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学设计3: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60 KB
- 文档页数:7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精品教案●教学目标内容分析【课标要求】阐述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及所有制基础。
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意义和作用。
理解我国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能力目标:准确的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和地位。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
通过调查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同学们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提高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原因。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有些内容可以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掌握。
高一新生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但是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这就导致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很强,但是由于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一知半解,又难以做到准确领会,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事实、活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观念,然后自觉转化成为自己的正确思想,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对于一些理论观点教师必须做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自学教材,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资料,完成表格。
教师:挑选、整合学生的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整体思路】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教材,布置学生预习本框题内容,并向家长及亲友了解家庭收入的主要构成,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家庭收入构成分析表家庭收入构成属于何种分配方式1、2、3、4、5、课上:按照“创设情境——观察经济生活;分析情境——领悟经济生活;感悟情境——解析经济生活”的思路进行教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教材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第三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
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导大家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
而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
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
本框题主要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消费、投资方式、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等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给下一框题的公平与效率话题奠定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能分析各种分配方式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初步认识在未来经济生活中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时,自己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如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初步树立“社会人”意识,认同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志让自身的才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有用要素;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懂得效率的意义,增强效率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意义。
教学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互动研讨、分析讲授法五、教学过程教师导入:(5分钟)(幻灯片呈现: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师:“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又确立了相应的分配制度,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切身利益。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考纲要求: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三、当堂训练:(约10分钟)1.“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增加投入,继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促进社会公平。
有人认为,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
这种观点()A.主张同步富裕B.主张平均主义C.只讲公平,不讲效率D.割裂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公平为效率提供持久动力②效率为公平奠定必要基础③公平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④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A.①B.①②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3.(2011·江苏单科)下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
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
该图表明()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5.2010年4月27日,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宣布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从5月1日起由860元上调到1100元。
该举措有利于①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促进政府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④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A.①③B.①④C.①②④D.②③④6.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注: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用于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已超过了公认的国际警戒线。
下列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有①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②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拓宽居民投资渠道,逐步完善储蓄、债券、保险、股票、商品期货和房屋出租等多种市场,让居民拥有更多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机会。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标要求一、教材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另一项经济制度一一分配制度。
加上以前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基本经济制度),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点,明确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书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我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
所以,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2)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悟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培养树立合法收入观念,积极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观念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四、学情分析本框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它和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两个方面。
学生已有所了解,并且对分配很感兴趣,但是,本框题比较抽象,学习难度大。
五、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中的引导、点拨、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回答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1、学生已经预习教材内容,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分配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并制定了一份关于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的调查表格,包括了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收入方式有什么优点等2、教师利用对学生家庭的调查制作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与教材内容及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导入新课。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原因、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能够正确认识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交流课下让学生做的小调查——自己父母的收入来源有哪些,家庭的收入结构是什么。
老师引导:每个家庭的家庭收入来源各种各样,这是因为我国存在着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从而导入本课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按劳分配出示课本58页某村的案例,思考: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通过提问得出答案:按劳分配。
1.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是按劳分配应把握什么特征?在此处以前后4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明确: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把握按劳分配要注意:①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②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③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老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以及按劳分配的意义所在。
明确: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当一回记者,要对你们家里的收入情况作一个调查采访,希望大家据实回答,配合工作。
(采访某同学)你好!请问你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你们家的收入来源于哪些渠道?……师现在我把采访的情况简单统计一下,有拿工资的,有干个体的,有出租房屋的,炒股的,还有爬格子挣稿费的……那么,这些收入渠道即分配方式有什么区别?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分配方式呢?为什么说多渠道、多形式挣钱致富不仅利己,而且有利于社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回答:生1 我爸爸是机关干部,妈妈是教师,拿工资的。
在银行存了点钱,每年有点利息。
生2 我爸爸以前是国企工人,下岗后开了一个店,销售并修理摩托车,是个体户。
生3 我爸爸是教师,每月除工资、奖金、津贴外,还炒股,赚了不少钱,多于工资高中政治好的9个学习方法和技巧政治是高考的必考科目,需要知识点加时实的结合,政治,指对社会治理的行为,亦指维护统治的行为。
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
政治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科目,这就需要同学们按照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去了解分析。
下面是关于政治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 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
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 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
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
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名词概念。
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目标1.深刻领会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其所有制基础;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必然性及积极意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的含义、必然性及积极意义。
2.精准把握我国按劳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和重要性的考点知识。
3.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处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收集、阅读、分析、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掌握理解、处理、分析、归纳知识的方法,提升对相关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在问题探研究过程中锻炼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能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通过景理交融、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让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主阅读和讲授结合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㈠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收集、准备生活中鲜活、动态的情景案例素材,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制成PPT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根据老师课前已经在黑板上梳理、呈现出来的本节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结构提纲进行预习,并能从教材中基本找到提纲中对应的知识点。
㈡情境导入假如今天下午放假,学校让我们班同学下午要留下来搞卫生,要求把前面的那幢楼的厕所、天花板、玻璃窗、地面等要一尘不染打扫干净,你愿意留下来吗?假如冯校长奖励给我们5000元,你们干不干?现在假如5000元钱已经在我手上了,你们认为该怎么分配这笔钱才合理呢?为什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略)。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
2.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意义和作用。
4.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类型和意义。
重点:1.按劳分配的性质、地位、必然性。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及意义。
难点: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
[基础·初探]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我国的分配制度(1)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依据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1)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实行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实践意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类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3.意义(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预习·提升]1.判断(1)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2)在我国,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3)现阶段,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4)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全课概述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
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本课分为2个框题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新课标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一)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某村防止富贵病的材料,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1)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情境探究:在某国有企业车间里(材料贯穿全课时)情境一: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总是受伤而请假,月工资2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
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
思考:他们的工资收入属哪种分配方式?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2)按劳分配的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材料中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
对按劳分配的理解: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例如国有或集体企业中职工的工资收入,而私营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则不是。
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分配尺度: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温馨提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例如,劳动者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就不属于按劳分配。
)情境二:该车间由于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
小李:我干得少,平均分配,我可能多得些。
老王:我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能对我的技术和工作有所体现。
小张:我可没少出力,可不能少了我的。
思考:这笔奖金该如何分配?(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就以下的知识作必要的补充。
归纳出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
(3)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教师总结:(5)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课下阅读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
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情境三:其他分配方式并存小李说:“最近我家开了个小商店,收入比我的工资还高。
”老王说:“我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报酬很丰厚。
”小张说:“我买了一只股票,现在每股升了两元。
”思考:他们工资外的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教师活动: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师生活动:共同完成表格(2)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要做到能分清一种收入属于哪种要素的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很多具体形式:①按资本要素分配: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和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等。
②按技术要素分配:是指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专利转让的收入。
③按土地要素分配:是指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
④按劳动要素分配: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⑤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价格、供求等信息获得的收入。
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工作获得的工资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0页漫画与材料,并分析其收入分配方式?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3)我国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①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课下阅读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例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据此回答例1-例4[例1]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A. 经营风险收入B. 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C.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D. 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A. 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B. 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C. 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D. 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例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A.生产力水平B.所有制结构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例4]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A.按劳分配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例5]主观题:教材59页第二个探究题。
★课余作业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