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试验法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8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第13章眼动实验法1.⼈眼的视觉范围包括哪三个区域?各⾃的视觉特点是什么?答:在阅读的过程,读者的视觉范围可分为三个部分:外周区域、副中央凹区、中央凹区。
(1)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的2°视野范围,是⼈类视敏度最⾼的区域,能够辨认所注视对象的细节。
(2)副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2°~5°左右的区域,是⼈类视敏度⽐较低的区域,能够获得注视对象的⼀些信息。
(3)外周区域即副中央凹以外的所有区域,是⼈类视敏度⾮常差的区域。
2.记录眼动的⽅法有哪⼏种?答:⼈类眼球的运动,简称眼动,通过眼动可使物像在视⽹膜上处于最佳位置。
记录眼动的⽅法有:(1)电流记录法(EOG)眼球运动可以产⽣⽣物电现象。
电位的变化由置于⽪肤相应位置的电极导⼊放⼤器,并通过⽰波器或记录器显⽰出来。
眼动与电位变化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通过分析记录结果,可以了解读者的眼动情况。
(2)光学记录法①⾓膜反光法在眼球运动过中,⾓膜对来⾃固定光源的光的反射⾓度也是变化的,通过记录⾓膜反光来分析读者的眼动。
②虹膜——巩膜反射法巩膜⽐虹膜能够反射更多的外界⼊射光,被反射的光线通过红外探测器来监测,探测器可以检测到读者垂直⽅向的眼动和⽔平⽅向眼动。
③普⾦野图像法普⾦野图像是由眼睛的若⼲光学界⾯反射所形成的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图像运动的距离可以精确地测量眼球的运动。
3.什么是兴趣区?兴趣的类型有⼏种?答:兴趣区(AOIs)是眼动研究过程中相关刺激的界定,与研究者的假设有关。
按照⼤⼩不同,兴趣区可分为以下⼏种类型:(1)以词的某⼀部分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假设研究者只对汉语词或字的某⼀部分感兴趣,这时,可将兴趣区定界得更⼩,如汉语词或字的⼀部分(如偏旁或部⾸)。
(2)以词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词(或字)。
(3)以句⼦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句⼦。
眼动分析法及其在研究儿童阅读中的应用的报告,600字
眼动分析法是一种在心理学领域中应用的技术,用于研究观察者的眼睛运动及其对外部特征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被测者的思维过程,以此作出更正确的判断。
本文将介绍眼动分析法,并讨论其在研究儿童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眼动分析法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它把眼睛运动作为衡量被测者注意力、记忆、选择等行为的指标。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测眼部运动来评估被测者的注意力分配以及心智活动。
它一般由特定的计算机系统来完成,通过光学或整合的电子元件来检测和跟踪眼睛运动。
眼动分析法最近被广泛用于研究儿童阅读。
一种典型的应用研究就是通过检测孩子在阅读时眼睛运动,来分析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解释文字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眼睛运动来诊断学生的阅读技能,并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
另外,眼动分析法也可以用来研究孩子对特定视觉图形或商业广告中信息的理解情况。
通过眼动分析,研究者可以定量化地掌握不同独立变量对眼睛运动的影响,从而对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注意力分配情况有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它在儿童阅读中的应用还可以帮助儿童在阅读时改善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
此外,在计算机文字处理和人机交互方面也可以得到有用的结果。
总之,眼动分析法可以用来深入了解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从而制定有效的阅读课程以及开展个性化的教学。
它还
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可以帮助研究者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认知心理学眼动实验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认知与思考的学科,眼动实验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所谓眼动实验,就是利用特殊的设备测量被试者眼睛的运动情况,进而了解他们在进行某
种任务时的视觉信息处理方式,以及心理因素对此的影响。
眼动实验有很多种,比如自由浏览实验、注视偏向实验、视觉搜索实验等。
其中自由
浏览实验是最基本的一种,被试者只需要看展示在屏幕上的图形或文字,记录他们眼球运
动的轨迹和停留时间即可。
注视偏向实验则是将屏幕中央设置一个静止的点,让被试者尽
可能长时间地看着它,然后在屏幕其他区域出现一个目标时记录他们的注视反应。
视觉搜
索实验则是要求被试者在大量相似物品中找出其中具有某种特征的物品,记录他们的搜索
时间和眼球轨迹。
眼动实验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直接记录被试者的视线运动,准确地反映视觉信息的处理
过程。
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和可控性,可以在实验室或其他不同环境中进行。
不过眼动实验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过程需要使用一定的设备,比如眼动仪、
电脑和软件等,这样在实验条件固定的前提下,实验结果才能保持稳定和可靠。
其次,眼
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对实验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有
一定的门槛。
总的来说,眼动实验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认知、情感和
思维等方面。
它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实验条件进行适当选择
和设计。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眼动实验可能会更加广泛地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为认知、教育、医疗等领域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第13章眼动实验法一、名词解释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答: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的基本观点包括:①阅读课文的局部特征不直接影响阅读者的眼动过程。
在阅读课文时,眼睛是以固定的速度向前移动的,因此注视时间的长短不能反映该注视点所注视的内容的难度。
②在每次注视时,阅读者先将提取的视觉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
阅读时,眼睛的注视点迅速移动到课文的下一个地方,而大脑对前面存储在缓冲器中的信息的加工则仍然还在进行之中。
③当所加工的内容难度过大时,缓冲器中存储的信息则会来不及加工。
为此,眼睛移动的速度就会降低下来。
但这只会影响阅读的总时间,而每个注视点的时间与所注视的课文内容没有关系。
在阅读中,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同认知加工过程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二、简答题1.EVM3200是我国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教学领域从国外引进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种眼动仪,其中EVM3200型眼动仪的性能先进,使用方便,比较适合于心理学的眼动实验。
请问该眼动仪由哪些部分构成?答:眼动仪是测试人眼活动情况和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的专用仪器。
EVM3200型眼动仪是依据角膜反光的原理设计生产的。
角膜反光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必在被试的眼睛上附加任何的装置,使实验更加自然。
(1)EVM3200眼动仪的构成①系统的主机。
主要功能是进行眼动实验的控制和视频信号的处理。
②光学探头。
它是获得眼动信息的输入端。
③场景摄像机。
它的功能是把场景信息输入到主机。
④EVM3200眼动仪还备有比较齐全的软件包,可以加工眼动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数据。
例如:注视点的坐标、注视点数、平均眼跳距离和时间、平均瞳孔直径等。
(2)EVM3200型眼动仪的主要技术指标①自动测量眼球位置和瞳孔直径。
②允许被试的轻微头动,其范围为16cm2。
③实际眼位与测量计算之间的误差为≤1°。
④允许戴眼镜进行测量。
⑤允许的眼动范围:水平轴40°,垂直轴30°。
⑥自动记录资料和生成数据。
⑦具有模拟装置结构。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眼震颤测试,评估受试者的前庭功能,了解其平衡能力和眼球运动协调性。
眼震颤是指眼球不自主的、有节奏的摆动,通常分为生理性眼震颤和病理性眼震颤。
通过观察和分析眼震颤的特点,可以初步判断受试者的前庭系统功能状态。
二、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眼震颤分析仪、视频眼动追踪系统、受试者座椅等。
2.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受试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
3. 实验步骤:1. 受试者进入实验室,了解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
2. 受试者坐在座椅上,调整好眼震颤分析仪的位置,确保其与受试者的眼睛水平。
3. 实验者启动眼震颤分析仪,受试者按照要求进行注视和追随运动。
4. 观察并记录受试者的眼震颤特点,包括眼震颤的频率、幅度、方向等。
5. 对比分析受试者的眼震颤数据,评估其前庭功能。
三、实验结果1. 生理性眼震颤:- 频率:生理性眼震颤的频率一般在1-3Hz之间。
- 幅度:生理性眼震颤的幅度较小,一般在0.5-2°之间。
- 方向:生理性眼震颤的方向通常与注视方向相反。
2. 病理性眼震颤:- 频率:病理性眼震颤的频率较高,一般在4-12Hz之间。
- 幅度:病理性眼震颤的幅度较大,一般在2-10°之间。
- 方向:病理性眼震颤的方向可能与注视方向相同或相反。
根据实验结果,20名受试者中,有15名受试者的眼震颤表现为生理性眼震颤,5名受试者的眼震颤表现为病理性眼震颤。
四、讨论1. 生理性眼震颤:生理性眼震颤是人体前庭系统正常功能的表现,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
生理性眼震颤的频率、幅度和方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注视方向相反,有利于视觉信息的整合和空间定位。
2. 病理性眼震颤:病理性眼震颤可能是由于前庭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病理性眼震颤的频率、幅度和方向可能异常,影响受试者的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五、结论本次眼震颤实验结果表明,生理性眼震颤是人体前庭系统正常功能的表现,而病理性眼震颤则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
眼动实验原理(一)眼动实验的原理与应用什么是眼动实验?•眼动实验是一种研究眼球运动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记录和分析人眼注视和视线移动的轨迹,来研究认知、注意力、情绪等心理过程。
眼动实验的原理1.眼动仪的使用–眼动仪是记录和追踪眼球运动的设备。
–眼动仪通过红外线或视频摄像等方式,准确测量眼睛的位置和注视点。
2.眼球运动的类型–注视:眼睛停留在一个地方,观察特定的对象或区域。
–跳转: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快速移动到另一个注视点。
–扫视:眼睛在一个区域内快速移动,常用于浏览文本或图像。
3.眼动参数的测量–注视点:眼睛停留在一个位置的时间和位置。
–注视路径: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轨迹。
–注视时长:眼睛停留在一个位置的时间。
–注视次数:眼睛重复注视某个位置的次数。
眼动实验的应用•视觉人机界面设计–通过分析用户的眼动数据,设计更符合用户感知和认知规律的界面。
–优化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和满意度。
•广告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受试者在观看广告时的眼睛注视路径,评估广告吸引力和信息传递效果。
–改进广告设计,提高广告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认知研究–通过研究眼球运动,探索人类记忆、学习、推理等认知过程的规律和机制。
–为认知科学提供重要的实证数据和理论支持。
•驾驶行为研究–通过分析驾车过程中的眼动数据,研究驾驶员的注意力分配、反应速度等驾驶决策因素。
–优化驾驶员培训和驾驶辅助系统,提高交通安全性。
眼动实验的局限性与挑战•小样本问题–眼动实验涉及到对受试者进行观察和实验操作,样本量往往较小,结果可能缺乏代表性。
•外部环境干扰–眼动实验需要控制外部环境的干扰,确保受试者的眼动行为真实可靠。
•数据分析与解读–眼动数据较为复杂,需要运用统计学和模式识别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总结起来,眼动实验是一种研究眼球运动的技术和方法,通过记录和分析眼睛的注视点和运动轨迹,揭示认知、注意力、情绪等心理过程。
眼动实验在视觉人机界面设计、广告效果评估、认知研究和驾驶行为研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眼动实验中的操作和数据统计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大多数涉及视觉呈现的课题都有可能采用眼动实验进行研究。
眼动实验法受到追捧是因为它能够更好地体现了心理与教育实验的生态学效度。
它是探讨心理内部机制和进程的一种重要实验方式[1]。
如认知心理与教育中对语言感知和理解的研究、问题解决的研究[2],广告心理与教育中对网页知觉、对用户的认知的研究,教育心理与教育中对课件风格认知的探讨等等,都可以通过眼动仪进行研究。
但是目前基于眼动实验的研究均对眼动实验的操作和数据统计描述得很粗略,而有关指南主要通过外文描述,使需要重复或借鉴的研究者往往难以进行参考。
因此有必要对眼动实验的操作流程进行演示和说明,并对所得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讨论。
这也是本文所要呈现的内容。
现以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ASL)的Eye-tracker 504眼动记录仪为例,结合我们所做的4卡片问题研究说明眼动实验中如何进行操作和数据统计。
一、眼动实验的操作1.眼动实验系统的基本构成眼动仪系统通过加工来自红外线瞳孔摄像机的眼睛视频信息,来识别和确定瞳孔中心和角膜反射点之间的距离变化。
从眼球运动的机制来说,眼球运动的范围约为18度,超过12度时就需要头部运动的帮助了[3]。
两个眼球的活动是很协调的,它们总是向同一方向运动。
当头部固定不动时,用两眼追踪一个出现在偏左或偏右前方的物体时,两眼的运动程度有差异,但这种差别是极微小的。
所以,许多眼动仪往往仅记录1只眼球(一般是左眼)的运动轨迹。
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ASL)生产的504型眼动仪由以下部件组成:模型6000眼动追踪系统、头盔(上嵌眼睛摄像头)、2台视频监视器(1台监视眼睛瞳孔图像,另1台监视研究图像)和相关的连接电缆。
该眼动仪可实现对数据的实时记录,生态学效度较高。
其中,眼睛摄像头包括了1个瞳孔摄像机和红外线光源的金属箱。
相关的连接电缆是指将模型6000控制单元与微型计算机、头盔和2台监视器相连接的电缆。
眼动仪工作流程如下:眼动仪校准→刺激呈现→实验记录→分析结果1、开关机开关机虽然简单但就是正确的操作流程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这就是对高精准度仪器的保护也就是操作员应当具备的业务素质。
开关机的造作流程就是:①开机时先开后级设备再开前级设备;②关机时先关前级设备再关后级设备。
对于这套设备来说前级设备就就是iView PC测试计算机与Stimulus PC图像显示计算机;后级设备就就是装有高精准度红外摄像机的测试托架。
2、眼动仪校准眼动仪校准分为硬件校准与软件内部校准。
硬件校准就是在iView PC测试计算机与测试架上共同完成的;校准的方法就是:打开I View程序点击calibration设置校对点数(校对点数有:2点、5点、9点、13点),我们一般选取13点,这样可以保证校对可靠度。
在托架上班部位我可以观测到有两个可调节档位,上档位就是:调节捕捉被试左眼还就是右眼;下档位就是:调节摄像机清晰度。
外我们在I View界面可以瞧到被试眼镜区域,通过下档位微微调动,在界面可以瞧清被试眼睫毛时就可以了。
在托架的侧面有一螺旋旋钮,它就是粗准焦螺旋,通过它可以调节被试脸部上下位置。
3、刺激呈现(EC软件操作说明)(1)EC软件(全称就是Experiment Center)即刺激呈现软件。
它安装在Stimulus PC图像显示计算机上。
打开该软件,会发现她与我们常见的软件差不多,在格式栏file里有新建、打开、保存实验素材等选项;在edit中包括撤销、复制等选项;第三个选项insert就就是这个软件的主体包括calibration、validation、text、Question、Image、Web、Movie、Screen Rec、Ext video这9种九种刺激模型。
这与软件界面上的中间一行一一对应。
图标功能·点击Valication图标可以插入验证元素,用以验证校正的结果就是否正确;·点击Text图标插入文字刺激,并可在此输入相应的刺激文字并修改文字的各种属性;·点击Duration图标可输入想要显示的时间长度;·点击Image图标可插入图片;·点击Web图标可插入网页刺激元素;·点击Movie图标可插入视频刺激元素;·点击Screen Rec可插入屏幕记录元素,用于测试各种软件或游戏等使用过程;·点击Ext、video图标可接入外部视频;以上各项可组合添加。
故事片段,该故事片段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河边钓鱼然后被鱼拉进水里的故事,本研究称其为短故事B。
对《青蛙,你在哪里?》则不做任何处理,该故事共15张(30页),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寻找丢失的青蛙的故事。
实验前,对这三本故事书的扫描版先进行加工,使各图片在基本的颜色、对比度、清晰度、大小、亮度上面保持一致。
1.2.4 测量工具本研究所有实验均将采用眼动技术进行测量。
测量仪器包括:A、眼动仪,采用德国SMI公司研发的RED-III遥控式眼动追踪系统;B、主试机,与眼动仪配套的SMI台式电脑一台及显示屏一台,用于调控眼动仪,并记录和监控被试的眼动实时数据;C、程序机,自带笔记本电脑一台,用于安装presentation编写的实验程序。
D、被试机,与程序机连接的17寸显示屏一台,分辨率为1024×768,用来呈现实验材料。
1.2.5 实验过程实验包括练习阶段和正式实验阶段。
练习阶段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试先让被试坐在桌子上阅读图画书《一个男孩、一条狗和一只摘自硕士学位论文《自闭症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社会性信息加工特关键区域和非关键区域,然后将关键区域划分为人和动物区域和关键物体区域,人物区域则包括身体区域、手部区域、头部区域、三角区、眼部区域和嘴部区域,共计十块区域。
具体划分如图2-1所示。
摘自硕士学位论文《自闭症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社会性信息加工特图2-1 眼动数据采集区域划分图画故事中不同区域的数量进行统计,结果三个故事当中不同社会性及非社会性信息区域的数量计区域种类短故短故事B在短故事B当中,对关键区域的注视,自闭症儿童的注意比例略高于普通儿童,而他们的注视点比例、回视比例、平均注视时长和总注视时长均低于普通儿童;其中对人和动物区域的注视,与短故事A 一样,自闭症儿童在这五个维度上的指标均低于普通儿童;对关键物体区域的注视,自闭症儿童的注意比例略低于普通儿童,但他们的注视点比例、回视比例、平均注视时长和总注视时长却高于普通儿童;对非关键区域的注视,自闭症儿童的注意比例与普通儿童持平,而注视点比例、回视比例、平均注视时长和总注视时长比普通儿童高。
第1篇一、实验背景眼动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记录和分析被试在观察刺激时的眼动轨迹,来揭示认知过程和大脑活动的规律。
本实验旨在探讨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的影响,即被试在理解他人心理时,眼动轨迹与理解物理信息时是否存在差异。
二、实验目的1. 检验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的影响;2. 分析心理理论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3. 探讨心理理论与大脑活动的相关性。
三、实验方法1. 被试: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性别不限,视力正常。
2. 实验材料:选取30个与心理理论相关的成语和30个与物理信息相关的成语,每个成语包含四个字。
成语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情、社会交往等方面。
3. 实验仪器:EyeLink 1000 Plus桌面式眼动仪,用于记录被试的眼动轨迹。
4. 实验程序:被试坐在距离屏幕70cm的位置,屏幕上呈现成语,要求被试阅读成语并判断其含义。
眼动仪记录被试阅读成语时的眼动轨迹,包括注视点、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等指标。
5. 实验流程:(1)被试熟悉实验流程和任务要求;(2)被试进行眼动仪校准;(3)被试依次阅读成语,并判断其含义;(4)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成语的理解过程。
四、实验结果1. 眼动轨迹分析(1)注视点:心理理论相关成语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成语的第一个字,而物理信息相关成语的注视点则较为分散;(2)注视时间:心理理论相关成语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物理信息相关成语;(3)注视次数:心理理论相关成语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物理信息相关成语。
2. 访谈结果被试在访谈中表示,在理解心理理论相关成语时,需要关注成语中的心理状态,而在理解物理信息相关成语时,则更关注成语中的物理信息。
五、讨论1. 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具有显著影响。
在理解心理理论相关成语时,被试的眼动轨迹与理解物理信息时存在差异。
这表明,心理理论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心理理论与大脑活动的相关性眼动轨迹的变化可能与大脑活动有关。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眼睛震颤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观察和分析眼睛震颤的特点,探讨视觉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二、实验原理眼睛震颤是指眼球在静止状态下发生的不规则运动,其成因可能与视觉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眼外肌的调节功能有关。
通过观察和分析眼睛震颤的特点,可以深入了解视觉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数码相机、电脑、投影仪2. 实验对象:自愿参与实验的健康成人3. 实验环境:光线适宜的实验室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步骤:a. 实验组:在光线适宜的环境下,志愿者注视投影仪投射的静止图像,观察并记录眼睛震颤的情况。
b. 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志愿者闭眼休息,观察并记录眼睛震颤的情况。
3. 数据收集:使用数码相机记录志愿者注视图像时的眼睛震颤情况,并将图像传输至电脑进行分析。
4. 数据分析: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分析眼睛震颤的频率、幅度和方向等参数。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a. 眼睛震颤频率:平均为每秒2-3次。
b. 眼睛震颤幅度:平均为±0.5度。
c. 眼睛震颤方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有震颤。
2. 对照组:a. 眼睛震颤频率:平均为每秒1-2次。
b. 眼睛震颤幅度:平均为±0.3度。
c. 眼睛震颤方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有震颤。
六、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眼睛震颤频率和幅度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注视静止图像时,眼睛震颤现象更加明显。
2. 眼睛震颤的成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a. 视觉系统:注视静止图像时,视觉系统需要不断调整以保持图像清晰,从而导致眼睛震颤。
b.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在调节视觉稳定性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眼睛震颤。
c. 眼外肌:眼外肌在调节眼球运动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疲劳,从而导致眼睛震颤。
3. 视觉稳定性的调节机制:a. 视觉反馈:视觉系统通过反馈机制,不断调整眼球运动,以保持图像清晰。
眼动训练对眼睛的练习就好比一个短跑运动员必须进行跑步训练,通过训练强化肌肉,不断突破身体的局限,眼睛亦是如此,通过这些简单的训练,我们可以强化支配眼睛的肌肉,如果你见到有哪个世界冠军有不进行练习能拿第一的,你可以不进行此项练习。
通过不断扩大视野练习,加快视点移动节奏,在大脑中建立一种新的信息处理方式。
这一章的练习我们可以借助于电脑软件来练习,虽然电脑对眼睛有一定的伤害,但电脑里的训练是有节奏性的,训练起来不容易产生厌烦感,不象传统训练方式那样,盯着一个不动的物体看,由自己来控制移动的节奏,没有规律性,无法在短时间内有突破。
在练习之前,大家在练习时,一边跟着软件移动眼睛或者扩大视幅,一边进行意想,在吸气时意想氧气与能量均集中到眼睛周围,并绕眼睛运行,呼气时意想浊气由眼睛排出,坚持训练,可以打通眼睛周围的气脉,使眼睛处的血脉将畅通无阻,看多久也不会觉得累。
下面我就以静止图形为例进行讲解,用电脑软件练习方法与静止图形训练的机理相同,只不过是运用已经编好的软件进行练习。
训练前的准备:确保你处于一个相对安静我环境中。
身体放松,摘掉隐形眼镜。
训练时要保持头部不动,眼睛快速移动。
腹式呼吸。
要注意大脑应该有失重的感觉,充实而放松。
原则上我们一天的训练时间不要超半小时,训练过多,眼睛开始时会很疲劳。
第一步:固定点凝视练习。
目的:强化注意力、忍耐力、持久力,强化眼睛的注视时间。
方法:睁大眼睛,闭上嘴,紧盯黑点(16开纸中间画一直径为3.5cm的圆圈)。
暗示自己:固定点扩大了,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此。
尽量不眨眼睛,盯一分钟。
练到能凝视而不眨眼睛时,练完直径3.5cm后练2.5cm和5cm直径圆。
第二步:视幅扩大练习。
目的:强化训练眼睛的视觉扩展能力,训练眼睛对视野的整体感知能力方法:尽量看清位于书页四角四个图像或文字(可以在16开纸的四个角放置同样的图片或文字)。
眼睛不要在四个角之间移动,找到合适的注视点,你就会看到四个角上的文字。
眼动仪工作流程如下:眼动仪校准→刺激呈现→实验记录→分析结果1、开关机开关机虽然简单但就是正确的操作流程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这就是对高精准度仪器的保护也就是操作员应当具备的业务素质。
开关机的造作流程就是:①开机时先开后级设备再开前级设备;②关机时先关前级设备再关后级设备。
对于这套设备来说前级设备就就是iView PC测试计算机与Stimulus PC图像显示计算机;后级设备就就是装有高精准度红外摄像机的测试托架。
2、眼动仪校准眼动仪校准分为硬件校准与软件内部校准。
硬件校准就是在iView PC测试计算机与测试架上共同完成的;校准的方法就是:打开I View程序点击calibration设置校对点数(校对点数有:2点、5点、9点、13点),我们一般选取13点,这样可以保证校对可靠度。
在托架上班部位我可以观测到有两个可调节档位,上档位就是:调节捕捉被试左眼还就是右眼;下档位就是:调节摄像机清晰度。
外我们在I View界面可以瞧到被试眼镜区域,通过下档位微微调动,在界面可以瞧清被试眼睫毛时就可以了。
在托架的侧面有一螺旋旋钮,它就是粗准焦螺旋,通过它可以调节被试脸部上下位置。
3、刺激呈现(EC软件操作说明)(1)EC软件(全称就是Experiment Center)即刺激呈现软件。
它安装在Stimulus PC图像显示计算机上。
打开该软件,会发现她与我们常见的软件差不多,在格式栏file里有新建、打开、保存实验素材等选项;在edit中包括撤销、复制等选项;第三个选项insert就就是这个软件的主体包括calibration、validation、text、Question、Image、Web、Movie、Screen Rec、Ext video这9种九种刺激模型。
这与软件界面上的中间一行一一对应。
图标功能·点击Valication图标可以插入验证元素,用以验证校正的结果就是否正确;·点击Text图标插入文字刺激,并可在此输入相应的刺激文字并修改文字的各种属性;·点击Duration图标可输入想要显示的时间长度;·点击Image图标可插入图片;·点击Web图标可插入网页刺激元素;·点击Movie图标可插入视频刺激元素;·点击Screen Rec可插入屏幕记录元素,用于测试各种软件或游戏等使用过程;·点击Ext、video图标可接入外部视频;以上各项可组合添加。
眼动标定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眼动标定方法是通过连续记录被检测者眼睛在观看试验屏幕时的运动路径来分析其在特定情境下的注意力分配和信息处理过程。
眼动标定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人机交互等领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来了解被试者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表现。
眼动标定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眼动仪等设备来记录被试者眼睛在观看屏幕时的运动路径,通过分析这些眼动数据可以了解被试者在观察过程中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信息的。
眼动数据包括眼动轨迹、注视点、注视持续时间等信息,这些数据可以揭示被试者的视觉处理策略、信息加工方式和认知规律。
眼动标定方法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实验准备:在进行眼动实验之前,需要对眼动仪等设备进行校准和标定,保证设备工作正常,并对被试者进行眼动标定,建立其眼动模型。
2.实验设计:确定实验的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实验任务和刺激材料,确保实验条件和程序的可控性和有效性。
3.实验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引导被试者完成不同类型的任务,记录眼动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分析:对实验得到的眼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眼动特征和参数,分析被试者的眼动行为和认知过程。
5.结果解释: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结合实验设计和研究问题,解释被试者的眼动特征和认知策略,揭示被试者在实验任务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和注意力分配情况。
眼动标定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实时记录被试者的视觉行为,提供客观和直观的数据,揭示被试者在认知任务中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表现。
眼动数据可以反映被试者的注意力分配、信息加工和决策过程,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线索和认知模型。
眼动标定方法在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人机交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表现。
然而,眼动标定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受到实验条件和环境的影响、被试者个体差异的影响等。
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