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及优化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161.18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一、概述“心理空间”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他的第一部专著——《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Fauconnier,1985)中提出来的。
这部著作也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的标志。
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语篇生成和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它旨在用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1985),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 , 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 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 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语篇的加工与处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构建网络的过程。
在该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的一系列心理空间,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
空间内有各自的语义结构元素, 相同的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
跨空间映射的基本原则是身份认同原则(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 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2.1 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是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构建起来的。
空间构造语是这样的语言单位:它要么有助于构建新的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的心理空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
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介词短语如: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意义的在线构建分析汉语谚语作为一种言简义深、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语言现象备受学界关注。
Fauconnier等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组合,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认知冰山。
运用该理论,分糅合型整合、截搭型整合两大类型对汉语谚语的意义在线构建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该理论能够对汉语谚语意义的在线构建进行很好的阐释。
标签:汉语谚语;意义;概念整合理论;心理空间;在线构建引言谚语是反映各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经验的一种“现成话”,是人们智慧与经验的结晶。
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
汉语谚语作为一种言简义深、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语言现象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对汉语谚语的研究集中在对其形成、性质、特点、分类、修辞等方面进行静态分析,对汉语谚语意义在线构建过程的动态研究重视不够。
近年来,美国加州大学认知语言学家、科学家Fauconnier等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在美国的认知学界得到了普及,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自然语言语义构建方式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语言理解研究。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能够对言语意义进行在线、动态构建,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对言语意义的静态解释。
因此,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意义的在线、动态构建过程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语料出自《熟语大全·谚语集锦》(马国凡、吴学恒(2001)主编)。
一、概念整合理论概述Fauconnier等在心理空间理论(the mental space theory)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所谓概念合成,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是我们思维和谈话时为了话语当前的理解和行为所构建的一些小的概念集。
”?譹?訛换言之,概念整合就是将源于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组合,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在线、动态地构建意义,进而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认知冰山。
概念整合理论:1.概念整合理论是心智空间理论的发展,心智理论是两个或多个空间合并而产生的层创(novel)推理。
映射(mapping)被用来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对背景知识的激活。
概念整合过程可以把真实的东西、虚构的东西、意像中的东西概念化;概念整合模型中生成的推理常常可以引导概念化者的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产生变化。
概念整合理论是建构混合认知模型的理论。
(前言)2.概念的体验性:人类生存在客观世界中,当人们把客观世界的对象范畴化、概念化时才形成了概念,概念藏匿于人的思维中,通过认知过程概念可以被符号而形成语言系统。
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
(赵艳芳2001:81)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物色)“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句,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情采)“故形立则章成矣,发声则文生矣。
”(原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诠赋)“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体性)这段文字说明客观世界作用于心,心生言、言生文。
概念是体验的,是经过心智加工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也就越深。
(例如:911)概念来源于知识。
不同的知识范畴可归结为不同的概念。
人的心智会将具体的、体验的知识上升为概括的、抽象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的、凝练的表达,心智的体验加工是心智的体验加工是概念的终端产品,概念被视为认识科学的中心。
(Robert.A. Wilson, Frank.C. Keil, 2000:177)概念是通过经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
(Lakoff& Johnson 1999:497)海德格尔坚持认为:“人类离不开概念,概念是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的经验都是概念性的,是已经验的概念。
”([法]马克.弗罗芒.默里斯,2004:68)“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人们在头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飞跃),产生了概念。
概念整合理论文学翻译认知概念整合理论也叫概念融合理论,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新发展。
此理论所揭示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概念意义生成的科学机理对科学发现及其技术革新的推动力引起国际认知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操作,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指导。
不过在国内对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主要还是体现于语言学领域,或置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框架之下。
翻译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规律、原则进行了探讨,但是更多的是思索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不注重对翻译过程的思考。
文学翻译中,翻译原则通常把形象与概念,即文本与语义对等列为首位[1]。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是不太现实的。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它可以将对具体翻译技巧的讨论转移到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注重对语言的认知本质研究;它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重点,探求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2]。
用概念整合的思维来处理翻译过程的文字符号意义、原文和译文文本的关系,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理据。
一、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又称概念融合或者交织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家福柯尼耶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
心理空间是人们思考、交流时为了达到理解与行动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3]。
概念整合是基于心理空间的一种人类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是综合不同认知域框架的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
其整个过程包括了类推、递归、心智建模、概念范畴以及建构框架等[4]。
概念整合理论关注4个基本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
四位空间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类属空间里;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
整合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及优化原则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遵循人类认知的普遍原则,从新的角度研究意义构建的认知机制。
文章分析了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及优化原则。
该理论从篇章在线的角度分析意义构建,克服了隐喻认知机制中的不足,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多构性及语言的经济、灵活原则。
标签:概念整合心理空间意义构建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是一种研究意义构建的新范式。
目前,在美国的认知学界,大家一致认同,整合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操作原理,适应于所有认知过程。
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它涉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一、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认知语言学从以往对语言抽象范畴的关注转向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为概念整合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G.Fauconnier、M.Turner、E.Sweetser等人创立概念整合理论,把对篇章的理解及篇章的产生过程看作是心智空间的连续作用过程。
这一理论主要以下列两方面为基础:(一)在意义构建中,结构映射(structure mapping)和隐喻投射(metaphorical projection)起着关键作用。
概念整合理论的提出与隐喻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Lakoff 认为隐喻可以理解为一种映射。
映射是一整套固定的本体范围的实体与喻体范围的实体之间的本体论对应。
(Lakoff,1993)表示单向映射的方向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结构之间的投射是认知科学的中心思想。
投射将框定与具体情况、相关框定和常规情景连接起来。
(二)心智空间理论:心智空间是人们理解、想象、记忆或领会的一个特定场景中的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的表征,它是人们在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体系,各成分代表话语实体,框架(frame)代表他们之间的关系。
心智空间可建立起一系列概念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等。
语言学整合理论的例子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介绍概念整合理论,重点探讨英语大学英语词汇、听力等教学的认知过程,阐释该理论如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概念整合认知过程大学英语教学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关于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势头迅猛。
概念整合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运作过程,对各领域的意义建构具有较强的认知解释力。
我们正是依靠概念整合来理解意义,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概念世界,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生活发挥着中心作用(王寅,2005:184)。
大学英语是高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如何改进其教学、全面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知识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一直是外语学界不断探索的课题。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传授的知识要由学生加以理解、吸收。
”这就意味着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承担更为重要的学习责任,强调学生的认知能力,概念整合理论正好能为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比较全面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一、概念整合理论基本原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简称CIT),又称作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简称CBT)是Fauconnier和Turner共同在Fauconnier1985年的专著MentalSpaces中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之上发展完善而来的。
概念整合就是来自不同认知域的一系列的认知活动的融合,通过将不同心理空间的输入信息进行彼此映射的最优化选择,提取各自最契合的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Fauconnier&Turner,2002)。
Fauconnier和Turner认为人类认知过程是四个心理空间信息概念不断建构的过程。
这四个空间就是概念整合的场所,即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mentalspace))、一个类属空间或共有空间(genericspace)和1个整合空间或合成空间(blendedmentalspace)。
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网络,它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
框架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所构建。
美国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了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 Ⅰ)输入空间Ⅱ(InputSpace 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
1985年,美国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了心智空间(Mental Space)这一概念,并将其描述成“小概念包”,认为要理解语言的意义,就要研究人们长期交谈或是听话时形成的认知域。
20世纪90年代,Fauconnier进一步的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该理论为人类的创新思维和新概念产生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网络,它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
框架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所构建。
Gilles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了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 Ⅰ)输入空间Ⅱ(InputSpace 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
并将这四种空间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图1:子网络吴为善指出,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整合反映出输入空间共同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与结构,从而规定了核心跨空间映射。
他认为,人们对于某一概念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经历了如下过程:首先,笼统地将表象的东西进行“组合(composition)”;其次,在知识框架中使初步获得的材料加以“完善(completion)”;最后的“扩展(elaboration)”,是对“完善”了的概念进行精致加工整合。
经过这三个彼此关联的心智认知活动后,产生浮现结构(EmergentStructure),即创新结构。
2018年09期总第397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文/李微【摘要】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和Turner在概念隐喻理论和心智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三条操作方法,遵循五条优化原则,在优化原则的制约下形成概念整合网络。
概念整合理论对语言现象具有极大的认知解释力,概念整合理论对人类的认知和意义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概念整合;意义构建【作者简介】李微,哈尔滨师范大学。
前言概念整合理论是一个独特的理论用于解释心智空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
概念整合理论提出意义建构过程中还包括突生结构,意义大于其构成成分之和。
本文重点讨论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
一、理论基础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基于认知语义学的两大研究传统概念隐喻理论和心智空间理论。
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整合空间。
类属空间提供对于输入空间普遍的抽象的信息,类属空间中的要素被投射到每一个输入空间的对应部分,促进了输入空间跨空间对应部分的确定。
整合空间包含突生结构。
突生结构含有输入空间所不包含的信息。
概念整合有三种操作方式:组合、完善和详述。
第一个过程是组合来自输入空间的要素。
第二个过程是完善,概念整合将组合而成的结构与潜意识里的背景框架相结合。
最后详述使整合空间产生独一无二的结构。
概念整合遵循五条优化原则。
整合:复合空间里要包含通过严格整合得到,可作为一个单位来运作的场景。
布局:投射到复合空间里的成分要与输入空间里的相对应成分匹配。
网络:将复合空间作为一个单位来运作必须维持复合空间与输入空间适当的网络关系。
解包:理解者仅从复合空间就能对其进行解包处理,重构输入空间,跨空间映现,共有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连接网络。
充分理由:假如一个成份出现在复合空间里,那它就必须有出现的充分理由。
二、概念整合理论的例释(1)That surgeon is a butcher。
走近概念整合理论作者:李晓娜来源:《商情》2010年第27期[摘要]概念整合理论作为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认知语言学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理论,备受关注。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其强大的解释力。
本文简略地介绍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以及隐喻、语篇理解、词汇理解以及语法理解方面的解释力。
虽然概念整合的解释力很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心理空间里的信息量极大,信息质与量的选择有较大的任意性等。
[关键词]概念合成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 概述1.1概念整合定义以及相关概念首先看看概念整合的定义。
“概念整合”就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
在认知科学里,人们一直关注认知域之间的映现(mapping)问题。
简单地说,概念整合就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input mental space)通过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起来,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blended mental spaces)”。
可以说,整合的过程就是人们思维活跃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是进行创新思维的认知过程。
“比如在生活中,水中芭蕾这一体育活动就是整合了芭蕾舞的有关动作和游泳的有关动作。
电脑桌面是在电脑命令和带有桌子、文件以及文件夹的办公室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合成的。
”介绍一下与概念合成的相关的几个概念。
心理空间由框架和认知模式构建,并且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
人们在交谈和思考的时候为了理解话语,往往建立一些小概念,如时间、可能性、愿望等,这些概念在大脑中抽象地相互连接,组成不同的心理空间,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传递出来。
语言就是这些概念的承载体。
比如昨天我把腰都挖疼了。
这句话里面就包含了若干个概念包,建立起了若干个心理空间:时间—昨天,行为—挖,工具—(锄头……),感觉—疼。
这些心理空间互相连贯,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
而“把腰挖疼”这一概念又刺激我们长期记忆,从记忆中的背景知识知道,挖的对象不是腰,是句子中没有出现的某样东西,而疼是动作“挖”给腰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