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两首—《小池》
- 格式:docx
- 大小:18.63 KB
- 文档页数:3
小池原文、翻译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池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池宋朝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小池》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小池》赏析此诗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诗。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
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
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
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
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
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
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
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
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
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
【篇一】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2課《古詩兩首》原文chíshàng池上xiǎowáchēngxiǎotǐng,tōucǎibáiliánhuí。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bùjiěcángzōngjī,fúpíngyīdàokāi。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兩個僧人坐著下圍棋,竹樹樹陰遮蓋了棋盤。
再無他人能在竹林外見到他們,人們在竹林外的話可以聽到兩位僧人微小的落子聲。
xiǎo小chí池sòng宋•yáng楊wàn萬lǐ裏quán泉yǎn眼wú無shēng聲xī惜xì細liú流,shù樹yīn陰zhào照shuǐ水ài愛qíng晴róu柔。
xiǎo小hé荷cái才lù露jiān尖jiān尖jiǎo角,zǎo早yǒu有qīng蜻tíng蜓lì立shàng上tóu頭。
譯文:泉眼悄然無聲是因捨不得細細的水流,樹陰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
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注釋: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裏。
晴柔:晴天裏柔和的風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還沒有舒展的荷葉尖端。
上頭:上面,頂端。
為了押韻,“頭”不讀輕聲。
【篇二】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2課《古詩兩首》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首、蹤、跡、浮、萍、泉、流、愛、柔、荷、露、角”等12個生字,會寫田字格裏的“首、采、無、樹、愛、尖、角”7個生字。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情感目標:理解詩句的內容,想像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主备人主讲人课题教学目标教材剖析主备时间审查人科目语文年级一年级《古诗两首》总课时 2 课时知识与技术目标会读会认‘首’ 、‘踪’等 12 个生字,会写7 个生字。
经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筋中“活”过程与方法目标起来,帮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
经过朗诵、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感情,借助音乐、画面等教课手段,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率领学生走进诗中,感觉诗中小孩的快乐,从而领会诗歌的神韵和美好心境,遇到美的熏陶。
重点识字写字难点理解古诗境界,领会诗人的写作感情教具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课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师前言:同学们,夏季到了,你们快乐吗?谈谈为何。
( 学生沟通议论 )是啊,老师也特别喜爱夏季,昨年夏季,老师还出去旅行了一番,拍了许多照片呢!今日,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高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 课件展现令人心旷神怡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妩媚感人,鲜嫩的莲蓬幽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学生沟通 )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赏识一番呢?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赏识——第12 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
(1)指生当小老,注意“首”是舌音。
(2)合字理解“首”的本并。
(3)合本解“首”的引申并。
(4)指学生写。
①指学生察“首”在田字格中的地点。
②学生沟通写注意点。
③教:点、撇位于中两,首横且直,横画上下正。
4.揭:人白居易也到达了池,看了荷花池上生的一个对于小娃的风趣故事,于是,人不由得写了一首。
板。
相机理解:荷花池塘里。
5.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人。
(2)教充。
白居易字天,是唐朝有名人,有“ 魔”之称,他的材宽泛,形式多,言平和平常。
【意:“ 生活” 一活的源与生的画面合在一起,学生、听等多种感官,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欢乐,松学古确立了基。
古诗《小池》教案古诗《小池》教案1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听歌曲《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跟随春风姐姐来到小池塘,看看,春天给小池塘带来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个好的开头不仅能给学生美的感受,而且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为下文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一开始,教师用欢快的音乐,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了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先读课文后面的生字,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再读读课文,读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读音。
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宝宝放入课文中,再读课文。
5、小池塘美吗?你觉得最美的地方在哪里?找出课文的句子读一读。
6、课文把小池塘比作了什么?板书:(画眼睛)设计意图:从美丽课题的导入,到感知小池塘的美丽、有趣,之间又深入了一步,小池塘美丽的面纱逐渐揭示,又引导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唤起小池塘在学生心中的朦胧美感,使学生读后意犹未尽,初步整体地感知了内容。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
1、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小池塘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眼睛?自己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2)看图说说:哪像大眼睛,哪像睫毛?(3)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只大眼睛,能不能读出来?练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池塘的样子。
(4)谁能把你眼中的大眼睛读给老师听听。
师指导朗读。
(注意“醒来了”“一闪一闪”“长长”等词的读法。
)(5)小朋友真了不起,我的眼前真的出现了一个清清的小池塘,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评价尤为重要。
在老师的评价中,学生逐渐地发现自我,肯定自我。
] 2、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小朋友的眼睛也非常明亮。
(看一学生)呀,我在你的眼睛里看见我了。
小池塘,这只水汪汪的大眼睛,会看到什么呢?(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小池古诗描写动作的词语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大荷才露尖尖角,晚存有蜻蜓公底下。
注释:1.泉眼:泉水的出口。
2.惜:爱惜。
3.细流:细小的流水。
4.照水:倒映在水面。
5.晴柔:晴天轻盈的风光。
6.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古诗词作者背景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
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古诗词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古诗词名句赏析——“大荷才露尖尖角,晚存有蜻蜓公底下。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你好!《小池》就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知名诗篇,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大荷、蜻蜓的描绘,描绘出一种具备无穷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著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小池宋·杨万里quányǎnwúshēngxīxīliú泉眼无声惜细流,shùyīnzhàoshuǐàiqíngróu树阴照水爱晴柔。
xiǎohécáilòujiānjiānjiǎo小荷才露尖尖角,zǎoyǒuqīngtínglìshàngtóu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教学反思《小池》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池》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池》教学反思1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这首诗,通过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下面是《小池》这首古诗的教学反思:在古诗《小池》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
”“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
”“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
”“不一定没开呀。
”“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这个问题是我在写《小池》的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
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
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
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这才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教学理念。
古诗《小池》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读记“无、树、爱、角、尖”5个生字,理解“惜、爱、露、立、泉眼、树荫”在诗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情感目标:初浅理解《小池》的内容,感受诗中美丽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初浅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加深对词的识记。
2、在多形式诵读古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并积累课外诗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一、课题导入。
出示小池图片,师问:图上画了什么?生随机答。
师述:小池里满满的都是绿绿的荷叶,在这绿绿的荷叶丛中,开出了一朵朵美丽的荷花,就像是在池上沐浴的仙女,这样的图画你们喜欢吗?古时候宋代的诗人杨万里也喜欢,并写了一首古诗《小池》。
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趣味识字。
1、出示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自由朗读诗文。
(师述:喜欢读诗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读出来。
)找生朗读。
2、出示词语,开火车学习词语。
xīquán róu qíng lùyīn chí可惜泉眼温柔晴天露出阴天小池孩子们,发现了吗?这些都是这课要认的词语,现在我们拼一拼,先读准字音,再把诗歌连起来读一读。
3、出示生字,点兵点将认生字。
wúshùài jiǎo jiān无树爱角尖①这些字的读音要注意些什么?②怎么记住这些字?猜谜法:“又”住进了村子里;笔画法:“元”伸出了长尾巴。
加减法:小+大=尖③爱的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区别。
繁体字有一个心,心是告诉我们要用心去爱他人,秃宝盖就是把手伸开,拥抱朋友,让朋友住进来。
我们应该从小学会爱,用心爱。
练习书写“爱”字。
强调写字姿势。
④现在快速认读生字,有把握吗?4、记牢生字,现在谁来读读这首诗?(出示不含拼音的古诗)。
5、出示节奏古诗。
(引导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读)(1)教师范读(牵引示范)(2)个别读(集体评议)(3)男女分组读(读出个性)(4)再次个别朗读(尝试品读)(5)拍手掌读(情感共鸣)(适时表扬)三.译诗文。
小池古诗意思范文1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篇古诗,这就是《小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一共有四句。
小池春水涟漪,桃花渐隐绿杨枝。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第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小池畔上的美景,小池中的水波荡漾,水面上的倒影又是异常的美丽。
第二句呢,是作者用极为简明的方式描绘春天里桃花翩翩起舞的场景。
第三句用的是婉转凄美的语言,将浓云薄雾带来的阴霾一一描绘出来。
第四句的“瑞脑”和“金兽”,是皇帝用来祭祀的神器,白居易在此为大家展示了一种忧郁优美的意境。
小编认为,这首诗的写作重点在于作者利用极端简约的语言,配上简洁而优美的韵律,完美地描述出了春天园林里的细微之处及其美丽。
作者还通过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和夸张的画面描绘,呈现出清新的春意。
此外,作者还利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神话文化相结合,使整部诗作更生动。
用词方面,以“小池”为开头,引出了全篇的题目;“涟漪”与“渐隐”形象地描述了小池里的水波和桃花;“愁永昼”不但呈现了出春天表面所见的美景,同时也增加了一分忧伤气息;“瑞脑消金兽”正表示着帝王名将的识见,从而对这一春天之景作出了崇高的评价。
总之,这四句小诗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气息,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
范文2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的古诗是《小池》。
这首诗写得非常简洁,在唐风中难得一见。
诗中表现出的众多元素都与我们平常所熟知的自然风光与皇家文化展开了多段对话。
首句描绘了在一个春日里,青青的小池里的清水荡漾,迷人的景象。
而第二句,则表现了桃花树婆娑地摆动着,也正展示出一种迷人的情境。
在第三句里,我们看到薄雾和浓云的结合。
愁人的怀想让这两元素愈加复杂和重的意味自然显现了出来。
同样也让我联想起皇室和皇帝。
这首诗最后一句通过“瑞脑”和“金兽”的形式描绘了皇室和皇帝的影响力,以及信任和崇敬的条件。
《小池》的写作重点在于作者将简洁的语言与高雅的韵律融合在了一起。
这样的做法不仅让这首诗极具震撼力,同时也掌握了读者的情感。
《小池》教案《小池》教案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感悟春天的小池塘的明丽。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边读文边引导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春天小池塘美丽的景色。
小池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今天,我们来细细欣赏。
二、细读第1、2自然段。
1、小池塘什么样呢?自读第1、2自然段。
2、你喜欢这个小池塘吗?为什么?3、下面老师请小朋友当画家,边读课文,边用彩笔把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来。
4、生纷纷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准备画面(简笔画)。
师在学生边读边画时巡视指导。
5、同座位同学互相读书、纠正。
6、师选几张画贴在黑板上,学生互相评议。
(边评议边读相应的课文,评议,再读。
)7、这些小朋友画得多好啊!当你们在画画时,你想到了什么?8、小朋友,看了你们的画,听了你们的评论,老师确实感到你们已经把课文的美读懂了。
(1)下面我们各自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不仅要读熟,而且要把小池塘的美读现出来。
(2)自读,指名读,评议,比赛读,评议,再读。
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
9、拓展训练。
(1)书上的比喻用得好吗?准确吗?为什么?(渗透比喻句的概念,比喻体与被比喻体之间的关系。
(2)除了白云、太阳、月牙、星星之外,还会有什么景物倒映在池塘里?又是什么样的呢?(3)生互相;讨论、交流。
指名说。
三、教学第3自然段。
1、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们要怎样赞美小池塘呢?(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2、“五彩”的世界有什么颜色?(许多颜色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齐读“五彩?)四、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池塘的画面)这第美的池塘,能为它配音吗?自读。
2、每组选一个代表比赛。
3、现在我们不用书,还能为它配音吗?试试看。
4、学生看画面自背。
5、让我们一齐来赞美这个小池塘,全班齐背课文。
板书设计:白云白鹅3、小池塘太阳气球五彩的世界(大眼睛) 月牙小船星星珍珠第三课时教学要求:1、复习、背诵课文。
《小池》古诗全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思绪如花落满天,寂寞依然伴我行舟。
途中山色如墨染,碧水绕拂那纤夫。
征帆不动无烬烟,漫卷诗书只轻舒。
人世纷纷众生际,身处其中难免迷。
智慧如何解其中,需静观心内真知。
弯弓仰天射孤狼,归来仍恋小池塘。
此间烟火千般色,唯有生活最为长。
江河滚滚向前去,岁月流转又一秋。
心中情感愈欢畅,与世无争才是乐。
12、《古诗两首——小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泉、流”等7个生字,会写“爱、树”等5个生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吟诵,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美景。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学生:积累古诗准备进行展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1.孩子们,咱们已经学过好多故诗了,谁能给大家展示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呢?(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 教师引导:柳绿花红的春天过去,绿树成荫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3.导入新课,揭题。
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
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4.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竖起小耳朵,认真听范读。
2.检查预习,指名朗读古诗,诗歌里面有有好几个生字宝宝呢,你找出来了吗?(1)同桌小朋友用生字卡片自由识记生字,教师相机指导识字方法,组词,说话。
(2)指名小朋友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住的?(例:我记住了“泉”,我给它组词为“泉水”,我还用“泉水”说了一句话“这里的泉水真清啊!”师问:“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呢?”生答:“我编了一个谜语‘一杯白开水’”)指导其他孩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生字。
(3)教师总结:孩子们真棒,学会了这么多识字方法,编谜语,加一加,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认识更多的字!(4)用“请你猜猜我是谁”游戏检查识字。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
《1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池上》,你还记得吗?请给大家背一背。
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
古诗——《小池》,板书“小池”,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出示作者简介)
2、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试读。
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4、听录音范读。
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5、诗中有几个生字,看看自己能认识几个?(出示生字,相机认识生字及纠正字音。
强调多音字“角”的读音)
6、你都会认了吗?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古诗,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7、指名读。
三、图文结合,感受意境。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
“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荫的呢?读第二行。
“树荫照水”怎样理解?“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荫。
作者把泉眼和树荫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猜猜作者想表达什么感情呢?(喜爱)
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
“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我们读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
(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
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哪,这里真是太美啦!
四、赏读诗,内化意境。
1、自由练读。
(读出个性)
2、个别读。
3、同桌互读,背诵读。
4、想象读(适当配乐):你觉得在这个池塘边还会有哪些景色?(小草、小鱼、小鸟……)这么多景色作者只抓住了四种,却把整个夏天的美景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在你脑海里能想象到更多的美景吗?要读出你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你试试吧。
5、全班齐读。
(情感共鸣)
五、小结学法。
今天我们按照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
小池
泉眼树荫
小荷蜻蜓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