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放式现场总线 CC-Link 综述

开放式现场总线 CC-Link 综述

开放式现场总线 CC-Link 综述
开放式现场总线 CC-Link 综述

开放式现场总线 CC-Link 综述

相关专题:电子元器件

虽然 CC-Link 在中国的市场表现良好,国内已经存在大量广泛的应用和一些合作伙伴,但是关于 CC-Link 的全貌的介绍相对较少。

作为包容了现场总线最新技术的 CC-Link ,其先进的技术性能和特点非常鲜明。有必要逐步向广大的用户和合作伙伴及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介绍

CC-Link 有关技术和应用情况。使 CC-Link 的技术为更多的业内人士所了解,为中国的现场总线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开放式现场总线 CC-Link 技术背景和 CLPA

在 1996 年 11 月,以三菱电机为主导的多家公司以“ 多厂家设备环境、高性能、省配线” 理念开发、公布和开放了现场总线 CC-Link ,第一次正式向市场推出了 CC-Link 这一全新的多厂商、高性能、省配线的现场网络。并于 1997 年获得日本电机工业会( JEMA )颁发的杰出技术成就奖。CC-Link 是 Control& Communication Link ( 控制与通信链路系统 ) 的简称。

即:在工控系统中,可以将控制和信息数据同时以 10Mbps 高速传输的现场网络。 CC-Link 具有性能卓越、应用广泛、使用简单、节省成本等突出优点。作为开放式现场总线, CC-Link 是唯一起源于亚洲地区的总线系统,CC-Link 的技术特点尤其适合亚洲人的思维习惯.于 1998 年,汽车行业的马自达、五十铃、雅马哈、通用、铃木等也成为了 CC-Link 的用户,而且 CC-Link 迅速进入中国市场.1999 年,销售的实绩已超过 17 万个节点, 2001 年达到了72 万个节点,到 2001 年累计量达到了 150 万,其增长势头迅猛,在亚洲市场

占有份额超过 15 %(据美国工控专业调查机构 ARC 调查),受到亚、欧、美、日等客户的高度评价。

为了使用户能更方便地选择和配置自己的 CC-Link 系统, 2000 年 11 月,CC-Link 协会( CC-Link Partner Association 简称 CLPA)在日本成立。主要负责 CC-Link 在全球的普及和推进工作。为了全球化的推广能够统一进行,CLPA(CC-Link 协会)在全球设立了众多的驻点,分布在美国、欧洲、中国、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负责在不同地区在各个方面推广和支持CC-Link 用户和成员的工作。

CLPA 现在有“Woodhead” 、“Contec” 、“Digital” 、“NEC” 、“ 松下电工” 、“idec” 和“ 三菱电机” 等 7 个常务理事会员。到2002 年 4 月底, CLPA 在全球拥有 250 多家会员公司,其中包括浙大中控、中科软大等等几家中国大陆地区的会员公司。

二、 CC-Link 的通讯原理

CC-Link 的底层通讯协议遵循 RS485 ,具体的通讯方式请参照下图 .

图1:通信原理

CC-Link 提供循环传输和瞬时传输 2 种通信方式。一般情况下, CC-Link 主要采用广播-轮询(循环传输)的方式进行通讯。具体的方式是:主站将刷新数据(RY/RWw )发送到所有从站,与此同时轮询从站 1 ;从站 1 对主站的轮询作出响应( RX/RWr ),同时将该响应告知其它从站;然后主站轮询从站 2 (此时并不发送刷新数据),从站 2 给出响应,并将该响应告知其它从站;依此类推,循环往复。广播-轮询时的数据传输帧格式请参照下图,该方式的数据传输率非常高。

除了广播-轮询方式以外, CC-Link 也支持主站与本地站、智能设备站之间的瞬时通讯。从主站向从站的瞬时通讯量为 150 字节 / 数据包,由从站向主站的瞬时通讯量为 34 字节 / 数据包。瞬时传输时的数据传输帧格式请参照下图,由此可见瞬时传输不会对广播轮询的。

所有主站和从站之间的通讯进程以及协议都由通讯用 LSI -

MFP(Mitsubishi Field Network Processor) 控制,其硬件的设计结构决定了CC-Link 的高速稳定的通讯。

MFP 构成图

三、 CC-Link 的卓越性能

一般工业控制领域的网络分为 3 到 4 个层次,分别是上位的管理层,控制层和部件层。部件层也可以再细分为设备层和传感器层, CC-Link 是一个以设备层为主的网络,同时也可以覆盖较高层次的控制层和较低层次的传感器层。

1 、 CC-Link 的网络结构

现场总线 CC-Link 的一般系统构成如图所示:

图: CC-Link 系统构成

一般情况下, CC-Link 整个一层网络可由 1 个主站和 64 个子站组成,它采用总线方式通过屏蔽双绞线进行连接。网络中的主站由三菱电机 FX 系列以上的 PLC 或计算机担当,子站可以是远程 I/O 模块、特殊功能模块、带有 CPU 的 PLC 本地站、人机界面、变频器、伺服系统、机器人以及各种测量仪表、阀门、数控系统等现场仪表设备。如果需要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采用主站和备用主站冗余备份的网络系统构成方式。采用第三方厂商生产的网关还可以实现从CC-Link 到 ASI 、 S-Link 、 Unit-wire 等等网络的连接。

2 、 CC-Link 的传输速度和距离

CC-Link 具有高速的数据传输速度,最高可以达到 10Mbps ,其数据传输速度随距离的增长而逐渐减慢,传输速度和距离的具体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传输速度和距离的对应关系

CC-Link 的中继器目前有多种:一种为 T 型分支中继器 AJ65SBT-RPT ,每增加一个距离延长一倍。一层网络最多可以使用 10 个。第二种为光中继器

AJ65SBT-RPS 或 AJ65SBT-RPG ,用光缆延长,因此在一些比较容易受干扰的环境可以采用。光中继器要成对使用,每一对 AJ65SBT-RPS 之间的延长距离为 1 公里,最多可以使用 4 对;每一对 AJ65SBT-RPG 之间的延长距离为 2 公里,最多可以使用 2 对。第三种为空间光中继器

AJ65BT-RPI-10A/AJ65BT-RPI-10B ,采用红外线无线传输的方式,在布线不方便,或者连接设备位置会移动的场合使用。空间光中继器也必须成对使用,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 200 米,还有一些方便接线的中继器和与其他网络相连的网关和网桥。

CC-Link 提供了 110 欧姆和 130 欧姆两种终端电阻,用于避免因在总线的距离较长、传输速度较快的情况下,由于外界环境干扰出现传输信号的奇偶校验出错等传输质量下降的情况。

3 、 CC-Link 实现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

CC-Link 提供循环传输和瞬时传输 2 种方式的通信。每个内存站循环传送数据为 24 字节,其中 8 字节( 64 位)用于位数据传送, 16 字节( 4 点 RWr 、 4 点 RWw )用于字传送。一个物理站最大占用 4 个内存站,故一个物理站的循环传送数据为 96 个字节。

对于 CC-Link 整个网络而言,其循环传输每次链接扫描的最大容量是2048 位和 512 字.在循环传输数据量不够用的情况下, CC-Link 提供瞬时传输功能,可将 960 字节的数据,用指令传送给目标站。

CC-Link 在连接 64 个远程 I/O 站、通信速度为 10Mbps 的情况下,循环通信的链接扫描时间为 3.7 毫秒。稳定快速的通信速度是 CC-Link 的最大优势。

4 、 CC-Link 丰富的功能

1 )自动刷新功能、预约站功能

CC-Link 网络数据从网络模块到 CPU 是自动刷新完成,不必有专用的刷新指令;安排预留以后需要挂接的站,可以事先在系统组态时加以设定,当此设备挂接在网络上时, CC-Link 可以自动识别,并纳入系统的运行,不必重新进行组态,保持系统的连续工作,方便设计人员设计和调试系统。

2 )完善的 RAS 功能

RAS 是 Reliability (可靠性)、 Availability (有效性,可用性)、 Serviceability (可维护性)的缩写。例如故障子站自动下线功能、修复后的自动返回功能、站号重叠检查功能、故障无效站功能、网络链接状态检查功能、自诊断功能等等,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网络系统,帮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网络系统。

3 )互操作性和即插即用功能

CC-Link 提供给合作厂商描述每种类型产品的数据配置文档。这种文档称为内存映射表,用来定义控制信号和数据的存储单元(地址)。然后,合作厂商按照这种映射表的规定,进行 CC-Link 兼容性产品的开发工作。以模拟量 I/O 开发工作表为例,在映射表中位数据 RX0 被定义为“ 读准备好信号”,字数据 RWr0 被定义为模拟量数据。由不同的 A 公司和 B 公司生产的同样类型的产品,在数据的配置上是完全一样的,用户根本不需要考虑在编程和使用上 A 公司与 B 公司的不同,另外,如果用户换用同类型的不同公司的产品,程序基本不用修改。可实现“ 即插即用” 连接设备。

4 )循环传送和瞬时传送功能

CC-Link 的 2 种通信的模式:循环通信和瞬时通信。循环通信是数据一直不停地在网络中传送,数据是安站的不同类型,可以共享的,由 CC-Link 核心芯片 MFP 自动完成;瞬时通信是在循环通信地数据量不够用,或需要传送比较大的数据(最大 960 字节),可以用专用指令实现一对一的通信。

5 )优异抗噪性能和兼容性

为了保证多厂家网络的良好的兼容性,一致性测试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只是对接口部分进行测试。而且, CC-Link 的一致性测试程序包含了抗噪音测试。因此,所有 CC-Link 兼容产品具有高水平的抗噪性能。正如我们所知,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 CC-Link 。除了产品本身具有卓越的抗噪性能以外,光缆中继器给网络系统提供了更加可靠、更加稳定的抗噪能力。至今还未收到过关于噪音引起系统工作不正常的报告。

四、应用特点简介

由于 CC-Link 可以直接连接各种流量计、电磁阀、温控仪等现场设备,降低了配线成本,并且便于接线设计的更改

;通过中继器可以在 4.3 公里以内保持 10M 的高速通讯速度,因此广泛用于半导体生产线、自动化传送线、食品加工线以及汽车生产线等各个现场控制领域。在中国国内,也已经有不少地方使用了 CC-Link 。现将其应用特色归纳如下:

a) 便于组建价格低廉的简易控制网

作为现场总线网络的 CC-Link 不仅可以连接各种现场仪表,而且还可以连接各种本地控制站 PLC 作为智能设备站。在各个本地控制站之间通讯量不大的情况下,采用 CC-Link 可以构成一个简易的 PLC 控制网,与真正的控制网相比,价格极为低廉。

例如青岛海尔的空调测试生产线。该生产线的每个测试工位都采用了一套独立的 PLC (三菱电机的 FX2N PLC ),来控制该测试工位的测试任务。为了使管理层的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生产线各工位的工作情况,所以采用

CC-Link 将各个独立的控制站连接成为一个网络,通过与主站(三菱电机的

A1SJHCPU )连接的上位机来监控整个测试线的工作情况。与传统的 RS485 通讯方式相比, CC-Link 不仅通讯距离长、速度快,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而且由于 CC-Link 提供了强大的 RAS 功能,所以在上位机上可以监控各个现场测试站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各种异常,以及网络的连线异常等。当现场测试站中的某一个 PLC 站出现问题,会自动断线,而不影响其他站的工作,当该站修复后,会自动上线。

b) 便于组建价格低廉的冗余网络

在一些领域对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时往往需要设置主站和备用主站构成冗余系统。虽然 CC-Link 是一个现场级的网络,但是提供了很多高一等级网络所具有的功能,如:可以对其设定主站和备用主站,由于其造价低廉,因此性价比较高。

例如在银川的热电厂项目中,采用了 CC-Link 的这一功能。主站、备用主站均采用三菱电机的 Q2ASHCPU ,通过 CC-Link 连接了两个远程输入站和远程输出站。当主站、备用站均正常工作时,由主站对远程站进行控制;当主站出现故障时,备用主站将自动接管系统的控制权,作为主站工作,防止了系统的停滞。

c) 适用于一些控制点分散,安装范围狭窄的现场。

在楼宇监控系统中,如燃气监控系统,其相应的检测点很多,而且比较分散。另外,高层建筑为追求设计的经济型,往往尽量缩小夹层和上下通道的尺寸。采用 CC-Link 现场网连接分立的远程 I/O 模块,一层网络最多可以控制 64 个地方的 2048 点,总延长距离可达 7.6 公里。小型的输入输出模块体积仅为 87.3x50x40mm ,足以安装在极为狭窄的空间内。

上海西派埃实业公司测控部采用 CC-Link 的现场网络通讯方式,与 1998 年上半年成功地开发了“FLD 现场总线式燃气泄漏监控系统” 并将其产品化,此产品已成功运用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项目中。

d) 适用于直接连接各种现场设备。

由于 CC-Link 是一个现场总线网,因此它可以直接连接各种现场设备。

例如在河北大剧院的项目中,使用了众多的变频器。原先常用的连接变频器的方法是通过输出接点、模拟量或者 RS485 通讯等方式进行控制。例如采用模拟量,则针对一个变频器, PLC 需要有一个模拟量模块的一个通道与之相对应,如果采用 1 个模块 8 通道的 D/A 转换模块,则连接 40 台变频器需要 5 个这样的模块,而如果采用 CC-Link 的连接方式, PLC 上安装一个连接模块,就可以连接 42 台变频器。采用 CC-Link 连接变频器,不仅可连接的数量多,通讯距离也比 RS485 长,而且具有网络通讯的总体监控和诊断功能,通讯编程方便,这些都是 RS485 通讯所无法比拟的。

五、实际应用实例简介

(一)梅州打叶复烤生产线监控系统采用了 CC-Link 来组建其现场的工作网络,并通过 CC-Link 对生产设备进行监控。目前该系统已经正式投入运行,工作良好。生产线机械部分采用北京长征达奥控制工程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和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烟草机械,并由两家公司采用三菱电机的工控产品进行系统集成,而且系统的造价比已往的引进生产线降低了很多。

下面就对该控制系统做简单的介绍,其生产线的系统概图如图 4-1 所示。

该生产线由打前预处理、打叶分风、除尘、烤片、烤梗、预压打包等 6 个工艺段组成,分别由 6 个三菱 Q2ASCPU-S1 PLC 站控制。这 6 个 PLC 站通过MELSECNET/10 网进行彼此间的通讯,并通过打前预处理段的 PLC 经由以太网与上位计算机相连。两台上位监控计算机采用 IFIX 的组态软件对整个生产线进行在线监控,并将从现场采集到的数据存入数据库。一台工作站计算机可以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存储和输出。工程师站的计算机可以读取现场所有 6 个控制站的程序,监控其运行状态,修改程序,或者进行远程控制。 PLC 控制站上安装有一块 CC-Link 链接模块 A1SJ61QBT11 ,通过该模块连接数台变频器以及 1 台人机界面 A985GOT 。在人机界面上,可以进行各种输入控制和输出监视,并可直接控制变频器。

为了后文的解说方便,我们对系统作一下简化。假定本系统的 CC-Link 模块插在 CPU 模块右侧的第一个槽上,起始地址为: H0000 。通过现场总线连接一台变频器和一台人机界面。在人机界面侧对变频器进行启停、频率调整和监测、加速度调整和监测、负载电流监测、和复位控制。

具体使用的 PLC 内部资源如下:

X20 :启动

X21 :停止

X22 :输入频率; D201 :存放设定的频率值

X23 :监控频率; D101 :存放监控的频率值

X24 :监控电流; D100 :存放监控的电流值

X25 :输入加速度; D203 :存放设定的加速度值

X26 :监控加速度; D103 :存放监控的加速度值

X27 :复位

采用 CC-Link 连接时需要做硬件以及软件两方面的设置。

1. 在硬件方面。

采用屏蔽双绞线按照总线方式连接各控制设备。双绞线的 DA/DB 为两根信号传输线, DG 为接地线, SLD 为屏蔽层,连接如图 4-2 所示。然后对每个站上的站号开关和传输速度开关(旋钮式或拨动式)做设定。变频器设定为 1 号站,人机界面设定为 2 号站。采用 5Mbps 的通讯速度。注意所有设备的速度必须一致,否则 L.ERR (通讯出错)灯会点亮。

图 4-2 硬件连接图

2. 软件方面需要进行如下的设置:

I. 对 CC-Link 组态。可以通过编写初始化程序,或者在参数设定画面进行设定来完成。(后者只有高版本的产品才支持。)

II. 编写相应的通讯程序。

下面先就组态加以说明。

在 CC-Link 运行以前,需要在主站设定该系统连接了几个子站,每个站都是什么设备等等。然后编写初始化程序;如果采用参数设定画面,则如图 4-3 和4-4 所示。

图 4-3

图 4-4

通讯程序主要编写变频器通讯所需的数据交换。

人机界面与 CC-Link 连接,其通讯方式有两种。一种为循环通讯方式,需要在 PLC 侧对通讯内容进行简单的编程。另一种为瞬时通讯方式,只需在人机界面侧直接指定所需监控的软元件就可以了,但是所需的通讯时间稍长一些。因此对一些实时要求不高的信息可以采用简单设定的瞬时传输方式。在本系统中人机界面主要采用了瞬时传输,在软元件的设定画面中,在“ 网络” 选项直接指定需要监控的软元件在第几号网络的第几号站,这里指定 HMI 要监控的是 1 号网络的 0 号站即主站。具体设定见下面的图 4-5 。

图 4-5 HMI 设定

对于上述的 PLC 内部资源X20/X21…D100/D103/D201 等,依照此方法在人机界面上进行相应的设定。

(二)深圳市自来水集团开天源自动化有限公司在对深圳笔架山水厂泵房自动化工程设计时,经过分析、比较时考虑到原厂已部分实现车间 PLC 控制,经过价格及性能分析、比较确定:选用了开放式现场总线 CC-LINK 现场总线产品作为主控设备,控制硬件系统结构图如图 4-6 所示。

图 4-6 笔架山水厂泵房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图

图中,主站控制一台送水泵、两台真空泵和一台排水泵,监控与管理整个泵房 CC-Link 网络的情况,包括:

1 、远程离线:对操作不正常的远程模块或从站自动和网络让其离线。

2 、自动恢复:不正常的远程模块或从站一旦恢复正常,自动与网络接上。

3 、自动诊断:运用自检功能检查硬件及系统接线状态。

4 、网络监视:将网络状态储存在在 CPU 的寄器中。

5 、负责接受来自(从站)七台泵的开真空泵命令、转发厂站的各泵状态、出厂水水质数据及传送由厂站调度下达的开泵命令。

1#-3# 从站各自监测和控制两台送水泵运行,接受来自主站的开泵命令、发送给主站的各泵状态数据。4#-7# 从站监测和控制配电室。对高压配电(合 / 分闸、变压器、电容补偿)进行监测,对低压配电(合 / 分闸、变压器、直流电屏)进行监测和控制。远程 I/O 站采集部分配电参数。

本应用系统是针对深圳市自来水公司笔架山水厂泵房内设备。应用

CC-LINK 现场总线产品后,最明显的优点是:

⑴ 泵房内自动控制系统网络速度高达 2.5Mbps ( 100m 时),数据采集速度快,系统响应时间短,提高了控制精度和可靠性。

⑵ 系统抗干扰能力明显增强。

⑶ 布线简单,故障诊断定位快速。

⑷ 控制系统的引入,较大程度地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⑸ 故障自动隔离。当一个从站或智能仪表故障时系统可自动分离此站,不影响整个网络运行。

⑹ 系统扩展方便。增加站或备用站可在线连于网络上,只需将其设为保留站即可。

⑺ 与其它品牌设备互连性强,本系统将 CC-LIN 连在 MODBUS 网络上,显示出网间连接性能稳定,数据传输准确及时。对于解决不同品牌设备互连的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

此应用系统所采用的 FCS 模式比以往的 DCS 或 PLCS 模式更先进、更可靠。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在我国自来水行业使用现场总线模式越来越多,而 CC-Link 在深圳水厂的成功应用为水处理行业应用 CC-Link 提供了经验借鉴。

六、 CC-Link 的技术发展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 CC-Link 的特点和功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鉴于 CC-Link 的实际特点和功能,它适用于许多控制系统,同时其自身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可挂接现场设备的合作厂商也在不断增加,以便更有利于现场。

CC-Link 的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过程中, CLPA 在 2002 年推出 CC-Link 家簇下端产品和协议 CC-Link/LT ,主要用于开关量数据的传输和通信,使 CC-Link 在整个结构上更加完善和丰满,并且其成本将更加降低。2003 年初, CLPA 宣布推出 CC-Link V2.0 版本,是原来的系统通信量扩大了 8 倍。

总之, CC-Link 是一个技术先进、性能卓越、应用广泛、使用简单、成本较低的开放式现场总线,其在中国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 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 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

开放式数控系统介绍

开放式数控系统概述 1.传统的数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标准的软件化、开放式控制器是真正的下一代控制器。传统的数控系统采用专用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对用户都是封闭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传统数控系统的封闭性,各数控系统生产厂家的产品软硬件不兼容,使得用户投资安全性受到威胁,购买成本和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使用成本高。同时专用控制器的软硬件的主流技术远远地落后于PC的技术,系统无法“借用”日新月异的PC技术而升级。 (2)系统功能固定,不能充分反映机床制造厂的生产经验,不具备某些机床或工艺特征需要的性能,用户无法对系统进行重新定义和扩展,也很难满足最终用户的特殊要求。作为机床生产厂希望生产的数控机床有自己的特色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以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传统的数控系统是做不到的。 (3)传统数控系统缺乏统一有效和高速的通道与其他控制设备和网络设备进行互连,信息被锁在“黑匣子”中,每一台设备都成为自动化的“孤岛”,对企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障碍。 (4)传统数控系统人机界面不灵活,系统的培训和维护费用昂贵。许多厂家花巨资购买高档数控设备,面对几本甚至十几本沉甸甸的技术资料不知从何下手。由于缺乏使用和维护知识,购买的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旦出现故障,面对“黑匣子” 无从下手,维修费用十分昂贵。有的设备由于不能正确使用以致于长期处于瘫痪状态,花巨资购买的设备非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成了企业的沉重包袱。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商业和办公自动化的软硬件系统开放性已经非常好,如果计算机的任何软硬件出了故障,都可以很快从市场买到它并加以解决,而这在传统封闭式数控系统中是作不到的。为克服传统数控系统的缺点,数控系统正朝着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方向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国内外高校致力于推行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对学分制的改革采取了新的策略,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推广学分制,学分制被一部分重点大学率先采用,随后部分地方院校也相继实施,可目前为止,国内高校所实施的学分制均未达到最终目标。随着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国内外学者对学分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各高校也以期通过学分制的改革来实现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学分制教育体系及教育模式较为成熟,在学分制背景下,实践教学以其极大的灵活性、实用性服务于其学术发展,并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流动,对开放的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综合已有文献,笔者总结国外对高校实践教学的研究如下。 (一)关于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比较典型的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即美国的社区学院以及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具有注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接近1:0.8,甚至能达到1:1,技能教学注重各种能力的综合性和职业性培养。德国的双元

制是德国高等职业学院普遍实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姚永聪,2012)。“双元制”模式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其理论和实践之比约为3:7或者2:8,理论教育尤其注重于实践相结合,且服从于实践需求。另外,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它是由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的灵活办学、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李强、刘继平、皮智谋、任东、申晓龙,2008)。加拿大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涉及在商业、工业、政府及社会服务等领域。英国实行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让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到工厂实习以及工读交替进行的教学计划(首珩,2011)。 (二)关于国外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特点的研究 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位、组织形式、实践内容和指导力量,发现其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化运作的特点,实践内容和指导己经形成了学校、政府环环相扣的成熟的模式(刘志军,2009)。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英国的“资格推动型”、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实践教学围绕技术应

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大世,其中创新能力更是其中的重头戏,一个国家如果如果有了足够强的创新能力他就能长盛不衰不断发展进步,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就只能固步自封,走向灭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更是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了简要综述,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做出了一些个人分析。 关键字: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经济发展影响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知识经济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摇篮。当代大学生, 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2006 年,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周笑妮等,2010)他们能力的强弱,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 并且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除此之外, 还要有一定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为重要的, 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王丽萍,2008)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基础 创新能力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内涵的解释有很多我简要选取了这三种: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等为代表, 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张宝臣,2004)。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等为代表, 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 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安江英,2006)。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Burton R. Clark,1993)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1.标准化思维 传统的标准化思维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痼症, 从高考的标准化训练到考研命题的标准化引导, 从中学教师的“刻板”讲解到大学教师的“规范”说教, 满脑子的标准化答案, 使学生固步自封, 思想越来越趋同, 想象力越来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69465

数控技术大作业题目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专业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2年5月21日

摘要 数控系统是一种利用数字信号对执行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作顺序等实现自动控制的控制系统。数控系统已经实现纳米插补与控制技术,并广泛地运用机器人、智能化加工技术和CAD/CAM技术,数控系统本身也从封闭转向开放式,并朝着高速、高精度化、网络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数控系统开放式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目录 一、国外数控系统现状 (4) 1.美国A- B 公司 (4) 2.日本FANUC公司 (5) 3.德国SIEMENS公司 (6) 二、国内数控系统现状 (7) 1.华中数控 (7) 2.广州数控 (9) 3.北京航天数控 (9) 三、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 (10) 四、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数控系统是一种利用数字信号对执行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作顺序等实现自动控制的控制系统。从1952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第1 台实验性数控系统,到现在已走过了半个世纪。数控系统也由第一代电子管的硬联接数控发展到第五代MPCNC的软联接数控。 数控系统已经实现纳米插补与控制技术,并广泛地运用机器人、智能化加工技术和CAD/CAM技术,数控系统本身也从封闭转向开放式,并朝着高速、高精度化、网络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一、国外数控系统现状 国外数控系统发展总体趋势如下:1.新一代数控系统向OG化和开放式体系结构方向发 展。2.驱动装置向交流、数字化方向发展。3.增强通信功能,向网络化发展。4.数控系统在控制性能上向智能化发展。 在国际市场,德国、美国、日本等几个国家基本掌控了中高档数控系统。国外的主要数控系统制造商有西门子(Siemens)、发那克(FANUC)、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海德汉(HEIDENHAIN)、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日本大隈(Okuma)等。下面对几个主要系统进行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1.美国A- B 公司 美国Allen-Bradley(简称A-B公司),在首先推出CNC系统7300系统后,80年代又开发出8200,8400,8600系列。 其中A-B8600系列是适用于各种加工设备的柔性CNC系统,通过软硬件的不同配置可派生出四个类型和三种不同档次的产品。四种类型是8600T/车床,8600TC/车床和车削中心,8600MC/铣床和加工中心,8600CP通用型(可用于机器人等);三种不同档次是8605,8610-10,8650-20。下面对8650-20进行详细介绍 ●8600系统为多主式, 主从结构的多微处理器CNC装置,主系统微处理器有两种规格,即标准(CPU用8086/处理器用8087)和高速(CPU用80286/处理器用8028)的两种,轴控制的CPU为8086,高速数据通道n 模块用CPU为80186。 ●系统的轴控制功能最多具有17个轴控制能力,即一个主轴控制,16个伺服轴控制,其中8个点到点的轴,8个插补轴,16个伺服轴中有10个轴可联动(其中8个插补轴,2个点到点轴)。 ●带有直线和旋转运动及圆弧插补,可在任何平面上作圆弧插补,在轮廓加工中,可自动控制进给率,自动补偿反向误差,可进行软件行程限位、刀具补偿和刀具寿命管理等。 ●反馈装置可以编码器、旋转变压器或同步感应器来实现反馈,具有所有模式的自动加减速控制。 ●CRT有显示字符和图形的功能,根据定义可对存储装置的目录显示、零件程序及输人的原始偏置值显示、毛坯余量显示,不仅可以用图形显示程序,还可用图形显示输人、输出信号的状态。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广泛的阅读、比较,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做一个概述与解读,对研究的框架做尝试性搭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快、容量大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国家而言,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创新是推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几个概念的认识 创新能力:目前的三个观点包含从概念、内涵的剖析到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创新思维:在创造性的诸构成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这个核心的含义通俗地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优化组合与重新调整,目标是为了实现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创造思维结构分为发散思维(有发散就要学会聚合)、形象思维(一种直观的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辨证思维(质疑与思辨)和横纵思维(知识的广泛联系与拓展)等6个要素组成,培养创造性思维,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5个环节,即: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综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建筑规划设计,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而多媒体系统却不只是单一的一门技术,而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和多媒体软件两部分构成的。这个概念说明多媒体的特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展示性走向交互性与可控性。

现场总线综述及应用实例.

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一.概述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工业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的出现引起了传统的PLC 和DCS控制系统基本结构的革命性变化。现场总线系统技术极大地简化了传统控制系统繁琐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布线工作量,使其系统检测和控制单元的分布更趋合理。更重要的是从原来的面向设备选择控制和通信设备转变成为基于网络选择设备。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逐渐进入中国以来,结合Internet 和Intranet 的迅猛发展,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传统控制系统无可替代的优越性。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已成为工业控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1.现场总线的特点 现场总线技术实际上是采用串行数据传输和连接方式代替传统的并联信号传输和连接方式的方法,它依次实现了控制层和现场总线设备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时在保证传输实时性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可靠性和开放性。一般的现场总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布线简单(2)开放性(3)实时性(4)可靠性2.现场总线的优点 由于现场总线以上的特点,特别是现场总线系统结构的简化,使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投运到正常生产运行以及检修维护,都体现出优越性。 1.节省硬件数量与投资, 2.节省安装费用 3.节省维护开销 4.用户具有高度的系统集成主动权 5.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3.现场总线的应用领域 目前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冶金、电力、水处理、乳品饮料、烟草、水泥、石化、矿山以及OEM用户等各个行业,同时还有道路无人监控、楼宇自动化、智能家居等新技术领域。

二.现场总线的标准 1.IEC61158的制定 1984年IEC提出现场总线国际标准的草案。1993年才通过了物理层的标准IEC1158-2,并且在数据链路层的投票过程中几经反复。 发展61158现场总线的本意是“排他的和联合的”,各自独立的“现场总线”将给用户带来许多头疼的技术问题,牺牲的是用户的利益。在现场总线领域里,德国派(ISP,Interoperable System Project,可互操作系统规划,是一个以Profibus 为基础制定的现场总线国际组织)和法国派(WORLD FIP)的对持十分激烈,互不相让,以至于IEC无法通过国际标准。1994年6月在国际上要求联合强烈的呼声和用户的压力下,ISP 和World FIP成立了FF(Fieldbus Foundation,现场总线基金会), 推出了FF现场总线。IEC投票的文本就是以FF为蓝本的方案。这是现场总线发展的主流方向。 由于FF的目标是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它的成立实质上意味着工业界将摒弃ISP(含PROFIBUS)和WORLD FIP。它的成立导致了德国派ISP 立即解散;法国派(WORLD FIP)已经明确表示不反对IEC的方案,并且可以友好地与IEC方案互联,甚至提出了与FF“无缝连接”方案;而剩下的德国派PROFIBUS因为与FF的方案和技术途径不同,过渡将是非常困难,因此强烈反对IEC方案以保住市场份额。但是PROFIBUS提出的技术理由仅仅是一些支节问题,于是一些评论认为它是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去反对FF,国际上的现场总线之争已经演变成为PROFIBUS的德国派与以FF为代表的“联合派”竞争。有趣的是工业国家的大公司往往“脚踏几条船”加入各种现场总线以获得更多的商业 利益,如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最主要的反对者西门子公司(PROFIBUS主要成员)也参加了FF。这种具有特殊意义事实已经说明了PROFIBUS要与FF对抗在技术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在现场总线国际标准IEC61158中,采用了一带七的类型,即: 类型1 原IEC61158技术报告(即FF -H1) 类型2 Control Net(美国Rockwell)公司支持 类型3 Profibus(德国SIEMENS公司支持) 类型4 P-Net(丹麦Process Data公司支持)

虚拟数控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

虚拟数控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制造系统中应用的推广,对虚拟数控机床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虚拟数控机床可以提供关键的数据到产品设计的制造性分析过程中。传统的数控机床系统虽然已经可以具备相当的精度,但其实现过程对用户是封闭的,不利于扩展;开放式数控系统应运而生,能够方便扩展数控系统的功能。 标签:虚拟数控;数控机床;开放式数控 1 虚拟数控机床及其关键技术 虚拟数控加工过程可以为产品设计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在节省资源的同时又避免风险。虚拟数控机床技术是虚拟数控加工过程的关键步骤,具有如下特点:(1)良好的结构。虚拟数控机床和现实生活中的机床结构类似,因此在仿真机床的各项功能时不会产生结构或信息的失真。另外,虚拟机床各个模块是隔离的,可以独立地开发和工作。(2)完善的图形和数据接口。图形接口使用户体验虚拟现实的感觉,以图像形式展现机床的各种状态和参数;数据接口提供了和其他软件的交互接口。 虚拟数控机床和客户端组成了服务器/客户端网络结构,作为服务器的虚拟数控机床在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会调度知识库中的元知识,将客户端的请求分解为一系列的子任务,然后把每个子任务分发给相应的子模块。一般而言,虚拟数控机床系统包括四个子模块:计算模块、拓扑机构、解释器以及几何实体。计算模块完成齐次变换等计算任务,是虚拟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解释器将数控代码翻译为制定机床部件等相关信息,并计算数控机床的响应;几何实体的作用是描述各机械实体的相关信息,从而方便快速建立数控机床几何模型;拓扑结构描述了各几何实体间的关系。 在虚拟数控机床的应用中,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机床环境构建、数控加工的建模以及与虚拟对象的拟实工具等。虚拟数控机床技术利用计算机等硬件和相关软件构建虚拟数据加工环境,此环境的组成部分可以囊括:(1)硬件及驱动层。立体眼镜以及实景头盔等是实现虚拟现实技术的硬件支持,为驱动这些硬件设备还需要相应的程序驱动模块,以获取和硬件设备相关的位置、姿势等视觉参数。(2)虚拟数控机床的管理层。此部分主要用于管理虚拟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的各种事件,并描述机械物体的形状及特性,一般包括特征数据库和规则库两部分。(3)工具和应用层。提供和CAD/CAM等的接口,并为用户提供人机交互接口和仿真界面。数控加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建模一般包括加工条件模型和加工过程两种。 2 虚拟数控机床系统的几何模型 虚拟数控机床的几何模型实质上是装配单元组成的装配体,也就是一个装配模型,一般包括总体结构、装配模型等方面。

【文献综述】酒店产品的创新思路及建议

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酒店产品的创新思路及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产品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创新获得并在市场上首次实现新产品商业化的过程。包括一个新设想——创意的产生、研发、设计与研制、商业化生产、营销服务和扩散这样一个多环节沟通的有序活动。按照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可分成重大产品创新和渐进产品创新。 酒店产品特色,是指消费者能够感知的酒店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其个性特征,并具有与竞争者的产品相比较的差异,而其所拥有的差异是竞争者不容易模仿并持续发展的。酒店产品特色可以来自于产品本身与众不同,可以来自于产品所折射出的酒店文化与众不同,也可以来自于产品的营销方式与众不同,还可以来自于产品的创新速度总是高于竞争对手等方面。 酒店产品的创新包括了许多方面,但大致可以归为两类,国内外学者在这点上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一是硬件创新,包括酒店的设施、设备、环境氛围(硬装和软装)、酒店用品、服饰和礼仪;二是软件创新,主要是指酒店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共性服务、个性服务、特色服务等。 (二)研究主要成果 关于酒店产品的创新,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饮,娱乐产品的创新上,因此酒店的产品的创新也应该从这几方面着手。 徐仰前、王娜、韩玉在《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酒店服务产品创新研究》中指出酒店服务产品创新是指针对满足顾客食宿、休息及娱乐等需求而提供的一系列的与此相关的服务产品的改进与更新。这种创新既可以是开发一项新的服务产品,也可以是对原有酒店服务产品的改进和优化。酒店业创新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酒店服务产品创新包括了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两方面的创新行为。其中,无形产品创新,包括了服务流程、服务方式、服务产品品牌、服务环境、酒店物业等无形的酒店产品创新。另外,酒店服务产品创新比一般产品创新更需要员工的支持与执行。酒店业是劳动力密

什么是现场总线

什么是现场总线? 随着计算机、控制、通信、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作为工业控制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典型代表的现场总线(FieldBus)技术也得到了发展迅速、影响巨大,引起了工程技术界的普遍兴趣与重视,使计算机控制系统逐步从集散控制系统 (DistributedControlSystem DCS)走向以现场总线位基础的分布式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ControlSystem,FC S),被誉为工业自动化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新技术。 现场总线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控制技术。通俗地讲,现场总线就是用在现场的总线技术,和计算机内部的总线概念一样,但是由于现场的特殊环境(如温度,安装条件,干扰等等),不同于计算机通常用于室内,为了区别,所以我们把这种总线称为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是当今自动化领域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 现场总线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1.1、现场总线的特点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美国仪表协会(ISA)对现场总线的定义: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它的关键标志是能支持双向多节点、总线式的全数字通讯,具有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通信速率快、系统安全、造价低廉、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国际电工协会(IEC)的SP50委员会对现场总线有以下三点要求:(1)同一数据链上过程控制单元(PCU)、PLC等与数字1/0设备互连; (2)现场总线控制器可对总线上的多个操作站、传感器及执行机构等进行数据存取; (3)通信媒体安装费用较低。 SP50委员会提出的两种现场总线结构模型是: ●星型总线用短距离、廉价、低速率电缆取代模拟信号传输线 ●总线型总线数据传输距离长、速率高,采用点对点、点对多点和广播式通信方式 2.2、现场总线技术特征 现场总线完整地实现了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具有以下几项技术特征。 (1)现场设备已成为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化设备,彼此通过传输媒体(双绘线、同轴电缆或光纤)以总线拓扑相连; (2)网络数据通信采用基带传输(即数字数据数字传输),数据传输速率高(为Mbit/s或10Mbit/s级),实时性好,抗干扰能力强; (3)废气了集散控制系统(DCS)中的I/O控制站,将这一级功能分配给通信网络完成;

开放式数控系统概述

开放式数控系统概述 1.传统的数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标准的软件化、开放式控制器是真正的下一代控制器。传统的数控系统采用专用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对用户都是封闭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传统数控系统的封闭性,各数控系统生产厂家的产品软硬件不兼容,使得用户投资安全性受到威胁,购买成本和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使用成本高。同时专用控制器的软硬件的主流技术远远地落后于PC的技术,系统无法“借用”日新月异的PC技术而升级。 (2)系统功能固定,不能充分反映机床制造厂的生产经验,不具备某些机床或工艺特征需要的性能,用户无法对系统进行重新定义和扩展,也很难满足最终用户的特殊要求。作为机床生产厂希望生产的数控机床有自己的特色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以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传统的数控系统是做不到的。 (3)传统数控系统缺乏统一有效和高速的通道与其他控制设备和网络设备进行互连,信息被锁在“黑匣子”中,每一台设备都成为自动化的“孤岛”,对企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障碍。 (4)传统数控系统人机界面不灵活,系统的培训和维护费用昂贵。许多厂家花巨资购买高档数控设备,面对几本甚至十几本沉甸甸的技术资料不知从何下手。由于缺乏使用和维护知识,购买的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旦出现故障,面对“黑匣子” 无从下手,维修费用十分昂贵。有的设备由于不能正确使用以致于长期处于瘫痪状态,花巨资购买的设备非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成了企业的沉重包袱。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商业和办公自动化的软硬件系统开放性已经非常好,如果计算机的任何软硬件出了故障,都可以很快从市场买到它并加以解决,而这在传统封闭式数控系统中是作不到的。为克服传统数控系统的缺点,数控系统正朝着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方向发展。目前其主要形式是基于PC的NC,即在PC的总线上插上具有NC功能的运动控制卡完成实时性要求高的NC内核功能,或者利用NC与PC通讯改善PC的界面和其他功能。这种形式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在开放性、功能、购买和使用总成本以及人机界面等方面较传统数控有很大的改善,但它还包含有专用硬件、扩展不方便。国内外现阶段开发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大都是这种结构形式的。这种PC化的NC还有专有化硬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创新管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键词:国防科研项目、创新、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 科研管理是以严格按照科研计划制定的科研合同为依据,科研合同的内容往往不能完全概括科研过程的详细节点,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高效的沟通对掌控项目状态、动态调整控制节点,确保项目按科研计划(合同)进度进行就显得更加重要。管理组织结构中的障碍:由于某些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各个机构层次不同,最底层收到信息的时间差就加大。实习良好沟通应注意:和谐的团队,有效及时的沟通。 国防科技项目的特点和流动性决定了其项目更应注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对项目组字所能拥有和接触的知识资源进行识别、获取、评价,从而有效发挥作用的管理过程。在国防科技项目中知识管理原则是积累共享和交流。 知识管理的内容:1、促使组织中的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相互转化。2、要促使知识的共享,促进组织内部外部间知识的共享。3、促进组织知识的创新,这需要开阔创新思维、运用互动化的创新方式、知识流动因子更为多元化,创新机制的转移(即控制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和外部知识资源的平衡)。 知识资源的完整性与流动性很重要。完整性包括内部外部的知识资源,流动性则要求资源的流动、人员的互动与知识获取载体的多元化。 企业知识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知识成果和能力的总称。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 知识资源也存在着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知识资源是指企业已经拥有的知识产品和成果, 而隐性知识资源则反应出企业能够不断创造和生产这些产品和成果的能力和机制。企

业知识资源创新管理的路径选择:知识资源创新管理是指按照知识资源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一系列现代管理手段为基础, 组织和运筹各项创新活动, 从而在时间与空间上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地完成预定的知识创新和发展目标的管理活动。路径有:1、以知识为基础重塑管理结构, 再造业务流程。2、将知识作为核心资产加以运营。3、大力实施知识管理。 这其实是一种信息管理,知识是一种信息资源,其所提出的以知识为基础构建管理结构,而非以物质资源为流程。言下之意即为知识应是企业最核心的价值。而在国防科研项目中也应如此,这需要的是管理者应着眼于直接与间接创造价值的地方,而非仅仅是表面。 知识管理被管理界称为第五代管理,它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及外部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管理活动。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建立起新的企业组织的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文章中提出了三种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一、集成创新导向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就是指通过现有的技术组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技术,或者是把别的领域里的成熟的技术引进到另外一个领域里,而使得它能够创造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需考虑知识的兼容性、组织对其的吸收能力。企业需要导入企业信息技术系统,为知识集成与集成创新提供共生的能源传输渠道。并且构建学习型的组织。二、跟随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跟随创新,指在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之上,沿着已经明确的技术道路进行技术创新,如在原有技术

杭州美食旅游与创新发展【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杭州美食旅游与创新发展 吃,住,行,游,购,娱,是组成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而吃排在首位,可见,饮食是人们出行选择的首要因素。同时,饮食在旅游活动中不仅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且在质量上极大程度的影响着旅游的质量。美食旅游指到异地需求审美和愉悦经历,以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体的具有社会和休闲等属性的旅游活动。根据文献调查,86%的美国出国旅游者把品尝美食作为最重要的活动。2006年美国人话费中的47.5%是在外就餐。与之相比,号称烹饪王国的中国,餐饮消费只占国内旅游者旅游总消费的17%,占国际旅游者总费用的3%。如何将美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促进我国休闲经济的发展,值得研究。根据文献资料的研究,详细介绍了我国美食旅游绿色发展研究——以大连为例,餐饮节庆对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研究——以成都国际美食旅游节为例,于城市旅游的扬州美食街发展格局探析,海岛城市的海鲜美食旅游精品开发与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从昆明市荣获“中华美食名城”说起,酒泉地区美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之我见——以酒泉宾馆主题文化宴的设计为例,河南省开封市“宋都”特色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等地特色美食旅游发展为例,可以发展多种创新,绿色,符合实际的美食旅游产品。可以建设美食城,美食一条街,形成美食集中展示地。还可以开发美食旅游线,形成深度美食旅游产品。将美食发源地,美食原辅材料基地,美食历史文化,美食人物,美食名店等结合,开发深度美食旅游产品,形成专题美食旅游线。还可以软硬结合,营造良好的美食旅游环境。通过硬件设施建设,形成基本的美食品尝环境。即:清洁,宽敞,明亮,安静,舒适;通过深入挖掘美食文化,并展示这种文化来提高美食旅游的文化内涵。利用多种媒体,全方位,立体促销美食旅游。举办美食街。充分利用节庆的集聚效应,以节造势。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增加宣传力度,增加覆盖力度,方便本地和外地客人查询。还可以进行报刊杂志方面的宣传。比如专门的美食娱乐专刊每周一期或者每月一期。通过电视电影的宣传。专门的美食节目增加知名度。利用当地特色的美食资源,发展绿色美食旅游产品。我国美食旅游资源世界一流,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广阔。应从休闲,休闲产业和休闲经济的高度,去认识美食旅游,发展美食旅游。倾力打造美食旅游产品,

大学生创新项目文献综述

技术文件写作与交流 课程作业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智能家居系统 系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姓名:田雨 __ 学号: 2014210455 指导教师: 二0一六年三月

智能家居系统 摘要:随着人们对家庭住宅观念的改变,智能家居系统已经走进了人们生活之中。智能家居系统是融合了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传感等多种技术,借用无线传输来调控家中的电器,从而实现优化人们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 智能家居系统无线传输优化 Smart Home System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people for family housing idea, intelligent hous ehold system has entered people's life. Smart home system is combined with com puter, network, automatic control, sensing and other technology, use wireless tra nsmission to control home applian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optimizing people's life. Keywords: Smart Home System , Wireless transmission, optimization 简介 本文是关于智能家居系统的综述。介绍了其研究背景发展意义,国内外在智能家居领域的现状,以及从搜集到的文献中,总结出来的不同设计方案的系统。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人们对家庭住宅观念的改变,人们对生活的安全、舒适、便捷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家居必将成为现代化住宅的发展趋势。“智能家居”(Smart Home)又称智能住宅。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家庭中的各种设备(如照明系统、环境系统、安防系统、网络家电)通过家庭网络连接到一起,融合了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传感等多种技术,借用无线传输来调控家中的电器。一方面,智能家居让用户有更方便的手段来管理家庭设备,比如无线遥控器、手机、互联网等。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拥有传统的居住功能,提供舒适与安全。高品位且宜家的家庭生活空间;还有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报纸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基于调研结果和家居的发展特点和现状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智能家居系统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产品,但总体还处于市场发展初期,特别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权威的产品出现。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激射的进步,人们对家庭环境必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书,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电子产品正逐渐与计算机、通讯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家庭安全、家居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将高科技产品应用于住宅和物业管理已经成为当今商品房的一大卖点。目前美国的智能建筑、智能家居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内的智能家居产品大多数招办火简单改装国外产品。由于我国家具居生活与国外相差甚大因此开发适合我国家居特色的智能家居产品显得由为重要。[3] - 2 -

现场总线概述

现场总线概述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工业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的出现引起了传统的PLC和DCS控制系统基本结构的革命性变化。现场总线系统技术极大地简化了传统控制系统繁琐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布线工作量,使其系统检测和控制单元的分布更趋合理。更重要的是从原来的面向设备选择控制和通信设备转变成为基于网络选择设备。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逐渐进入中国以来,结合Internet 和Intranet 的迅猛发展,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传统控制系统无可替代的优越性。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已成为工业控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1 现场总线的发展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早期,采用一台小型机控制几十条控制回路,目的是降低每条回路的成本。但由于计算机的故障将导致所有控制回路失效,所以后来发展成分布式控制(DCS),即由多台微机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微机间用局域网(LAN)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系统。DCS沿用了二十多年,其优点和缺点均充分显露。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可靠性:一台微机坏了,该微机管辖下的所有功能都失效;一块AD板上的模/数转换器坏了,该板上的所有通道(8或16个)全部失效。曾有过采用双机双I/O等冗余设计,但这又增加了成本,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为了克服系统可靠性、成本和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更为了适应广大用户要求的系统开放性、互操作性要求,实现控制系统的网络化,一种新型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正迅速发展起来。 1.1 什么是现场总线 从名词定义来讲,现场总线是用于现场电器、现场仪表及现场设备与控制室主机系统之间的一种开放的、全数字化、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而现场总线标准规定某个控制系统中一定数量的现场设备之间如何交换数据。数据的传输介质可以是电线电缆、光缆、电话线、无线电等等。 通俗地讲,现场总线是用在现场的总线技术。传统控制系统的接线方式是一种并联接线方式,从PLC控制各个电器元件,对应每一个元件有一个I/O口,两者之间需用两根线进行连接,作为控制和/或电源。当PLC所控制的电器元件数量达到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时,整个系统的接线就显得十分复杂,容易搞错,施工和维护都十分不便。为此,人们考虑怎样把那么多的导线合并到一起,用一根导线来连接所有设备,所有的数据和信号都在这根线上流通,同时设备之间的控制和通信可任意设置。因而这根线自然而然地称为了总线,就如计算机内部的总线概念一样。由于控制对象都在工矿现场,不同于计算机通常用于室内,所以这种总线被称为现场的总线,简称现场总线。

服务创新文献综述

国外服务创新研究综述 陈超 旅游管理 11211158 【摘要】: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提升的重要驱动。随着SD逻辑的兴起,服务的范畴也跨越原有的局限,在更多行业范畴中发挥重要的角色。服务创新作为服务企业发展的根本形式,在国内外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其研究也经历了从制造业语境到服务业语境的转变。本文根据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对服务创新的概念、制造业语境中的服务创新研究、服务语境中的服务创新研究做了综述。综述的研究范围涵盖营销、运营、战略等范畴。 【关键词】:服务创新综述国外 一、引言 “服务创新”(Service Innovation)作为一个边界明确的研究领域正焕发 出活跃的生命力。虽然关于创新(Innovation)的探讨可以追溯到Schumpeter (1934)时代,但学者们对创新发生在服务领域中的关注则不到30年 (Barra,1986,1990)。并且,早期对服务创新的探讨是制造业语境的,研究者更多的将服务作为制造业创新或产品创新的途径进行研究(Vandermerwe and Rada1988, Quinn et al., 1990,Mathe and Shapiro, 1993)。直接对服务情境中创新的发生进行关注的研究则直到近十年来才开始出现(Sundbo and Gallouj, 2000;Thomke, 2003;Zeithaml and Bitner, 2003;Gronroos, 2007;Lovelock and Wirtz, 2007)。 并且,过去有关服务创新的研究,其核心命题也并非从整个服务宏观框架出发来审视创新的过程、机制、模式、驱动因素以及影响因素。而是在对服务相关的诸多要素进行研究时,将创新在某个领域的发生作为了研究的部分构成而被提及。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如客户管理(Zeithaml and Bitner, 2003;Parasuraman et al., 1985; Berry and Parasuraman, 1991; Gronroos, 2007; Lovelock and Wirtz, 2007), 服务管理(Levitt, 1972; Quinn et al., 1990, 1994; Heskett et al.,1997; Lovelock, 1984) 以及运营管理(Chase, 1981)等领域。 由此服务创新作为核心研究概念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认知(Bullingera et al.,

现场总线基础知识

现场总线基础知识 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现场总线(Fieldbus)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发展形成的,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连通讯网络。它作为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础,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及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次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是一个基层网络,而且还是一种开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统。这项以智能传感、控制、计算机、数字通讯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已经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成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并将导致自动化系统结构与设备的深刻变革。国际上许多实力、有影响的公司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现场总线设备的工作环境处于过程设备的底层,作为工厂设备级基础通讯网络,要求具有协议简单、容错能力强、安全性好、成本低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时间确定性和较高的实时性要求,还具有网络负载稳定,多数为短帧传送、信息交换频繁等特点。由于上述特点,现场总线系统从网络结构到通讯技术,都具有不同上层高速数据通信网的特色。 一般把现场总线系统称为第五代控制系统,也称作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人们一般把50年代前的气动信号控制系统PCS称作第一代,把4~20mA等电动模拟信号控制系统称为第二代,把数字计算机集中式控制系统称为第三代,而把70年代中期以来的集散式分布控制系统DCS称作第四代。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作为新一代控制系统,一方面,突破了DCS系统采用通信专用网络的局限,采用了基于公开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克服了封闭系统所造成的缺陷;另一方面把DCS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集散系统结构,变成了新型全分布式结构,把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到现场。可以说,开放性、分散性与数字通讯是现场总线系统最显著的特征。 现场总线技术在历经了群雄并起,分散割据的初始阶段后,尽管已有一定范围的磋商合并,但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国际标准。其中有较强实力和影响的有:FoudationFieldbus (FF)、LonWorks、Profibus、HART、CAN、Dupline等。它们具有各自的特色,在不同应用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本文将在简要描述现场总线技术特点的基础,紧扣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等,介绍现场总线网络结构、体系结构等关键技术及目前较为流行的几种有实力的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最后阐述现场总线的发展趋势与技术展望。 一、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1、系统的开放性。开放系统是指通信协议公开,各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可进行互连并实现信息交换,现场总线开发者就是要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工厂底层网络的开放系统。这里的开放是指对相关标准的一致、公开性,强调对标准的共识与遵从。一个开放系统,它可以与任何遵守相同标准的其它设备或系统相连。一个具有总线功能的现场总线网络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开放系统把系统集成的权利交给了用户。用户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对象把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产品组成大小随意的系统。 2、互可操作性与互用性,这里的互可操作性,是指实现互连设备间、系统间的信息传送与沟通,可实行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数字通信。而互用性则意味着不同生产厂家的性能类似的设备可进行互换而实现互用。 3、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功能自治性。它将传感测量、补偿计算、工程量处理与控制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