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姓对帝王的称谓有哪些
- 格式:docx
- 大小:22.28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人称呼汇总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尊长者自称:在上。
7. 晚辈自称:在下。
8.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敬称1. 丈: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 先: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 圣: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吴道子为“画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4.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5.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6.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7.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特殊称谓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黎庶、黎氓、黎首、黔首、白身。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总角之交: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古代帝王的自称与别称
阅读天地
0505 1748
古代帝王的自称与别称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为“孤”、“寡人”、“不谷”。
“孤”的意思是说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少德之人;“不谷”即不善之意,因为“谷”可以养人,为善物。
当然,这些都是君主们的谦称,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起初是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的代词,相当于现在的“我”。
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朕”遂成了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称帝王为“天子”,是说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万岁”一词原本是人们于喜庆之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称万岁”。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了帝王专用的代词。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
后来,“陛下”遂成了群臣对国君的尊称。
至今人们仍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为“陛下”,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我国古代百姓对帝王的称谓有哪些在我国古代,诸侯臣子、平民百姓对帝王君主的称谓有很多种。
今天笔者特地与各位看官一起盘点一下,并按使用频次多少为序描述一番。
皇上皇上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
是臣下对皇帝的称呼。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诗作《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中写道:“皇上篡隆,经教弘道”。
陛下陛下也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尤其是官员都会这样面对面称皇帝。
“陛”字本是宫殿台阶之意。
《国策·燕策》中写道:“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周秦以后,臣子在朝见国君时,常以陛下作为对君王的尊称。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蔡邕在《独断》卷中解释道:汉代天子的正号是“皇帝”,自称“朕”,臣民呼之为“陛下”。
万岁万岁也是一种常用的`称呼之一。
因为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称呼万岁。
“万岁”一词,原为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是人们在喜庆时所使用的一种欢呼用语。
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名皆呼万岁”。
将国君称为“万岁”,大约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
秦汉以后,臣下觐见国君,都要呼“万岁”。
后来,“万岁”一词逐渐演变为对国君的专用称谓。
天子殷周时期,君主只是称“王”。
春秋时期,随着吴楚诸侯国君的相继称王,诸侯便尊称周王为天子,以示区别于其他诸侯王。
从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种代称。
所谓“天子”,意即“上天之子”、“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
《礼记·曲礼下》写道:“君天下曰太子。
”《尚书·洪范》中写道:“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白虎通·爵》中写道:“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天子用来最高统治者,不光古代可以用,现代也可以的。
圣、圣上、圣人圣、圣上、圣人,也是一种对帝王很普遍的称呼。
不过除了称呼帝王之外,还可以称呼一些有优秀品德的人,如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
《礼记·大传》中写道:“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官、官家官、官家也是对皇帝的敬称。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写道:“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上主上主,指贤明的君主。
中国古代皇帝专用词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是国家的最高领袖,拥有极大的权力和特权。
为了维护皇帝的威严和统治,古代朝廷设置了一系列的机构和措施,包括语言和使用特定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皇帝专用的词语:
1. 皇帝的称呼:中国古代的皇帝一般被称为“皇上”、“陛下”、“圣上”等。
2. 皇后的称呼:皇后一般被称为“皇后”、“娘娘”、“主子”等。
3. 太子的称呼:太子一般被称为“太子”、“殿下”、“东宫”等。
4. 皇帝的命令:皇帝的命令一般被称为“圣旨”、“诏书”等。
5. 皇帝的物品:皇帝的物品一般被称为“玉玺”、“龙袍”等。
6. 皇帝的统治方式:皇帝的统治方式一般被称为“专制”、“独裁”等。
这些词语都是在中国古代皇帝统治下所使用的特定词语,用于表达皇帝的威严和统治,同时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的作用。
皇帝的别称16个(一)皇帝的别称16个分别有:皇王、皇辟、主上、主公、主君、君主、人主、君人、大王、大君、大庭、今上、万岁、寡君、国主、少主等。
不同的朝代或是不同层级的人对皇帝的称呼都会有所不同。
(二)皇帝的别称出处: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
出自《诗经·大雅》:“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蒸哉。
”2、皇辟:帝王的别称。
出自《隋书》:“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
”3、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
出自《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4、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
出自《三国志》:“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5、主君:皇帝的别称。
出自《墨子》:“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6、君主:天子。
出自《尚书》:“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7、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王。
出自《商君书》:“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8、君人:指皇帝。
出自《商君书》:“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9、大王:对帝王的尊称。
出自《旧唐书》:“或曰‘先启大王’。
”10、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
出自《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证,辅弼大君。
”11、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
出自《庄子》:“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12、今上:对当今帝王的称呼。
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13、万岁: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秦汉时期后演变成皇帝的尊称。
14、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
出自《左传》:“君惠憿福于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15、国主:意思为国君、国王。
出自《答苏武书》节选:“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16、少主:多指年轻的皇帝。
出自《大唐新语》卷十一:“高宗大渐,顾命裴炎辅少主。
”。
传统文化常识之“古代君主称谓”一、“他称”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
是从原始部落体发展而来的。
夏、商、周代,君主的正号是王。
周朝时天子一称出现,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秦至清代,君主则称皇帝。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
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
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
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
二、“自称”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
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
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
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
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朕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三、“有关称”君主即位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为制、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
皇帝的文告称皇榜。
清代皇帝的批示称朱批、朱谕、上谕。
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
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
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
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
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
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传统文化常识之“古代君主称谓”一、“他称”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
是从原始部落体发展而来的。
夏、商、周代,君主的正号是王。
周朝时天子一称出现,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秦至清代,君主则称皇帝。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
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古代帝王的别称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
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
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
见于《诗经。
大雅。
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
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
《隋书。
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
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
《商君书。
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
《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
《墨子。
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8、君:君主、天子。
《尚书。
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
《国语。
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
《商君书。
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
《商君书。
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
《诗经。
邺风。
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
《汉书。
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
”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
《礼记。
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
”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
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
皇帝别称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袭这种称呼。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称皇帝为“圣人”,在皇宫里面称皇帝为“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宅家”。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曾以庙、祖称皇帝,如称宋神宗为“神祖”,称宋仁宗为“仁庙”。
还有称“官家”、“官里”的,是取“五帝宫天下,三王家天下”的意思。
此外,皇帝的别称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朝)、郎主(辽、金)等,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
平时读书,留心搜集了一些资料。
下面列出部分,供大家参考。
在我国古代皇帝其自称有寡人、君、朕等,由于某种历史原因或处于特殊场合不便直呼皇帝,人们往往以别称代之,在我们阅读史籍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东汉时有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
皇帝乃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
到了晋代仍然沿袭这种称呼,“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这里的“国家”即指晋成帝司马衍也。
晋时也称皇帝为“天家”,这是因为皇帝自命为“天子”,故称帝王为“天家”,引申而为皇帝之别称,东汉蔡邕《独断》载:“亲近侍从称(.皇帝)曰大家,百官小吏称曰天家。
天子无外,以天下为家,故称天家”就当时还有称皇帝为“官家”之说。
人们在戏曲、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况。
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
“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
当至高无上的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倍显威严,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
表达皇室的词语帝王是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一些专用的名号与称谓,别人不得冒充。
商:王周王:天子秦王:始皇帝皇帝自称:朕、寡人、孤、予一人等。
臣下对皇帝的称呼:陛下,上,今上,皇上,人主,万岁,万岁爷,县官,大家,天家,官家等。
对于刚刚故世的还未有谥号的皇帝,通常称为“大行”等。
后宫称谓1、后、帝王的正妻。
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
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
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
《礼记。
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
”2、皇后:皇帝正妻的称呼,始于秦朝。
历代相袭。
3、王后:国王的正妻。
4、皇孋:皇后的别称。
《后汉书。
皇后纪赞》:“祁祁皇孋,言观贞淑。
”5、元妃、元嫡: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
《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6、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
《明史。
后妃传二》:“穆宗即位,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庙。
”7、女主:女子为君者,多指临朝执政的太后。
《史记。
吕太后本纪》:“太后女主,欲王吕氏。
”8、君妇:君主正妻的称呼。
9、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10、慈壶、慈闱:对帝王母亲或皇后的敬称。
宋范成大《丙午东宫寿》诗:“晨昏两慈壶,诗礼一贤王。
”11、中宫:皇后的住处,代称皇后。
12、国阴:后妃的别称。
古代称男为阳,女为阴,所以帝王的后妃称国阴。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妇之下。
《礼记。
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对皇后的敬称。
《汉书。
元后传赞》:“及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
”15、娘娘:皇后或宫妃的称呼。
16、坤极:皇后的别称。
《后汉书。
梁皇后纪》:“梁小贵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极。
”17、妃:对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称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后,在诸妾中地位较高。
古代百姓对帝王的称谓有哪些?
皇上
皇上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
是臣下对皇帝的称呼。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诗作《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中写道:“皇上篡隆,经教弘道”。
陛下
陛下也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尤其是官员都会这样面对面称皇帝。
“陛”字本是宫殿台阶之意。
《国策·燕策》中写道:“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周秦以后,臣子在朝见国君时,常以陛下作为对君王的尊称。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蔡邕在《独断》卷中解释道:汉代天子的正号是“皇帝”,自称“朕”,臣民呼之为“陛下”。
万岁、万岁爷
万岁也是一种常用的称呼之一。
因为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称呼万岁。
“万岁”一词,原为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是人们在喜庆时所使用的一种欢呼用语。
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名皆呼万岁”。
将国君称为“万岁”,大约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
秦汉以后,臣下觐见国君,都要呼“万岁”。
后来,“万岁”一词逐渐演变为对国君的专用称谓。
天子
殷周时期,君主只是称“王”。
春秋时期,随着吴楚诸侯国君的相继称王,诸侯便尊称周王为天子,以示区别于其他诸侯王。
从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种代称。
所谓“天子”,意即“上天之子”、“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
《礼记·曲礼下》写道:“君天下曰太子。
”《尚书·洪范》中写道:“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白虎通·爵》中写道:“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天子用来最高统治者,不光古代可以用,现代也可以的。
圣、圣上、圣人
圣、圣上、圣人,也是一种对帝王很普遍的称呼。
不过除了称呼帝王之外,还可以称呼一些有优秀品德的人,如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
《礼记·大传》中写道:“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
官、官家
官、官家也是对皇帝的敬称。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写道:“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
上主
上主,指贤明的君主。
这个称呼比较少见。
由于皇帝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
君主、君王、君人
古代对帝王也称“君主”、“君王”或“君人”,简称作“君”。
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
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
《汉书·丙吉传》写道:“君为元首”。
《说文》解释君字:“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除了上述列举的称谓之外,还有一些朝代专有的对皇帝的称谓。
如:西汉时称皇帝为县官,东汉时称国家。
还有至尊、天王、天辟、人主等尊敬的称呼。
当然,也有对皇帝的蔑称,如:天囚。
东汉今文经学家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诂》中写道:“以无为有。
”唐朝学者徐彦疏解云:“《公羊》经传本以周王为天囚之义。
而公羊说及庄、颜之徒以周王为天囚,故曰以无为有也。
”当然,对那些残暴无道的国君,臣民在私下也有一些称谓,如“独夫”、“民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