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纳污能力使用权管理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17.37 KB
- 文档页数:4
榆林市河流纳污能力及环境容量分析顾明林【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年(卷),期】2019(000)008【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水功能区; 纳污能力; 环境容量; 榆林市【作者】顾明林【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榆林市境内河流包括黄河流域水系和内陆河水系。
黄河为晋陕界河,从府谷入境,共270km;集水面积在100km2以上河流共有109条,主要有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及皇甫川、清水川、石马川、孤山川等“四河四川”,由西北流向东南在榆林市境内汇入黄河,“四河四川”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9.8%。
内陆河系分布在神木、定边县北部的沙漠闭流区,主要有定边县的八里河和神木县以红碱淖海子为中心的蟒盖兔河、尔林兔河等,区内面积4 647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0.8%。
榆林市的水功能区全部属于黄河流域河口至龙门区间,划分为8个保护区、10个保留区、9个开发利用区和8个缓冲区。
在一级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二级区划主要包括用水区、过渡区和污染排放控制区。
本文对榆林市2014年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环境容量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榆林市环境质量的认识,对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有一定意义。
一、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一)纳污能力参考《榆林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相关内容,对榆林市各地表水体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的设计条件以各一二级功能区河段主要排污河段中的基本断面设计流量表示。
采用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作为枯水期设计流量,另外以90%保证率最丰月平均流量作为丰水期设计流量。
各二级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确定由水功能区水质目标Cs、设计流量Q、综合衰减系数K、水流平均流速u、水功能区河段长度x等水环境特征参数,按下有机污染物衰减数学模型确定不同规划年的纳污能力W。
式中:W—水功能区年纳污能力(t/a);Q—控制断面流量(m3/s);Cs2、Cs1—分别为下游和上游断面的水质目标(mg/L);K—综合衰减系数(1/s);X—水功能区河段水流流程(m);u—计算控制断面水流速度(m/s);10-6—水质目标单位的换算系数。
钦州市中小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熊健【摘要】以钦州市六艮江六垠开发利用区、京塘水库开发利用区为例,采用数学模型对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进行分析,确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论述了水质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定,为水功能区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编制提供依据,并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期刊名称】《广西水利水电》【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水质;数学模型;钦州市【作者】熊健【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南宁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X524钦州市中小河流众多,分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和桂南沿海两水系,由于十万大山和六万山的纵横分割,形成了市境内南北水系的分水岭,成为境内多数河流的发源地。
属桂南沿海水系的主要河流有钦江、茅岭江、大风江等,还有南流江支流小江和武利江。
属西江水系的有武思江、沙坪河、罗凤河等。
辖区内有74条集水面积≥50km2的河流,其中:桂南沿海水系64条,西江水系10条。
河流总长2827km,河网密度0.26km/km2。
钦州市中小河流共划分有64个水功能区[1],涉及钦州市45条中小河流以及7座中型水库,属广西水资源分区中珠江流域的左江及郁江干流、桂南诸河2个水资源三级区。
本文以钦州市六艮江六垠开发利用区、京塘水库开发利用区为例,对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进行分析。
(1)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成果。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中小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进行全指标评价和双指标评价,六艮江六垠开发利用区、京塘水库开发利用区现状水质全指标评价和双指标评价基本成果详见表1。
由表1可知,六艮江六垠开发利用区、京塘水库开发利用区按年均值法及分析推算法进行全指标评价和双指标评价,水质均达标。
(2)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量。
现状污染物入河量计算主要考虑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养殖污染源,不考虑只在丰水期有较大影响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采用调查统计和估算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基准年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量,六艮江六垠开发利用区、京塘水库开发利用区现状年废污水量及主要污染物估算成果见表2、不同污染源废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对比图见图1。
河南省重要河湖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河南省重要河湖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实施细则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二?一二年二月目录1 总则 ..................................................................... .........................................................................31.1 目的与意义 ..................................................................... ................................................... 3 1.2 编制依据...................................................................... ...................................................... 3 1.3 工作范围...................................................................... ...................................................... 4 1.4 规划目标...................................................................... (4)1.4.1 水平年 ..................................................................... (4)1.4.2 目标 ..................................................................... .................................................... 4 1.5 工作任务及技术路线 ..................................................................... .. (5)1.5.1 工作任务 ..................................................................... .. (5)1.5.2 技术路线 ..................................................................... .. (5)2 现状评价...................................................................... .. (6)2.1 水功能区水质评价 ..................................................................... (7)2.1.1 工作内容 ..................................................................... .. (7)2.1.2 水功能区水质评价 ..................................................................... . (7)2.1.3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解 ..................................................................... . (7)2.2 水功能区纳污量确定...................................................................... . (8)2.2.1 工作内容 ..................................................................... .. (8)2.2.2 入河排污量调查 ..................................................................... .. (8)3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复核...................................................................... ......................................... 9 3.1基本要求...................................................................... . (9)3.1.1计算要求 ..................................................................... (9)3.1.2工作要求 ..................................................................... ............................................. 9 3.2河流纳污能力计算...................................................................... (9)3.2.1计算模型 ..................................................................... (9)3.2.2计算参数 ..................................................................... . (10)3.2.3纳污能力计算 ..................................................................... ................................... 12 3.3湖库纳污能力计算...................................................................... . (13)3.3.1计算模型及参数 ..................................................................... . (13)3.3.2纳污能力计算 ..................................................................... .. (14)4 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分解技术方案 ..................................................................... .. (14)4.1基本要求...................................................................... .. (15)4.1.1定义 ..................................................................... ................................................... 15 4.2限制排污总量确定...................................................................... . (15)4.2.1有入河排污资料 ..................................................................... . (15)4.2.2无污染物入河量 ..................................................................... . (16)4.2.3 其他情况 ..................................................................... .......................................... 16 4.3限制排污总量分解方案...................................................................... .. (17)4.3.1按照空间分解控制方案 ..................................................................... . (17)4.3.2按照时间节点分阶段控制方案 ..................................................................... . (17)5 实施意见...................................................................... . (17)5.1 组织分工...................................................................... .................................................... 18 5.2 进度安排...................................................................... . (18)1 总则1.1 目的与意义中共中央2011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河流纳污能力计算河流是地球上丰富的水资源之一,它不仅为生物提供了生活所需的水源,还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研究河流的污染水平,我们需要计算河流的纳污能力。
河流的纳污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河流可以容纳并稀释的污染物的数量。
纳污能力取决于河流的特性、水量、污染物种类等因素。
下面我们将介绍两种常用的计算方法:影响系数法和水质模型法。
影响系数法是一种常用的估算河流纳污能力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考虑一些参数来计算河流的纳污能力。
这些参数包括流速、流量、水深、溶解氧含量、有机物含量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河流的污染物限制浓度。
然后,我们可以将河流的纳污能力计算为:纳污能力=污染物限制浓度×流量水质模型法是一种更复杂但更准确的计算河流纳污能力的方法。
它建立了一个描述河流水质变化的模型。
该模型基于污染物质量守恒定律,并考虑了河流的运动、扩散、降解等因素。
水质模型可以根据输入的初始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模拟河流污染物的传输和转化过程。
通过模拟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浓度分布。
然后,我们可以计算河流的纳污能力为:纳污能力=河流长度×污染物浓度×断面积其中,河流长度是指污染物在河流中的传输路径长度,污染物浓度是河流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断面积是河流横截面的面积。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河流的纳污能力并非无限大。
当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河流的纳污能力时,就会导致河流的污染水平上升。
这会对河流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在进行工业和城市建设时,我们需要合理规划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以保护河流的生态系统。
总结起来,河流的纳污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用于估算河流可以容纳并稀释的污染物的数量。
通过影响系数法和水质模型法等方法,我们可以计算河流的纳污能力。
然而,为了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合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以保持河流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前言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5)1.4 报告结构安排 (6)二、河流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 (7)2.1 河流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8)2.2 河流流域社会经济状况 (9)2.3 河流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 (11)2.4 河流流域水环境问题及成因分析 (12)三、河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方案设计 (14)3.1 工程目标与任务 (15)3.2 治理思路与原则 (16)3.3 治理措施体系 (17)3.4 工程实施计划与进度安排 (18)四、河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技术路线 (19)4.1 水污染源控制技术路线 (20)4.2 水环境治理技术路线 (22)4.3 水生态修复技术路线 (23)4.4 工程效益评估方法 (24)五、河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经济评价 (25)5.1 工程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6)5.2 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分析 (28)5.3 工程经济效益预测与评估 (29)5.4 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防范措施 (30)六、河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社会影响评价 (32)6.1 工程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分析 (34)6.2 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35)6.3 工程对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37)6.4 社会风险与调适措施 (38)七、结论与建议 (39)7.1 结论总结 (40)7.2 建议与展望 (41)一、前言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域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水质下降、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屡见不鲜。
这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开展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河流域水环境的全面分析,探讨实施综合治理工程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经济效益。
河南省重要河湖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河南省重要河湖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实施细则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二?一二年二月目录1 总则 ..................................................................... .........................................................................31.1 目的与意义 ..................................................................... ................................................... 3 1.2 编制依据...................................................................... ...................................................... 3 1.3 工作范围...................................................................... ...................................................... 4 1.4 规划目标...................................................................... (4)1.4.1 水平年 ..................................................................... (4)1.4.2 目标 ..................................................................... .................................................... 4 1.5 工作任务及技术路线 ..................................................................... .. (5)1.5.1 工作任务 ..................................................................... .. (5)1.5.2 技术路线 ..................................................................... .. (5)2 现状评价...................................................................... .. (6)2.1 水功能区水质评价 ..................................................................... (7)2.1.1 工作内容 ..................................................................... .. (7)2.1.2 水功能区水质评价 ..................................................................... . (7)2.1.3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解 ..................................................................... . (7)2.2 水功能区纳污量确定...................................................................... . (8)2.2.1 工作内容 ..................................................................... .. (8)2.2.2 入河排污量调查 ..................................................................... .. (8)3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复核...................................................................... ......................................... 9 3.1基本要求...................................................................... . (9)3.1.1计算要求 ..................................................................... (9)3.1.2工作要求 ..................................................................... ............................................. 9 3.2河流纳污能力计算...................................................................... (9)3.2.1计算模型 ..................................................................... (9)3.2.2计算参数 ..................................................................... . (10)3.2.3纳污能力计算 ..................................................................... ................................... 12 3.3湖库纳污能力计算...................................................................... . (13)3.3.1计算模型及参数 ..................................................................... . (13)3.3.2纳污能力计算 ..................................................................... .. (14)4 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分解技术方案 ..................................................................... .. (14)4.1基本要求...................................................................... .. (15)4.1.1定义 ..................................................................... ................................................... 15 4.2限制排污总量确定...................................................................... . (15)4.2.1有入河排污资料 ..................................................................... . (15)4.2.2无污染物入河量 ..................................................................... . (16)4.2.3 其他情况 ..................................................................... .......................................... 16 4.3限制排污总量分解方案...................................................................... .. (17)4.3.1按照空间分解控制方案 ..................................................................... . (17)4.3.2按照时间节点分阶段控制方案 ..................................................................... . (17)5 实施意见...................................................................... . (17)5.1 组织分工...................................................................... .................................................... 18 5.2 进度安排...................................................................... . (18)1 总则1.1 目的与意义中共中央2011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关于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理论的总结与思考关于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理论的总结与思考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水污染的治理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理论作为评估水环境质量和制定水资源管理规划的重要工具之一,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本文将对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理论进行总结与思考。
首先,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理论的基础是水环境的自净能力。
自净能力是指水体通过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将污染物转化、降解或去除的能力。
这种自然的自净过程包括曝气、沉淀、生物降解等。
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体本身的特性、环境因素、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等密切相关。
因此,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理论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次,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理论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系统。
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水质状况、水体调查数据和环境规划要求等因素。
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水质指数、生态指标和设定目标值等。
水质指数是通过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综合评估水质状况的指标。
而生态指标则是通过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来评估水质。
设定目标值则是制定水质保护目标的依据。
此外,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理论还需要考虑到水域内不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不同污染物具有不同的迁移转化机制和特性,如生物降解、吸附、沉降等。
为了准确评估水质状况和纳污能力,需要对不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模型和算法。
在实际应用中,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理论主要用于制定水污染治理措施和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
根据计算结果,决策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合理调整生产排放、加强环境监管和优化水资源利用。
通过科学计算水域纳污能力,可以规划和保护水生态系统,保证水体的可持续利用。
然而,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理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水质监测数据的获取存在难度,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和水域条件复杂的情况下。
其次,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涉及到多学科的综合运用,需要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推进我国水生态空间管控工作思路朱党生;张建永;王晓红;杨晴【摘要】通过对我国水生态空间管控的主要问题分析,提出了推进水生态空间管控工作总体要求、管控原则和工作思路;针对当前我国水生态空间管控的薄弱环节,阐述了水生态空间规划制定、水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河湖生态水量保障、水功能区入河排污管控以及水生态空间管控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思路.【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7(000)016【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水生态空间;管控;水生态保护红线;工作思路【作者】朱党生;张建永;王晓红;杨晴【作者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4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指标体系,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
环保部印发了《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的指导意见(试行)》,就规划环评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提出明确要求。
国土资源部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要求对生态空间依法实行区域准入和用途转用许可制度。
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印发了《水流产权确权试点方案》,要求确定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范围,开展水流产权确权试点,加强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监管;印发了《退田还湖试点方案》,通过采取恢复水域空间、开展综合整治、改善水力联系等措施,推进退田还湖试点;印发了《水利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严格落实生态保护要求的通知》,要求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水利工作全过程,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
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
河流纳污能力管理手段的思考
尚静石
【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污染已成为危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原因,并进而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研究河流纳污能力管理方法,采用市场和非市场手段有效防治水污染,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尚静石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45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
【相关文献】
1.河流纳污能力使用权管理研究 [J], 尚静石;李艳
2.对河流纳污能力使用权制度建设的思考 [J], 司毅铭
3.河流纳污能力使用权管理的政策工具研究 [J], 史仁朋;孙佩;张卫华
4.河流纳污能力分析及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措施研究 [J], 党进奎
5.满足水功能区管理目标的中小河流纳污能力计算方法及参数取值研究 [J], 李䶮;杨寅群;王艳;刘路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干达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管理对策李元红;李晶;邓建伟;李斌;孟彤彤【摘要】针对乌干达缺乏应对水资源危机的能力、严重制约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通过对乌干达水资源现状、危机成因以及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剖析,并借鉴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乌干达未来实现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策略,旨在为乌干达水资源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5(000)013【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乌干达;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作者】李元红;李晶;邓建伟;李斌;孟彤彤【作者单位】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730000,兰州;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730000,兰州;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730000,兰州;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730000,兰州;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730000,兰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联合国报告曾指出,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47%的人口居住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地区。
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就乌干达而言,其水资源丰富,年均降雨量达1 200 mm,尼罗河年来水量超过250亿m3,并且拥有维多利亚湖、艾伯特湖、爱德华湖和基奥加湖等湖泊,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等极端天气加剧,加上人口急剧膨胀,引发了更为严重的淡水缺乏、农业减产和粮食危机,产生了维多利亚湖水位下降,水利、电力生产受到影响以及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饥荒等问题。
水资源安全是困扰非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与大部分非洲国家一样,乌干达缺乏应对前述水资源危机的能力。
通过对乌干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现状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并借鉴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经验,探索实现乌干达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经验,进而为乌方水资源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对乌干达未来10~20年内的供水、灌溉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乌干达水资源概况根据《乌干达国家水资源评价报告》(2012年),乌干达全国分为维多利亚湖流域、基奥加湖流域、基奥加尼罗河流域、乔治湖和爱德华湖流域、艾伯特湖流域、Aswa流域、艾伯特尼罗河流域、Kidepo流域等8个子流域,其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55.9亿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