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征的总和称为性状。
最初人们在研究生物遗传时往往把所观察的生物所有特征或某一类特征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孟德尔把植株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称为单位性状,即:生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特性。
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现象:F1代个体(植株)均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隐藏不表现。
相对性状中,在F1代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为显性性状,而在F1中未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F2有两种性状表现类型的植株,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另种表现为隐性性状;并且表现显性性状的植株数与隐性性状个体数之比接近3:1。
遗传因子假说: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单位性状原则);显性性状受显性因子控制,而隐性性状由隐性因子控制;只要成对遗传因子中有一个显性因子,生物个体就表现显性性状(显隐性原则)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成单存在。
体细胞中成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分离原则) 。
分离规律的验证方法:(一)、测交法: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
(1:1)(二)、自交法(3:1)(三)、F1花粉鉴定法: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直链淀粉(蓝黑色),而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支链淀粉(红棕色),用稀碘液对花粉粒进行染色,就可以判断花粉粒的基因型实现孟德尔分离比的条件:1. F1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生活力相同;2. ♀♂配子结合的机会是相等的;3. 到观察时,F2代3 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4. 显性是完全的;5. F2应有足够的个体。
分离规律的理论意义:1. 形成了颗粒遗传的正确遗传观念;2. 指出了区分基因型与表现型的重要性;3. 解释了生物变异产生的部分原因;4. 建立了遗传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遗传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在杂交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在良种繁育及遗传材料繁殖保存工作中的应用;在杂种优势利用工作中的应用;为单倍体育种提供理论可能性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一)、测交法(1:1:1:1)(二)、自交法(9:3:3:1)多对相对性状独立分配的条件:1. 只要决定各对性状的各对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性状间就必然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遗传专题孟德尔定律一、适用的范围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使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随之自由组合。
两者同时发生,互不影响。
因此,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仅适用于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细菌等原核生物不适用,细胞质遗传也不适用。
1、分离定律的适用对象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2、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对象研究二对或二对以上相对性状的二对或二对以上等位基因要求: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n对性状必须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否则就不符合一般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控制n对性状的基因单独每一对都符合分离定律。
但n对性状符合分离定律,却不一定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想一想?为什么,能画出图吗?)该特点的应用:判断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若控制二种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就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控制二种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二对同源染色体上,就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二、判断是否符合孟德尔定律的方法(1)符合分离定律①F1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②F1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后代出现1:1的分离比③F1杂合子的单倍体的有两种,且为1比1,此方法即证明F1杂合子产生两种配子(2)符合自由组合定律①F1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9:3:3:1的分离比②F1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后代出现1:1:1:1的分离比③F1杂合子的单倍体的有四种,且为1:1:1:1,此方法即证明F1杂合子产生四种配子(3)其他一些变式①F1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9:3:3:1变式的分离比,如后代出现9:6:1或者12:3:1等,都可认为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三、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练习1、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6紫∶1红。
若将F2中的紫色植株用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A.2红∶1蓝B.2紫∶1红C.2红∶1紫D.3紫∶1蓝-----2------2.小麦的粒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1R 和1r 、和2R 和2r 控制。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本质和应⽤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本质和应⽤遗传之⽗孟德尔⽤了长达⼋年的时间,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般,层层深⼊地进⾏了⽣物遗传现象的探索研究,极具天才的发明了⽣物遗传的分离定律和⾃由组合定律(以下简称“两⼤定律”),从⽽揭⽰了⼈类⽣命丰富多彩的奥秘,为⽣物的遗传和变异、植物的杂交育种、现代⽣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两⼤定律”是⾼中⽣物学科的核⼼内容,深⼊理解和把握“两⼤定律”的本质,对学习和应⽤⽣物遗传规律、提⾼⽣物学科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关概念的理解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概括。
⽣物学科中的推理和判断离不开概念,只有透彻理解概念,才能为准确理解⽣物学科的定律和规律奠定基础。
为更好把握“两⼤定律”的本质,必须准确理解以下⼏组概念,这些概念也是⽣物遗传的核⼼概念。
1.同源染⾊体。
指在⼆倍体⽣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对染⾊体(如图1)。
这对染⾊体的特点是:是在有丝分裂中期长度和着丝点位置相同,或在减数分裂时两两配对,并且在减数第⼀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彼此联会,最后分开到不同的⽣殖细胞(即精⼦、卵细胞)。
⼆是配对的染⾊体⼀个来⾃⽗本,⼀个来⾃母本。
三是由于每种⽣物染⾊体的数⽬⼀定,则它们的同源染⾊体的对数也⼀定。
例如豌⾖有14条染⾊体,7对同源染⾊体。
2.⾮同源染⾊体。
形态结构不同的两对染⾊体互称为⾮同源染⾊体(如图1)。
⾮同源染⾊体是⼀个相对概念,相对同源染⾊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进⾏配对,它们形状、结构、⼤⼩⼀般不同。
细胞中的⼀组⾮同源染⾊体,叫⼀个染⾊体组。
因此,在⼀个染⾊体组中,所有染⾊互为⾮同源染⾊体,⽆同源染⾊体存在;所有染⾊体的形态、⼤⼩各不相同;⼀个染⾊体组携带⼀种⽣物⽣长、变异和遗传的全部遗传信息。
(⼆)等位基因与⾮等位基因1.等位基因。
指位于⼀对同源染⾊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对基因(如图1)。
等位基因的涵义主要体现在,⼀是等位基因不是只有两个基因,⽽是染⾊体某特定座位上的两个或多个基因中的⼀个,每个基因决定相对性状的不同表现。
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说到孟德尔遗传定律,大家都知道它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就像吃饭一样,必须得知道怎么做才能不糊弄自己。
孟德尔这位老兄可真是个聪明人,他通过研究豌豆植物,发现了遗传的一些奥秘。
你想啊,豌豆和人类之间看似有距离,其实道理是相通的。
遗传的规律就像是家族的秘密,传来传去,总有些东西让你我心里一暖。
孟德尔的实验告诉我们,基因可不是简单的“我喜欢蓝色就生个蓝色娃”,而是由父母的基因组合而成的。
每个人的基因就像是一幅拼图,有的拼在一起,有的则是独立成章。
你看,爸爸的高个儿和妈妈的俏丽,都能在孩子身上找到影子。
有趣吧?不过,这可不是随便拼拼就能成的,这得遵循一些条件。
不然,最后拼出的图就乱了套,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孟德尔的第二个法则就是分离定律,这个概念就像是“分家产”。
父母在生孩子的时候,基因的选择就像是在选彩票一样,抽到什么就是啥。
每个基因组都会在形成配子时分开,就像是在热锅上的蚂蚁,不分青红皂白,跑来跑去,谁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
你看,真是充满了惊喜和不确定性。
你可能就会生出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宝贝,哎,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啊。
再说,孟德尔还提到的独立分配定律,真的是个厉害的法则。
想象一下,基因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各自忙各自的,不受别的基因影响。
就算你家有个大明星,孩子也不一定能遗传到那股光环。
反正,大家各有各的命,谁也别想照搬。
就像有的人天生会唱歌,有的人却只能在家里自个儿开小型演唱会。
没办法,基因这事儿就是这么神奇,谁能说得清呢?不过,要符合这些条件可不简单。
研究对象必须得纯合子和杂合子,这就像在找对象一样,得清楚对方的底细。
再就是要保证这些特征是可观察的,这可不能让你用魔术把它给藏起来了。
实验环境也得得天独厚,避免环境的干扰。
想象一下,养了一只白兔,结果它周围都是狮子,那可真是“兔死狐悲”的节奏。
遗传的表现可不仅仅是看个表面,里面的基因互动更是复杂得很。
就像你吃的那碗面,不同的配料搭配在一起,才能变成一碗美味的汤面。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和应用[高中生物] 1.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原因。
2.说出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3.运用遗传规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一、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及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孟德尔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2)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从一对到多对①生物的性状多种多样,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如果有n对性状自由组合,后代的性状组合会有2n种,这是很难统计的。
②孟德尔采取了由单因素(即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因素(即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孟德尔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从而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的比例,并最终解释了这些现象。
(4)运用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方法。
(5)创新性地验证假说:孟德尔创新性地设计了测交实验,证实了对实验现象的解释,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并归纳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①表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②基因型:指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dd等。
③等位基因:指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
(2)孟德尔被后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判断正误(1)孟德尔把数学方法引入生物学的研究,是超越前人的创新( )(2)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 )(3)表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答案 (1)√ (2)× (3)×探讨点 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现有甲、乙两株高茎豌豆,分别做了以下实验,据此分析生物的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1.在适宜的田地里分别种植两株豌豆,让它们自然受粉,种子收获后再分别种植,发现甲的后代都是高茎,乙的后代有高茎也有矮茎,如果用D、d表示等位基因,甲、乙的基因型是否相同?提示 不相同。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条件
1、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原核生物和非细胞结构的生物
(如病毒)没有染色体,不进行减数分裂。
2、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性状遗传。
只有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才
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细胞核遗传。
只有真核生物的核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
变化而呈现规律性遗传。
4、基因的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只涉及一
对等位基因。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且他们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