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33.00 KB
- 文档页数:77
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康复指导(一)周围神经损伤的基础知识什么是周围神经?周围神经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包括神经节、神经干、神经丛及神经终末装置;周围神经可根据分布的对象不同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手外科周围神经主要是指躯体神经。
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有哪些?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多由外伤、感染、压迫、缺血、肿瘤和营养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
而手外科最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主要是外伤、肿瘤、感染、神经压迫等。
周围神经损伤的症状有哪些?主要表现为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或受限,感觉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运动上表现为肢体乏力,屈伸、抬举、外展等功能受限或障碍。
周围神经损伤需要做哪些检查?(1)理学检查,如体格检查。
(2)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B超检查等。
(3)神经电生理检测,如肌电图检查。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根据周围神经损伤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可以口服或注射促神经生长药物或营养神经的药物,并配合康复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周围神经修复、神经松解等手术方式。
(-)周围神经损伤术前健康指导周围神经损伤手术前应该如何配合治疗和自我护理?(1)保持良好的心态周围神经损伤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缓慢或不明显,造成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不便。
因此患者本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医护人员要尽可能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并耐心解释,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增强康复的信心,看到恢复的希望,主动配合治疗。
(2)积极配合治疗由于患者对周围神经损伤相关知识的缺乏,当周围神经损伤时,肢体功能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甚至丧失,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故部分患者会积极要求手术。
但是由于对手术效果盲目乐观,以及对术后缓慢的神经修复功能的过程认识不足,患者容易出现急躁、焦虑等情绪。
因此患者要积极配合护士做好心理疏导,认真听取医护人员介绍周围神经损伤的相关知识,在自己了解医疗相关知识之后,对自己的病情做一个自我评估,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第二十二章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可导致严重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本章阐述了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分类、预后、常见康复问题、康复分期和适应证、康复治疗原理、特殊评定方法及康复治疗方案。
一.概述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PNI)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
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损伤原因1.挤压伤其损伤程度与挤压力的大小、速度和神经受压范围等因素有关。
轻者可导致神经失用;重者可压断神经。
根据挤压因素不同,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种。
前者是体外挤压因素致伤,如腋杖过高,压伤腋神经;头枕在手臂上睡觉,压伤桡神经和尺神经;下肢石膏固定过紧,压伤腓总神经等。
后者是被体内组织压伤,如肱骨骨折的骨痂压迫临近的桡神经等。
2.牵拉伤轻者可拉断神经干内的神经束和血管,使神经干内出血,最后瘢痕化。
重者可完全撕断神经干或从神经根部撕脱,治疗比较困难。
多见于臂丛神经,常由交通和工伤事故引起。
肩关节脱位、锁骨骨折,以及分娩,均可伤及臂丛神经。
另外肱骨外上髁骨折引起的肘外翻,可使尺神经常年受反复牵拉,引起迟发性尺神经麻痹。
3.切割伤神经可单独或与周围组织如肌腱、血管等同时被切断。
常见于腕部和骨折部位,损伤范围比较局限,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4.注射伤如臀部注射,伤及坐骨神经,腓总神经;上肢注射,伤及桡神经等。
5.手术误伤多见于神经鞘瘤剥离术及骨折内固定术等。
(二)损伤分类1.神经失用(neurapraxia)由于挫伤或压迫使神经的传导功能暂时丧失称为神经失用。
此时神经纤维无明显的解剖和形态改变,连续性保持完整,远端神经纤维无华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
表现为肌肉瘫痪,但无萎缩;痛觉迟钝,但不消失;通常无自主神经功能丧失。
医院周围神经损伤康复诊疗常规周围神经损伤是指周围神经丛、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外力作用而发生损伤(如挤压伤、牵拉伤、挫伤、撕裂伤、火器伤、注射伤等)。
一、康复评定(一) 损伤严重程度的分类:根据外伤后神经组织遭破坏的程度不同,临床上常用Seddon与Sunderland分类法。
周围神经损伤分类(二)感觉检查:必须进行全部感觉检查包括冷热觉、针刺、轻触、本体、震动、皮肤书写觉等,确定范围和类型,绘于图上以确诊与对比。
(三)肌力检查:采用徒手肌力检查(见脊髓损伤康复)和器械检查(包括握力计、捏力计、张力计、背腿胸测力计等)。
(四)反射检查:包括肌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浅表皮皮肤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学)及某些病理反射(如抓握,吸吮,掌、眉间反射,Babinski征等)。
(五)关节活度范围测定:见脑卒中康复。
(六)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见脑卒中康复。
(七) 电生理学检查:1.直流感应电测定:见理疗操作规范。
2.强度一时间曲线检查:见理疗操作规范。
3.神经肌电图检查:见我院神经电生理室肌电图操作常规。
二、康复治疗(一)预防与治疗并发症:1.局部浮肿:(1) 抬高患肢;(2) 练习用弹力绷带;(3) 患肢被动运动或作轻柔的向心按摩;(4)理疗(热敷、温水浴、蜡疗、红外线、日光浴、超短波、短波等)。
2.肢体挛缩与变形:(1) 用三角巾、夹板、石膏托或矫形器,使受累肢体、关节保持在功能位。
(2) 对受累肢体施行温热疗法或柔和的按摩。
(3) 进行水中运动训练,无论是预防或治疗挛缩,均具有积极意义。
3.局部疼痛和炎症感染:可采用无热量超短波或微波治疗。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8~12min,8~12次为1个疗程。
对有表浅性化脓性感染创口可采用Ⅱ°~Ⅲ°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每日或隔日1次,8~12次为1个疗程。
4.瘢痕粘连:对于瘢痕粘连者,可采用超声波辐射治疗,剂量0.8~1.2W/cm2,时间5~8min,10~20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