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晚清民族危机的加深 1894-1911年
- 格式:ppt
- 大小:799.00 KB
- 文档页数:39
人教版高一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知识点梳理人教版高一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知识点梳理【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知识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1)物质基础: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团体的建立和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
(4)群众基础:收回利权运动的不断高涨。
2.革命时机的成熟——清朝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1)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2)“预备立宪”骗局的暴露,导致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也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经过(1)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士兵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经一夜激战,占领武昌。
(2)1911年10月12日,革命党人占领武汉三镇,起义成功。
2.结果:成立了黎元洪任都督的湖北军政府,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影响: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但由于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起义成功的原因(1)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成为革命党的骨干。
(2)武汉是帝国主义侵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势力的压榨使人民群众的反抗思潮高涨,成为武昌起义的群众基础。
(3)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比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在新军中做了大量工作。
(4)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重点解析】如何认识立宪派、维新派和保皇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实质上看,立宪派与维新派、保皇派是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依次形成三个不同的分称:戊戌变法时期称维新派,戊戌变法后称保皇派,1905年后为立宪派。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 - 1860年)1. 鸦片战争(1840 - 1842年)- 原因。
-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 1842年签订,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 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 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 1860年)- 原因。
-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列强罪行。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 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
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1861 - 1901年)1. 洋务运动(19世纪60 - 90年代)- 背景。
- 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
- 目的。
-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 代表人物。
- 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 内容。
-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兴办新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建立新式海陆军(组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 评价。
- 进步性: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9课知识点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9课知识点把握八年级历史的每一个重点知识,会让我们在八年级历史考试中取得好的。
以下是店铺给你推荐的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9课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八年级历史第7课知识点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4.主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八年级历史第8课知识点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2.时间:1911年(旧历辛亥年)3.代表人物:孙中山等4.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主)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6.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八年级历史第9课知识点1.开始时间:1915年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