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诉求:瑞典介入三十年战争的原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经济瓶颈引发的大混战——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
地理大发现100年之后,西欧经济受制于供需疲软,达到天花板,在技术革命和制度转型之前,西欧这块经济蛋糕难以继续增大。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使西欧告别千篇一律的中世纪封建统治,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直接后果就是西欧各国的不均衡发展。
经济停滞和财富分配不均引发西欧各国争夺利益,终于爆发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利益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名义上它是宗教战争的高潮,实质上宗教彻底成为战争的幌子,是一场最不纯粹的宗教战争。
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欧洲秩序,是西欧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此时正是明亡清兴时期,1618年努尔哈赤誓师伐明,1644年崇祯自缢,明朝灭亡。
与三十年战争的时间基本吻合,十分巧合。
一德意志五十年“冷战”与宗教改革一样,三十年战争起始于德意志内乱,战场也在德意志。
我们先来看看德意志的情况。
1政治胜利,而非宗教胜利16世纪下半叶,当英法等国忙着处理国内的宗教战争时,德意志并没有卷入其中。
1555年《奥格斯堡条约》,在德意志天主教和路德教之间换来了来之不易的停战,一直持续到1618年。
《奥格斯堡条约》的指导原则是“诸侯决定领土范围内的宗教信仰”,天主教诸侯可以将天主教教义强加到所有臣民身上,路德教诸侯也是如此。
按照宗教的不同,德意志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南部天主教,北部路德教,从此德意志不再可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紫色是路德教,灰色是天主教但是,与英格兰、苏格兰和尼德兰的宗教战争结局不同,《奥格斯堡条约》是宗教妥协,而不是政治妥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是诸侯为巩固自身权利的维稳措施,对整个德意志和单个诸侯国的政治体制没有造成影响。
所以,这个条约谈不上是路德教的胜利,而是诸侯的胜利。
与加尔文教奋力向天主教和封建传统发起猛烈攻击不同,路德教“自甘堕落”地倒向诸侯怀抱,丧失活力。
三十年战争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是指1618年至1648年间发生于欧洲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此次战争起初是因为宗教分歧引起的,后发展为一场综合性的政治、经济和领土争夺战。
1. 宗教分歧:三十年战争最直接的原因是欧洲的宗教分歧。
基督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导致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对立加剧。
宗教的差异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冲突,为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2. 领土争夺:这场战争也是因为欧洲各国间对领土的争夺而引发的。
不同国家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战役,导致整个欧洲大陆被卷入了战争的泥沼。
3. 政治纷争:三十年战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国家间的政治纷争。
各国之间争夺权利和影响力的斗争导致战争爆发。
同时,各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也为战争的爆发提供了动力。
4. 国际化:三十年战争成为了一场国际化的战争,各国以不同方式参与其中。
战争的影响波及到了整个欧洲大陆,世界各地的势力也介入了战争。
此次战争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致命的一场战争之一。
5. 和平条约:1648年,通过西里西亚和约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最终以和平结束。
这两个和约的签订为战争的结束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和约确认了各国的领土和政治独立,并确立了宗教多元化的原则。
6. 影响:三十年战争对欧洲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口减少。
战争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富破产,许多城市和乡村被摧毁。
此外,三十年战争还改变了欧洲国家体系的格局,从而为今后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三十年战争是一场具有复杂多样性的战争,起因于宗教分歧,升级为领土争夺和政治纷争的综合性战争,最终通过和平条约结束。
这场战争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欧洲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
三十年战争的成因和结果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欧洲的宗教改革发展如火如荼。
由马丁·路德启发的基督教新教运动将德国带入了新教改革时代,在欧洲北部、中部和东部国家影响深远。
这不仅对欧洲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促使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一、三十年战争的起源三十年战争的根源在于宗教改革运动及其分裂作用。
教会宗教和宗教权力是欧洲基督教社会中的支配力量,在改革运动的一系列冲击下,欧洲社会各阶层和各界各派以不同的方式分裂和纷争。
新教徒在旧教徒的眼中成了异端,二者之间的敌视长期存在,并逐渐演化成战争。
但战争并非由此自然而然地爆发。
欧洲各国都在尝试通过外交协商来解决分歧,但双方的观念对立和领土的争夺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二、三十年战争的进程三十年战争发现于1618年,起此之前欧洲的各个国家通过交涉尽力地化解矛盾,但最终还是爆发了战争。
起初,波西米亚的新教协会组织了一个叫“罗兹诺夫协议”的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议会,控制了维也纳中央机构,领导人为协会会员弗雷德里希王子。
哈布斯堡王朝拒绝接受协议和议会的合法性,引发了波西米亚不满和抵抗,于是战争在波西米亚爆发了。
三甚至连续了三个时期,是最长、最残酷、最复杂的战争之一。
长达三十年的战争期间,欧洲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对欧洲各国和人民产生了极具破坏性的影响。
从1618年至1648的三十年间,主要涉及九个战争地区,波西米亚、下奥地利、上奥地利、莱茵地区、东普鲁士、西普鲁士、丹麦、瑞典和法国,整个欧洲大陆三分之一的地区被卷进战争,十几个国家参战,约有八百万人死于战争及为时先后引起的饥荒和疾病。
三、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三十年战争造成了欧洲深远的影响。
战争的结果是导致欧洲的在政治和宗教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重新建立了欧洲国家的权力和政治格局,奠定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基础,结束了16世纪以来欧洲中部政治和宗教的矛盾。
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以后的百多年,欧洲总体上呈现了平衡发展的态势,稳定了欧洲整个政治局面。
三十年战争的血腥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持续了30年的宗教和政治冲突,从161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648年结束。
这场战争给整个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破坏和人道主义危机,被普遍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为血腥和毁灭性的战争之一。
一、宗教与政治的交织三十年战争源于宗教和政治的矛盾交织。
当时,欧洲的宗教版图几乎完全被天主教占据,而新教的兴起对天主教的统治构成了巨大挑战。
斯德哥尔摩教会会议(Stockholm Church Congress)的爆发标志着战争的开始,德国的信仰问题成为了引爆点。
二、战火蔓延与各国参战三十年战争很快从信仰问题扩展到了政治争斗,并融合了国家扩张的动机。
神圣罗马帝国的各个边境国家被卷入战争,如瑞典、法国、西班牙等。
战争的规模迅速扩大,战线也逐渐拉长,成为一场波及整个欧洲大陆的战争。
各国军队不断征募、训练并参战,战场上的血腥场面让人战栗。
三、无辜百姓的苦难三十年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在战争期间,战场上的屠杀和掠夺无孔不入,整个欧洲大陆陷入了无尽的混乱和破坏。
城市和乡村被摧毁,庄稼被焚,人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无数无辜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欧洲大陆。
四、外交与和平的努力随着战争的延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痛苦,于是各方纷纷尝试通过外交途径寻求和平解决。
西法三十年和约(Treaty of Westphalia)的签订标志着战争的结束,各方通过谈判达成了停战和国界调整等共识,欧洲逐渐恢复了相对的和平。
五、三十年战争的遗产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的政治、宗教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受到削弱,国家主权逐渐得到认可。
宗教改革的进程加速,新教在欧洲的地位逐渐提升。
此外,战争还为欧洲带来了深远的军事技术和战略理论上的革新。
六、反思与教训三十年战争虽然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痛苦,但也提供了宝贵的反思和教训。
人们开始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进行深刻思考,对和平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欧洲历史上的两次三十年战争——1618—1648 &1733—1763战端之起源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平”使德意志内部的宗教纷争得以暂时平息。
然而这一纸协定仅仅涉及新教路德派和罗马教会,却未曾考虑到加尔文派在德意志各邦迅速发展的事实。
三十年战争肇始自加尔文教徒争取权利的斗争,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波希米亚王国是战争的发源地。
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5)1617年波希米亚的议会选举斯蒂利亚的菲迪南为波希米亚的国王。
(身为哈布斯堡王朝王子的菲迪南在两年后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世称菲迪南二世(1619--1637),这位帝国的未来皇帝是罗马天主教的狂热信徒。
)菲迪南的当选使波希米亚的加尔文教徒非常恐慌,他们害怕自己会失去原本就不很牢固的宗教权利。
而1618年5月布拉格的新教徒暴动,他们将国王的两个钦差从七层楼的窗户扔了出去,幸好楼下堆了厚厚的一堆牛粪两人只受了一点轻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
事件发生后,波希米亚组成以图伦伯爵为首的政府,宣布脱离哈布斯堡王朝。
1619年,波希米亚议会选举新教同盟领袖巴拉丁选候腓特烈为国王(史称腓特烈五世)并向哈布斯堡王朝宣战。
菲迪南得到了天主教同盟的领袖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573--1651)的支持。
由梯里(1559--1632)指挥的帝国军队和巴伐利亚王国军队侵入了波希米亚,1620年报11月在布拉格附近发生的白山会战中梯里取得了对波希米亚军队的决定性胜利,战败的腓特烈流亡荷兰。
菲迪南重新获得了波希米亚,而马可西米利安则得到了原属腓特烈的帝国选侯地位。
三十年战争的波希米亚篇章就此以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胜利而告终。
丹麦阶段(1625--1629)丹麦之介入战争源于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他也是丹麦的路德教徒的领袖)支持帝国的新教徒反对菲迪南二世。
当然克里斯蒂安作为帝国荷尔斯泰因公国的公爵的身份也是他于皇帝对立的原因之一。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欧洲三十年战争导火索2009-12-15 07:17:57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9 条手机看新闻1618年5月23日,在布拉格参加捷克新教代表会议的代表冲进城堡,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两个哈布斯王朝的高官连同一个文书从布拉格城堡三层(距地面17米)的窗户扔了出去。
这初听起来有点滑稽的“扔出窗外事件”,却有着严峻、残酷的历史背景,并产生了更为严峻、残酷的后果。
1618年发生的“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德文:Prager Fenstersturz,英文:Defenestration of Prague)成了三十年战争的发端。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从17米高处扔出1618年5月23日,在布拉格参加捷克新教代表会议的代表冲进城堡,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两个哈布斯王朝的高官连同一个文书从布拉格城堡三层(距地面17米)的窗户扔了出去。
三人如果掉在石子路上谁也活不了,幸运的是,当时城市的卫生状况很差,即使在城堡的周围也堆了不少垃圾。
他们三人都掉到垃圾堆上,除了受到惊吓、被摔晕外,只有一人摔伤了腿。
这初听起来有点滑稽的“扔出窗外事件”,却有着严峻、残酷的历史背景,并产生了更为严峻、残酷的后果。
大的历史背景是,1555年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后,只经历了很短的一段相对平静时期。
之后,德意志新、旧教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争斗不断。
新教诸侯再接再厉打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皇帝与旧教诸侯则来个“反攻倒算”,正式的说法是“反宗教改革”。
教会系统除了吸取了一些教训,在内部进行改革消除最为臭名昭著的弊病外(如取消赎罪符买卖),还更加重用耶稣会,对一切反对天主教的人进行不择手段的报复。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的近因是,当时统治捷克(波西米亚)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收紧了对信仰新教的当地民众的限制,引起了不满和骚动,进而发生了“扔出窗外事件”、爆发了起义。
第三部:雪地国王虎踞德意志德国境内的三十年战争进行到1630年已经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利伯爵击败了波希米亚叛乱者和帕拉亭选帝侯,第二阶段提利和华伦施坦因合力击败了丹麦国王。
这样,欧洲大陆再也没有值得一提的新教势力能跟皇帝一争高下,似乎皇权统一德意志的日子也不远了。
这时,欧洲各个新教国家都把目光投向北方的瑞典,年轻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扮演德意志新教救世主的时机已经成熟。
1.年轻的国王古斯塔夫的祖父是瑞典瓦萨王朝的创始者古斯塔夫一世。
在瓦萨王朝之前,北欧的三个国家,瑞典、丹麦、挪威,是一个统一的联合王国。
老古斯塔夫时代,三个国家分开,瑞典开始瓦萨王朝。
老古斯塔夫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相继即位国王,分别是长子埃里克14世(1560-1568年在位),次子约翰三世(1568-1592年在位),和四子查理九世(1604-1611年在位)。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古斯塔夫·阿道夫,就是查理的儿子。
这中间还有一番周折。
老古斯塔夫一世信仰新教,瑞典也是一个新教国家。
但是他的长子和次子却倾向于天主教。
长子埃里克表面上还是新教徒,没有改宗,但是次子约翰在位时就改信旧教了。
约翰死后,马上即位的并不是他的弟弟查理,而是他的儿子西格蒙德当了12年国王。
西格蒙德也信旧教,而且有把瑞典改成旧教国家的意思,这让瑞典的臣民们非常担心。
正好12年1604年西格蒙德又当选了波兰国王,因此瑞典的贵族和议会强迫西格蒙德退位,专心去当波兰国王。
西格蒙德的继任瑞典国王就是王叔查理,也就是老古斯塔夫的四子和古斯塔夫·阿道夫的父亲。
西格蒙德的王位被叔叔夺去,自然心有不甘,时时不忘复辟,所以在查理和他的儿子古斯塔夫·阿道夫在位期间,波兰一直是瑞典的死敌。
查理的王太子,古斯塔夫·阿道夫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赋。
这一方面得益于皇家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我认为也得益于血统。
瓦萨家族的历代瑞典国王大多是智商很高但是享寿不永的人物,而且几乎个个都爱冒险,尤其以古斯塔夫和后世的查理十二世为甚,在这个家族的血统中,就有智力早熟和疯狂的基因。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与国家纷争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是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冲突,它从1618年一直延续到1648年,涉及到了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冲突,更是一场复杂的政治、宗教和领土争夺的综合性事件。
在17世纪初,欧洲大陆盛行着宗教改革思潮,新教势力不断壮大。
然而,天主教会不愿失去自己在欧洲的统治地位,因此千方百计地镇压新教徒。
这种情况使得欧洲各个地区充满了紧张和冲突。
而这种紧张局势终于在1618年爆发成战争,起初,这场战争是由于路德教派和加尔文主义群体因教会和宗教权利问题而引起的。
但迅速升级成了全面的国家冲突。
当时的欧洲大陆,各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荣誉,加入到了战争的洪流中。
战争最初几年,双方势均力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升级,局势发生了逆转。
经济、军事和政治都成为了欧洲大陆国家争夺的焦点。
国家之间的冲突变得愈发激烈,其中最著名的是哈布斯堡王朝和吕尔根公爵之间的战争。
这场战争对欧洲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富损失。
战争中,许多城市和乡村都被毁坏,数以百万计的人丧生。
这对欧洲各国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些国家甚至陷入了经济崩溃的境地。
其次,战争改变了欧洲国家体系的格局。
在战争期间,一些弱小的国家逐渐兴起,而一些大国则陷入了衰败。
哈布斯堡王朝由于战争的终结,使得德国和中欧地区的权力重新分配,为日后的欧洲大陆格局埋下了伏笔。
最后,战争为欧洲大陆的和平奠定了基础。
1648年,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法利亚条约》,正式结束了三十年战争。
这个条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欧洲大陆带来了长期的和平和稳定。
此外,该条约还奠定了现代国际法的基础,确立了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原则,对后来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是一场复杂而血腥的持久战争。
它爆发于宗教改革和领土争夺之间的纷争,波及了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场战争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但也为和平奠定了基础。
探究古斯塔夫二世战阵亡后瑞典在三十年战争中的外交政策之原因并略谈其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成律三十年战争是由以基督教宗教改革为主的导火线引燃,波及大半个欧洲的一场深重灾难,最终以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和约》的签订告终,被认为是第一个近现代国际政治体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战争起于1618年因波西米亚国王(选帝侯)人选问题而诱发的“掷出窗外事件”和之后的白山战役(更深层次的因素则可以推溯到查理五世时代乃至于更早),终于1648年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的谈判桌上。
在三十年的战与和中,神圣罗马帝国各邦国彼此大动干戈,丹麦、瑞典帝国、法国先后出兵德意志兰,西班牙、英国、土耳其、意大利地区各邦国、波兰、教皇国均以不同形式对战争和政局施加自己的影响。
在这场席卷欧洲、意义深远的大战中,瑞典帝国(下简称瑞典)是重要的一员参与者。
无论是其君王,号称“北方雄师”的古斯塔夫二世的个人魅力,还是其一度所向披靡的战绩,抑或是其由此获得的跻身欧洲强国之列,都值得在史书上写下浓重一笔。
本文旨在简要分析古斯塔夫二世这位传奇君王在1632年11月吕岑战役阵亡后瑞典采取的对外政策,探究其施行该政策的原因并略谈由此造成的影响。
在吕岑战役中,瑞典领导的新教联盟军队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军队与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组成的天主教联盟军队展开血战,最终古斯塔夫二世阵亡,新教军队获得胜利,并且击毙了天主教军队的重要将领帕彭海姆。
在这一场战役后,瑞典的外交政策有了相当的变化。
在此前,瑞典的外交政策主要是用各种办法尽可能多地团结一切德意志兰新教邦国,试图成为新教集团的核心,由此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起挑战。
古斯塔夫二世的政治目标是极其宏大的,“他想在这里,在德意志兰德中心点切断皇帝势力的神经”①,甚至考虑过自己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而在瑞典国王死后,接替他担任瑞典最高指挥官首相奥格森斯提尔纳(古斯塔夫二世之女克里斯蒂安当时年仅五岁)奉行的外交政策基本可以概括为:瑞典没有选择像之前的丹麦一样,在签订《吕贝克和约》后退出德意志兰的战争,而是搁置了和波兰的种种冲突,选择全力以赴在德意志兰地区作战。
三十年战争欧洲宗教与的大动荡三十年战争:欧洲宗教与政治的大动荡在欧洲历史上,三十年战争是一场彻底改变了整个大陆格局的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长达30年的时间,从1618年一直延续到1648年,波及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几乎所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混乱。
本文将就这场战争的原因、历程以及影响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这段欧洲历史的重要事件。
一、宗教与政治的交织1.1 宗教改革与宗派分裂16世纪的欧洲,由于宗教改革的兴起,基督教世界陷入动荡之中。
路德、加尔文等重要人物的宗教思想颠覆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催生了新教运动。
这场改革导致了基督教的内部分裂,形成了新教和天主教等多个派别。
不同派别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渐渐升级,最终成为了引爆战争的导火索。
1.2 宗教问题与政治权力的争夺宗教信仰在当时的欧洲是一种政治工具,国王和贵族们通过掌握宗教权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因此,当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时,各国政治领导层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之中。
国家的利益与宗教信仰的冲突使得战争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果。
二、战争爆发及持续的原因2.1 波西米亚的起义1618年,波西米亚地区因宗教问题爆发了起义,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
波西米亚贵族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的天主教王朝统治,支持新教派别。
这场起义陷入了波兰、瑞典、丹麦等国的干涉,最终导致了整个欧洲的卷入。
2.2 权力的争夺与领土扩张除了宗教问题外,欧洲各国贵族和君主们也将战争作为了争夺权力和扩张领土的手段。
他们试图通过参与战争来削弱竞争对手,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同时,作为封建制度下的欧洲国家,领土扩张是他们的主要野心。
三、战争的历程3.1 漫长的破坏与动荡三十年战争的历程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冲突,还包括了大规模的破坏和政治动荡。
无论是在战争中的战场上,还是在战争传播的地区,人民都承受了巨大的苦难。
城市被摧毁,农田被烧毁,人口锐减,疾病和饥饿蔓延,整个大陆陷入了混乱之中。
3.2 国际干涉与战争导向的转变战争的爆发导致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干预。
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一、名词解释1.掷出窗外事件答:“掷出窗外事件”是指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这一事件。
“掷出窗外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波西米亚于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长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
在1419年“胡斯战争”后,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波西米亚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
但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
“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
2.三十年战争(中山大学2013年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研)答:三十年战争是指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它的导火线是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
三十年战争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三十年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3.七年战争答:“七年战争”是指1756~1763英法双方持续了七年的战争。
这场战争分为欧陆战场和海外殖民地战场两条战线。
战争初期法奥联盟占优势,但由于俄国与普鲁士单独议和,法国最终战败。
三十年战争的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是指从1618年爆发到1648年结束的欧洲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
这场战争起因于欧洲多国间的宗教冲突,最终演变为一场政治、宗教、经济等多因素交织的复杂冲突。
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对欧洲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十年战争的起因是宗教改革,具体而言是新教改革与天主教改革之间的对立。
16世纪初,德国神职人员马丁·路德提出了新教的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了欧洲的许多地方。
然而,天主教会对新教改革的抵制和镇压激起了新教徒的反抗,形成了欧洲南北两大阵营。
这导致了宗教冲突的升级,为三十年战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战争中,各种武力行动、外交斡旋、联盟组建、贸易封锁等手段被广泛运用。
战争的规模庞大,参战国家众多,对欧洲的发展和局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十年战争的战场主要位于中欧,涉及的国家包括德意志诸邦、法国、瑞典等。
这场战争可分为四个阶段:Bohemian阶段、Danish阶段、Swedish阶段和Swedish-French阶段。
在Bohemian阶段,波希米亚地区爆发了最早的冲突。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波希米亚王位的继承问题,新教贵族推选了一位新教国王,引起了天主教阵营的反应。
随后,波希米亚王位之争演变为其他宗教和政治势力的角逐,使战争的燃点扩大。
Danish阶段是战争进一步蔓延的时期。
丹麦国王为了维护新教徒的利益,出兵支持波希米亚新教徒。
然而,丹麦的介入激起了天主教势力的反击,由此引发了更广泛的战争。
最终,丹麦被击败,这标志着战争进入新的阶段。
Swedish阶段是三十年战争中最为激烈和重要的阶段。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在这一阶段加入战争,并很快取得了重大胜利。
他领导的瑞典军队战斗勇敢,在波尔特瓦的战役中击败了维也纳同盟,为瑞典在欧洲事务上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此后,法国也加入了战争,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Swedish-French阶段。
三十年战争对欧洲造成了巨大破坏,给德意志地区带来了深重的人口和经济损失,尤其是在战争的后期。
主权诉求:瑞典介入三十年战争的原因分析
摘要十七世纪的瑞典作为欧洲北方边陲小国,处于帝国统治的边缘地带,随着其在地中海地区势力的发展壮大,急需得到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国际认可和国际地位,1618-1648年之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给其提供了良好时机。
本文从瑞典参战的原因出发,探讨其为争取国家认同、确立国家主权而进行的努力。
关键字主权诉求瑞典三十年战争
瑞典在17世纪初,正如其在欧洲地图上的位置一样寄于一隅,并不能引起人们过多关注。
作为欧陆北部边陲并不重要国度,辽阔的国土上只有1,300,000人,除stockholm外没有大城镇,几乎没有高素质管理者,没有商业中产阶层和金融投资者,贵族相较其他社会阶层小之又小。
除此之外,瑞典也没有以其冠名的任何成就,没有与其他欧陆国家相媲美辉煌历史,没有英雄、作家及与欧陆相比肩高水准学者。
将它与欧陆其他国家相比时,17世纪初瑞典明显处于劣等,此时瑞典在欧洲政治舞台上要么不被认可,要么就被非常没有尊严描述。
如此弹丸小国缘何会在后来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中发挥那么大的作用?缘何能通过《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取得那么多利益?我将通过以下分析来揭示瑞典在争取国际认同中不断增长
的主权观念。
一、瑞典剥夺波兰瓦萨支系欲使其外交政策合法化
正如很多从事主权学说史研究学者所说,国家利益对一个国家固
然相当重要,但是要回答利益相关问题,首先得确定自己是谁的问题,也只有知道自己是谁,才能知道到底需要什么。
也只有在获得认可之后,主权才能得以实现”。
17世纪的瑞典,在国内及国际上都缺乏这种认同。
中世纪时期斯堪第那维亚的丹麦、瑞典和挪威是一个统一的政治体,受同一个统治者管辖。
1521年古斯塔夫·瓦萨被选为大臣,并于1523年成为瑞典国王。
从此瑞典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直至1587年约翰三世,成功使其继承者西吉斯蒙德成为波兰国王,这样瑞典王室又拥有了对波兰事务影响。
这一事件在当时被看成是一个相当成功政治活动,但是却产生了相当严重后果。
1592年约翰三世去世之后,西吉斯蒙德理所当然同时成为瑞典和波兰共同统治者。
但是西吉斯蒙德天主教信仰等一系列因素都和新教瑞典存在着各种冲突。
1611年古斯塔夫·阿道夫继承瑞典王位。
刚刚加冕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在面临来自国内外双重压力,在国内受到来自西吉斯蒙德追随者质疑与威胁;国际上面临来自丹麦人和西吉斯蒙德舆论压力,因为当时不论是西吉斯蒙德本人还是欧洲其他君主都普遍认为他是瑞典唯一合法的统治者。
在外国宫廷写的信中称其为“芬兰公爵古斯塔夫·阿道夫”,而不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确切信息,即这些外国君主们并不认同古斯塔夫·阿道夫国王地位。
为了改变这一局势,古斯塔夫即位之初,就
在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并对外与丹麦、俄罗斯和波兰等国开战。
长时间战争,使得瑞典国际地位有所上升,但始终无法击败波兰,因此,获取国家认同强烈愿望,最终促使古斯塔夫将目光转向德属波美拉尼亚。
二、标榜拥护德意志自由,政治上孤立帝国
三十年战争前十二年,是新教联盟全面失败的一段历史,因此在1630年新教主义者似乎站在最后失败边缘。
1629年3月帝国通过的《恢复法令》使得反宗教改革激进行为达到顶峰,法令使得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之后世俗化的所有领地重归天主教会。
1627年丹麦战败后,中立的北欧国家瑞典成为寻求庇护首选。
根据瑞典战争宣传手册,瑞典是在“战火仅仅在上德意志”时被“很多德意志诸侯”邀请而介入,以便使其“在联合力量的参与下熄灭”。
是在他们的合法保护者皇帝不能或不情愿保护他们的情况下,给帝国各诸侯以援助,以保证其免遭来自私掠者的非法侵害,是为了维护德意志自由。
瑞典政府认为,自己作为新教国家,有责任帮助与其有着共同纽带的人们,很多新教诸侯虽然受到来自《恢复法令》威胁,或非常想从帝国军队铁蹄下脱身,然而很少诸侯自愿加入瑞典。
麦格隆堡新教领主在1625年支持丹麦时被免职,波美拉尼亚公爵博季斯拉夫在帝国强压政策下,除了接受瑞典要求外别无选择。
由此瑞典通过一系列活动加之皇帝在《恢复法令》上顽固态度,最终使得勃兰
登堡和萨克森非瑞典别无他选。
这就使得瑞典国王有机会将舰队开往海上,将军队投入战场,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自己和邻居、朋友及联盟被完全毁灭,从而保证海陆贸易自由和方便交通。
因此瑞典同时强调了其参加战争另一动机即真正动机:为了地域安全,尤其是瑞典自身安全。
通过刚柔并济方式,使得本来就在帝国和外来势力之间首鼠两端帝国诸侯,最终放弃了强硬的帝国,投入了瑞典宽大怀抱。
虽然加入新教联盟的帝国诸侯都表现出其选择无奈,也不乏态度冷淡者。
但是强大的诸侯权威严重地削弱哈布斯堡势力,限制了帝国势力在德意志北部的行动。
三、为争取国家认同而进行战争
关于一个国家为和走向战争,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会给出很多解释。
正如我们通常所看到并使用的,从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及其他一些方面来归因,认为上述因素发展,国内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或受到来自外部威胁时就会转向国外以寻求解决之道,而这往往导致战争。
由此,有历史学家对瑞典介入战争原因作了归纳,总结起来就是宗教及思想原因、军事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三个方面。
既然瑞典有如此多的理由可以参战,为何在1630年前瑞典没有走向战争呢?
其实,时值1629年秋天,瑞典和哈布斯堡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9月波兰瑞典达成长达6年的和解,丹麦和帝国也取得和平;
丹麦作为中间人调节瑞典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冲突,古斯塔夫表示在不违背本国及朋友的公正和福利的前提下愿意解决,并表示将于1630年4月1日在但泽会见帝国代表。
1630年初,对于瑞典来说,各种威胁几乎都已消除,4月帝国代表也如约赴但泽以图和平解决双方争端。
1630年春,奥地利入侵危险已经不复存在了,并不存在发动战争才能捍卫的安全利益。
而瑞典介入三十年战争意欲何为,我们还要通过一些典型事件来透析。
一是国王发给国家总理奥克森斯梯那信被拦截。
在公开之前被恶意篡改,以增加人们对国王怨恨,使得到处都是可憎的,然后恶意印刷,信使被逮捕并作为罪犯被公开处以刑罚并不按照国家法律。
二是,帝国阻止波兰国王和瑞典国王之间和平。
本来去公正和平解决是可能的,但帝国在中间唆使波兰继续战争,直到他取得在北部德意志全部统治,并许诺波兰在他征服德意志所有新教诸侯之后,将不遗余力帮助波兰入侵并获得瑞典王位。
三是有辱瑞典尊严的“吕贝克事件”。
三十年战争由于丹麦介入,开始由一场国内战争演变成了一场国际战争,当然同时将哈布斯堡力量引向了波罗的海和北欧,1625-1628年夏末,哈布斯堡力量在波罗的海地区急剧扩张,并意欲在波罗的海建立帝国海军基地。
1627年丹麦一败涂地,1629 年2月与帝国在吕贝克开始和谈,瑞典国王派使团前往,试图以中间人身份使帝国作出让步。
但是始料未及的是,帝国代表不仅拒绝瑞典代表参加和谈并且勒令其离境,
不准在其国土上逗留。
这件事情引起了古斯塔夫极大震怒,在其写给奥克森斯梯那信中道:“吕贝克会议的大臣们宣称我们是帝国的敌人,从国家名誉出发,我们无法容忍他们如此不公正和粗鲁对待我们”。
通过上述三件事情,可以简单看出国王提及的都基本上是一些无关经济利益事件:瑞典代表在吕贝克受辱,奥地利拦截其情报人员、阻止其臣民自由的旅行通商等。
这就证明瑞典介入战争无关经济、无关贸易,而是为了国际认同。
正如ringmar所说的“战争不仅对已经建立的国际认同有保护作用,同时在尝试建立新的国际认同时也必不可少”,这就是为何瑞典会在1630年介入战争。
在当今一系列脱离联邦主义、民族主义等运动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这些运动想要达到的不单是满足他们的一系列要求,最首要还是得到其他国家对其独立国家地位认可。
通常认为,一旦一个国家取得独立地位,其他所有需求就都容易达到。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