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素、词、短语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1.51 KB
- 文档页数:9
简述字、语素、词、短语的关系与区别。
语言是由词和语素构成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对它们进行考察:词和语素的关系与区别、词和短语的关系与区别。
短语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句子,但是与单个的句子不同,短语没有固定的格式,往往几个短语排列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意思;如果用得恰当,短语能够充分表现出主题思想或具体事物。
短语在形式上有四种: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
这四种结构也是短语中最基本的结构。
短语是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名词或动词,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短语。
1、短语和字相比较:( 1)概念的范围不同: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
而短语则是由一个或若干个词构成,反映一个概念,是人为划分的;而且,短语又可以反映同一概念的几个方面,是比较复杂的概念。
( 2)用法不同:在普通话里,两个字构成的词,一般都可以充当短语的成分。
而短语却不能。
一个词在句子中只能充当一个成分,而一个短语却可以做几个句子的成分。
( 3)数量不同:普通话的词是有数量的限制的。
一般说来,一个词最多只能构成一个短语,少于这个数的不成句。
2、短语和词组相比较:( 1)反映的内容不同:短语一般反映的是同一个概念,不需要用完整的句子去表达。
而词组一般反映的是同一概念的几个方面,要用几个完整的句子才能表达清楚。
( 2)性质不同:短语具有灵活性、简洁性,容易表达复杂的思想,并且短语之间还可以加上语气助词“得”、“地”、“着”等等,使它变得生动形象。
而词组的构成规则比较严格,往往要求人们把词按照一定的次序搭配起来,所以,用词组来表达概念,必须由整个句子去完成。
短语与词相比较,它在词中处于主要地位,词中常常包含了短语;短语和词的另一个区别是,在实际运用中,短语常常是灵活多变的。
2、短语和词组相比较,其特点就更加明显。
由词构成的词组和短语在功能上是大致相同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是,有一些词组可以转化为短语,而有一些短语却不能转化为词组。
如何区别语素、词、短语、句子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一般来所意义分为两种:表示事物、现象的意义叫做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作用的意义叫做语法意义。
例如在句子:他坐在沙发里看书。
这是一个最大的语法单位,我们把它尽量小的切分,就成了:他、坐、在、沙发、里、看、书这七个语素,切下来的每个部分都有意义,都不能再切分了,它们就是一个个的语素,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沙发”只是一个语素,是英文sofa的译音,表达一个意义,所以不能再切分。
由此可见语素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最小、不能再分割了;另一个是有意义。
词由语素构成,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独立运用”指的是能够单说或单用,例如:他又来送信了。
这个句子中“他、来、送、信”都能够单说,即单独回答问题,可以单独作句法成分,作主语、宾语等,余下的“又”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了”能够单独起语法作用,即可单用,也是词。
这样就能够区别词和语素,所以句子中的成词语素只要不与别的语素组词,便都是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词。
“最小的”是指词是不能扩展的,即不能在词的中间插入别的成分,即使是两个成词语素组成的词也是不能分开的,例如:新娘、信件、山水、土地等。
短语是由词逐层组成的,没有语调的语言单位。
它和词一样,也表示一定的意义,也是造句成分,可以单用,多数能单说,但和词不同的是短语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它是可以分离的,短语的结合程度比较松,短语中间往往能插入其他成分,例如:说话、唱歌、新书等都是短语,我们可以把他们扩展为“说谎话、唱国歌、新的书”,而词一般是不能分离的,分离之后就不表示原来的意思了。
例如“开关”作为一种电器的名称,是一个词,在“我买了一个开关”这个句子里,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的,如果分开,例如“这种装置开关都很自由”,在这里“开、关”就成了表示动作的词,与合在一起表示物件的意义就不同了。
回顾词的定义,它用能否“独立运用”来把词和语素区分开来,用是不是最小的来把词和短语区分开来,所以我们在区分时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即把“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把小于词的语素和大于词的短语这两种语言单位和词区分开来。
语素、词语、短语语素、词和短语是现代汉语词汇学、语法学中的概念,初学者特别是中学生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常常搞不清楚,也因此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不明事理,以致影响了自己成绩。
可见分清三者的界限无论是在学术上分清是非,还是在实用上避免损失,都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辨析语素、词和短语呢?先弄清三者的概念。
在现代汉语里,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一个语言片段,一层一层的切分,分到不能再分的最小的单位,就是语素。
”①词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短语是两个或以上的实词的组合,是大于词而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
例如: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按语素切分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按词切分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按短语切分,则可以分成“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等短语。
可见,词是由语素构成的,短语又是由词构成的。
三者密切联系,又有互相区别的界限。
下面让我们来分别探讨一下语素与词,词与短语的关系吧。
先谈语素与词的关系,看下面的四组语言单位:(一)、天、地、人、牛、马、走、吃、大、红、一、二(二)、秋千、蜘蛛、流连、徜徉、荒唐、玫瑰、蝙蝠、囫囵、妯娌(三)、葡萄、扑克、幽默、法西斯、阿斯匹林、布尔什维克(四)、牙齿、短语、胖子、提高、船只、胆怯、伤心第一组中的11个单位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有音有义,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语素。
第二组中的9个单位都是由双音节组成,若把这两个音节拆分开来,单独看,它们都失去了意义,不能算语素;只有把两者组合在一起才有意义,才能算一个语素。
第三组中的6个单位都是从外语中音译过来的。
和第二组一样,拆分后它们也失去了意义,所以它们有的虽然由多个音节组成,但仍然只是一个语素。
以上三组的语素都能自由运用,因此它们又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这类词叫做单纯词。
第四组7个语言单位都可以拆分成两个有意义的单位,也就是说它们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
语素、词、短语和句子是语言中不同层次的组成单位,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1. 语素:语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具有具体的词义。
它可以是一个单字或一个词根、词缀等。
语素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语言单位。
2. 词:词是由一个或多个语素组成的,具有独立词义和语法功能的语言单位。
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它可以单独出现并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3. 短语:短语是由一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但不能独立成句。
短语可以是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
4. 句子:句子是由一个或多个词或短语组成的,具有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它能够独立完成一个思想或陈述一个完整的意思。
在联系上,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基本单位,短语是由词组合而成的,而句子是由词和短语组合而成的。
句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短语组成,而短语又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词组成。
因此,词、短语和句子之间存在层次关系和组合关系。
总之,语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短语是由词组合而成的,而句子是由词和短语组合而成的,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也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语言的表达和交流。
汉语中词与短语的区别在汉语中,词与短语的组合方式、结构类型基本相同,以致不少学生无法从外在形式上来辨别。
如: AB大陆大树冰箱冰雪水瓶水火A 组是词,B 组是短语,仅从形式上很难看出区别。
但词与短语无论从意义还是用法上,都不尽相同,认识它很有必要。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分辨一、从构成上来区别看有没有非自由语素短语的构成单位必须是词(即自由语素)。
词的构成单位是语素。
可以是自由语素,也可以是半自由或不自由语素。
因此,若一个结构中有非自由语素的存在,则一般是词。
如“骨头、钉子、人性、异化”等斜体语素是不自由语素。
“感官、平素、慨叹、语言”等两个语素都不是自由语素,故可以肯定它们是词,不是短语。
2. 看有没有轻声语素普通话中有大量的轻声词,所以一个语法组合其最后一个语素为轻声语素(虚词除外),则该组合一般为词。
如“胡同、相声”等均有轻声语素,一定是词。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语法组合,轻重音还能区分词与短语如:买卖( m à i )为短语:买和卖;买卖( mai )为词:生意。
东西( x ī)为短语:指方向;东西( xi )为词: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
兄弟( d ì)为短语:指哥哥和弟弟;兄弟( di )为词:指弟弟或别的年纪比自己小的男人。
二、从语音上来区别词的内部各语素之间语音上一般是连接的,也就是说语素之间没有语音停顿。
如:“艰”与“苦”、“卓”与“越”、“问”与“题”之间不能停顿;短语的内部成分之间在语音上大多是停顿的,如“水火”、“问路”、“头晕”等,中间都可以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所以是短语。
再者,词有固定的语音形式,而短语没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如“动员”和“动心”。
“动员”有固定的语音形式,第一个音节读重音,中间不能停顿,是词;“动心”则没有固定的语音形式,两个音节都读重音,中间可以停顿,是短语。
不过,有少数语言单位,既可以是词又可以是短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文环境来衡量。
如“大学”、“教学”,表示“高等学校”这个意思的“大学”是词,表示“广泛而深入地学习”这个意思的“大学”是短语;指“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个意思的“教学”是词,表示“教和学两个方面”这个意思的“教学”是短语。
一、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是语言的最小单位。
语素是一种构词单位,它的功能是用来构词。
1、语素的分类①单音节语素:用一个音节表示的语素。
如:天、地、日、月、水、火、人等。
②双音节语素:用两个音节表示的语素,主要包括一些联绵词和音译外来词。
如:玫瑰、朦胧、徘徊、彷徨、模糊、犹豫、咖啡、沙发、玻璃等。
③多音节语素: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表示的语素,主要是一些外来词。
如:苏维埃、马克思、巧克力、奥林匹克、布尔什维克等。
2、语素的辨认①看是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如:天、地、日、月等,都是单音节的,不能分开,又都有意义,就是语素。
中的琵、琶、玻、璃、葡、萄等,虽然都是单音节,但不表示意义,就不是语素,只有结合成琵琶、玻璃、葡萄等时,才表示一定的意义,才是语素。
②看是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如:窗户、铁路、书桌、钢笔,其中每一个都可以再分成两个最小的单位,窗、户、铁、路、书、桌、钢、笔,而且每一个都能表示意义,它们就不是语素。
窗、户、铁、路、书、桌、钢、笔,才是语素。
而玫瑰、朦胧、徘徊都是双音节,但如果分成玫、瑰、朦、胧、徘、徊,都不表示意义,所以它们是语素。
③辨别一个语言单位是不是语素,不是看音节的多少,而主要看是不是表示一个最小的不能分割的意义,是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
3、语素构词的方式①有的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只有地组合成词(前后均可)。
例如,“好”可以单独使用,成为一个词,也能跟其它语素自由组合成词:“好热、好人、好事、好像,真好、幸好、相好”。
②有的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却可以与别的语素自由结合成词。
例如,“速”不独立使用,但前后可加上其它语素构成词:“时速、高速、超速、速度、速效、速率”。
③有的语素既不能独立成词,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也有固定的位置。
例如,“阿”可组成“阿姨、阿哥、阿叔”,但只能放在前面;“们”可以组成“我们、他们、爷们、同学们”,但只能放在后面。
二、词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有一定意义的最小的的语言单位。
词与短语的区别2006-3-16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在汉语中,词与短语的组合方式、结构类型基本相同,以致不少学生无法从外在形式上来辨别。
如: A B大陆--大树冰箱--冰雪水瓶--水火A 组是词,B 组是短语,仅从形式上很难看出区别。
但词与短语无论从意义还是用法上,都不尽相同,认识它很有必要。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分辨:一、从构成上来区别1. 看有没有非自由语素短语的构成单位必须是词(即自由语素)。
词的构成单位是语素。
可以是自由语素,也可以是半自由或不自由语素。
因此,若一个结构中有非自由语素的存在,则一般是词。
如“骨头、钉子、人性、异化”等斜体语素是不自由语素。
“感官、平素、慨叹、语言”等两个语素都不是自由语素,故可以肯定它们是词,不是短语。
2. 看有没有轻声语素普通话中有大量的轻声词,所以一个语法组合其最后一个语素为轻声语素(虚词除外),则该组合一般为词。
如“胡同、相声”等均有轻声语素,一定是词。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语法组合,轻重音还能区分词与短语:如:买卖(m à i )为短语:买和卖;买卖( mai )为词:生意。
东西(x ī)为短语:指方向;东西( xi )为词: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
兄弟( d ì)为短语:指哥哥和弟弟;兄弟( di )为词:指弟弟或别的年纪比自己小的男人。
二、从语音上来区别词的内部各语素之间语音上一般是连接的,也就是说语素之间没有语音停顿。
如:“艰”与“苦”、“卓”与“越”、“问”与“题”之间不能停顿;短语的内部成分之间在语音上大多是停顿的,如“水火”、“问路”、“头晕”等,中间都可以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所以是短语。
再者,词有固定的语音形式,而短语没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如“动员”和“动心”。
“动员”有固定的语音形式,第一个音节读重音,中间不能停顿,是词;“动心”则没有固定的语音形式,两个音节都读重音,中间可以停顿,是短语。
不过,有少数语言单位,既可以是词又可以是短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文环境来衡量。
现代汉语词的构成词的构成⼤家好,今天我要讲授的内容是现代汉语当中词的构成问题。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家应该先知道汉语的五级语⾔单位:语素——词——短语(词组)——句⼦(单句、复句)——句群(句组)。
从这个序列表⾥,我们可以看出词位于⼆级序列,所以,要了解它,我们⾸先得了解语素,再来分析词。
语素和词都是语⾔单位。
语素是具有⼀定意义的、⽤于构词的、最⼩的语⾔单位。
因此,我们可以讲,语素是最基本的语⾔单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最⼩的造句单位。
从这个关系看,词是⽐语素⼤的语⾔单位。
有的词是由⼀个语素构成的,像“吩咐”“葡萄”“咖啡”“马”“⽜”等。
“吩咐”⼀词由⼀个语素构成,因为“吩咐”拆成“吩”和“咐”就都是⽆意义的声⾳了。
这种情况下,词和语素是⼀个同形单位,⼆者统⼀为⼀个形体。
有的词是由好⼏个语素构成的,像“语⾔”“鸡蛋”“书本”,“语⾔”⼀词由“语”和“⾔”两个语素构成。
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在这些词中到底有⼏个语素。
从语素的构词能⼒看,现代汉语的语素有三⼤类:⾃由语素,半⾃由语素和不⾃由语素。
⾃由语素,指的是能够单说单⽤,独⽴成词,也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位臵不受限制。
例如“美”可以独⽤,也可以组成“美丽”“美貌”“完美”“健美”等。
这类语素活动能⼒最强。
半⾃由语素不能单说单⽤,不独⽴成词,但能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位臵不受限制。
例如“丽”在现代汉语中不独⽴成词,但能组成“秀丽”“丽⼈”等词。
这种语素在古代汉语中是词,在成语中仍然是词,如“风和⽇丽”。
这类语素活动能⼒⽐较弱。
不⾃由语素不能单说单⽤,也不能独⽴成词,只能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位臵⽐较固定。
这类语素活动能⼒很有限,粘附性很强,所以⼜叫粘附语素。
如“阿”“初”“⼦”等。
根据在词中的作⽤的不同,我们把这些语素分为词根、词缀两类。
词根:词根是词的核⼼部分,是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
例如“电线、电视、电影、电话、电灯”等,其中的语素都是词根语素。
语素、词语、短语令狐采学语素、词和短语是现代汉语词汇学、语法学中的概念,初学者特别是中学生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常常搞不清楚,也因此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不明事理,以致影响了自己成绩。
可见分清三者的界限无论是在学术上分清是非,还是在实用上避免损失,都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辨析语素、词和短语呢?先弄清三者的概念。
在现代汉语里,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一个语言片段,一层一层的切分,分到不能再分的最小的单位,就是语素。
”①词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短语是两个或以上的实词的组合,是大于词而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
例如: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按语素切分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按词切分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按短语切分,则可以分成“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等短语。
可见,词是由语素构成的,短语又是由词构成的。
三者密切联系,又有互相区别的界限。
下面让我们来分别探讨一下语素与词,词与短语的关系吧。
先谈语素与词的关系,看下面的四组语言单位:(一)、天、地、人、牛、马、走、吃、大、红、一、二(二)、秋千、蜘蛛、流连、徜徉、荒唐、玫瑰、蝙蝠、囫囵、妯娌(三)、葡萄、扑克、幽默、法西斯、阿斯匹林、布尔什维克(四)、牙齿、短语、胖子、提高、船只、胆怯、伤心第一组中的11个单位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有音有义,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语素。
第二组中的9个单位都是由双音节组成,若把这两个音节拆分开来,单独看,它们都失去了意义,不能算语素;只有把两者组合在一起才有意义,才能算一个语素。
第三组中的6个单位都是从外语中音译过来的。
和第二组一样,拆分后它们也失去了意义,所以它们有的虽然由多个音节组成,但仍然只是一个语素。
以上三组的语素都能自由运用,因此它们又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这类词叫做单纯词。
第四组7个语言单位都可以拆分成两个有意义的单位,也就是说它们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
这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那么词与语素的根本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其区别就在于能否“自由运用”。
所谓“自由运用”就是指独立地给客观事物、现象、概念加以称谓概括,独立地运用于造句之中。
词与语素的区别比较明显,关键在于能不能自由活动,凡是能够独立运用的语素都是词。
例如上文第四组中“牙齿”一词,虽然“牙”和“齿”都是语素,但两者却有本质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说“他在刷牙”,“我的牙又痛了”。
却不能说“他在刷齿”,“我的齿又痛了”。
可见:“牙”是能自由运用的,是词;而“齿”却不能自由运用,是语素。
同样的道理,“伟大”中的“伟”,“我们”中的“们”,“毛巾”中的“巾”都是不能自由运用的,所以只能是语素,而不能成为词。
相反,“大”、“我”、“毛”不但是语素,而且是能自由运用的语素,也就是词了。
所以说,能否自由运用就是词和语素的根本分界。
②确定语素的方法主要是替代法。
所谓替代法,就是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
也就是对某个语言片段(一般是双音节)的各个成分进行同类替换。
比如:清洁清楚清白清爽清洁圣洁纯洁整洁经过替换,可以发现,清、洁这两个语言单位都可以在不改变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分别同其他相关的语素组合。
所以可以确定:这两个语言单位都是语素。
在使用替代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个双音节的或多音节的语言片段,在替换时必须是两个或多个成分同时都可以分别被替换,否则这种替换法是不符合要求的。
比如:蜘蛛:喜蛛檐蛛蜘蛛:蜘× 蜘ד蜘×”这样语言单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说,“蜘”不是语素,只是一个音节其次,在替换时,必须保持结构单位意义的基本一致。
替代后的语素义同原来语言片段的语义要有一定的联系。
比如:马虎:老虎猛虎幼虎雄虎马虎:马车马蹄马尾马匹这样的替代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马虎”中的“马”和“虎”同“马车”、“老虎”中的“马”和“虎”在意义上并没有什么联系,无法保持结构单位的基本一致。
其实,两者的读音也不一样。
“马虎”的“虎”必须读轻声。
“马虎”是一个双音节的语素,表达的意思是“草率、疏忽大意”。
这一点,还可以从词的书写形式上得到证明:因为“马虎”有时也可写作“马糊”。
“蛛”在“喜蛛”、檐蛛中是语素,但“蜘”和“蛛”合起来还是一个语素。
再谈词与短语的关系。
词和短语的区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从语法结构上看,词具有现成性和定型性;短语则具有临时性和可扩展性。
词不论其音节多少,结构如何,都是作为一种现成的单一性的单位而用于造句的。
短语则不然,它是临时组合的,且能够扩展。
句法的规律只能作用于短语,不能作用于词的内部。
例如:“新工人”可以扩展为“新的工人”、“新的女工人”,“光荣、伟大”可以扩展为“光荣而伟大”、“光荣和伟大”。
但“工人”却不可以扩展为“工的人”、“工的女人”,“光荣”、“伟大”同样不可以扩展为“光和荣”、“伟而大”。
二、从声音形式方面来看,词的内部不容许停顿,而短语的内部则可以停顿。
试比较一下作为词的“东西”(指物件)和作为短语的“东西”(指东边和西边)。
前者的读音(dōngxi)结构是固定的,“西”读轻声,中间不停顿。
而后者中的“西”不读轻声,语法结构也不很固定,中间允许停顿,也可以说成“东和西”。
所以说像“木箱儿”、“胶轮儿”是词,而“木头箱子”、“胶皮轮子”是短语;“支书”、“共青团”是词,而“支部书记”、“共青团员”则是短语。
区别词和短语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插入扩展法”。
如果一个语言单位插入别的语言单位使它扩展后,不改变原来的意义,这个语言单位就不是词,而是短语;如果意义改变了,或者没有意义了,就是词,而不是短语。
譬如,“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中的“红花”、“绿叶”就可以插入“的”或“颜色的”,扩展成“红颜色的花”、“绿颜色的叶”,意义没有发生变化,这句话中的“红花”和“绿叶”就是短语。
而“红花是一种名贵的药材”中的“红花”,如果插入“颜色的”,意义就变了,所以这句话中的“红花”是词,而不是短语。
同样的道理,作为一种工具名称的“拉手”是词,而表示一种动作的“拉手”则是短语。
再看下面的两组例子:(一)黑板、白菜、骨肉、头痛、信纸(二)白花、血肉、打虎、手痛、写信你能判断它们哪些是词?哪些是短语吗?用插入扩展法,相信你能区别清楚。
不过,运用插入扩展法区分词和短语,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1、插入的语言单位必须是在同一结构层次上的直接成分。
如“工人”之间不能插入“人和商”,扩展成“工人和商人”。
2、要能连续插入不同的语言单位,以准确判断其能否扩展。
如“看见”中间可以插入“不”或“得”,但却不能继续插入其它成分了,因它还是词,而不是短语。
区别短语和词的常用标准1、看有没有非自由语素从短语和词的构成单位来区别:短语的构成单位必须是词(即自由语素);词的构成单位是语素,可以是自由语素,也可以是半自由或不自由语素。
因此,若一个结构中有非自由语素的存在,则一般是词。
如“骨头、钉子、人性、同化”等斜体语素是不自由语素,“感官、平素、慨叹、语言”等两个语素都不是自由语素,故可以肯定它们是词,不是短语。
2、看有没有轻声语素普通话中有大量的轻声词,所以一个语法组合其最后一个语素为轻声语素(虚词除外)则该组合一般为词。
如“胡同、相声”等有轻声语素,一定是词。
需注意的是轻重音还能区分词与短语:如:买卖mài (短语:买和卖)mai(词:生意)东西xī (短语:指方向)xi (词: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兄弟dì (短语:指哥和弟)di (词:指弟弟或称呼别人)3、看意义有没有整体性词的意义具有稳固性和整体性,因为它已在长期使用中逐步凝固了。
所以一个词的意义往往不等于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
如:黄瓜≠黄色的瓜铁路≠铁板路(所以“黄瓜”、“铁路”是词。
)而短语是临时组合在一起的混合物,它的意义就是各组成成分意义的总和。
不同的物质仍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可分离,意义不改变,意义不具有整体性。
如:“开灯”、“石路”、“大雨”就是短语。
4、看能不能扩展由于词具有整体意义和凝固性,故在结构上不可再插入其它成分。
而短语的组合具有临时性,内部结构松散,当中可以插入其它成分。
这种判断词与短语的方法叫扩展法,又叫插入法。
如:老虎× 老的虎老人√ 老的人“老虎”插入别的成分以后,意思改变了,因为老虎可以有小老虎、大老虎,不是指“老的虎”。
所以“老虎”不能进行扩展,是词。
“老人”可以插入别的成分,且插入以后,意思基本不变,所以“老人”是短语。
运用扩展法,应注意有以下限制:A、短语扩展之后意义不能产生明显的改变,若意义发生改变的是词。
如:马路≠马之路故“马路”是词。
B、扩展只能在中间插入,不能在前后添加其它成分。
如:饭碗——盛饭的碗(×)前加圆桌——圆的桌子(×)后加“饭碗”、“圆桌”都是在前后添加其它成分,这不是扩展。
它们中间不能插入其它成分,所以它们是词。
C、插入的应一般是虚词或数量短语,不能是其它实词。
常用于插入的词语是:(a)联合结构中插入“和”:书报——书和报(b)偏正结构中插入“的”:飞鸟——飞的鸟(c)动宾结构中插入“着”、“了”、“过”或数量短语:提水——提了水(d)补充结构中插入“得/不”:改好——改得好选择插入词语的一个总原则是:力求插入后保持相同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