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一节机械运动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节机械运动教学设计【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主题】第一节机械运动.【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定义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知道机械运动的分类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归纳出机械运动的分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探索生活的兴趣。
2.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自行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参照物的概念和选择2.机械运动的分类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和选择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观看视频:手抓住子弹,提出疑问:在现实生活中,人真的能徒手抓住飞行中的子弹吗?学生活动【预设:不可能】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那么到底可不可能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学生活动进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主动推动课堂。
环节二:新课教学,引入新知25min教师活动展示4幅运动员做机械运动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中的人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都在做运动】教师活动追问:你们为什么会觉得这些运动员在做运动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因为位置发生改变】教师活动提出机械运动定义:物体的空间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提出问题: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例子吗?学生活动列举例子:跳绳、跑步、踢毽子等提出问题:那你还能列举出一些生活中静止的例子吗?学生活动列举例子:课堂中的讲台、学校的教学楼、操场中的国旗杆等教师活动提出疑问:要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让学生观看视频:两辆列车行驶视频提出问题:这两辆列车只有一辆在动,你们认为哪一辆列车在运动?学生活动提出猜想。
【预设:前面的车动或自己这辆车动】教师活动引出参照物概念(是不是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没办法仅凭自己的感觉去判断这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有一个标准,让我们能更方便的去判断,那么这个标准我们就叫他参照物。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1)教案(新版)浙教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会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过程、方法目标:⑴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参照物的判别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通过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及其使用和我国航天技术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⑵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分类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教学设计:一、引入:[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二、参照物:[回顾]: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③水在小河里流动;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比较物是哪一个?[讲解]: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讨论]: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总结]: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
[讨论]: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
2. 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七年级科学辅导讲义课题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运动的相对性【新知学习】新知一参照物1.机械运动:物体的不断发生着改变,这种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说明】(1)如果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2)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跟所选的参照物有关,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物体是否运动的判断结果就可能不同。
新知二机械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的运动分为运动和运动。
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发生变化再分为直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运动的理想情况,严格意义上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常见的。
其要求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说任意时刻的速度都要相等。
举一例子:一个物体第1s前进了5m,第2s前进了5m,第3s又前进了5m,但它并不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每1s内速度也可能是变化的。
重要提示:(1)判断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条件:一是有能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二是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识记得方法是以某一情景为例进行分析,如行驶在路上的汽车相对于车里的乘客是静止的,但相对于路面与路旁的树、建筑物等是运动的。
【课堂小结】【练习巩固】一、选择题1.[2019·淮安]小明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小明旁边的座位B.路旁的树木C.沿途的路灯D.迎面驶来的公共汽车2.风洞是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
如图所示是利用风洞装置来获取飞行器飞行时性能指数的一次实验过程,图中飞机模型可以认为是高速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A.模型支架B.高速气流C.压力秤D.风洞3.[2019·烟台改编]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机械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参照物的定义能力目标:理解并学会解释生活中“动”与“不动”的现象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事物的静和动是相对的,人生中的亦是如此。
重点难点: 参照物的选择教具: 大的铅画纸小吸铁石小车秒表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今天的主人公小凯,一个关注时事,钟爱旅游的中学生。
同学们都知道,最近各国媒体都将目光聚焦在了一架由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客机上,MH370.这架飞机与3月8号凌晨与地面失去联系,至今下落不明,机上载有154名中国游客。
我们的主人公小凯,当然也很关注本次事件,这是他昨晚刚刚从新浪网上获取的有关马航客机的最新消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MH370飞机高度突降或暗示有搏斗:3月8日凌晨1点20分,马航MH370航班失去联系前,飞行高度约10500米.据《纽约时报》报道,雷达数据显示MH370客机高度多次突变。
当日2点18分,客机飞至13500多米高度后突然向西转,2点32分,失联客机不平稳降至7000米左右,后又转向印度洋后,3点15分,飞机飞行至9000较高海拔。
这意味着飞行员或劫机者改变航向,或飞机在无驾驶员情况下飞行。
另据美国广播公司分析,飞机高度突降或暗示驾驶室内存在搏斗。
师:文字较为冗长,为了方便我们阅读,请同学将上面的重要信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师:请同学们再把表格中的信息以点的形式描在老师给你的以时间为横轴,海拔高度为纵轴的铅画纸上,并将这些点相连。
看看你们能不能从图上获得更加直观的信息。
师:板演的同学,你是以什么为标准来定出马航客机的海拔高度在发生变化的?(海平面为基准)师:图表可以极大的将问题简化,我们应该在以后的学习中,适时的进行利用。
师:在科学上我们就把物质的这种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新课教学:一、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师:你能不能现场表演一些机械运动的例子?或者举一些你所了解的机械运动的例子?二:参照物师:烟花三月,小凯与爸爸相约下扬州。
《机械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本课内容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属物质科学范畴。
教材在处理本课内容时,先通过跳马运动中运动员空间位置的改变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再通过分析观光电梯上乘客的运动状态得出参照物的概念,最后通过对几个实例的解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的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作为《运动和力》这章的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是对该物体进一步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同时,对物体运动状态进行描述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而本课内容无论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实际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物体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并且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机械运动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对参照物的概念也没有十分明确,并且学生默认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潜意识也会使学生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产生困难。
不过,本课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各种运动及其描述也都有亲身的体验,再加上小学阶段的知识积累,相信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会有较大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1)学会观察物体的运动。
(2)能对物体的运动情况加以描述。
2、科学知识与技能(1)说出参照物的概念。
(2)在确认物体的运动状态时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
(3)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出所选的参照物。
(4)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描述出物体的运动状态。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1)能用参照物的有关知识解释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在科技中的应用,认可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出所选的参照物。
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第一课时参照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运动的绝对性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了解机械运动的分类,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2)通过参照物的判断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参照物的判断以及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机械运动的分类。
【难点】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参照物【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88~8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常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标准,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物体的卫邕发生了变化,就认为它是运动的;否则,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一相对的,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时,结论也不一样。
比如地面上的人和电梯里的人对电梯是静止还是运动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地面上的人和电梯里的人所选的参照物不同。
【合作探究】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坐着的汽车正好与另一辆汽车并排停着,当你看着边上的汽车时忽然感觉自己坐的车正在缓慢地运动,但当你向另一边窗口看出去时,又发现自己坐的车根本没有动。
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答:事实上,你先后对自己坐的车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判断都有道理。
你认为自己坐的车是运动的,是以边上那辆开动的车作为参照物,你坐的车相对于边上的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故认为自己坐的车是运动的。
你又认为自己坐的车是力争止的,是以路旁的树木或建筑物为参照物,自己坐的车相对于这些参照物的位置未变,故认为是静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