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门派类别
- 格式:docx
- 大小:16.02 KB
- 文档页数:2
道教派系传乘谱系————————————————————————————————作者:————————————————————————————————日期:道教派系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妙真派(庄子休)、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派诸真宗派系谱第一、混元派:混元乾坤祖天地日月星三教诸经师金木水火土浑合本空洞朝谒上玉京虚无生一气良久归太清第二、混元派:一永通玄宗道高本常清德祥恭敬泰义久复圆明混元三教主天地君亲师日月星斗真金木水火土尹喜真人尹喜派;又鲁山、文始、楼观三派字洞。
第三、尹喜派:道德清高上云呈守炼丹九重天外子方知妙中玄心静自然体发白面童颜袖吞乾坤大阴阳造化先五祖派东华帝君,姓王名玄辅,号少阳,降生於战国。
得老子寝中於终南山,梦传《黄庭经》,所得著世。
二月初六圣诞,系山东青州府人。
留传:第四、少阳派:弘宣无极道习学理自明有个长生路飞升上云程钟离帝君,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
汉时将军。
系陕西西安府咸阳县仙籍。
得东华帝君秘诀,授道於终南山。
四月望曰圣诞。
留传:第五、正阳派:阴阳生造化动静合本元自得神仙指方知妙中玄纯阳帝君,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居彝圣宫,即元始台)。
山西蒲州县仙籍。
四月十四日圣诞。
唐天宝进士。
有日月当空之祸,隐於终南。
受正阳祖师大道。
四门人(梅、柳、林、磐)。
留传瀛州龙沙派,即今:第六、纯阳派:寂然无一物妙合于先天元阳复本位独步玉京山海蟾祖师,姓刘名操,字宗成。
道教的五类派别所谓道士,并不是一定要会画符观气知风水,也不一定要炼铅化汞演金丹,道家流派,各有修行,修行不同,道果唯一。
一、积善派。
积善派修士讲究:布善行仁,积功累德。
以无边功德之力,成就天人相感,修福德天仙之道。
说是天仙,其实也只是半神道的修行,积善派修士功德圆满之后,以功德成就神位,同时避开神职。
得神位香火,却无公务缠身,与仙人一样逍遥自在。
积善派是以积功累德,利物济人,亏己以待人,舍己以为人,悯人之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解人之危,为修道之首务。
积善派修士,当修行《太上感应篇》、《功过格》、《阴骘文》等善书,须知:“欲修天仙,须立三千善;欲修地仙,须立三百善。
”二、经典派。
以信奉某一经典为特征的道派统称为经典派道教。
经典派修士研证经典,敬修人神相显。
一般来说,经典派修士大都修神道,根据自己教派神系,上感天心,一生修行,只求神君笔下留名,得神道香火。
大多数经典派,也都属于符箓派。
经典派和符箓派是道教宗教色彩最浓的流派。
三、符箓派。
符箓派修士擅长画符驱鬼,符水治病,同时最擅长斋醮法事。
上,可通天达命,差使神兵;下,可通达九幽,役使鬼魂;平,可性命交感,神人相同,仙道可期。
符箓派,毫无疑问是战斗力最强的流派。
从最早的“五斗米”到现在都著名的茅山派,以及以雷法闻名的神霄派,都属于符箓派。
在世人眼中,符箓派几乎就代表了道教。
四、占验派。
以传习占验术数为主的道派。
占验派修士,内服丹药,外修功德,最擅长借气运,一旦得神人相应,窥天道漏洞,便巧立道果,成仙成真。
是以占验派修士与世俗人走得最近。
占验派修士大多是聪慧之人,最擅长占卜命数,奇门遁甲,布局设阵。
符箓擅斗,占验擅算。
占验派修行非常消耗心神,非聪慧者不入门墙,也正是因为如此,占验派真正传人极少,大部分符箓派修士兼修此道,但都不深究,但大多数流派都不会去碰占验之道。
五、丹鼎派。
丹鼎派,一个差点把道教由宗教转变成修行会的流派。
可以说,道教不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丹鼎派。
道教有哪些派别?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勇)、玉线派(德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
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上述对你是否有用?是不是极好的素材。
道教派别
方仙道:道教史前宗派。
本是古代一个学术流派。
逐渐成为方仙道后秦皇、汉武倡导始臻盛行,是中国道教的前身
黄老道:道教史前道派
丹鼎派: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又称金丹道教
符箓派:以符箓禁咒、驱邪禳灾等方术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正一派:道教正式成型的标志,俗称“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
与后起的全真道同为道教两大道派
太平道:早期道教派别
于君道:早期道教派别
李家道:魏晋时的一个道派
帛家道:魏晋时的一个道派
清水道:谓道在水中
灵宝派:产生于东晋中叶
上清派:上清符箓派又称“茅山派”
楼观道:宗奉老子,尊尹喜为祖师
重玄学派: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经》的哲学流派
清微派:唐末产生的新符箓道派
天心派:宋代以传授、修炼一种新符箓“天心正法”而得名
神霄派:北宋末形成的、内丹与符箓融合而产生的符箓新派北
东华派:宋末形成的新道派
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神仙道教”
大道教:又称真大道教
太一教:又称太一教
全真道:宋金元时期的新兴教派,道教最重要的教派之一,也称全真派、全真教,与正一道同为道教两大道派
玄教:产生于元代的一个道派,系天师道支派
龙门派:全真龙门派,全真道最主要支派
伍柳派:丹法流派,属全真龙门支派
崂山派:是较早融合斋醮祈禳等正一符箓法术的全真道派
龙门西竺心宗:全真龙门支派,融佛教密宗
武当道派:指历史上曾兴盛或传承于武当山的各个道教派别的总称
龙门碧洞宗:全真道龙门派的支派
中派:对李道纯所首创传承的一种内丹功法的称呼
东派: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
西派: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
道教派系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妙真派(庄子休)、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派诸真宗派系谱第一、混元派:混元乾坤祖天地日月星三教诸经师金木水火土浑合本空洞朝谒上玉京虚无生一气良久归太清第二、混元派:一永通玄宗道高本常清德祥恭敬泰义久复圆明混元三教主天地君亲师日月星斗真金木水火土尹喜真人尹喜派;又鲁山、文始、楼观三派字洞。
第三、尹喜派:道德清高上云呈守炼丹九重天外子方知妙中玄心静自然体发白面童颜袖吞乾坤大阴阳造化先五祖派东华帝君,姓王名玄辅,号少阳,降生於战国。
得老子寝中於终南山,梦传《黄庭经》,所得著世。
二月初六圣诞,系山东青州府人。
留传:第四、少阳派:弘宣无极道习学理自明有个长生路飞升上云程钟离帝君,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
汉时将军。
系陕西西安府咸阳县仙籍。
得东华帝君秘诀,授道於终南山。
四月望曰圣诞。
留传:第五、正阳派:阴阳生造化动静合本元自得神仙指方知妙中玄纯阳帝君,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居彝圣宫,即元始台)。
山西蒲州县仙籍。
四月十四日圣诞。
唐天宝进士。
有日月当空之祸,隐於终南。
受正阳祖师大道。
四门人(梅、柳、林、磐)。
留传瀛州龙沙派,即今:第六、纯阳派:寂然无一物妙合于先天元阳复本位独步玉京山海蟾祖师,姓刘名操,字宗成。
系燕山人。
六月初十日圣诞。
受道於钟离帝君。
第七、海蟾刘祖派:省悟自归隐修养本之神散淡蓬莱客逍遥阎苑人重阳祖师,姓王名允卿。
三国时期的道教流派道教在中国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宗教,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三国时期,道教发展出了多个流派,不仅对于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有重大影响,也对后世的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太平道太平道是三国时期的一支重要道教流派。
这个流派起源于汉末之际,是以黄庭坚为代表的一群人所创建的。
他们将道教和儒学相结合,认为实行礼仪、规范行为是达到道教境界的重要方式。
太平道在政治上具有一定影响力,许多人都将太平道作为自己的信仰,并试图通过修道来达到太平盛世的境界。
二、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以张道陵为主要创始人的道教流派,得名于其信徒每天只吃五斗米的清苦生活。
五斗米道在三国时期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张道陵以及他的弟子们积极推崇着五斗米道的思想,并试图通过其修炼方法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五斗米道在后来的历史上逐渐衰落,但它的一些理论仍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玄门派玄门派是指在三国时期崇尚玄学思想的道家流派。
这个流派主张玄学,即研究天地玄机、阐释宇宙运行规律的学问。
玄门派的代表人物有葛洪、杨修等,他们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研究,试图从宇宙的玄妙之中探寻人类的命运和生活规律。
玄门派的思想对后世道家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神仙道神仙道是道教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在三国时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神仙道主张通过修炼来成为神仙,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
这个流派中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宝和张梁兄弟,他们创造了一种以符咒、术数等方法来达到神仙境地的修炼体系。
神仙道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但随着三国的战乱,这个流派的影响力逐渐衰落。
五、葫芦派葫芦派是道教中一个比较小的流派,名字来自于他们使用葫芦做法器的特点。
葫芦派主张返璞归真,强调修道者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修炼。
葫芦派尊奉黄帝、老子和庄子等古代先贤,强调修道过程中的自然无为和内外合一的境界。
虽然葫芦派规模不大,但是它对于后世道教中的自然观念和修炼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早期教派:方仙道、黄老道、太平道、天师道【教派】一、方仙道兴起于战国末, 是指从事方术、方技等道术的人,时称方士。
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堪舆等技艺并宣传服食、祭祀可以长生成仙的人。
据《史记。
封禅书》载:最早的方士是周灵王时候的苌弘,据称他会阴阳之学,明鬼神之事。
至战国时最有影响的方士是齐人邹衍,他倡导“五行相胜”,“始终五德”的天意征兆,成为显赫一时的阴阳家。
秦时最有名的方士是徐福,他是最早以“求仙药”名义东渡日本,将先秦文化,特别是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及百工技艺带到了日本,成为最早开创中日友好的历史,促进了日本、亚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
先秦方仙道代表还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羕门以及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两汉有李少君、李少翁、西门君惠、栾大、公孙卿、甘忠可、于吉、宫崇等。
均是当时有名方士,这些方士们均是为帝王求长生不死,或为之找寻神仙、或为之采药、炼丹,宣传神仙可学、可求,这些活动一直延续到汉末仍很活跃。
二、黄老道兴起于汉代,文帝、景帝为了巩固汉室江山,均采用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尤为窦太后好读黄帝、老子之书,这样影响皇宫贵族包括太子、诸窦均读黄帝、老子之书,就是曹参、陈平等国相亦不另外,使黄老学说蔚然成风。
据《史记》载,最早研究黄老之学的人是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这样,上上下下形成一股黄老学之风,使黄老之学大兴于汉。
汉武帝虽独尊儒术,但儒家亦崇拜黄帝、老子。
加之黄老之学又与当时的神仙家、阴阳家、五行家、方技家、术数家等相融,特别是楚王英斋戒祭祀,学为浮屠,崇拜黄老。
汉桓帝亲自去陈国苦县和濯龙亲祀老子,由于帝王亲祀,百姓更加崇拜,使黄老学说正式发展成为有宗教色彩的黄老道。
三、太平道是继方仙道和黄老道之后出现的早期道派,创立人是河北巨鹿人张角,主要活动时间为汉灵帝时即公元172至184年,他敬奉黄帝、老子为教祖,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以符水治病、叩头思过为传教方法,其教徒有数十万,遍布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山东、北京等地,影响很大,他自称大贤良师,其弟张梁、张宝则自称良医,行医传教,深得人心,人民拥戴。
本人用查看各种书籍、档案、资料、文献、采访等方式,收集中国道教部分门派字辈,现整理如下,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留言,以便修正。
这只是到目前为止整理的部分,还有的门派还需核实后再发表。
也欢迎有共同爱好者提供线索资料,一同收集整理。
收集整理:杨师道道教各门派字辈表一、全真龙门派的百字辈全真龙门派是全真道最主要也是最兴盛的一个支派,教义思想传承于全真道祖王重阳,由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所创,因邱处机曾隐修陇州龙门(今宝鸡市)山,故取名“龙门”。
龙门派奉其为开派祖师。
自古有云:全真龙门半天下,传承极广。
谱系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守,未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二、遇仙派,马钰祖师传下,谱系为:自元来正志,冲寿成仙丹,忠靖得礼义,孑然见朝天。
致虚端笃悟,本理淳全玄,清微通大化,真常合妙言,崇教和法本,守仁有功夫,恭敬明智慧,圣体立遐龄,宏应演音信,高复显祥光,诚慈惟黄贵,金木会黄逢,云升龙虎交,嗣希直用行,荣茂乾坤秀,莲开卫室兴。
三、南无派,谭处端祖师传下,谱系为: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立在云霄上,功成必有名,大教明清静,宏演德惟良,悟元光体性,一志复圆融,冲寿通旅泰,了然卫望兴,中和宗正巧,智慧化全家,新友圣书诏,炼就宝金丹,裕谦常礼义,慈行满乾坤,龙虎广修下,摸照永遐龄,山川千古秀,盛希守忠贤。
四、随山派,刘处玄祖师传下,谱系为:思道明仁往,全真性复常,景高和礼义,嗣信守忠良,裕谦贤旅泰,宗友茂为祥,盛益希诚朴,玄元世永昌,金木万古续,智慧保额光,圣体通之界,广大演自清,志虚空教化,月孟妙中贡,用功悟仙号,丹书现荣阳,行满乾坤秀,圆融卫相逢,遭开龙虎诏,超升崇利享。
五、华山派,郝大通祖师传下,谱系为:至一无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嘉祥宗泰宇,万里誾元亨,清静通玄化,体性悟诚明,养素守坚志,虚灵慧业生,希贤遵秘法,慎修保纯贞,敬谨规良善,默功毓秀英,勤能扶世运,积久大丹成,永建根基厚,仙瀛书盛名,圆满光华照,云天庆上升。
道教正一教各法派介绍1.龙虎宗(天师道):龙虎宗即龙虎山正一宗坛。
是由张陵后裔以龙虎山为传播中心的符箓派系。
龙虎山在江西鹰潭。
据《汉天师世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道书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龙虎山炼丹修道,丹成而有龙虎现,故名龙虎山,后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魏时自汉中还居祖坛龙虎山,开龙虎山正一宗坛,传授弟子。
宋元以后,龙虎山天师正一宗坛更为显重,宋赐历代天师为“先生”,在京师建立“授箓院”,大规模修建龙虎山宫观。
元朝敕命主江南道教事,后又诏龙虎山天师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龙虎宗则更加兴盛,并在道教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龙虎宗以符箓见长,为道教的“三山符箓”(茅山的上清箓,阁皂山的灵宝箓,龙虎山的正一箓)之一。
元代由龙虎宗正一教主统领“三山符箓”后,统称正一符箓,江南民间信奉者颇众。
目前该派主要活动场所为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2.净明忠孝道:道教教派之一。
始创于中国南宋初。
相传东晋时江西南昌西山道士许逊修道有灵验,举家拔宅飞升。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加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元初,西山隐士刘玉(1257~1308)又自称数遇许逊等仙真,降授净明道要,遂开创净明道派,以南昌西山为活动中心,一时从学者甚众。
刘玉所创新净明道奉许逊为教祖,自称为第二代祖师。
净明道教义以融合儒释道为特点。
所谓净明,即正心诚意,教人清心寡欲,使本心不为物欲所动,不染物、不触物,清静虚明而达于无上清虚之境,此之谓净明。
其说盖有取于佛家常言心性本净本明之义。
倡言净明,旨在使修道者心念和行为皆符合封建伦理规范,自觉遵守忠孝廉慎宽裕容忍之道,做忠臣孝子良民。
净明道极力强调忠孝大道,维护封建纲常,因而得到元明两代不少重臣儒士的服膺称赞。
该教日常宗教活动以符箓斋醮为主,因而后逐渐归入正一道。
目前该派主要活动场所为江西南昌万寿宫3.茅山派道教教派之一。
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所创。
尊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名。
此派主修上清、灵宝和三皇等经书,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该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高道辈出,隐若道教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