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共1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17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一、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一)梅兰妮·克莱因1、生活简介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1882.3.30-1960.9.22)女,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
她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创解,开拓了理解最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被誉为继弗洛伊德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她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因癌症逝于英国伦敦。
梅兰妮的父亲原来是一名犹太法典的学者,37岁时,他脱离了自己的正统背景并接受教育,最终获得了内科医生的资质。
梅兰妮十分钦佩她父亲的独立精神和科学态度,但她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很亲密,这可能部分是因为当梅兰妮出生时,她父亲已经50多岁了。
梅兰妮觉得与母亲更亲近,她对母亲怀有很深的感情,梅兰妮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二姐西多涅9岁去世,当时梅兰妮5岁。
西多涅去世前有一年的时间卧病在床,这期间,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努力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克莱因,姊妹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
长大以后,梅兰妮与一个叫伊曼纽尔的男孩建立了类似的令她感到鼓舞的关系。
伊曼纽尔比她大5岁,很有天赋,在伊曼纽尔的影响下,梅兰妮对文学和音乐倾注了自己的热情。
克莱因14岁时决定学医,在她哥哥的辅导下,她通过了入学考试,进了维也纳预备高中, 17岁那年,克莱因考上了大学,几乎与此同时,她订婚了。
她的婚姻改变了她的计划,她放弃了从医的打算,在维也纳大学改修艺术和历史。
但她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兴趣,并对自己没有学医感到遗憾。
她在治疗方面的极大兴趣和天赋在她的精神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展示,对她来讲,治疗永远是最重要的。
梅兰妮·克莱因是与弗洛伊德同一时代的儿童心理治疗师,她在刚刚从事临床工作的时候便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兴趣。
为了对这一新学科有更多的认识,她接受了弗洛伊德最出色的弟子之一桑多尔·费伦兹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
在分析进行到某一阶段时,费伦兹建议她考虑将精神分析技术应用到对儿童的心理治疗工作中去。
客体关系: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关注外部客体(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对于建立内部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简介: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
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
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
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理论起因:梅兰妮·克莱茵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破坏性本能。
他们的心理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冲动,谋杀和自杀的倾向。
任何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相联系的。
初生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
心理学知名学说:克莱因客体关系学说投射概念论认同与接纳情结生死本能通过投射,对这些内在迫害者进行再次外化(re-externalize)。
这个过程让孩子的自我既要防备外来的迫害者,又要防备内在的迫害者。
克莱因把这个过程和成年人精神病过程相比较,提出孩子此时的状态是一种婴儿的精神病性焦虑状态,本质上是偏执狂的,她称为偏执-妄想态(the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内在的防御被调动起来对抗不能被外化的死本能的残余。
这个过程的结果是以婴儿自我过多的紧张为结果,被感知为焦虑,尤其是和死本能有关的。
而且造成了本能层面的分化,自我的一部份反抗另外一部份。
这些早期的防御形成了早期的婴儿的超我。
心理学知名学说:克莱因客体关系学说核心提示:在克莱因提出投射性认同前,有一个比较长的学术准备期,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的克莱因在精神分析界还不过是个小人物而已。
在克莱因提出投射性认同前,有一个比较长的学术准备期,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的克莱因在精神分析界还不过是个小人物而已。
一开始她的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投射这个概念上。
1929年的时候,她追随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的观念,提出在生命的早年死本能就开始起作用,死本能和利比多相反,又受到生本能的束缚。
为了逃避被自己的内在的摧毁欲望摧毁,机体的自恋或者自我指向的利比多强迫毁灭冲动向外或并且指向外在客体。
与此同时,内在的防御被调动起来对抗不能被外化的死本能的残余。
这个过程的结果是以婴儿自我过多的紧张为结果,被感知为焦虑,尤其是和死本能有关的。
而且造成了本能层面的分化,自我的一部份反抗另外一部份。
这些早期的防御形成了早期的婴儿的超我。
当孩子对他们毁灭性冲动指向的客体做出他最早期的口欲期内投,超我的形式便发生进化。
那些投射出去的施虐冲动被再次内化,以便于孩子能够控制来自真实客体或来自内在超我的难以想象的残酷的攻击。
这个内投和内化的结果的时产生焦虑,而焦虑又提高了孩子的施虐性和摧毁充满敌意的客体的愿望,并且能够通过这个过程躲开来自客体的攻击。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基于心理动机的人格发展理论。
它声称人类行为的力量来自于对物体的追求。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心理学分析的理论框架内探讨人际关系的,侧重于环境的影响。
我相信真正影响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早期关系。
这个理论探讨了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结构和个体成长。
从出生到3岁,人格发展的焦点从俄狄浦斯情结转向俄狄浦斯情结。
介绍弗洛伊德用了“客体”这个词。
对于婴儿来说,“物体”一词指的是满足某种需要的东西。
对于儿童来说,术语“object”可以与“other”互换。
客体关系是指人际关系。
这些关系决定了个人之间当前的互动,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客体关系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模式。
客体是与自我相对应的概念。
对象是指被爱或恨的人、地方、事物或幻想,包括内部对象和外部对象。
外部对象是指真实的人、地方和事物,而内部对象是指心理表征,即与对象有关的图像、思想、幻想、情绪或记忆。
自我也是一种心理表征,是指一种内在形象,本质上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
此外,人们会寻找与过去建立的关系模式相匹配的关系。
例如,那些过于依赖和孤僻的人可能会重复他们第一次学走路时与母亲建立的关系。
[1]理论渊源梅兰妮·克莱因是儿童心理分析的先驱。
人们认为,儿童天生就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和破坏性本能。
他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原始冲动、谋杀和自杀。
任何内在的动力和本能都与物体有关。
新生婴儿只能根据他们所体验到的对象的质量来表示对象。
在这个时候,他所经历的只是物体的一部分特征,所以被称为部分物体。
本能和动力支配着婴儿的内心世界。
提出客体关系的内在驱动力或本能形式。
孩子们的焦虑和恐惧源于死亡的本能。
当一个物体使婴儿感到恐惧和焦虑时,他想控制甚至摧毁这个物体,以防止报复或毁灭。
他将运用投射、内向、分裂、理想化和贬值、身份投射等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