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技术基础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5.29 MB
- 文档页数:50
机器人技术基础机器人技术是一种快速发展的技术,旨在设计和制造能够自主运行、操作、执行特定任务并与人类进行交互的自主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包括机器人的机械结构、控制系统和软件系统等多方面内容。
机器人技术在现代制造业、医疗、教育、军事、探险等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机器人技术的分类机器人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用于制造业的自动化系统,主要是在工厂里完成一些自动化的体力活,如汽车厂制造线上的车身焊接、喷漆等。
2. 运动控制机器人运动控制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的机器人,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编程来控制其运动,常用于物料搬运、行业机器人和物流领域。
3. 家用机器人家用机器人是指在家庭环境下使用的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餐桌清洁机器人等。
4. 服装机器人服装机器人主要用于纺织和制衣业,能够快速地进行布料的剪裁和缝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5. 军事机器人军事机器人是一种特殊的机器人,主要用于危险任务、军事侦察、执行特殊任务等。
二.机器人技术的关键技术机器人技术涉及到多个技术领域,包括机器人机械结构、控制系统、软件系统等关键技术。
1. 机器人机械结构机器人的机械结构是机器人的外部结构,要求机器人拥有足够的稳定性、精度、速度和力量,因此需要设计出一种合理的机械结构和驱动方式。
2. 控制系统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主要负责机器人的运动,如驱动器、传感器等;软件部分则负责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如运动控制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
3. 机器人视觉识别技术机器人视觉识别技术是机器人技术中的重要基础技术,它可以使机器人通过对图像的处理来实现物体的识别、定位、识别物体信息、物体跟踪等操作。
4. 机器人与人机交互技术机器人与人机交互技术是机器人技术中的重要应用技术。
该技术可使机器人像人一样与人类进行交流和沟通,与人类进行合作完成某些任务。
5. 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是机器人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它能使机器人具有自主决策、学习和适应能力,可以使机器人不需要人为的控制和指挥就能够完成任务。
机器人技术基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机器人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在各个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知识,并讨论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一、机器人技术概述机器人是一种能够执行编程指令的可编程自动化设备。
它可以通过传感器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根据指令完成各种任务。
机器人技术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其背后的核心理论和技术有机械结构、控制系统、感知系统和决策系统。
二、机器人的基本组成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包括机械结构、动力系统、传感器、控制系统和决策系统。
1. 机械结构: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包括身体骨架、关节与驱动装置等。
机械结构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机器人的外形、运动能力和承载能力。
2. 动力系统:机器人的动力系统通常由电机、液压或气动系统组成。
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使用不同的动力系统,以满足其运动和操作需求。
3. 传感器:传感器可以帮助机器人收集外部环境的信息,如光线、声音、温度、压力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机器人感知和适应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4. 控制系统: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通过编程指令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和行为。
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低级控制和高级控制两个层次,低级控制负责机器人的基本运动,高级控制负责机器人的决策和任务规划。
5. 决策系统:机器人的决策系统根据传感器信息和预设的任务目标,制定具体的决策和行动方案。
决策系统通常采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来提高机器人的智能水平。
三、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机器人技术在各行各业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1. 工业制造: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中具有高效、精确的特点。
它们可以在生产线上完成重复性、高精度的工作,如焊接、装配、搬运等。
机器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2. 医疗保健:机器人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协助医生进行手术、药物分发、病人监测等工作。
机器人的使用可以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精度,并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机器人技术基础全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不断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机器人技术的基础是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综合应用。
本文将全面介绍机器人技术的基础,包括硬件设计、软件编程、感知和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二、机器人硬件设计机器人硬件设计是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之一,包括机械系统设计、电路设计、传感器设计和通信设计等。
机械系统设计包括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和运动学设计,电路设计包括电源电路、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等,传感器设计包括视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等,通信设计包括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等。
三、机器人软件编程机器人软件编程是实现机器人智能化和自主化的关键。
机器人软件需要实现感知、决策、执行和通信等功能。
感知包括对环境的感知和对自身状态的感知,决策是基于感知信息做出行动决策,执行是将决策转化为具体的动作,通信则是实现机器人与外部环境的交互。
四、机器人感知和控制机器人感知是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和嗅觉感知等。
机器人通过感知可以获取环境的三维模型,从而进行路径规划、目标识别和避障等操作。
机器人控制是通过对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分析,实现对机器人姿态、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控制。
同时,通过软件算法实现对机器人的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提高机器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五、结论机器人技术基础是实现机器人智能化的关键。
通过对机器人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的掌握,以及实现对机器人感知和控制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和发展机器人技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机器人的由来标题: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机器人的由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了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些智能机器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
本文将探讨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历史发展,以及机器人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一、机器人的起源工业机器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英国。
1. 机器人学中的“三定律”是由谁提出的?A. 艾萨克·阿西莫夫B. 亚瑟·C·克拉克C. 罗伯特·海因莱因D. 弗兰克·赫伯特2. 以下哪个不是机器人的组成部分?A. 传感器B. 执行器C. 电池D. 操作系统3. 机器人的“自由度”是指什么?A. 机器人的工作效率B. 机器人可以独立移动的方向数C. 机器人的编程难度D. 机器人的价格4. 以下哪种传感器常用于机器人的位置检测?A. 温度传感器B. 压力传感器C. 编码器D. 光传感器5. 机器人的编程语言通常不包括以下哪种?A. C++B. PythonC. JavaD. HTML6. 以下哪个是工业机器人的常见应用?A. 家庭清洁B. 汽车制造C. 农业种植D. 医疗诊断7. 机器人视觉系统中,以下哪种技术用于物体识别?A. 深度学习B. 红外线扫描C. 超声波探测D. 磁力计8. 以下哪种材料常用于制造机器人的外壳?A. 塑料B. 玻璃C. 木材D. 纸张9. 机器人的动力来源通常不包括以下哪种?A. 电池B. 太阳能C. 风能D. 水能10. 以下哪个是服务机器人的典型应用?A. 焊接B. 搬运C. 导购D. 切割11.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哪些部分?A. 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B. 键盘、鼠标、显示器C. 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D. 电话、传真、网络12. 以下哪种算法常用于机器人的路径规划?A. Dijkstra算法B. 遗传算法C. A*算法D. 以上都是13. 机器人的安全性设计不包括以下哪种措施?A. 紧急停止按钮B. 防护栏C. 自动充电功能D. 安全传感器14. 以下哪种通信技术常用于机器人之间的数据交换?A. Wi-FiB. BluetoothC. ZigBeeD. 以上都是15. 机器人的编程模式通常不包括以下哪种?A. 手动编程B. 示教编程C. 自动编程D. 语音编程16. 以下哪种传感器常用于机器人的力矩检测?A. 力传感器B. 加速度传感器C. 陀螺仪D. 磁力计17. 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不包括以下哪种方式?A. 位置控制B. 速度控制C. 力控制D. 颜色控制18. 以下哪种技术常用于机器人的避障?A. 超声波传感器B. 红外线传感器C. 视觉传感器D. 以上都是19. 机器人的电源管理不包括以下哪种功能?A. 充电管理B. 功耗监测C. 电池更换D. 电源切换20. 以下哪种材料常用于制造机器人的关节?A. 金属B. 塑料C. 橡胶D. 陶瓷21. 机器人的编程环境通常不包括以下哪种?A. 集成开发环境(IDE)B. 文本编辑器C. 图形化编程工具D. 游戏控制器22. 以下哪种算法常用于机器人的运动规划?A. 动态规划B. 启发式搜索C. 贝叶斯网络D. 以上都是23. 机器人的导航系统不包括以下哪种技术?A. GPSB. 惯性导航C. 视觉导航D. 声音导航24. 以下哪种传感器常用于机器人的温度检测?A. 温度传感器B. 湿度传感器C. 气压传感器D. 光照传感器25.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不包括以下哪种?A. 关节B. 连杆C. 齿轮D. 电路板26. 以下哪种技术常用于机器人的语音识别?A. 自然语言处理B. 语音合成C. 语音转换D. 以上都是27.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不包括以下哪种?A. 中央处理器B. 输入设备C. 输出设备D. 存储设备28. 以下哪种材料常用于制造机器人的电路板?A. 铜B. 铝C. 铁D. 锌29. 机器人的编程语言不包括以下哪种?A. JavaB. PythonC. C#D. SQL30. 以下哪种技术常用于机器人的图像处理?A. 计算机视觉B. 模式识别C. 图像分割D. 以上都是31. 机器人的运动学不包括以下哪种?A. 正运动学B. 逆运动学C. 动力学D. 静力学32. 以下哪种传感器常用于机器人的距离检测?A. 超声波传感器B. 红外线传感器C. 激光传感器D. 以上都是33. 机器人的电源系统不包括以下哪种?A. 电池B. 充电器C. 电源管理单元D. 显示器34. 以下哪种技术常用于机器人的环境感知?A. 传感器融合B. 数据融合C. 信息融合D. 以上都是35.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不包括以下哪种?A. 传感器B. 执行器C. 控制器D. 显示器36. 以下哪种材料常用于制造机器人的外壳?A. 塑料B. 金属C. 复合材料D. 以上都是37. 机器人的编程工具不包括以下哪种?A. 集成开发环境(IDE)B. 文本编辑器C. 图形化编程工具D. 游戏控制器38. 以下哪种技术常用于机器人的路径规划?A. 动态规划B. 启发式搜索C. 贝叶斯网络D. 以上都是39. 机器人的导航系统不包括以下哪种技术?A. GPSB. 惯性导航C. 视觉导航D. 声音导航40. 以下哪种传感器常用于机器人的温度检测?A. 温度传感器B. 湿度传感器C. 气压传感器D. 光照传感器41.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不包括以下哪种?A. 关节B. 连杆C. 齿轮D. 电路板42. 以下哪种技术常用于机器人的语音识别?A. 自然语言处理B. 语音合成C. 语音转换D. 以上都是43.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不包括以下哪种?A. 中央处理器B. 输入设备C. 输出设备D. 存储设备44. 以下哪种材料常用于制造机器人的电路板?A. 铜B. 铝C. 铁D. 锌45. 机器人的编程语言不包括以下哪种?A. JavaB. PythonC. C#D. SQL46. 以下哪种技术常用于机器人的图像处理?A. 计算机视觉B. 模式识别C. 图像分割D. 以上都是47. 机器人的运动学不包括以下哪种?A. 正运动学B. 逆运动学C. 动力学D. 静力学48. 以下哪种传感器常用于机器人的距离检测?A. 超声波传感器B. 红外线传感器C. 激光传感器D. 以上都是49. 机器人的电源系统不包括以下哪种?A. 电池B. 充电器C. 电源管理单元D. 显示器50. 以下哪种技术常用于机器人的环境感知?A. 传感器融合B. 数据融合C. 信息融合D. 以上都是答案1. A2. D3. B4. C5. D6. B7. A8. A9. D10. C11. A12. D13. C14. D15. D16. A17. D18. D19. C20. A21. D22. D23. D24. A25. D26. A27. D28. A29. D30. D31. D32. D33. D34. D35. D36. D37. D38. D39. D40. A41. D42. A43. D44. A45. D46. D47. D48. D49. D50. D。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及上机引言机器人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领域,它不仅涉及到软件编程、电子电路等知识,还需要了解机械结构、传感器、控制算法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知识,本文介绍了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及上机的相关内容。
实验目的1.熟悉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知识;2.学习机器人的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3.掌握机器人的编程方法和控制算法;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实验内容实验一:机器人的组装和调试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组装过程和调试方法。
学生将根据提供的零件,按照说明书进行组装,并通过调试程序,测试机器人的工作状态。
实验步骤1.组装机器人的各个模块,包括机械臂、传感器、电池组等;2.连接各个模块的电路,并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3.制作控制程序,测试机器人的基本动作,如前进、后退、转弯等;4.通过调试程序,校准机器人的传感器,确保其正常工作。
实验二:机器人的编程方法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编程方法,并通过编程,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功能。
实验步骤1.学习编程语言,如Python或C++;2.利用编程语言,编写机器人的控制程序,实现基本动作的控制;3.学习机器人的传感器数据处理方法,设计相应的算法;4.编写导航程序,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功能。
实验三:机器人的应用实践本实验旨在让学生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如智能家居控制、物流配送等。
实验步骤1.选取一个实际场景,例如智能家居控制;2.设计机器人的控制方案,包括传感器选择、控制算法等;3.利用所学知识,实现机器人对智能家居设备的控制;4.调试程序,确保机器人的控制能力符合要求。
上机实验要求为了加强学生对机器人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机实验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任务。
•任务一:机器人的基本动作控制。
要求学生利用已提供的机器人平台和编程环境,实现机器人的基本动作控制,包括前进、后退、转弯等。
•任务二: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功能。
第一章1机器人组成系统的4大部分: 机构部分、传感器组、控制部分、信息处理部分 2机器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机器人的控制与被处理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3机器人的驱动方式:液压、气动、电动4机器人行走机构的基本形式:足式、蛇形式、轮式、履带式5机器人的定义:由各种外部传感器引导的、带有一个或多个末端执行器、通过可编程运动,在其工作空间内对真实物体进行操作的软件可控的机械装置6机器人的分类:1工业机器人2极限环境作业机器人3医疗福利机器人7操作臂工作空间形式:1直角坐标式机器人2圆柱坐标式机器人3球坐标式机器人 4 scara 机器人5关节式机器人 8机器人三原则第一条: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第二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条相矛盾。
第三条: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相矛盾。
第二章1、什么是位姿:刚体参考点的位置和姿态2、RPY 角与欧拉角的共同点:绕固定轴旋转的顺序与绕运动轴旋转的顺序相反并且旋转角度相同,能得到相同的变换矩阵,都是用三个变量描述。
欧拉角为左乘RPY 角为右乘。
RPY 中绕x 旋转为偏转绕y 旋转为俯仰绕z 旋转为回转3 、矩阵的左乘与右乘:左乘(变换从右向左)—指明运动相对于固定坐标系 右乘(变换从左向右)—指明运动相对于运动坐标系 4、齐次变换TA B:表示同一点相对于不同坐标系{B}和{A}的变换,描述{B}相对于{A}的位姿5、自由矢量:完全由他的维数、大小、方向,三要素所规定的矢量6、线矢量:由维数、大小、方向、作用线,四要素所规定的矢量7、齐次变换矩阵⎥⎦⎤⎢⎣⎡=10000B AA B A BP R T 8、其次坐标变换⎥⎦⎤⎢⎣⎡⎥⎦⎤⎢⎣⎡=⎥⎦⎤⎢⎣⎡1100010P P RP B B AAB A R AB 为旋转矩阵0B A P 为{B}的原点相对{A}的位置矢量9、旋转矩阵:绕x 轴⎥⎥⎥⎦⎤⎢⎢⎢⎣⎡-a a a a cos sin 0sin cos 0001y 轴⎥⎥⎥⎦⎤⎢⎢⎢⎣⎡-a a a a cos 0sin 010sin 0cos z 轴⎥⎥⎥⎦⎤⎢⎢⎢⎣⎡-1000cos sin 0sin cos a a a a 10、变换矩阵求逆:⎥⎦⎤⎢⎣⎡-=100B A T A B TA B B AP R R T 已知B 相对于A 的描述求A 相对于B 的描述11、⎥⎦⎤⎢⎣⎡+==1000B A C B A BB C A B B CA BA CP P R RR T T T12、运动学方程T T T P Rp p p o o o a a a nn n p o a n n n nn z y x z y x z y x z yx 112010..101001000-=⎥⎦⎤⎢⎣⎡=⎥⎥⎥⎥⎥⎦⎤⎢⎢⎢⎢⎢⎣⎡=⎥⎦⎤⎢⎣⎡ 第三章1、操作臂运动学研究的是手臂各连杆间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关系 3、运动学反解方法:反变换法、几何法、pieper 解法 4、大多数工业机器人满足封闭解的两个充分条件之一 三个相邻关节轴,1交于一点2相互平行 5、连杆参数:1、()的距离公法线沿(连杆的关节轴)到从111x z z ---=i i i i a2、旋转的角度绕到从111x z z ---=i i i i α3、的距离沿到从i i i i d z x x 1-=4、旋转的角度绕到从i i i iz x x 1-=θ6、连杆变换通式:⎥⎥⎥⎥⎦⎤⎢⎢⎢⎢⎣⎡---=----------100001111111111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i i c d c s c s s s d s c c c s a s c T αααθαθαααθαθθθ 7、灵活空间:机器人手抓能以任意方位到达的目标点的集合 8、可达空间:机器人手抓至少一个方位到达的目标点的集合 工作空间:反解存在的区域就是工作空间9、机器人操作臂运动学反解数决定于:关节数、连杆参数、关节的活动范围 10、操作臂运动学反解方法有1封闭解法(获得封闭解的方法有代数解、几何解) 2数值解法。
机器人技术基础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机器人分类:按开发内容与应用分为工业机器人,操纵型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按发展程度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机器人;按性能指标分为超大型,大型。
中型。
小型和超小型机器人;按结构形式分为直角坐标型机器人,圆柱坐标型机器人,球坐标型机器人和关节坐标型机器人;按控制方式分为点位控制和连续轨迹控制;按驱动方式分为气力驱动式,液力驱动式和电力驱动式。
按机座可动分类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
2.机器人的组成:驱动系统,机械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人机交互系统。
3.机器人的技术参数:自由度:是指机器人所具有的独立坐标轴的数目;精度:主要依存于机械误差,控制算法误差与分辨率系统误差;重复定位精度;是关于精度的统计数据;工作范围:指的是机器人手臂末端或手腕中心所能达到的所有店的集合;最大工作速度:不同厂家定义不同,通常在技术参数中加以说明;承载能力:指的是机器人在工作范围内的任何位姿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质量。
第二章:机器人本体结构1.机器人本体基本结构:传动部件,机身及行走机构,臂部,腕部,手部。
2.机器人本体材料的选择:强度高,弹性模量大,质量轻,阻尼大,经济性好。
3.机身设计要注意的问题:刚度和强度大;动灵活,导套不宜过短,避免卡死;驱动方式适宜;结构布置合理。
4.臂部的基本形式:机器人的手臂由大臂,小臂所组成,手臂的驱动方式主要有液压驱动,气动驱动和电动驱动几种形式,其中电动驱动最为通用;臂部的典型机构有臂部伸缩机构,手臂俯仰运动机构,手臂回转与升降机构。
5.臂部设计需要的注意的问题: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高;导向性能好,运动迅速,灵活,平稳,定位精度高;重量轻,转动惯性小;合理设计与腕部和机身的连接部位。
6.机器人的平稳性和臂杆平衡方法:机身和臂部的运动较多,质量较大,如果运动速度和负载游较大,当运动状态变化时,将产生冲击和振动。
这将仅影响机器人的精确定位,甚至会使其不能正常运转。
机器人技术基础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
机器人分类:按开发内容与应用分为工业机器人,操纵型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按发展程度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机器人;按性能指标分为超大型,大型。
中型。
小型和超小型机器人;按结构形式分为直角坐标型机器人,圆柱坐标型机器人,球坐标型机器人和关节坐标型机器人;按控制方式分为点位控制和连续轨迹控制;按驱动方式分为气力驱动式,液力驱动式和电力驱动式。
按机座可动分类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2.机器人的组成:驱动系统,机械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人机交互系统。
3.机器人的技术参数:自由度:是指机器人所具有的独立坐标轴的数目;精度:主要依存于机械误差,控制算法误差与分辨率系统误差;重复定位精度;是关于精度的统计数据;工作范围:指的是机器人手臂末端或手腕中心所能达到的所有店的集合;最大工作速度:不同厂家定义不同,通常在技术参数中加以说明;承载能力:指的是机器人在工作范围内的任何位姿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质量。
第二章:机器人本体结构1.机器人本体基本结构:传动部件,机身及行走机构,臂部,腕部,手部.2。
机器人本体材料的选择:强度高,弹性模量大,质量轻,阻尼大,经济性好. 3。
机身设计要注意的问题:刚度和强度大;动灵活,导套不宜过短,避免卡死;驱动方式适宜;结构布置合理。
4.臂部的基本形式:机器人的手臂由大臂,小臂所组成,手臂的驱动方式主要有液压驱动,气动驱动和电动驱动几种形式,其中电动驱动最为通用;臂部的典型机构有臂部伸缩机构,手臂俯仰运动机构,手臂回转与升降机构。
5。
臂部设计需要的注意的问题: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高;导向性能好,运动迅速,灵活,平稳,定位精度高;重量轻,转动惯性小;合理设计与腕部和机身的连接部位。
6。
机器人的平稳性和臂杆平衡方法:机身和臂部的运动较多,质量较大,如果运动速度和负载游较大,当运动状态变化时,将产生冲击和振动。
这将仅影响机器人的精确定位,甚至会使其不能正常运转。
1886年法国作家利尔亚当在他的小说《未来夏娃》中将外表像人的机器起名为“安德罗丁”(android),它由4部分组成:1,生命系统;2,造型解质;3,人造肌肉;4,人造皮肤。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
在剧本中,构想了RUR机器人,卡佩克把捷克语“Robota”写成了“Robot”。
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于1940年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1,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2,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 ;3,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
在1967年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上,提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一是森政弘与合田周平提出的:“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个体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机械半人性、自动性、奴隶性等7个特征的柔性机器”。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了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自动控制的操作和移动功能,能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程操作机。
”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动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1.1988年法国的埃斯皮奥将机器人学定义为:“机器人学是指设计能根据传感器信息实现预先规划任务的作业系统,并以此系统的使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2.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时代的古希腊人发明了最原始的机器人──自动机。
3.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且发明了指南车,计里鼓车。
4.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
5.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6.1738年,法国天才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一只机器鸭。
7.现在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的少女玩偶,杰克·道罗斯制作于二百多年前,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可以按动风琴的琴键而弹奏音乐。
机器人技术的基础和应用机器人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它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医疗、农业、教育、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机器人技术的基础和应用。
一、机器人技术的基础机器人技术是一个复合性的技术,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知识。
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机械、电子、控制、计算等多个方面。
首先就是机械。
机器人通常都是由众多的机械部件组成的,这些机械部件通常都需要进行设计、生产以及装配。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功能、使用环境、材料等多个因素,因此机械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机械知识和机械设计能力。
其次就是电子。
机器人的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都需要电子技术的支持。
传感器用于感受环境的信息,而执行器用于执行机器人的动作。
电路板、数据采集卡、语音识别模块、传感器、舵机驱动器等都是机器人电子方面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方面技术需求极高,需要了解电子原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及通讯原理等多个学科。
最后就是控制。
机器人需要有精准的控制系统才能实现各种预定的动作。
通常来说,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硬件部分包括机器人的电路板、传感器、执行器、电源等,而软件是机器人控制和数据处理的核心,需要软件工程师的支持与编制。
控制方面通常涵盖电子、机械、计算机网络和算法等多个学科。
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机器人技术被广泛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制造机器人普遍应用于工业制造业,为生产线带来极大的效益。
因为机器人可以进行高精度、高速和持续不断的操作,可以反复执行相同的操作并极度减小人员压力,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
任何与制造、设计、运作和维护相关的领域都对机器人掌握者有很高要求。
2. 医疗机器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比如手术机器人可以为外科手术带来精度控制、远程操控等优势,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安全高效地进行手术。
同时,还有很多智能化的医疗机器人,如监测生命体征、帮助护理病人、协助运输病人等等。
机器人技术基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机器人的出现和运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创新,同时也让我们对机器人技术的基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将从机器人的起源,机器人的分类,以及机器人技术的基础原理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1. 机器人的起源机器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的机械制造被认为是机器人技术的雏形。
这些机械装置的制造和运用为后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在现实世界开始崭露头角。
2. 机器人的分类机器人根据其应用领域和功能特点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机器人分类包括: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军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
每一类机器人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用途,但它们都是通过编程和控制系统来实现工作任务。
3. 机器人技术的基础原理机器人技术的基础原理主要涉及机械结构、传感器、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等方面。
(1)机械结构:机械结构是机器人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决定了机器人的外形、运动方式和工作能力。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一般包括机械臂、关节、驱动装置等。
(2)传感器:机器人通过各种传感器来感知和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如视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使机器人能够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并相应地做出反应。
(3)控制系统: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行为。
控制系统通过编程和算法来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决策和动作控制。
(4)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机器人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模拟人类的思维和学习能力,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行为和决策。
4. 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工业制造、医疗卫生、军事防卫、家庭服务等众多领域。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疗机器人为手术、康复治疗等提供了便利,军事机器人在战场上担负着危险任务,服务机器人则能为人们提供家庭照料、老年陪伴等服务。
机器人机构学基础
1. 机器人的定义和分类: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动执行任务的机械装置,可以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等不同类型。
2. 机器人的机构组成:机器人的机构包括机身、臂部、腕部、手部等部分,每个部分都由一系列的关节和连杆组成。
3. 机器人的运动学:机器人的运动学主要研究机器人各关节的运动关系,以及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
4. 机器人的动力学:机器人的动力学主要研究机器人各关节的驱动力和力矩,以及机器人的动态响应。
5. 机器人的控制:机器人的控制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力控制等方面,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 PID 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6. 机器人的编程:机器人的编程是指通过编程语言对机器人进行控制和操作,常用的编程语言包括 C++、Python、MATLAB 等。
7. 机器人的应用:机器人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工业生产、医疗保健、教育、军事等领域。
总之,机器人机构学基础是机器人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深入了解机器人的机构设计、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