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药理动物模型(二)
- 格式:pdf
- 大小:815.17 KB
- 文档页数:7
药理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系统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及其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科学。
而动物模型则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在药理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实验方法。
本文将探讨动物模型在药理学研究中的运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动物模型在药理学研究中的运用1.药效学研究药物剂量-反应关系是药一个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参数。
通过对动物模型进行药效学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法,及其对特定疾病产生的治疗作用。
2.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涉及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过程。
通过使用动物模型,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及排泄吸收规律。
3.毒理学研究另外,动物模型也广泛应用于毒理学研究方面。
通过使用动物模型,研究者可以评估药物的毒性,并为药物的临床使用提供指导。
二、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1.模型转化性能的问题研究者对动物模型的应用需要深刻认识到动物模型本身具有的局限性。
动物模型无法完全反映人体内部各种细微变化的复杂性,因此,能否将动物的结果转化为人体的治疗方案存疑。
2.道德问题另外,动物模型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道德问题。
因为动物在实验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折磨,所以必须确保实验的道德可接受,避免动物受到过度转化。
3.统计学意义上的问题最后,动物模型的应用还可能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问题,研究者必须严格控制实验中的各种环境因素,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三、结语总体来说,动物模型在药理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研究者仍需要认真对待这种研究方法,尽力避免它的局限性,改善其缺陷,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必须通过科学的伦理道德评估来确保研究过程的公正公平。
只有慎重对待,才能更好地补充人类已知的药理学知识,为发现从动物实验中发现的新药物奠定基础。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某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并通过小鼠模型对其药理作用进行评估。
通过比较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的行为学、神经生化指标和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差异,评估该药物的潜在抗抑郁效果。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SPF级雄性C57BL/6小鼠,体重18-22g,由某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2. 药物:实验药物(以下简称“药物A”)和空白对照组药物(以下简称“药物B”)。
3. 仪器:小鼠行为学测试系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药物A组)和空白对照组(药物B 组),每组10只小鼠。
2. 药物给药:实验组小鼠每天给予药物A,剂量为20mg/kg体重,空白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3. 行为学测试:在给药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分别进行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小鼠的行为学变化。
4. 神经生化指标检测:在给药第14天,处死小鼠,收集脑组织,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乙酰胆碱(ACh)水平。
5. 基因表达检测:在给药第14天,提取小鼠脑组织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HT转运体(SERT)、单胺氧化酶A(MAOA)和5-HT受体(5-HT1A)的mRNA表达水平。
四、实验结果1. 行为学测试: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在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的行为学评分均显著降低,表明药物A具有改善小鼠抑郁行为的作用。
2. 神经生化指标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脑组织中5-HT、NE和ACh水平均显著升高,表明药物A能够调节小鼠脑内神经递质水平。
3. 基因表达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脑组织中SERT、MAOA和5-HT1A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表明药物A可能通过调节相关基因表达发挥抗抑郁作用。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药物A在动物抑郁模型中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
药理实验选择动物模型的原则药理实验选择动物模型的原则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代谢和副作用的学科,制药企业和学术研究者们需要经常进行药理学实验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在进行药理实验时,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下面,我们将按照不同类型,分享药理实验选择动物模型的原则。
1. 哺乳动物模型哺乳动物包括鼠类、大鼠、兔子、狗和猴子等,它们具有和人类相似的器官和生理功能,适合于研究和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常见药理实验的哺乳动物模型选择原则如下:(1)选择和人类代谢和药物反应相似的物种,有利于药物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的测定。
(2)考虑动物的体型和代谢速率,这有助于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3)确定动物的性别和年龄,避免物种差异以及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4)考虑动物的基因型和遗传背景,有助于模拟人类的遗传多态性和药物反应的异质性。
2. 禽类模型禽类模型可用于研究一些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疾病,如病毒和细菌感染,常用的有家禽和鸽子。
常见药理实验的禽类模型选择原则如下:(1)选择敏感或易感染的禽类物种,有助于观察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症状和病理变化。
(2)考虑禽类的年龄和性别,这会影响禽类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3)确定禽类的疫苗接种史和健康状态,以避免健康状况不良的禽类干扰实验结果。
3. 爬行动物模型爬行动物包括蜥蜴和蛇等,它们对温度变化和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很强,有助于研究某些药物对环境适应和耐受性的影响。
常见的药理实验的爬行动物模型选择原则如下:(1)选择能够适应实验环境的爬行动物,它们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必须与实验要求相匹配。
(2)确定爬行动物的年龄、性别和体型,这会影响药物剂量的选择和实验的结果。
(3)考虑爬行动物的代谢速率和药物吸收,确定最佳的给药途径和适当的剂量。
总之,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是药理实验的关键之一,它直接决定了药效和安全性的评价。
在选择动物模型时,要考虑到物种差异、性别和年龄、药物代谢和吸收、剂量和给药方式等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动物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药物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强、需要借助各种手段和方法才能完成的科学研究。
其中,动物模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在药物研究中应用广泛。
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剂量、毒性等方面的信息,提高药物研究的效率和成功率。
本文将探讨动物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缺点。
一、1. 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
例如,针对肿瘤的化疗药物,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动物模型来评估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毒性和耐受性。
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体中的肿瘤环境,通过观察动物体内的肿瘤变化,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剂量范围,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2. 药效学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药效学研究。
例如,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动物模型来评估药物的心血管效应、有效剂量、安全剂量等信息。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人员可以获取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体内药效学参数,了解药物的药效学特性,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3. 毒理学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毒理学研究。
例如,在新药研究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毒性进行评估。
通过动物模型,研究人员可以获取药物的毒性数据,包括剂量效应关系、生化毒性、组织学和病理学损伤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的毒性水平,以及如何使用药物时避免毒性损害。
4.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例如,在新药研究过程中,需要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和半衰期等信息。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人员可以获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如药物清除率、药物代谢酶的活性等,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二、动物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优缺点1. 优点(1)相对真实: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相对比较真实,因为它可以模拟人体生理环境,给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可靠性。
(2)有利于筛选药效:动物模型有助于筛选药物的药效,检索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等,从而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药理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药理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是指在药理学研究中进行药物活性、毒性、代谢及药效评价等方面的实验操作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1. 药物制备:首先需要准备所需的药物溶液。
根据实验需要,药物可以是天然的、合成的或者已经商业化的。
药物溶液的配制方法包括溶于溶剂中、配制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等。
药物在实验前需要进行精确称量,确保药物剂量的准确性。
2. 动物实验模型: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是进行药理学实验的关键。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猪、猴等。
通过选用适合的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动物实验前,需要进行动物的饲养和培养。
3. 药物给药方式:药物给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实验的目的。
常用的给药方式包括经口给药、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等。
给药时需要注意用药剂量、次数和给药时间的准确控制。
4. 临床观察和测量指标:在药理学实验中,需要对动物进行临床观察和测量,以评价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常见的观察指标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
另外,还可以通过采集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对药物代谢、药物浓度的测定。
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药理学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通常包括数据整理、计算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最大效应等指标,绘制药效曲线等。
统计分析可以通过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
6. 实验设备消毒和废弃物处理:在药理学实验过程中,需要定期对实验设备进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实验结束后,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安全处理药物残余和废弃物,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总结起来,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药物制备、动物实验模型选择、药物给药方式、临床观察和测量指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以及实验设备消毒和废弃物处理。
这些基本操作方法是进行药理学实验的基础,通过合理的操作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某新型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g,共20只。
2. 药物:某新型药物(以下称药物A),纯度≥98%,由某制药公司提供。
3. 试剂与仪器:生理盐水、注射器、电子天平、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恒温箱等。
三、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为实验组(药物A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
2. 给药方法:实验组大鼠按照体重计算药物剂量,对照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
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注射速度为0.5ml/min。
3. 样本采集:给药后0.5、1、2、4、8、12、24、48小时,每组大鼠随机选取5只,眼眶取血,分离血清。
4. 药代动力学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药物A的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半衰期(t1/2)、AUC0-t、AUC0-∞等。
5. 药效学分析:观察大鼠的一般行为变化,记录死亡率、体重变化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药代动力学分析:- 实验组大鼠血清中药物A的Cmax、Tmax、t1/2、AUC0-t、AUC0-∞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
- 药物A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具有明显的首过效应。
2. 药效学分析:- 实验组大鼠在给药后0.5小时出现轻微的兴奋症状,随后逐渐恢复正常。
- 对照组大鼠在给药后无明显行为变化。
- 实验组大鼠死亡率、体重变化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五、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药物A在大鼠体内具有明显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
2. 药物A在大鼠体内的Cmax、Tmax、t1/2等药代动力学参数符合预期,表明该药物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
3. 药物A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无明显不良反应。
药理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选择概述:动物模型在药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适的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机制、效果以及安全性。
然而,在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相似性、成本和可行性等。
本文将探讨药理学研究中动物模型选择的原则和常见的应用。
一、相似性1.1 物种相似性:选择与人类生理相似度较高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如大鼠和小鼠。
因为这些动物在生命活动、器官结构和代谢途径等方面与人类有较好的相似性,能够提供更可靠的数据。
1.2 疾病模型:根据所研究的药物治疗目标来选择与之相关的疾病模型。
例如,在心血管领域,可以使用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小鼠产生高血压或者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模型来评估药物对这些情况下心脏功能改善效果。
二、成本和可行性2.1 成本: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因此在选择时需要考虑经济实用性。
多个相关研究中常用的小鼠是较经济实惠的选择。
2.2 可行性:动物模型的选取还要根据实验室条件、技术设备和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考虑。
对于一些高度特化的模型,如果缺乏相关资源,则不宜选择。
三、常见应用3.1 药效学评价:通过动物模型可以评估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药效学参数,包括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等。
这些数据对于了解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非常重要。
3.2 治疗策略验证:在新药开发阶段,动物模型常被用来验证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例如,在癌症治疗研究中,使用小鼠移植瘤模型可以评估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3.3 安全评价:动物模型能够帮助检测潜在毒副作用,并评估药物在各种毒理学指标上的影响。
这对于药物安全性评价以及制定适当的用药指南至关重要。
四、局限性和新技术4.1 物种差异:尽管动物模型在探索药理学的研究中有很大帮助,但人类与动物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生理、代谢差异。
因此,不能直接将动物实验结果推广到人体。
4.2 替代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替代动物模型的技术,如体外细胞培养和计算机模拟等。
这些新技术可以减少对动物实验的需求,并提供更快速、精确、经济高效的研究手段。
1、分别阐明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合并用药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及在临床上的意义。
〔1〕药物的作用或效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治疗剂量的药物能发挥显著疗效,而对动物又无危险性;超过治疗剂量的药物,则能引起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
〔2〕不同的剂型能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血药浓度,即影响生物利用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
〔3〕给药途径不同主要影响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出现的快慢,有时还可产生质的变化。
例如硫酸镁内服时产生下泻作用,但静脉注射则可产生中枢解痉和抗惊厥作用。
2、肾功能影响药物作用的机制及其重要意义〔1〕肾脏是最重要的药物排泄器官,其排泄方式有3种: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
药物自肾排泄的速度各不相同,肾功能不全将减慢药物排泄。
〔2〕临床上可通过调节尿液的PH来加速或延缓药物的排泄,用于解毒急救或增强药效。
从肾排泄的原形药物或代谢产物由于小管液水分的重吸收,生成尿液时可以到达很高的浓度,有时可产生治疗作用,有利于恢复。
3、药酶抑制剂增强并用药物作用的机制?药酶抑制剂能够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酶产生抑制作用,通过降低肝药酶活性,减慢并用药物在肝的代谢,药物作用时间延长,从而增强并用药物的作用以及毒性。
4、药酶抑制剂在合并用药中的重要性?酶的诱导和抑制均可影响药物代谢的速度,使药物的效应减弱或增强,因此在临床上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药物时,应注意药物对药酶的影响。
例如,运用氯霉素可使戊巴比妥的代谢减慢,使血药浓度升高,麻醉时间延长。
6、进行哺乳类动物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时,需要控制那些条件?〔1〕控制浴槽中的水温,以保持肠段的收缩功能与药物反应。
〔2〕加药前,需先准备好每次更换用的38度的台氏液。
〔3〕每次加药出现反应后,必须立即更换浴槽中的台氏液,至少两次。
每项实验加入台氏液的量应相同,需保持肠段运动恢复正常后在进行下一项实验。
(4)供氧的气泡不能过大过急,否则会使悬线震动,导致标本较大幅度的摆动而影响记录结果。
实验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原理】回苏灵为中枢兴奋药【材料】小鼠3只,体重18~22g,同一性别。
0.04%回苏灵溶液【方法和步骤】动物称重,标记。
每鼠给药剂量均为8mg/kg。
甲鼠灌胃给药,乙鼠皮下注射,丙鼠则为腹腔注射。
仔细观察动物反应,记录下各鼠的潜伏期和最终结果。
【结果处理】将上述观察到的结果填入下表2-4,并结合全班的试验结果,比较三种给药途和药物反应的出现时间和作用程度,最好能进行统计分析。
鼠号剂量(mg/kg)给药途径潜伏期(min)惊厥程度甲乙丙给药途径 1 2 3 4 5 6 7 8 x±SD灌胃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实验三肝脏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目的】观察肝脏病理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原理】四氯化碳是一种肝脏毒药,其中毒动物常被作为中毒性肝炎的动物模型,用于筛选保肝药物。
【材料】小鼠2只,四氯化碳原液,0.36%戊巴比妥钠。
【方法和步骤】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2只小鼠,在试验前24h,分别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原液和生理盐水0.1ml/只。
2.2只小鼠分别ip戊巴比妥钠30ml/kg。
3.观察动物的翻正反射消失情况,记录药物作用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
4.试验结束后,解剖小鼠,比较2只小鼠的肝脏外观有何不同。
【结果处理】将上述观察到的结果填入下表2-5,并结合全班的试验结果,比较不同肝脏状态对药物作用影响,最好能进行分析。
鼠号剂量(mg/kg)肝脏状态潜伏期(min)睡眠时间(min)肝脏解剖情况甲乙肝脏状态 1 2 3 4 5 6 7 8 x±SD生理盐水四氯化碳实验四药物的抗电惊厥作用【目的】观察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对电惊厥的保护作用。
【原理】以一强电流刺激小鼠头颅可引起全身强直性惊厥,若药物预防强直性惊厥发生,可初步推测该药有抗癫痫大发作的作用。
【材料】小鼠3-4,体重18~22g,雌雄不限。
钟罩、天平、注射器,药理生理多用仪。
镇痛药物筛选方法
1.热板镇痛法[1]
取小鼠,实验前测其痛阈,选择痛阈在5~30s 之间的小鼠,实验时,将小鼠放在事先加热到55℃±0.5℃的热板上,以舔后足跳跃作为痛反应指标。
在给药前,每隔5min 连测3 次痛阈,取其平均值作为基础痛阈。
给药不同间隔时间后,记录小鼠投入热板至出现痛反应的潜伏期。
2.小鼠尾尖部压痛法[1]
将小鼠置于压力测痛仪的固定筒内,鼠尖暴露于外,在距尾根部1cm 处作好标记,将鼠尾压痛部置于90℃不锈钢下,旋动施力摇杆,逐渐增加压力,以尾巴回缩或全身退缩作为痛反应,由刻度指示表上记下读数(s),即以加压重量反映痛阈值,给药前每隔5min 测1 次,连测3 次,作为基础痛阈值。
给药后不同间隔时间各测1次痛阈。
3.大鼠甩尾法[1]
将大鼠置于固定筒内,鼠尖暴露于外,将大鼠尾尖部3cm 放入预热的(55℃±0.5℃)的水浴锅内,以甩尾作为痛反应指标。
记录给药后不同时间间隔大鼠甩尾时间。
[1] 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86-887.。
药理学实验详悉一、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恰当地选用标准的符合实验要求的实验动物,在设计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科学实验、观察、记录动物的反应过程或反应结果,以探讨或检验生命科学中未知因素的专门活动。
动物实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动物实验方法是进行动物实验时的各种实验手段、技术、方法和标准化操作程序。
也探讨实验动物科学中的减少、替代、优化问题。
实验动物的选择:首先应从生物医学研究的目的和实验要求来选择实验动物,进而考虑实验动物是否容易获得、是否经济、是否容易饲养。
一切实验动物应具有个体间的均一性,遗传的稳定性和容易获得三个基本要求。
标准化原则:根据对实验质量的要求选择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动物实验中选择和使用与研究内容相匹配的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标准化动物:是指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模型性状显著且稳定的动物。
在精确试验中,鉴于动物体内外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会干扰试验的结果,最好选择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至少也应SPF级动物。
规格化原则:选择与实验要求一致的动物规格。
实验动物年龄与体重一般呈正相关性,可按体重推算年龄。
一般来说,实验动物年龄、体重应尽可能一致,相差不得超过10%。
不同性别的动物对同一药物的敏感程度是有差异的,如实验无特殊要求应选择雌雄各半做实验,以避免因性别差异所造成的结果误差。
特殊的生理状态下,如发情、妊娠及哺乳期,机体对实验的反应性发生改变。
★实验动物的选择应用应注意有关国际规范:GLP、SOP、“3R”(Replacement替代 Reduction减少 Refinement优化)(一)实验动物:系指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控制,经科学方法人工培育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
(二)实验动物的分类方法1、按遗传学控制分类*近交系:杂种动物经过相当于20代全同胞兄弟单纯连续繁殖,各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趋于纯合,品系内个体差异趋于零。
18学时药理实验D1、注意给药途径的正确操作。
2、注意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判定>1min。
实验二药物的抗炎作用(足肿胀法)【目的】熟悉致炎物质致大鼠后肢足跖炎症性肿胀模型制作方法。
了解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原理】鲜蛋清等致炎物质被注入大鼠后肢足跖后,可引起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组织水肿等炎症反应,最后致足跖体积变大。
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炎症产生的多个环节,从而避免致炎物质的致炎作用。
【实验材料】1. 动物:♂大鼠2只。
2. 药品:10%鲜蛋清、0.5%氢化可的松溶液、生理盐水、。
3. 器材:大鼠固定器1台,1ml注射器3支,PV-200足趾容积测量仪,苦味酸、棉签1根、手套1只。
【方法与步骤】1. 取大鼠2只,称重,做好标记。
一只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3mL/100g,另一只腹腔注射0.5%氢化可的松溶液0.3mL/100g。
2.在鼠足某处用记号笔画线作为测量标线,将鼠足缓缓放如测量筒内,当水平面与鼠足上的测量标线重叠时,踏动脚踏开关,记录足趾容积,为正常值。
3. 待二鼠注射药物30min后,从右后足掌心向踝关节方向皮下注射10%鲜蛋清0.lmL/只。
4. 在注射致炎物后的15min、30min、45min分别测量足趾容积。
5. 计算:足跖肿胀度及肿胀率。
肿胀度= 致炎后的足趾容积—致炎前足趾容积肿胀率= (致炎后的足趾容积—致炎前足趾容积)÷致炎前足趾容积×100%【结果与处理】将所得数据填入表内并加以比较得出结论。
表1 氢化可的松对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鼠号体重(g)药物药量(mL)正常右后足跖容积致炎后足跖肿胀度(mL)致炎后足跖肿胀率(%)15min 30min 45min 15min 30min 45min甲乙【注意事项】1.抗炎实验中动物性别的选择:雄性2.测定大鼠足体积时,选定统一测量位置(大鼠足外踝关节突起)3. 10%鲜鸡蛋清溶液需在临用前配制。
4.体重120~150g的♂大鼠对致炎剂最敏感,肿胀度高,差异性小。
一、常用肿瘤模型实验动物介绍:1、BALB/c 小鼠(近交系)特性与用途:◇其发病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
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20﹪。
◇有一定数量的卵巢、肾上腺和肺部肿瘤的发生,对放射线极度敏感。
易患慢性肺炎。
◇多数个体于6月龄以后出现免疫球蛋白过多症。
主要是IgG1和IgA量的增加。
◇免疫球蛋白的绝对量依饲养条件而异。
腹腔注射矿物油后可引起浆细胞瘤。
◇广泛地应用于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核医学研究,以及单克隆抗体研究和生产等。
2、DBA/2 小鼠(近交系)特征与用途:◇免疫:在普通饲养条件下三月龄鼠血清免疫球蛋白量为1000ug/ml左右,仅相当C57BL/6,C3H/He和BALB/c的1/2。
其中,IgM值较高,而IgG为低值。
在IgG各亚类中,IgG1最高,IgG2最低。
缺乏补体C5。
对鼠斑疹伤寒补体C5较敏感。
◇肿瘤:对DBA/1 的大部分移植瘤有抗性。
雌鼠白血病发病率为34%,雄鼠为18%,经产母鼠乳腺癌发生率为50- 60%,雌雄鼠中均有淋巴瘤生长。
◇微生物和寄生虫:对疟原虫、利什曼原虫有抗力。
对猫后睾吸虫、曼氏血吸虫较敏感。
对白色念球菌有抗力,由于具有Hc0等位基因,对新型隐球菌有抗力。
◇生理:红细胞多。
血压较低。
维生素K缺乏,氯仿和氧化乙烯引起的死亡率高。
肾上腺脂质贮存少,心脏有钙盐沉着。
具低嗜酒性及吗啡嗜好。
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
◇病理:听源性癫痫发作率在35日龄时为100%,55日龄时为5%,约一半动物肝可出现由巨噬细胞构成的蜡样质的肉芽肿。
3、ICR 小鼠(封闭群)特征与用途:◇适应性强,体格健壮,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实验重复性较好。
◇雌鼠自发性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0%~1%,用氨基甲酸乙酯诱发时,11~16天胚胎期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5.9%,离乳个体管状腺瘤和囊瘤发生率为30%,孕鼠为3%。
◇是国际通用的封闭群小鼠(封闭群又称远交群,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是进行免疫药物筛选,复制病理模型较常用的实验动物。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动物药理测试,了解药物对动物生理指标的影响,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雄性小鼠,体重(20±2)g,由XX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药物:某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由XX制药公司提供。
3. 仪器:电子天平、电子血压计、电子体温计、热板测痛仪、电刺激器、离心机、显微镜等。
4. 试剂:生理盐水、药物溶剂等。
三、实验方法1. 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实验前处理:对实验动物进行适应性饲养,观察动物的行为、饮食、活动等情况。
3. 药物给药:实验组动物按体重给予某新型抗高血压药物,对照组动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4. 生理指标检测:(1)血压检测:给药前后,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实验动物血压。
(2)体温检测:给药前后,采用电子体温计测量实验动物体温。
(3)热板测痛实验:给药前后,采用热板测痛仪检测实验动物痛阈。
(4)电刺激实验:给药前后,采用电刺激器检测实验动物痛阈。
5.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血压变化:给药后,实验组动物血压较给药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体温变化:给药前后,实验组动物体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热板测痛实验:给药后,实验组动物痛阈较给药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电刺激实验:给药后,实验组动物痛阈较给药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五、讨论分析1.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某新型抗高血压药物对动物血压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且痛阈升高,表明该药物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2.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血压降低、痛阈升高,说明该药物具有良好的抗高血压和镇痛作用。
3. 本次实验结果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