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 格式:ppt
- 大小:9.82 MB
- 文档页数:32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学设计课题:《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课型: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授课人:马小静一教材分析:教材在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实际分三个专题分别介绍“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印象派绘画追求什么?”“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是以这三个部分为主线,贯穿每个流派的代表画家及作品分析系统学习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如何从传统的注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注重主观表现的。
2、了解并感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品3、初步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并能加以辨析。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比较法辨析各绘画流派的风格特征2、学习把美术流派放在历史背景中去分析理解美术与历史的关系,更深刻解析美术作品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变革的精神2、学习印象派逆流而上、绝路逢生的创业精神三教学重点a)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美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且能够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b)能够理解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末的原因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末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传统绘画与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的区别。
老师:好的,讨论到此结束,我们请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谈一下小组意见。
学生:印象派画家的画颜色更鲜艳……学生:印象派画家画的人没有传统画家画的像…………大家总结的非常好,但是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19世纪中期欧洲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但是到了19世纪末就180℃大转弯转变到了印象派,是什么让它转变的如此迅速呢?想知道吗?好的,我们下面就来学习一下印象派的由来(二)印象派的由来印象派的产生受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第一,照相机的发明,照相机的发明达到了写实的极限,是对传统绘画的绝对挑战;第二,浮士绘传入欧洲,浮士绘的传入欧洲后,它艳丽的色彩主观的表现手法在在一定程度了引领了欧洲。
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一一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
学会如何来欣赏现代绘画。
教学重点:l、色彩和光学的关系。
2、莫奈、凡高教学难点:如何用心来欣赏绘画。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风格特点?二、新课讲授课题一一印象主义绘画现在请预习过的同学来给介绍一下: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由来?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
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请学生介绍莫奈和他的作品《印象•日出》。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问:这是什么颜色?白色!打上红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
打上蓝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
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
请同学回忆,曾经学过的形容阳光色彩的词句。
我们来看莫奈笔下的阳光的颜色。
请看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
辨别这三张画,大家可以讨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间画的?黎明、中午、黄昏。
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者,除了莫奈还有谁?看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
组织学生讨论,请同学简单的来总结马奈的艺术风格。
马奈:十分善于使用黑色的。
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响亮醒目而又各得其所。
现在我们来看这些画,你能否分辨出莫奈的和马奈的作品。
不同的颜色经过色点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那刚才大家用的绘画的方法就是------- 点彩画法。
看点彩大师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分析:新印象主义: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
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
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特点及代表作;2.能够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创作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特点及代表作;2.能够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创作进行分析。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创作理解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对比法;3.实物法。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1. 什么是印象派?印象派是一种绘画流派,它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印象派画家试图通过明亮的颜色和轻快的笔触表现自然和现实生活。
印象派早期的艺术家们通常策展自己的展览,并在他们选择的小型空间中展示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展示了对新技术的渴望和对色彩的热爱。
印象派在几年内获得了最广泛的成功和认可。
2. 印象派的特点•作品多使用明亮的颜色;•用笔触轻快的画出表面的光影效果;•描绘的主题通常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或风景;•注重表现画家的个人情感和态度。
3. 代表作赏析奥古斯特·雷诺阿《船员午餐》这幅画作于1881年,展现了一群船员在午餐时放松的场景。
作品使用了大量的明亮色彩,技巧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轻松的笔触突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
克劳德·莫奈《睡莲》这幅画作于1899年至1900年,展现了一个池塘中美丽的睡莲。
这幅作品使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多层次的笔触,强调了光和色彩的变化。
4. 什么是后印象派?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批新的艺术家出现在了法国。
他们接受了印象派的启发,但把它带到了新的高度。
他们也受到了其他文化和艺术运动的影响,尤其是日本的艺术和艺术二胡,这些艺术家被称为后印象派。
5. 后印象派的特点•更注重画家的情感和心理;•画笔更加轻松和敏感;•更加使用多层次的色彩。
6. 代表作赏析文森特·梵高《星空》这幅画是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是在他住在Arles期间创作的。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说课稿基于学情,将理论上升到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的同时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理论性较强的学问点,可能在学问传授过程中的过于生硬化。
因此,在授课技巧方面除了常规的授课方式外,我还采纳了情境法、嬉戏法等,易于激发学生的踊跃性,同时将学生的留意力始终保持在课程内容上。
三、说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内容,我依据教材及学情设置了一下教学目标:了解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从而体会印象派的艺术特点。
通过探讨、观赏、情感体验等方式,驾驭印象主义的艺术特色。
提高观赏美、鉴赏美的实力,养成对美术浓郁的酷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我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重难点:了解印象主义的、产生、开展,以及艺术特色。
理解印象主义在绘画史的历史地位。
五、说教学方法(一)教法提问法、讲解并描述法一一通过讲解、陈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问。
(二)学法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势必前提”,因此我主要采纳了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思索分析总结进展构思设计,即“直观感受法”、“效仿迁移法”。
六、说教学打算画家画作、图片、课本相关资料七、说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授课之初,我以情景再现的导入方式,将学生带入情景。
引起学生爱好,有身临其境之感。
导入新课。
播放莫奈作品《印象•日出》视频短片,画面中旭日东升,渔船缓缓驶出,天水交融,大家看了作品后有什么感受?(烟雾迷漫,瞬息即逝)顺势导入课题——《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二)新课教学1.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导入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有了必须的思索。
由此切入主题。
师:画面中的作品就是闻名画家莫奈的《印象•日出》,提问:说说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由来?出示作品《玩纸牌的人》画面中的主体是两个下棋的人,初看之给你什么感受?你认为后印象主义有什么特点呢?又是谁的作品呢?学生答复,老师总结:凄凉与苦痛。
仿佛凡高因近于崩溃而扭曲的脸已融入画中,变成了翻滚的乌云,骚动的麦田,“仓皇逃离”的群鸦……让看画的人通过画面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欣赏?评述1课时马小静教材在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实际分三个专题分别介绍“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印象派绘画追求什么?”“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是以这三个部分为主线,贯穿每个流派的代表画家及作品分析系统学习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相关内容。
, 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如何从传统的注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注重主观表现的。
2、了解并感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品3、初步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并能加以辨析。
,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比较法辨析各绘画流派的风格特征2、学习把美术流派放在历史背景中去分析理解美术与历史的关系,更深刻解析美术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变革的精神2、学习印象派逆流而上、绝路逢生的创业精神a) 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美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且能够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b) 能够理解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末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末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老师:好的,讨论到此结束,我们请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谈一下小组意见。
学生:印象派画家的画颜色更鲜艳……学生:印象派画家画的人没有传统画家画的像…………大家总结的非常好,但是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19世纪中期欧洲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但是到了19世纪末就180?大转弯转变到了印象派,是什么让它转变的如此迅速呢?想知道吗?好的,我们下面就来学习一下印象派的由来印象派的产生受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第一,照相机的发明,照相机的发明达到了写实的极限,是对传统绘画的绝对挑战;第二,浮士绘传入欧洲,浮士绘的传入欧洲后,它艳丽的色彩主观的表现手法在在一定程度了引领了欧洲。
艺术家的向现代绘画转变。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印象派的由来。
首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印象派之前,欧洲的传统艺术作品有什么特点。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外国美术鉴赏部分第七课。
教材的内容分三个专题介绍,以代表画家及作品为贯穿线,穿插对印象派的分析。
针对学生大多不了解“印象派”美术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定在对代表画家的经典作品欣赏上。
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为根据。
力争“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法”教师少讲些,“探索创新性教育方式方法”学生多尝试。
试图通过学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发动学生利用书籍和网络搜集一些欧洲传统及现代的绘画作品,以下发学案为引导尝试完成基本教学目标。
以本科贯穿线展开教学,利用多媒体将图片与文字结合起来,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研究并与小组成员讨论,一方面在课堂上根据教师安排的情境积极发言,另一方面认真听取教师的补充及升华讲解,来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和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对美术知识了解较少,而且可以获得相关信息的途径也很少。
因此,学校为学生提供网络平台显得尤为珍贵,能方便学生查找图片和信息。
高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有以下特点:厌倦说教喜欢直观感受、喜欢表达、希望有展示舞台、渴望被长辈认可和成功等。
这些特点如果可以合理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也可以使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并感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如何从传统的着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着重主观表现;初步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并加以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