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_刘备_孙权的用人之道
- 格式:pdf
- 大小:208.83 KB
- 文档页数:2
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任用人才到底应该看重道德还是看重才能,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
有道德没能力的人,办不出什么业绩;有能力没道德的人会影响社会风气,有可能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小编以为,在平世当中看重道德,在乱世当中就应该看重才能,这一点在三国时期的乱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刘备、曹操、孙权的才能大于道德的用人态度。
曹操:唯才是举、容忍小过曹操的一个比较著名的举措,就是唯才是举。
曹操发布过一篇《举贤勿拘品行令》,其中明确表示,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哪怕他有不仁不孝这样巨大的人格缺陷,也要把他们举荐上来,为自己所用。
可以说曹操是深知特殊时期,特殊情况的道理。
在东汉末年这样的分裂的乱世当中,如果想要打败别人,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必须要用到才能,道德不但无济于事,有的时候反而会成为曹操的掣肘。
要知道曹操行的是篡位之事,滥杀官僚的事情不在少数,为筹集军费还有过大规模盗墓的行为。
如果是一个道德水准很高的人,肯定要阻止曹操做这些事情的。
《举贤勿拘品行令》:“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也是贯彻了这种用人态度。
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丁斐。
丁斐是曹操的老乡,可能与长期与曹家联姻的丁家有关。
丁斐很有能力,在“潼关之战”的时候还救了曹操一次。
不过这个人很贪财,经常触犯法律。
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做毛玠,做丞相东曹掾,是负责人事迁除的官员。
毛玠很有道德标准,看不得丁斐犯经济错误,频频检举他。
曹操则认为,丁斐有如自己偷吃,又善于捕鼠的忠犬,他的才能带来的收益要高于他贪污的亏空,所以曹操一直对丁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魏略》:“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太祖笑,顾谓左右曰:'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
’”刘备:人尽其用、网开一面刘备身为一个军阀,虽然不能达到纯粹的君子的范畴,但道德标准比曹操是要高上不少。
职业经理人成长的历程三国用人之道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谋略及学识都远在曹孙之下,但在知人善任、尊重人才方面则远超曹孙。
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选人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在某些方面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
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
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
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
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继被出卖追杀和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所以就设丞相之岗,并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
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设岗,适才所用的体现。
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
请得孔明出山后,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孔明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刘备还能取人之长,优势互补。
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
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刘备忠厚侠义,能善始善终。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或“兔死狗烹”的结局。
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留人感情留人:刘备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
“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
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感动?事业留人:拜孔明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集大权于一身,给了他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案来源:(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20秋《大学语文(专)》作业考核试题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第1题,1. 下面哪一句不是陶渊明的诗?()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正确答案:第2题,2. 在《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本纪"这种体例是()A、记述王侯各国的兴衰始末B、记述古今著名人物的事迹C、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D、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变迁正确答案:第3题,3. 《三国演义》第14回,身边"文有谋臣,武有猛将,翼卫左右,共图进取"的人物是()。
A、孙权B、刘备C、曹操D、孙坚正确答案:第4题,4. 《诗经》中的爱情诗大都出自( )。
A、国风B、大雅C、小雅D、颂正确答案:答案来源:(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中。
A、《淮南子》B、《楚辞》C、《山海经》D、《庄子》正确答案:第6题,1. 《诗经》中的燕飨诗所描述的燕飨并不都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要发挥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T、对F、错更多答案下载:(第7题,2. 《九歌》、《天问》都是屈原的作品。
()T、对F、错更多答案下载:(第8题,3. 诗句"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出自高适《少年行》。
()T、对F、错正确答案:F第9题,4. 《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伏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
()T、对F、错更多答案下载:(答案来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T、对F、错更多答案下载:(第11题,1. 简述《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的用人之道正确答案:答案来源:(你怎样理解《红楼梦》在结构方面的深化框架中的现实世界?正确答案:第13题,3. 简述《诗经》艺术成就正确答案:第14题,4. 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正确答案:答案来源:(正确答案:第16题,正确答案:案来源:(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20秋《工商企业管理(专)》作业考核试题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第1题,1. 下列有关企业含义正确的表述是( )A、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责任最大化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B、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C、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组织D、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民间组织正确答案:第2题,2. 经营与管理的关系的叙述那项是正确的 ( )A、经营是劳动社会化的产物,而管理是商品经济的产物B、经营适合于一切组织,而管理只适合于企业C、管理是在实施过程中提高作业效率,而经营则通过预测、决策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D、管理主要是企业最高层领导的职能,经营则主要是中下层领导的职能正确答案:第3题,3. 对于某一创业机会而言,下列那项不属于其特点 ( )A、可利用性B、永恒性C、适时性D、效益性正确答案:第4题,4. 关于管理的绩效的说法大一项不恰当 ( )A、管理活动所取得的结果B、两个衡量标准,即效率和效果C、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D、高效果与高效率是同时存的正确答案:答案来源:(下列那项不是创业者的有效来源:( )A、技术人员B、管理人员C、无业人员D、现任政府官员正确答案:第6题,6. 经济组织若要成为法人企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法律特征 ( )A、依法成立B、按经济规律经营C、拥有独立支配的财产D、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承担法律责任E、企业员工必须有明确的岗位责任正确答案:,C,D第7题,7.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包括 ( )A、以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内容B、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C、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D、以完成计划指标为目的E、以涉外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正确答案:,B,C第8题,8.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从事生产、交换、分配等经齐活动的基本组织,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独立核算单位。
大学语文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中。
A.《淮南子》B.《楚辞》C.《山海经》D.《庄子》2. 盘古开天的神话属于()。
A.始祖神话B. 创世神话C. 英雄神话D.战争神话3.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屈原D.陆游4. 家喻户晓的励志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出自屈原的()。
A.《离骚》B.《九歌》C.《天问》D.《招魂》5.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自李白的()A.《蜀道难》B.《将进酒》C.《梁甫吟》D.《峨眉山月歌》6. 下面诗歌属于李白绝句的是()A.《蜀道难》B.《静夜思》C.《梦游天姥吟留别》D.《丁都护歌》7. 苏东坡个性丰富,以下哪种不属其特性?()A.乐观豁达B.豪放洒脱C.仁爱宽厚D.处事圆滑8. ()的《文心雕龙》中称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A.屈原B.刘勰C.苏轼D.陆游9. 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的由来与诗人()有关。
A.李白B.杜甫C.屈原D.陆游10.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
A.《短歌行》B.《九歌》C.《天问》D.《陌上桑》11. 《三国演义》第14回,身边“文有谋臣,武有猛将,翼卫左右,共图进取”的人物是()。
A.孙权B.刘备C.曹操D.孙坚12. 《诗经》风、雅、颂的划分是根据()的不同。
A.地域B.思想内容C.音乐D.功用13. 《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诗经》编订所持的说法是( )A.采诗说 B.作诗说 C.删诗说 D.献诗说14. 6. 王维是盛唐()的代表作家。
A.山水诗B.田园诗C.山水田园诗D.边塞诗15. 曹操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
A.《蒿里行》B.《九歌》C.《天问》D.《陌上桑》16. 在《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本纪”这种体例是()A.记述王侯各国的兴衰始末B.记述古今著名人物的事迹C.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D.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变迁17. 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诗”是( )A.齐、鲁、韩、马B.齐、鲁、韩、王C.齐、鲁、韩、毛D.齐、鲁、韩、郑18. 下列《诗经》作品属于史诗的是( )A.《伐檀》B. 《采薇》C. 《生民》D.《七月》19. 建安文学的领袖是( )。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摘要:曹操建立的魏国在三国中最强盛的原因也在于他成功的用人方法。
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虽都善于管理人事,但总体来讲曹操的用人术应该在他们两者之上。
他不仅讲义气、讲情谊,还会注重奖赏、保证官位稳定,给予相应的物质补偿,当时他就已经采用了现代管理技术。
关键词:曹操;人才;领导;领导力;三国志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时候叫阿瞒,沛国郡人,原姓夏侯。
其父曹嵩自小是大宦官曹腾的义子,后把姓改成曹氏。
有人给曹操看相,预测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也”。
此话果然应验,在没落的汉朝乱世时期,曹操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代奸雄而举世闻名。
三国争天下,乱世之时,他带领着无数人才纵横大陆,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唯才是举的用人术曹操建立的魏国在三国中最强盛的原因也在于他成功的用人方法。
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虽都善于管理人事,但总体来讲曹操的用人术应该在他们两者之上。
他不仅讲义气、讲情谊,还会注重奖赏、保证官位稳定,给予相应的物质补偿,当时他就已经采用了现代管理技术。
人才纷纷云集到曹操低下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他一直都在积极主动地争取人才。
曹操在55岁的时候,为了吸引人才颁布了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能力比道德更重要的曹操的人才观。
实际上,曹操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中原而引起的官渡之大战。
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强强对决的半决赛。
当时袁绍的参谋许攸向曹操投降,他的这一举动就成了决定成败去向的分岔口。
不管许攸拿出多好的计策袁绍都不听,于是许攸就拿着机密文书找到了曹操。
曹操用人之道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摘要:人才是一切财富中之最高财富,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
知人善任,择人任势,是将帅重要的组织指挥艺术。
《武经总要》曰:“夫大将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艺能之精粗,所使人各当其分,此军之善政也。
”纵观《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有慧眼识才,人尽其能,能尽所用;也有用人之弊,德才兼备者被拒之门外,无用武之地,抱憾终身,而少数德劣才疏者却大权独揽,为所欲为,给国家社稷造成及其严重的危害。
善用人者,雄霸一方;不善用人者,大浪淘沙。
关键词:求贤若渴,举贤任能;用人疑心,外宽而内忌;用人善道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93-03一、刘备用人之道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历经坎坷,多受磨难,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三国鼎立中雄霸一方的风云人物。
他主要凭借自己为人称颂的德行和知人善任成就帝业。
刘备用人之道,可概括为如下两点:第一,为人忠义,且讲究政治策略。
刘备用人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正是曹操、孙权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此旗号易得人心,便于招揽人才。
纵观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无不打上了正统的反曹政治烙印:名将赵云,一身是胆,宣称曹操是汉贼;军师诸葛亮大骂“曹操为汉贼也”,并表示“决不北向,委身曹氏”。
刘备用人讲究忠义,也以忠义思想教育部众,深得民心。
公元207年,刘备兵败长坂坡,当时他拥有百姓十多万人,辎重数千辆,后有曹操追兵,军情十分危急。
这时手下们建议刘备先逃往江陵,刘备断然拒绝:“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甘愿与士众同命运、共患难。
所以荆州大批有识之士投奔刘备,使其转弱为强,转危为安。
刘备靠忠义赢得民心,招揽四方人才,故而君臣政治目标一致、思想统一、齐心协力、百折不挠。
第二,思贤若渴、平易近人。
在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现实中,刘备深切认识到要得天下,无智能之士万万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