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九章 心里语言学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71
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难点•引论心理实验的各种变量的分类及应用;实验范式的定义和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学规律的性质;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的关系•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实验设计的要求;组间设计的定义、优缺点及应用;组内设计的定义、优缺点及应用;混合设计的应用;准实验设计的定义;中断时间序列设计;不等比较组实验设计;单被试实验设计;组研究和个体研究策略;非实验设计(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问卷法、调查法等);•心理物理学方法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的定义,实验程序(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测量),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信号检测论的原理及应用;心理量表的种类;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斯蒂文斯定律;•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的概念; ABC 反应;减法反应时;加法反应时;开窗实验;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反应时间的权衡;测量反应时间的注意事项;•视觉与听觉视觉感受性;明视觉与暗视觉的特性;暗适应与光适应;觉察;定位、解像与识别; CFF ;颜色混合;听阈曲线;听觉掩蔽;等响曲线;空间听觉;•知觉直接和间接知觉;意识和知觉(盲视);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前项掩蔽;后项掩蔽;关联后效;网膜相应点;视野单像区;潘弄( Panum's areas )范围;大小恒常性的测量;月亮错觉;•注意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及其支持实验;衰减模型及其支持实验;反应选择模型及其支持实验;注意能量分配模型及其支持实验;两种加工过程理论及其支持实验;特征整合论;非对称性搜索实验;负启动实验范式;•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无意义音节;节省法;联想观点;巴特利特的研究;心理重建理论;瞬时记忆(部分报告法);短时记忆容量、编码、提取和遗忘;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离的实验证据和质疑;负近因效应;加工层次理论;编码 / 提取范式;启动效应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实验性分离现象;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及支持实验;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及支持实验;•心理语言学语言获得的途径;元语言学意识的定义及实验;词频效应;词频效应与语境的关系;句子理解时间的测量方法;动窗实验;•思维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中文屋剧情的思想实验;推理与工作记忆;内容与推理;推理与大脑;决策策略(代表性、可利用性和顺应);概率判断及应用;•情绪、动机与归因对面部表情的辨认;微笑是幸福快乐的表现吗?认知失调;当事人与旁观者所理解的行为原因( Nisbett 的三个实验);文化与归因;•意识意识的概念(有意识觉察、较高级的官能、意识状态);模式识别模型和无意识知觉;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无意识知觉研究中的三种实验范式( STROOP 效应、错误再认、 EXCLUSION 测验);意识和无意识过程的关系;•个别差异与研究个别差异的研究途径;个别差异的研究变量;研究举例;•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的起源;社会心理学中的变量;实验主题与研究范式举例;教学计划。
心理语言学实验设计实验题目:探究语言对人类心理的影响1.引言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语言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语言作为人类的主要交流工具,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还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密切相关。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设计,探究语言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从而增加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2.目的-探究语言对个体情绪的影响;-探究语言对个体认知的影响;-探究语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实验设计3.1实验参与者-参与者人数:60人-年龄范围:18-30岁-性别分配:男女各半3.2实验过程3.2.1情绪影响实验设计-实验分为两组:正面语言组和负面语言组-每组30人,分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语言组-给每个参与者播放一段不同情感的语音剪辑(如高兴、悲伤、愤怒等)-观察参与者对语音剪辑的情绪反应,使用心理问卷测量参与者对不同情感的反应强度和心理状态3.2.2认知影响实验设计-实验分为两组:正面语言组和负面语言组-每组30人,分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语言组-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一段描述性文字,其中包含积极或消极的语言表达-要求参与者进行阅读,然后进行一项认知任务(如记忆、决策等)-测量参与者在认知任务中的表现和数据,分析语言对认知能力的影响3.2.3行为影响实验设计-实验分为两组:正面语言组和负面语言组-每组30人,分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语言组-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一段实际情境,其中包含积极或消极语言-要求参与者针对情境进行行为反应(如表达意见、决策等)-观察参与者的行为反应和表现,测量语言对行为的影响4.数据收集与分析4.1情绪影响实验数据分析-使用心理问卷中的反应强度和心理状态的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情感和语言组之间的得分进行比较(t检验或方差分析)-分析语言在积极和消极情感中的差异和影响程度4.2认知影响实验数据分析-使用认知任务中的表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条件下的认知能力进行比较(t检验或方差分析)-分析语言在认知任务中的作用和影响程度4.3行为影响实验数据分析-使用行为反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情境和语言组的行为进行比较(t检验或方差分析)-分析语言对行为的影响和差异5.结论通过以上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语言对个体情绪有显著影响,积极语言能提高情绪状态,而消极语言则可能导致负面情绪;-语言对个体认知能力有一定影响,积极语言有助于提升认知能力,而消极语言可能对认知产生负面影响;-语言对个体行为有明显影响,积极语言能促进积极行为,而消极语言可能引发消极行为。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知识点讲解及个人实验心理学超强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总共有八章第一章实验方法第一节各种变量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
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考试大纲实验心理学(课程代码 02108)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特点实验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专科)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课,是在普通心理学之后,进一步学习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的一门课程。
它将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也为从事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普通心理学的课程里,学习了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实验心理学将要讲解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到的。
从中了解心理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也是本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要求在了解经典心理实验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心理实验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同时了解经典心理实验多得到的结论。
以便积累心理学的知识,为将来学习本科的心理实验设计和认知心理学等课程,也为掌握心理实验的方法打下必要的基础。
1.了解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特别是了解额外变量及防止自变量混淆的方法。
2.了解心里实验中的组间、组内设计和混合设计以及因素设计。
3.非实验的研究方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心理物理学及其基本方法。
5.反应时及影响反应时的各种因素,认知心理学中的反应时实验。
6.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动机和心理语言学的经典实验研究的介绍,了解相关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同时不断总结心理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第三部分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在《普通心理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所以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学好普通心理学。
最好此前或同时学习心理统计,以便于理解本课程的内容。
本科的《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实验设计》应该在它之后学习。
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第一节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第二节心理实验中的主试和被试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心理实验中各种变量,知道如何防止自变量的混淆。
了解主试在心理实验中的任务,知道如何编制给被试的指导语,以及怎样防止实验者效应。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心理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探索了语言是如何影响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语言行为实验、语言分析、神经科学和计算机模拟等。
本文将对这些方法进行介绍和解释。
语言行为实验语言行为实验是心理语言学中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实验控制变量来研究语言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语言行为实验通常包括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两种形式。
听觉刺激实验主要是通过听力材料来观察受试者的反应,如语音辨识实验、词汇记忆实验等。
而视觉刺激实验则主要是通过呈现图像或文字来观察受试者的反应,如单词阅读实验、眼动跟踪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研究者可以了解语言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进而探索语言心理学的本质。
语言分析语言分析是心理语言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语言文本进行分析来了解语言的心理机制。
语言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修辞分析等。
语法分析主要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则,了解语言的形式和组织方式。
语义分析则主要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义关系,了解语言表达的含义和信息传递方式。
修辞分析则主要是研究语言的修辞特点和风格,了解语言的美学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这些分析,研究者可以深入探究语言的心理机制,为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神经科学神经科学是心理语言学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它通过神经科学技术来研究语言在人脑中的加工和表达方式。
神经科学的方法主要包括脑成像、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等。
脑成像可以显示脑部的活动区域,了解语言加工的神经机制。
脑电图可以记录大脑活动的时间序列,了解语言加工的时间过程。
磁共振成像则可以显示脑部结构和连接,了解语言加工的大局观。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者可以深入探究语言在人脑中的加工和表达方式,为语言治疗和康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模拟是心理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计算机模拟语言加工过程来了解语言的心理机制。
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主要包括神经网络模型、符号系统模型和概率模型等。
第9章心理语言学9.1 复习笔记一、言语产生(一)从记忆中提取信息1.储存的语言信息(1)语言信息的种类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记忆中储存的语言信息包括语义、语音模式和词汇形式,以及句法信息。
其中,句法信息指的是词在句子中如何正确使用的相关信息。
(2)证据的来源上述结论的相关证据,一方面来自对自然语误的观察和分析,另一方面来自有控制的言语产生实验。
①自然语误的观察分析a.观察言语失误的个案是早期言语产生研究的重要手段。
借助于自然观察,收集数据和归类分析。
如果收集的数据足够多,就可以建语料库,并进行定量估计。
在收集言语错误过程中,研究者通常在探测到讲话者的言语错误时打断他们,并询问他们本来要表达的目标词语,以及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等。
然后分析这些错误,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揭示言语产生的过程。
b.舌尖现象(TOT)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语误,指说话人知道一个词,但是无法说出来的现象。
TOT现象普遍存在的事实表明,语义、语音和句法信息分别储存在记忆中,而且语义和句法信息的提取可能先于语音模式的提取。
c.自然语误的研究不仅耗时长,而且无法控制其中的影响因素,在言语产生研究中渐渐被有控制的实验方法所取代。
②言语产生实验a.实验范式最常见的实验范式是图片命名,即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物体的图片,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尽快对物体命名。
实验中考察的指标是对图画命名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开始呈现到被试开始产生目标词的这段时间。
采用控制实验排除了物体识别的难易对潜伏期的影响后,它反映的就是产生目标词的难易程度。
b.影响命名潜伏期的因素命名一致性是影响命名反应潜伏期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命名一致性高的物体,命名反应的潜伏期也短。
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名称在语义和句法信息上相似程度很高,提取时会产生竞争,增加了提取难度,导致反应潜伏期较长。
词频也是影响命名反应潜伏期的重要因素。
词频是指某个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词频越高,命名反应的潜伏期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