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版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 格式:doc
- 大小:413.00 KB
- 文档页数:12
华法林天天用,这7个知识点必须掌握!华法林作为经典抗凝药,临床应用广泛。
但是近些年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广泛应用,华法林因其治疗窗窄、需频繁监测、大出血发生率较高等特点越来越被边缘化。
临床究竟该如何正确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1华法林作用机制及药代动力学华法林的作用机制比较明确,通过抑制维生素K 的转化从而阻断凝血因子II、VII、IX、X 的γ 羧基化,致使这几个凝血因子无法产生活性,达到抗凝目的。
图 1. 华法林的作用机制及代谢酶华法林 S 异构体抑制维生素 K 氧化还原酶,华法林 S 异构体主要通过 CYP2C9 代谢图片来源: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3 年)华法林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较高,一般> 90%,吸收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S 型半衰期为 18~35 小时,R 型半衰期为 20~70 小时。
产生作用的华法林主要是其 S 型异构体(是 R 型异构体作用的 5 倍),而该异构体的代谢主要是通过 CYP2C9 进行,因为 CYP2C9 基因的多态性,华法林在人群中的使用剂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更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
2华法林用法用量及剂量调整华法林能否被新型口服药替代?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来说,华法林在瓣膜性房颤和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中还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的。
华法林的用法用量核心就是一句话,根据目标 INR 调整剂量。
INR 的目标值:笼统来说,对于大多数人群,建议INR 控制在2.0~3.0 之间,也有研究报导西南地区的人群由于出血的问题,建议控制在 1.8~2.5。
初始剂量:由于国内和国外人群基因型的差别较大,国外初始剂量一般为 10 mg,而国内初始剂量一般为 2.5 mg 或 3 mg;也可根据基因型的检测结果、年龄、体重等因素,计算出能快速达标的初始剂量。
维持剂量:维持剂量一般根据INR 的变化来进行调整。
3INR 的监测频率国内的做法一般是初始给药后 2~3 天监测一次(门诊患者可适当延长至数天或 7 天监测一次),稳定后 7 天监测一次,连续复查都达标的话可改为1 个月监测一次,最长不超过3 个月监测一次。
抗凝(栓)门诊标准操作规程专家共识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9(034)010【总页数】7页(P944-950)【关键词】抗凝(栓)门诊; 标准操作规程; 共识【作者】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抗凝管理是对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系统、规范、全面的干预。
为进行专业化抗凝管理,美国在二十世纪70 年代开设了医药联合或药师单独的抗凝(栓)门诊,这一模式得到广泛推广,甚至社区医院也开展了抗凝(栓)门诊服务[1]。
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开设了抗凝(栓)门诊[2],也有不同形式的门诊形式和接诊方式[3],如单独药师门诊、医师药师联合门诊[4]及药师联合门诊。
接诊方式以诊室接诊为主[4],亦有电话接诊和互联网接诊的方式[5],但尚未建立规范化的操作规程。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抗凝(栓)门诊标准操作规程专家共识写作组前期通过调研,明确了共识制定的主体、要解决的问题及使用对象等,后期经会议讨论和外部专家征求意见等过程后定稿,目的是满足更多新开设抗凝(栓)门诊设置的需求,并规范已有抗凝(栓)门诊的医疗行为。
1 抗凝(栓)门诊的意义传统普通门诊管理的抗凝治疗往往存在抗凝治疗率低、达标率低及患者依从性差等情况,从而导致患者发生出血和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6]。
为了规范抗凝治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建立专门的抗凝(栓)门诊需求凸显。
抗凝(栓)门诊是一个由医师、药师和护士组成的多学科小组,建立之初可以由医师管理,成熟的抗凝(栓)门诊通常由具备药物治疗学和药代动力学等专业知识的药师直接指导抗凝治疗,对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实施全程化用药管理,尤其是高龄、肝肾功能不全、肥胖及低体重等特殊人群需要更加特殊的管理。
需要进行抗凝管理的疾病类型主要包括瓣膜病、心房颤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及其他需要口服抗凝治疗的临床情况(如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7-8]。
2013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于近日发布在xx年52卷第1期《中华内科杂志》上。
详细内容见下: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长期抗凝治疗一直是临床中的重要问题。
尽管新型抗凝药物研发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已经或即将上市,但是华法林作为最古老的口服抗凝药物仍然是需要长期抗凝治疗患者的最常用药物,包括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和心腔内血栓形成等。
[1]华法林在上述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目前全球有数百万患者在使用华法林。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研究荟萃分析显示[2],华法林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26%。
但是,华法林在中国的使用率非常低,在房颤患者中不超过10%。
[3]导致华法林在临床中治疗率较低的原因包括:治疗窗窄.剂量变异性大.与其他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需要实验室监测等。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临床医生往往高估了华法林的出血危险,而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特殊的药理特性使得华法林的使用具有很多特殊性。
国内临床医生对于如何应用华法林存在很多顾虑和误区,例如,如何选择适应证.平衡获益和风险.剂量的选择与调整.INR异常升高的处理.如何处理与抗血小板联合使用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等实际问题。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组织制订了华法林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以推广和规范华法林的使用,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1.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机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需经过γ-羧化后才能具有生物活性,而这一过程需要维生素K参与。
华法林是一种双香豆素衍生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及其2,3-环氧化物(维生素K环氧化物)的相互转化而发挥抗凝作用(图1)。
[1]羧基化能够促进凝血因子结合到磷脂表面,进而加速血液凝固。
编者按:本共识版权归中华内科杂志所有。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根据2004年所发表的数据,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1,2]。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
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3-6]。
预防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于发生卒中风险增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得到抗凝治疗[1, 2]。
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进而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多种口服抗凝药物已经或即将应用于临床,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
为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降低缺血性卒中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心律失常联盟(中国)组织国内专家制定了此专家共识。
一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与抗凝治疗原则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但与此同时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因此,在确定患者是否适于进行抗凝治疗前应评估其获益风险比,只有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获益明显超过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时方可启动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与其基线特征密切相关,根据基线特征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是制定正确的抗凝治疗策略的基础[7]。
目前CHADS2评分系统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其计分方法如表1所示[8]。
随着CHADS2评分的增高,房颤患者未来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逐渐增高。
若无禁忌证,所有CHADS2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均应进行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
2013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一、背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抗血小板治疗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和最新的指南组织专家撰写本共识,以推进我国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
二、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以下几种:1. 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或乙酰水杨酸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血栓素抑制剂,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药物。
2. 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ADP存在于血小板内的高密度颗粒中,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有关。
3.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拈抗剂: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提供最强的抗血小板作用。
4. 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lease-Activated Receptors,PAR)拮抗剂。
三、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推荐:(1)如无用药禁忌证,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都应服用阿司匹林,最佳剂量范围75~150 mg/d。
(2)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氯吡格雷可作为替代治疗。
(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1. UA/NSTEMI临床推荐:(1)所有患者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 mg,75~100 mg/d长期维持。
在禁忌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
(2)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保守治疗患者)或600 mg(PCI患者),然后75 mg/d,至少12个月。
(3)需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情况有:①冠状动脉造影示有大量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和新的血栓并发症;②拟行PCI的高危而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
(4)计划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至少停用氯吡格雷5 d,除非紧急手术。
2. STEMI临床推荐:(1)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 mg,长期维持剂量75~100 mg/d。
禁忌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
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01-14 20:02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3gbio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于近日发布在2013 年52 卷第1 期《中华内科杂志》上。
详细内容见下: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长期抗凝治疗一直是临床中的重要问题。
尽管新型抗凝药物研发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已经或即将上市,但是华法林作为最古老的口服抗凝药物仍然是需要长期抗凝治疗患者的最常用药物,包括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和心腔内血栓形成等。
[1]华法林在上述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目前全球有数百万患者在使用华法林。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研究荟萃分析显示[2],华法林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26%。
但是,华法林在中国的使用率非常低,在房颤患者中不超过10%。
[3]导致华法林在临床中治疗率较低的原因包括:治疗窗窄、剂量变异性大、与其他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需要实验室监测等。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临床医生往往高估了华法林的出血危险,而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特殊的药理特性使得华法林的使用具有很多特殊性。
国内临床医生对于如何应用华法林存在很多顾虑和误区,例如,如何选择适应证、平衡获益和风险、剂量的选择与调整、INR 异常升高的处理、如何处理与抗血小板联合使用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等实际问题。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组织制订了华法林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以推广和规范华法林的使用,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1. 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机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需经过γ-羧化后才能具有生物活性,而这一过程需要维生素K 参与。
华法林是一种双香豆素衍生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 及其2,3-环氧化物(维生素K 环氧化物)的相互转化而发挥抗凝作用(图 1)。
[1]羧基化能够促进凝血因子结合到磷脂表面,进而加速血液凝固。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于近日发布在2013年52卷第1期《中华内科杂志》上。
详细内容见下: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长期抗凝治疗一直是临床中的重要问题。
尽管新型抗凝药物研发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已经或即将上市,但是华法林作为最古老的口服抗凝药物仍然是需要长期抗凝治疗患者的最常用药物,包括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的预防、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和心腔内血栓形成等[1。
华法林在上述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目前全球有数百万患者在使用华法林。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研究荟萃分析显示[2],华法林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26%。
但是,华法林在中国的使用率非常低,在房颤患者中不超过10%[3]。
导致华法林在临床中治疗率较低的原因包括:治疗窗窄、剂量变异性大、与其他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需要实验室监测等。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临床医生往往高估了华法林的出血危险,而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特殊的药理特性使得华法林的使用具有很多特殊性。
国内临床医生对于如何应用华法林存在很多顾虑和误区,例如,如何选择适应证、平衡获益和风险、剂量的选择与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异常升高的处理、如何处理与抗血小板药联合使用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等实际问题。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与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制订了本共识,以推广和规范华法林的使用,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一、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机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需经过γ-羧化后才能具有生物活性,而这一过程需要维生素K参与。
华法林是一种双香豆素衍生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及其2,3-环氧化物(维生素K环氧化物)的相互转化而发挥抗凝作用(图1)[1]。
羧基化能够促进凝血因子结合到磷脂表面,进而加速血液凝固;而华法林抑制羧基化过程。
此外,华法林还因可抑制抗凝蛋白调节素C和S的羧化作用而具促凝血作用。
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能被维生素K1拮抗。
香豆素类药物还可以干扰在骨组织中合成的谷氨酸残基的羧化作用,孕期服用华法林可能导致胎儿骨质异常。
二 .华法林的药物动力学及药代学华法林是两种不同活性的消旋异构体R和S型异构体的混合物(图1)。
华法林经胃肠道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口服90分钟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半衰期36~42小时,在血液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是白蛋白),在肝脏中两种异构体通过不同途径代谢。
华法林的量效关系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
1.遗传因素:达到同一INR水平,白种人和中国人对华法林的耐受剂量明显不同,主要遗传因素包括:(1)华法林相关的药物基因多态性。
国内外均有大量研究发现,编码细胞色素P4502C9 (CYP2C9)和维生素K氧化还原酶C1(VKORC1)某些位点的多态性可导致对华法林的需求量减少[4,5],还可能与副作用增加有关。
(2)华法林的先天性抵抗,先天性华法林抵抗的病人需要高出平均5~20倍的剂量才能达到抗凝疗效,可能与华法林和肝脏受体的亲和力不同有关。
(3)凝血因子的基因突变。
2.环境因素:药物、饮食、各种疾病状态均可改变华法林的药代动力学。
因此,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在加用或停用任何药物包括中药时应加强监测INR。
S-华法林异构体比R-华法林异构体的抗凝效率高5倍,因此干扰S-华法林异构体代谢的因素更为重要。
保泰松、磺吡酮、甲硝唑及磺胺甲氧嘧啶抑制S-华法林异构体代谢,均可明显增强华法林对凝血酶原时间(PT)的作用。
而西咪替丁和奥美拉唑抑制R-华法林异构体的清除,仅轻度增强华法林对PT的作用。
胺碘酮是R和S两种华法林异构体代谢清除的强抑制剂,可以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增强肝脏对华法林清除的药物有巴比妥、利福平、卡马西平,可抑制其抗凝作用。
长期饮酒可增加华法林清除,但是饮用大量葡萄酒却几乎对患者的PT不产生影响。
与华法林相互作用的常见药物和食物见附表1[6 ]。
饮食中摄入的维生素K是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应建议患者保持较为稳定的维生素K摄入,发生明显变化时应该加强监测。
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避免与非甾体抗炎类药物同时服用,包括环氧合酶—2选择性非甾体抗炎类药物和某些抗生素。
避免与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服用,除非获益大于出血危险,如急性冠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或近期置入支架的患者。
可以影响华法林作用的疾病包括:长期腹泻或呕吐、乏氧状态、化疗、发热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最重要的是肝功能异常,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华法林的剂量需求也会降低。
三、华法林的剂量和监测华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其抗凝效应密切相关,而剂量-效应关系在不同个体有很大差异,因此必须密切监测防止过量或剂量不足。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反映凝血酶原、因子VII、因子X的抑制程度。
在华法林治疗最初几天内,PT主要反映半衰期为6小时的凝血因子VII的减少。
随后,PT主要反映凝血因子X和因子II的减少。
华法林抗凝强度的评价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不同实验室测定的PT经过实验室敏感指数(Local ISI)校正后计算得到的。
因此,不同实验室测定的INR具有可比性。
1.抗凝强度:华法林最佳的抗凝强度为INR2.0~3.0,此时出血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均最低。
不建议低强度INR<2.0的抗凝治疗。
在VTE和房颤患者进行的低强度抗凝与标准强度抗凝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很少。
大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提示INR<2.0时房颤并发卒中的危险明显增加。
本共识中除特殊说明,华法林的强度均为INR目标范围2.0~3.0。
2.初始剂量:随华法林剂量不同口服2~7天后出现抗凝作用。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治疗与血栓预防指南第9版(ACCP9)建议[7],对于较为健康的门诊患者,华法林初始剂量10mg,两天后根据INR调整剂量,主要来源于VTE 的治疗研究。
与西方人比较,亚洲人华法林肝脏代谢酶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的平均华法林剂量低于西方人。
中国人房颤的抗栓研究中华法林的维持剂量大约为3mg [8]。
·为了减少过度抗凝的情况,通常不建议给予负荷剂量。
治疗不紧急(如慢性房颤)而在门诊用药时,由于院外监测不方便,为保证安全性,也不建议给负荷剂量。
·建议中国人的初始剂量为1~3mg(国内华法林主要的剂型为2.5mg和3mg),可在2~4周达到目标范围。
·某些患者如老年、肝功能受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出血高风险患者,初始剂量可适当降低。
·如果需要快速抗凝,例如VTE急性期治疗,给予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重叠应用5天以上,即在给予肝素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即给予华法林,并调整剂量,当INR达到目标范围并持续2天以上时,停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国内外已经将华法林剂量有关的基因多态性检验检测商品化,主要是CYP2C9 和VKORC1。
美国FDA也于2008年对华法林的说明书进行了更新,建议可通过基因多态性检测来帮助进行初始剂量的选择。
基因多态性只能解释30%~60%的华法林个体差异[9],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表面积、肝肾功能及合并用药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剂量。
目前,国外指南还不推荐对所有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常规进行基因检测来决定剂量。
如有条件,基因型测定将有助于华法利剂量的调整。
3.剂量调整:治疗过程中剂量调整应谨慎,频繁调整剂量会使INR波动。
·如果INR连续测得结果位于目标范围之外再开始调整剂量,一次升高或降低可以不急于改变剂量而应寻找原因。
·华法林剂量调整幅度较小时,可以采用计算每周剂量,比调整每日剂量更为精确。
·INR如超过目标范围,可升高或降低原剂量的5%~20%,调整剂量后注意加强监测。
·如INR一直稳定,偶尔波动且幅度不超过INR目标范围上下0.5,可不必调整剂量,酌情复查INR(可数天或1~2周)。
4.监测频率:治疗监测的频率应该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医疗条件。
·住院患者口服华法林2~3天后开始每日或隔日监测INR,直到INR达到治疗目标并维持至少两天。
此后,根据INR结果的稳定性数天至1周监测1次,根据情况可延长,出院后可每4周监测1次。
·门诊患者剂量稳定前应数天至每周监测一次,当INR稳定后,可以每4周监测一次。
如果需调整剂量,应重复前面所述的监测频率直到INR再次稳定。
由于老年患者华法林清除减少,合并其他疾病或合并用药较多,应加强监测。
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INR的监测频率受患者依从性、合并疾病、合并用药药物、饮食调整等因素影响。
服用华法林INR稳定的患者最长可以3个月监测一次INR[10]。
5 .INR异常和(或)出血时的处理:INR升高超过治疗范围,根据升高程度及患者出血危险采取不同的方法(表2)。
服用华法林出现轻微出血而INR在目标范围内时,不必立即停药或减量,应寻找原因并加强监测。
患者若出现与华法林相关的严重出血,首先应该立即停药,输凝血酶原复合物迅速逆转抗凝,还需要静脉注射维生素K1 5~10mg。
当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但同时又需要抗凝治疗来预防栓塞(如机械性心脏瓣膜或有心房颤动及其它危险因素的患者)时,长期治疗非常困难。
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法:(1)找出并治疗出血的原因;(2)是否可以降低抗凝强度。
如果能够找到可逆性的出血原因,可采取多种方法来治疗导致出血的病因(如积极的抗溃疡治疗),或者在合适的患者改用抗血小板药物。
6 .不良反应:(1)出血:抗凝治疗可增加患者出血性并发症风险,因此在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出血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华法林导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因不同治疗人群而不同。
例如,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中,华法林目标为INR 2~3时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年1.4%~3.4%,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0.4%~0.8%[11]。
出血可以表现为轻微出血和严重出血,轻微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粘膜瘀斑、月经过多等;严重出血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消化道出血,最严重的可发生颅内出血。
房颤中抗凝和危险因素(ATRIA)注册研究中,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颅内出血的年发生率为0.58%,未抗凝治疗的患者为0.32%。
服用华法林患者的出血风险与抗凝强度有关,还与患者是否为初始用药还是长期抗凝以及是否监测凝血有关。
此外,与患者相关的最重要的出血危险因素为出血病史、年龄、肿瘤、肝脏和肾脏功能不全、卒中、酗酒、合并用药尤其是抗血小板药物。
目前有多种评估方法应用于临床,其中HAS-BLED评分系统被推荐用于房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