,循行于下肢内侧,止于腹部或胸部。
(二)交接规律。
1.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侧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外侧端交接。
2.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
3.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
三、十二经络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1. 手太阴肺经。
- 属肺,络大肠。
2. 手阳明大肠经。
- 属大肠,络肺。
3. 足阳明胃经。
- 属胃,络脾。
4. 足太阴脾经。
- 属脾,络胃。
5. 手少阴心经。
- 属心,络小肠。
6. 手太阳小肠经。
- 属小肠,络心。
7. 足太阳膀胱经。
- 属膀胱,络肾。
8. 足少阴肾经。
- 属肾,络膀胱。
9. 手厥阴心包经。
- 属心包,络三焦。
10. 手少阳三焦经。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它关于经脉的论述可以说是相当详尽。
而经脉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十二条主要经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内经对于这十二条经脉的叙述。
1. 太阳经:太阳经是十二经脉中最为外侧的一条,从大拇指开始,贯穿整个手臂,再经过颈部、面颊,最后到达头发际。
太阳经主要与外感病有关,如感冒发热、头痛等。
2. 太阴经:太阴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腹部、乳房,最后到达喉咙。
太阴经主要与内脏病有关,如胃病、喉炎等。
3. 少阳经:少阳经是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的一条经脉,在头部分为三支。
少阳经主要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眼痛等。
4. 少阴经:少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经过肝、心、肾三脏,最后到达喉咙。
少阴经主要与心、肾、肝三脏相关疾病有关,如胸痛、失眠等。
5. 厥阴经:厥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沿腿部向上,到达腹部、胸部,最后到达颈项。
厥阴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泻痢等。
6. 阳明经:阳明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胃部、肠道,最后到达鼻子。
阳明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便秘等。
7. 阳维脉:阳维脉是从脚心开始,贯穿整个身体的一条经脉。
它主要起辅助作用,调节其他经脉的机能。
8. 阴维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类似,从脚心开始贯穿到膝关节,最后分为两条支脉到达大腿内侧。
9. 任脉:任脉从下丹田开始,贯穿整个身体,到达上唇。
任脉主要调节体内气血循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10. 督脉:督脉是从会阴开始贯穿到任脉的尾端。
督脉主要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有助于维持健康体质。
11. 冲脉:冲脉是从股窝开始贯穿到下腹部,与生殖系统有关。
12. 带脉:带脉是从肚脐开始,沿腰部和背部贯穿到会阴,与生殖系统相关。
总之,十二经脉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在平时进行正确护理和调节,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十二经筋名词解释
十二经筋,又称经筋十二条,是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指人体主要经络和筋脉的十二条。
这些经络和筋脉被认为是人体的“经脉”,贯穿于全身,与五脏六腑相连,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十二经筋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每个经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功能,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和组织器官。
例如,手太阴肺经主要负责呼吸和气道的功能,足太阳膀胱经则与泌尿系统紧密相关。
在中医临床中,十二经筋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通过按压和刺激经筋,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五行,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同时,经筋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加速疾病的康复。
十二条经络讲解十二条经络讲解督脉:从仁中经过头顶到长强督脉是人体所有的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是主管人体的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任脉:从任中到会阴任脉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起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淤少、阴道松弛、面部黄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手上六条经络1肺经(大拇指正面)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2大肠经(大拇指背面)大肠经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和排出。
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候炎。
3心包经(中指正面)心包经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和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特别是有心季和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
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神经衰弱。
4三焦经(中指背面)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改善面色,加速淋巴代谢,并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5 心经(小拇指正面)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是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通过它能够联系和调节各个器官、组织和经络络络的运行。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体由十二正经络和八个奇经络组成。
经络的作用与功效是广泛且多样的,下面将对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进行详细介绍。
1. 手太阳经:手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臂部和手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部的活动功能。
手太阳经有助于消除手臂和手部的寒湿邪气,舒缓手臂和手部的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状。
2. 手阳明经:手阳明经主要分布于手臂和手背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背的活动功能。
手阳明经能够加强手臂和手背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手臂和手背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3. 足阳明经:足阳明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阳明经能够消除腿部和足部的湿气,改善腿部和足部的循环,缓解腿部和足部的水肿、疼痛等症状。
4. 足太阳经:足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太阳经具有温阳、祛寒、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改善腿部和足部的血液循环,舒缓腿部和足部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5. 脾经:脾经主要分布于腹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
脾经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吸收功能,调节体液代谢,改善膀胱和小肠的功能。
6. 肺经:肺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
肺经能够促进气体交换,增强肺部的功能,调节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7. 心经:心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状态。
心经能够加强心脏的功能,调节心律,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焦虑、抑郁等症状。
8. 肝经:肝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肝脏功能和情绪状态。
肝经能够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肝脏的代谢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脾气暴躁、易怒等症状。
9. 肾经:肾经主要分布于背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肾脏功能和生殖系统。
十二经络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一、十二经络的概述十二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内部传递气血和调节机能的通道,它们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系统,贯穿全身。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二、十二经络的作用和功能以下是十二经络及其作用和功能的详细介绍:1. 手太阴肺经•作用:主司呼吸、调节气机、掌管皮毛、保护人体免受外邪侵袭。
•主治:治疗咳嗽、喘息、咳血等肺病。
2. 手阳明大肠经•作用:主司排泄、排除废物、输送水分。
•主治:治疗便秘、腹泻等大肠相关疾病。
3. 足阳明胃经•作用:主司消化、传导水液、运化饮食。
•主治:治疗消化不良、胃痛、泛酸等胃病。
4. 足太阴脾经•作用:主司运化水谷、掌握营卫。
•主治: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脾病。
5. 手少阴心经•作用:主司循环、调节血液。
•主治:治疗心律不齐、胸闷、心悸等心脏病。
6. 手太阳小肠经•作用:主司接受消化的事物、吸收水分。
•主治:治疗腰背痛、肩颈痛、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
7. 足太阳膀胱经•作用:主司排泄尿液、清洁废物。
•主治:治疗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相关疾病。
8. 足少阴肾经•作用:主司生殖和生长发育、调节水液代谢。
•主治: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性功能障碍等病症。
9. 手少阳三焦经•作用:主司气机运行、协调水液代谢。
•主治:治疗头痛、目眩、口干、喉痛等相关病症。
10. 手厥阴心包经•作用:主司润养、心理平衡。
•主治:治疗胸闷、心悸、失眠、抑郁等心理相关症状。
11. 足少阳胆经•作用:主司胆汁代谢、帮助消化。
•主治:治疗头痛、口苦、呕吐等与胆囊有关的病症。
12. 足厥阴肝经•作用:主司气血运行、调节情绪。
•主治:治疗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等肝胆疾病。
三、总结十二经络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十二条经络讲解督脉:从仁中经过头顶到长强督脉是人体所有的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是主管人体的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任脉:从任中到会阴任脉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起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淤少、阴道松弛、面部黄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手上六条经络1 肺经(大拇指正面)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2 大肠经(大拇指背面)大肠经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和排出。
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候炎。
3 心包经(中指正面)心包经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和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特别是有心季和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
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神经衰弱。
4 三焦经(中指背面)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改善面色,加速淋巴代谢,并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5 心经(小拇指正面)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中医学关于“十二经脉”的简述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直行主干,为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为十二脏腑所属络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故又称“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有一定的循行路径和分布规律,有一定的走向及交接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各有专属的穴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而组成,命名原则如下。
上为手,下为足: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
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阴经”;分布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称“阳经”。
按照阴阳三分法,阴分为三阴:太阴、阴、少阴;阳分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
手足各有三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手足各有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
脏属阴,腑属:十二经脉与六脏六腑各有特定的配属关系,六阴经属于脏,并冠以所属脏之名,如内属于肺则称“肺经”;六阳经属于腑,并冠以所属腑之名,如内属于胃则称“胃经”。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
在内踩尖上8寸处交又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经脉走行方向的规律,《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循上肢内侧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循上肢外侧,走向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循下肢外侧,走向足趾端;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经下肢内侧走向腹部、胸部。
三、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