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洲的均势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论国家利益论一、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
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的概念曾经经过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国家至上阶段、王朝利益阶段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阶段。
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1、国家利益概念笼统化摩根索提出明确的定义: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
3、如果国家利益是由统治者们决定的,那么国家利益的内涵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
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二、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对于上述四个问题,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和回应是:1、在国家利益内涵的研究上,从泛泛的国家利益研究发展到强调国家利益的层次研究上。
1996年《美国国家利益》研究报告,系统地提出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十个基本概念。
国家利益的四个层次: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对国家利益用层次分析的办法进行研究的好处在于:第一,它可以避免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
第二,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在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有前后选择。
第三,这样的层次分析还具有它自身的灵活性。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
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
一派认为国家利益就是指全体人们的利益,即国家利益是国内利益的总和。
第二派认为,一国的国家利益是全部国内利益和部分国际利益的总和。
第三派认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内一部分人的利益,是统治者的利益。
3、摩根索认为,确定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是由这个国家的权力来决定的。
国家的权力大,国家的利益就可能大;国家的权力小,国家的利益就只能小。
总之,一个国家国家利益的制定说到底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而这个客观存在物就是一个国家的实力。
国际关系理论中均势思想研究[摘要]均势理论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古典且备受业内学者争议的思想体系,一方面均势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现实主义学派将均势理论作为本学派的核心概念加以推崇;另一方面均势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释国际体系中各国际行为体间稳定的状态,无论是对两极体系还是对多极体系,均势都有很好的解释力,同时也从国际体系的结构视角出发解释了均势何以在最大程度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以及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
[关键词] 国际关系;均势思想;一、均势思想的起源均势是一种古典的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种成熟的系统化的国际关系思想理论则源于国际关系这一学科诞生之后的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关系讲席,意味着国际关系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在世界舞台。
但均势实践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修昔底德是敏锐运用均势来思考国际关系问题的历史学家,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就以均势对伯罗奔尼撒战争进行深度剖析,从本质上对斯巴达与雅典之间的战争内因进行分析并得出真正导致斯巴达与雅典之间发生战争的根本原因:雅典实力的日益增长引起了斯巴达人的恐惧,从而使战争不可避免。
这也是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修昔底德陷阱的来源,实质就是一个大国实力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另一个大国的恐惧从而使得冲突甚至战争不可避免。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是老牌霸主斯巴达与新兴崛起的雅典之间所发生的战争,斯巴达与雅典的矛盾由来已久且错综复杂,斯巴达凭借其强大的常备军不断地向外扩张并组成了“伯罗奔尼撒同盟”。
斯巴达对雅典实力的快速增长感觉到了恐惧,霸权国对崛起国的战争无法避免。
根据修昔底德的记载,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第一,科基拉事件;第二,波提狄亚争端;第三,麦加拉事件。
从国际体系视角来看,当时的斯巴达与雅典并不能构成稳定的两极体系,因为还存在波斯帝国等其他帝国,因此当时的国际体系是处于分散的多极体系,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属于多极均势体系。
2012年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解读1914-1945年间的世界历史在历史学科必修学分的三个模块中,把《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选修3)》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等内容放入《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九中,列入发展要求。
第一讲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标内容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标内容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发展要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
说明教学时可以从“为什么要打”和“为什么能打”两个方面理解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Ⅱ专题五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的有关内容。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旷日持久的战争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性。
发展要求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
说明教学本课要注意与“同盟国集团的瓦解”一目相关内容的整合。
第三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基本要求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
发展要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论欧洲的均势欧洲的均势是靠基本上是单一民族的民族国家维持的(俄罗斯除外),而许多亚洲大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幅员辽阔,属多民族国家。
欧洲的均势天衣无缝,因为所有欧洲大国是均势的组成部分。
换言之,各种大国联盟之间的相互制衡构成了均势。
于是巴尔干半岛上演的一场塞尔维亚危机升级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亚洲的均势更细微,因而也更复杂。
欧洲因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加上欧洲的民族国家幅员太小,难以对付全球性的挑战,19世纪的均势已经过时。
欧洲国家不再把对方视为战略上的威胁。
至于来自欧洲以外的威胁,有美欧同盟顶着。
亚洲国家则完全不同,对共同的威胁从来没有过共识,不同国家对威胁来自何方看法迥异。
有些国家始终对俄罗斯惧怕三分,有些主要不放心中国,有些对一个崛起的日本担忧。
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认为越南是主要的威胁。
印度和巴基斯坦则是一对彼此虎视眈眈的冤家。
就区域争端而言,与饱受两次世界大战之苦的欧洲国家相比,亚洲国家更愿意使用武力。
任何一国的实力增强后,其他国家都要为此做出调整,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这也是冷战结束后整个亚洲的军费开支持续上涨的原因。
根据英国航空航天公司的估计,到2010年时,亚洲国家的军费开支将超过西欧国家的军费开支,达到美国军费开支的三分之二。
亚洲与19世纪的欧洲截然不同,不存在一种单一的均势。
亚洲辽阔的地域和不同的历史文化产生了两种战略均势:在东北亚,中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利益交错,局势动荡的朝鲜半岛随时有可能爆发冲突;在东南亚唱主角的是中国、印度、日本、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它们必须与越南、泰国、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等国协调各自的利益。
不仅如此,大多数亚洲国家起的作用本身也在变化中。
随着日本政策的本国色彩越来越浓厚,它在上面两种战略均势中可能会扮演一个越来越活跃的角色,首先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影响。
印度也在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继承英国统治时的政策衣钵,越来越积极的卷入东南亚事务,从而控制从新加坡到亚丁这一地区。
和平外交与欧洲均势——卡斯尔雷、坎宁时期的英国外交政策刘 成(南京大学 历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摘要: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外交的两个重要利益点遭到严重威胁,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免遭侵犯,二是提高对外贸易与促进经济繁荣。
战争让英国深刻认识到,维持欧洲均势才能捍卫英国本土安全,才能实现全球自由贸易。
外交上英国在战后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类似拿破仑噩梦的再度发生;二是极力维持欧洲的和平。
战后的和平外交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它服务于欧洲均势的宗旨。
关键词:英国外交;欧洲均势;卡斯尔雷;坎宁作者简介:刘成(1964— ),男,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英国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2)05-0161-09 收稿日期:2012-01-18●国际关系与软实力专题研究19世纪的英国外交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免遭侵犯,二是提高对外贸易与促进经济繁荣。
一方面,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上述两个重要利益遭到严重威胁。
战争让英国深刻认识到:维持欧洲均势才能维护英国本土安全,维持欧洲和平才能实现全球自由贸易。
另一方面,英国通过这场战争彻底打败了劲敌法国,消除了路易十四以来法国统霸欧洲对英国安全造成的巨大压力。
为此,英国在战后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类似拿破仑噩梦的再度发生;二是极力维持欧洲的和平。
因此,和平外交成为卡斯尔雷、坎宁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编者按:国际政治中均势、“软权力”外交的运用不仅在当今世界大国关系间仍然屡见不鲜,而且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源远流长。
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建立以来,欧洲国家即围绕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过各类外交实践,直至1815年英国组织第七次反法联盟打败拿破仑,重建恢复欧洲整体和平的维也纳体系,均势(balance of power)外交才成为欧洲主要大国的政治共识。
Discusstion on Balance of Power in Modern Europe 作者: 赵晓波;于宁宁
作者机构: 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6-157页
主题词: 近代欧洲;均势外交;困难;维也纳体系
摘要:“均势”是近代欧洲外交思想的灵魂,贯穿于整个近代欧洲发展史,倍受近现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推崇。
维也纳体系是均势外交运用的典范,是欧洲均势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均
势结构是复杂和脆弱的,维持均势是很困难的。
而近代欧洲国家却能将均势演绎的如此完美,
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本文仅就近代欧洲均势的发展等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历史学论文-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的统一思想内容提要随着市场经济领域的全球化,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区域经济政治组织在主权国家平台上脱颖而出,欧盟在这方面展示了成功经验,取得了重大成就。
我们通过对整个欧洲国家历史进程的反思,既可以看到欧洲走向统一的必然性,也能从欧盟的内部斗争和曲折发展中,看到旧欧洲秩序的影子。
“利益至上”、“均势原则”的传统思想发挥的作用,严重障碍着真正统一的“大欧洲”的建立,而同样产生于近代,以合作代替对抗的“欧洲协调”却展现出强劲力量,使我们对欧洲的未来充满希望。
关键词:均势主权国家利益至上欧盟统一绪论“欧罗巴”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成就和特点,它对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有着直接的深刻影响,并且有时可以说是主导影响。
它在近代以来的社会舞台上展现出来的先进性,无疑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
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为了共同的利益,开始走上统一道路。
九十年代前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加快了这一进程。
欧盟成立以后,它在强化市场统一的同时,正谋求政治经济的一体化,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同一声音。
这里,我试着从欧洲两千多年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谈谈今天欧盟统一下的欧洲格局思想。
本论奥古斯都大帝的铁骑巡弋三洲,拿破仑军团横亘大陆,欧洲就如古罗马的大竞技场,有着暴力传统,人类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次大战,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以它为核心。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战争、流血、野心和独裁充斥的欧洲,却始终孕育着将区域文明导向统一的内在精神。
一、无边界的古欧洲,各种文明的杂糅哺育了同质的古典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塑就欧洲内在的统一精神。
从历史现象看,所有伟大的帝国文明都是建立在强大武力上的,在东征西讨中,奠定帝国辽阔疆域。
既已建立,为巩固其秩序,统治者往往又借征服而来的政权和宗教之力将帝国的经济和文化推向一体化,古代欧洲也是这样。
古罗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血腥战争,建立了囊括地中海为内湖的“大霸国”(1)。
1997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 1997总第167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um No.1671815~1914年欧洲均势关系探析李 晔 温文治 摘 要 均势战略是大国按实力均衡原则构筑的国际关系体系。
自1721年首次以法律条文形式将“保持欧洲均势”写进国际条约《乌得勒支和约》以来,这种均势战略逐渐被广泛应用,延续至今。
对1815~1914年间欧洲大国均势关系体系作了历史的考察,展示其均势结构形态(即五大国均势、不稳定的三极均势和二极集团均势)的演变轨迹,分析影响均势结构变化的原因和多种均势结构的差别,探索此间欧洲国际政治关系体系的运作规律与特点,于今仍可为鉴。
关键词 均势 均势结构 国家利益取向 “均势”概念在国际关系中源远流长,它既指国际关系中力量对比的平衡状态,同时又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外交战略。
“均势”亦为“势力均衡”,是一种按均衡原则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
在这个体系内,所有的主要行为者通过平衡过程维持它们各自的特性、统一和独立。
势力均衡的思想来源于古典欧洲政治,在欧洲国家形成之后,尤其是在长期的战争较量之后,“均势”概念开始被欧洲政治家、外交家们普遍注意,并在1721年首次被以法律条文形式将“保持欧洲均势”写进国际条约—《乌得勒支和约》。
至此,均势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外交战略,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不断导演出异彩多样的均势形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一百年间,欧洲大国关系先后出现了三个均势时期,堪称国际关系史上“均势”演变的范例。
本文拟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考察其均势结构的演变轨迹和原因,比较多种均势结构的差别,以期认识此间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运作规律和特点,用历史的经验启示今人。
一、三种形态各异的均势结构 “均势”是一种按“实力均衡”原则组织起来的国际关系体系。
这种“均衡”基本是以双边或多边关系网编结而成的。
作者: 代兵
作者机构: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国际关系教研室教师,南京210003
出版物刊名: 国际论坛
页码: 35-39页
主题词: 均势 均势思想 政策行为
摘要:本文论述了均势思想及其政策行为在欧洲的三个发展阶段:古希腊城邦国家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及16—18世纪。
在古希腊时期,均势的火花刚刚点燃,具有显著的早期性特征。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均势思想及政策行为得到相当的发展。
及至16—18世纪均势思想和政策行为均已发展全面,二者结合促成现代形态均势理论的产生。
俾斯麦体系——欧洲均势的一次重要尝试/s/blog_532b74730100kk y0.html俾斯麦体系—欧洲均势的一次重要尝试【摘要】均势思想是起源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
近代欧洲,将均势思想运用于外交最为典型的要数英国、梅特涅时期的奥地利与俾斯麦时期的德国。
英国的均势政策与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有所不同,而俾斯麦时期的均势思想源于奥地利的梅特涅,只是具体的均势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最具有大陆均势政策的代表性。
本文试着从体系的建立,体系的运作及最后体系内部存在的问题导致它的解体来分析俾斯麦的大陆均势体系。
【关键词】均势均势政策俾斯麦体系均势外交的思想由来已久,其中近代对这一思想运用最为典型的要数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奥地利和德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及实力等因素,使得英国的均势政策与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有所不同;而俾斯麦的均势思想其实是借鉴了梅特涅在奥地利的政策。
因此,俾斯麦大陆均势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均势外交的集大成者。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德国统一并且在欧洲大陆中部崛起。
它的崛起使得欧洲旧有的均势格局土崩瓦解。
德国力量的迅速上升,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安,法、奥、俄、英等国纷纷把外交焦点从维护“欧洲协调”转向对付德国,积极扩充军备与之对抗,尤以法国为甚。
1871年5月,法德两国签署了《法兰克福和约》,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可是两国的关系却被置于一个难以调和的基础之上,法德矛盾从此成为欧洲政治的一个焦点。
法国人迫切要求废除屈辱的《法兰克福和约》,因此法国积极地寻找反德同盟,俄国就是潜在的盟友。
而俾斯麦德国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削弱法国,孤立法国,阻止各国联合对付德国,所以他精心构建了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孤立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也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1]为此,他奉行名为“大陆政策”的均势外交,联合俄奥,拉拢英国,防止任何大国与法国结盟。
1873年,俾斯麦促成了俄、德、奥三皇同盟,阻止俄向西欧、南欧扩张,也设置了一个阻止法俄联合的屏障,使德国免于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德国的统一和欧洲大陆的均势摘要德国是一个在近现代世界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近现代世界历史上很多大事的发生都和这个国家有关,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冷战的开始等,从德国统一之前的普鲁士开始,欧洲大陆的均势就和德国的兴衰紧密相联。
关键字德国统一欧洲大陆均势一、统一之前的德国和欧洲大陆均势《凡尔登条约》后原来的查理帝国分裂为三个国家,其中之一就是德意志,但是它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的局面,由许多邦国和自由市组成一个松散的联邦,这时的德意志只是作为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出现,所以很难对欧洲的局势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的各邦国各自为政,相互混战一直到普鲁士崛起之后,情况才稍微有所改善。
首先,普鲁士的崛起改变了法国在欧洲的独大地位,制衡了法国的扩张。
众所周知,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反法联盟和拿破仑之间的战争,普鲁士是作为对抗法国的主力国家,它的陆军给法国的军队造成了重大的打击,所以在战后重新制定国际秩序的时候,它是主要的决定者之一,是四国同盟的组成成员之一。
这时的德意志以普鲁士为代表是作为欧洲大陆均势的平衡者的身份出现的。
因为它处于法国和俄国之间,既可以联俄抗法,又可以联法制俄,对欧洲大陆的均势和和平产生了重要作用,也是英国推行的大陆均势政策的重要一环。
其次,普鲁士的崛起也阻止了俄国向西的扩张。
俄国作为东欧的强国,一直有向西扩张称霸整个欧洲的意愿,在反法战争结束之后,它成为欧洲大陆上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隐然成为大陆上的霸主,这对于大陆的均势是不利的,也不利于英国的均势政策。
英国为了遏制俄国,就支持普鲁士制约俄国,所以普鲁士成为制衡俄国的主要力量,保持了欧洲大陆的均势。
二、德国统一到一战之前的德国对均势的影响1870年俾斯麦领导的普鲁士用“铁和血”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德国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等各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德国也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甚至是霸主的地位。
德意志帝国的前期其当政者还基本能够在对外事务上保持审慎克制的态度,用俾斯麦的话来讲就是“德国的力量足够强大……除了同所有的邻国和平相处,她别无所求。
均势原则的特点及其运用所谓“均势”是各大国之间的一种实力平衡状态,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是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常译作“势力均衡”。
简单地说,均势就是国际体系中国家权力大体均衡地分布以及达到维持这种均势的过程。
均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均势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可靠的手段。
摩根索说:“力量均衡及旨在维持均衡的政策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主权国家的社会里的基本稳定因素。
”均势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而不是造就和平,均势不能消除战争,但均势的破坏肯定会导致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和平是稳定的副产品。
均势作为一种国际政治理论并在国际关系中作为外交政策的一个原则被加以广泛运用,始于近代。
它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均势原则的特点1、均势的手段和形式是多样的均势是在16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重点在欧洲。
到了近代晚期,随着国际关系的复杂化,亚非拉美也成了它广阔的角逐场所。
在列强推行均势原则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矛盾构成格局的多变,其手段和形式是多样的:(1)以牺牲弱国利益为前提,求得列强间的力量平衡。
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
如:18世纪后期俄普奥三国为了维持均势、避免彼此冲突,三次瓜分波兰;1907年英俄划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
(2)联盟。
这是指各国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通过与别国的结盟、协定和互相保证来增加自身实力和维持均势,如一战前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实际上,维护和保持均势并不总是结盟的动机,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为了自我扩张和制造不均衡。
(3)分而治之。
主要是使用策略分裂竞争对手,或使他们保持分裂状态,借以削弱竞争对手,或使它处于软弱状态。
英国的均势外交一、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在近代国际关系上,英国坚持了数百年的均势政策,主要变现为维持和左右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集团像话制约抗衡,避免欧洲陷入任何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的支配和控制之下。
然而在20世纪初,欧洲复杂的国际关系迫使英国改变其外交政策,弃孤立,求结盟。
英国岛国的地理特点,所以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任何一个强权,任何一个强权的出现,对英国都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
作为岛国的英国幸运的是较早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又通过一系列战争使得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
英国有力量对欧洲进行调节,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干涉时卓有成效的。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节结束,可以说英国在交战国的哪一方,胜利的天平就会向哪一方倾斜。
英国广大的殖民地,强大的经济实力,让英国威风八面,也没有了岛国的孤独感。
“只有当某一国过于强盛,或是威胁应归对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或是威胁他的海上霸权,英国才积极地坚决的干涉欧洲政治。
”因此采取不断变换支持或反对一国或数国的策略以维持主要大国力量之间的平衡,以防出现一个在力量上对所有其他欧洲国家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联盟,或形成一个将英国孤悬海外、组织英国进入欧洲大陆的欧洲帝国。
简单地说是不让欧洲大陆出现强国,如果出现强国,英国必须联合其它国家与之为敌,否则,统一欧洲大陆的强国会对英国产生致命的威胁。
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英国不停地与欧洲大陆诸国结盟、为敌。
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中,英国支持奥地利,以对付法国等国,目的是不让奥地利受到过度削弱而导致法国过度强大。
在七年战争中,英国为避免普鲁士被奥法吞没转而支持普鲁士。
英国组织多次犯法同盟反对拿破仑是为了避免一个统一的欧洲帝国的可怕噩梦。
英国这种多变的实用主义,使他们得到了一个著名的称谓——“背信弃义的英国人”。
英国不选择国家,只选择强者的做法必然让英国在战争中消亡。
因为一个国家无法恒强,而且不加选择的同强者战争,这本身就是自杀的战法。
梅特涅——均势主义大师“均势”或称“权力均衡”是西方古老的外交准则,在欧洲历史上,特别是17至19世纪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在欧洲最早推行均势外交的是英国,19世纪,英德奥三国把均势外交推向了高潮,梅特涅就是那时的代表人物。
“欧洲的马车夫”1809年,梅特涅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
当时的欧洲大陆处在动荡之中。
大国为了争权夺利,不惜挑起战争。
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政治风云瞬息万变。
拿破仑掌权的法兰西帝国正在积极地图谋称霸欧洲,对奥地利西部造成巨大威胁;亚历山大一世统治下的沙皇俄国对东欧和近东地区垂涎三尺,给奥地利东部造成很大压力。
在奥地利北部,好战的普鲁士正在迅速崛起。
而奥地利国内,统治阶级日益腐败,国力衰微。
无论哪个强邻,奥地利都没法单独对抗,加上欧洲各国的革命,使奥地利的封建统治面临灭顶之灾。
梅特涅就是在这种国际国内环境下登上了政治舞台。
他纵横捭阖,施展灵活的外交手腕,运用其敏锐的判断力和出众的外交才能,周旋于欧洲大国之间,寻求国际力量的平衡,从而维护和扩大了奥地利的利益。
后来的历史学家将当时的欧洲格局称为梅特涅体系,而1815年之后大约十几年的光景是梅特涅体系的黄金时期,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梅特涅时代,梅特涅本人也被戏称为“欧洲的马车夫”。
那么,梅特涅是怎么施展他的大国平衡术的呢?促成法奥联姻1809年,奥地利参加第五次反法联盟,在瓦格拉姆之战中又惨败于法军,维也纳被法军占领,被迫签订了《维也纳和约》,割地赔款让奥地利危在旦夕。
这时,梅特涅显示出他杰出的外交天赋。
1810年11月的一天晚上,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一次假面舞会上,法国当朝权贵与各国驻法使节及夫人们应邀出席。
正在巴黎的梅特涅夫人爱琳诺也应邀到场。
她刚跳完一曲,又有一位个头不高、衣着华贵的先生彬彬有礼地邀她共舞。
这种场合拒绝邀请是很失礼的。
舞曲一起,爱琳诺就感觉舞伴的舞技拙劣,还边舞边拥着她朝客厅边走去。
那人竟拖着她进入客厅暗处一间空房间,随手关上门又取下假面具。
论欧洲的均势
均势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很多杰出的外交家所推崇,是统领近代欧洲史的灵魂支柱。
均势体系虽不能避免战争或是危机,但如能做妥善安排,其作用则在于使一国控制他国的能力及发生冲突的规模受到限制,它所追求的是稳定缓和。
在此种思想下,欧洲的国际关系经历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之后的雅尔塔体系。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衡状态的政治格局。
七年战争:奥地利战争后的《亚琛条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的旧有矛盾,而且还平添了许多新矛盾。
于是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典)集团双方发生了这次混战,史称“七年战争”。
战争的实质: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和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
战争的结果是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
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
二、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纷乱几十年后使欧洲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
它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
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
俾斯麦是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他利用个人杰出的外交才能对维也纳体系进行了一次修补,到19世纪后期各大国多位外交大臣对体系又一次进行修补。
俾斯麦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
克里米亚战争: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
主要原因是沙俄与英法之间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制权。
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
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各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调整彼此关系。
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惨败并被迫向战胜国支付赔偿的德国,境况尤为困难。
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出任总理。
在垄断资产阶级支持下,号召用战争来建立霸权地位。
1935年德国彻底撕毁《凡尔赛和约》关于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开的扩军备战。
法西斯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暂时出现的欧洲和解局面。
凡尔赛体系面临彻底崩溃,新的世界大战危险急剧增长,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到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苏、美、英三国首脑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了关于攻击法西斯德国、德国的赔偿、关于被破解的欧洲宣言、关于和平时期保持并加强在战时所实行的合作以及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秘密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降为二等国家,大大改变了世界格局,使以欧洲为中心的
国际关系舞台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
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事力量也由于战争得到壮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于是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其对峙经历了“冷战”和“争霸”两个阶段,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
雅尔塔体系风云变幻四五十年,七十年代,美欧日经济三足鼎力,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异军突起,这都成为多极化的一极,两极格局演变为世界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