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腿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4.04 KB
- 文档页数:4
轮式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基础,自由度计算
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基础包括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运动学约束和运动学控制等方面。
其中,自由度计算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可以分为非完整模型和完整模型。
其中,非完整模型指的是机器人的所有约束都不完整,例如,机器人在运动时可以在任
意方向上运动;而完整模型指的是机器人的所有运动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机器人在运动时只能沿着特定的路径运动。
其次,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约束还包括机器人的几何约束和运动约束。
其中,几何约束指的是机器人在运动时必须满足的形态约束,例如,机器人在运动时必须保持平稳;而运动约束指的是机器人在运动时必须满足的运动约束,例如,机器人在运动时必须按照预定的运动路径运动。
最后,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控制包括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动力学控制和运动学控制。
其中,动力学控制指的是机器人在运动时要满足机器人的动力学约束,
例如,机器人在运动时必须保持平稳;而运动学控制指的是机器人在运动时要满足机器人的运动学约束,例如,机器人在运动时必须按照预定的运动路径运动。
综上所述,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基础涉及到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运动学约束和运动学控制等方面,其中,自由度计算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五连杆轮腿机器人研究内容
五连杆轮腿机器人是一种模仿生物动作的机器人,它的运动形式来源于昆虫等
生物的行走方式。
这种机器人由一个中心轴连接五个连杆,每个连杆上都安装有一个轮子,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运动。
研究五连杆轮腿机器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动控制:研究机器人的运动规律和控制方法。
通过分析五连杆的结构和各
个连接点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控制参数,实现稳定、高效的运动。
2. 动力系统:研究如何为机器人提供足够的动力以实现运动。
通过选择适合的
动力源,例如电机或液压系统,并设计合理的传动装置,可以驱动五连杆轮腿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
3. 仿生学研究:将生物行走的原理应用到机器人设计中。
研究昆虫等生物的行
走方式,分析其运动特点和结构,从中获取灵感,改善机器人的行走效率和稳定性。
4. 应用领域:研究五连杆轮腿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例如,在探险领域,
可以利用这种机器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在复杂地形中的移动和携带任务;在医疗领域,可以设计用于康复训练的五连杆轮腿机器人,帮助恢复行走能力的患者。
5. 机械结构设计:设计适合五连杆轮腿机器人的机械结构。
考虑机器人的重量
和稳定性,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确保机器人能够承受各种环境和工作条件下的负荷。
通过对五连杆轮腿机器人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
使其更适应各种实际应用场景。
这种机器人不仅可以提供人力劳动的替代,还可以应用于环境勘探、救援、军事和医疗等领域,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轮式移动机器人作为一种常见的移动机器人形式,其运动控制算法的研究对于机器人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和探讨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旨在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效率。
二、轮式移动机器人的构成及运动模型轮式移动机器人通常由车身和多个轮子组成。
其中,车身是机器人的主要构成部分,承载着各种传感器和控制器。
轮子是机器人的运动装置,通过轮子的不同运动方式实现机器人的运动。
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可以通过综合考虑轮子之间的相对运动得到。
通常,可以使用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模型来描述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
正运动学模型是通过已知车体姿态和轮子转速来计算机器人的位姿。
逆运动学模型则是通过给定车体姿态和期望位姿来计算轮子转速。
根据机器人的结构和机械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控制算法来实现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三、经典的轮式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1. 基于编码器的闭环控制算法基于编码器的闭环控制算法是一种常见的轮式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
它通过测量轮子的转速,并结合期望速度,计算控制指令,控制轮子的转动。
该算法可以提高机器人的速度控制精度和跟踪性能。
2. PID控制算法PID控制算法是一种经典的控制算法,常用于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中。
它根据偏差信号的大小和变化率来调整控制指令,使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稳定。
PID控制算法具有简单、易理解和易实现等优点,但在一些复杂情况下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
3. 最优控制算法最优控制算法是指在给定一组约束条件下,使机器人的目标函数最优化的控制算法。
在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中,最优控制算法可以通过解决优化问题,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能耗。
最优控制算法可以结合局部规划和全局规划来实现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
四、轮式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的发展趋势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轮式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新型轮腿式机器人*刘祎玮1 牛锴 吴帆 梁冠豪 王禛(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081,中国)摘要:设计与研制了一种新型小尺寸、轻体重、多用途的轮腿式机器人。
该机器人集中了腿式机器人地形适应性强和轮式机器人机动速度高的优点,可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以多种行进步态和多种运动方式完成特殊的机动任务。
在对该机器人功能特点和运动要求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抽象仿生学的原理,阐述了仿生步态的实现方法,开发了上位机人机交互系统和基于ARM 的嵌入式运动控制系统,探索了多轴伺服运动控制技术,在控制、反馈各环节之间以及机器人视觉系统中采用了无线数据通信方式,实现了机器人的远程遥控,并辅助以超声波探测器阵列,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配以实时避障算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机器人的自主运动及探测,使该机器人真正成为高技术的综合体,能够完成多种特殊使命。
仿真分析和原理样机实测表明,该机器人具有良好的越野行驶能力和稳定可靠的探测性能。
关键词:轮腿式机器人,运动步态,嵌入式控制系统,自主探测,人机交互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示码:A*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大学生创新项目作者简介:刘祎玮(1988-),男,本科生,主要从事机器人学研究。
Email: 36218929@0引言相比传统的移动机器人,轮腿式机器人具有更强的地形适应性,这是因为其每条腿能实现不同的动作,因而可以依靠腿的协调动作来保持机身平稳从而适应复杂地形,此外轮式结构的设计保证该机器人在松软、崎岖的地面上能以较高速度运动。
迄今为止,欧美等国已陆续研制出一系列具有昆虫运动特点的仿生机器人,其典型代表有: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研制的Robot Ⅲ、Robot Ⅳ,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 、UC Berkeley 和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 共同研制的RHex 仿生蟑螂机器人。
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路径规划研究第一章背景介绍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移动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成为自动化生产的重要标志,而轮式移动机器人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
其中,轮式移动机器人无疑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因为它具有灵活性高、适应性强、可靠性高、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自主导航、物流配送、空间探索等领域。
而轮式移动机器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运动控制和路径规划。
第二章运动控制技术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主要是通过电机驱动轮子的旋转,从而实现前进、后退、转弯等运动。
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其中,开环控制是最简单的控制方式,其原理是通过控制电机的电压和电流来控制电机的转速,从而实现轮子的旋转。
但是,开环控制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飞轮效应导致实际转速与设定转速有误差等问题。
相比之下,闭环控制更加精细,它是通过电机驱动轮子转动之后的编码器反馈信号进行控制,达到更加准确的控制目的。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还有一些先进的技术,比如说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等,这些技术能够根据不同的控制需求,实现更加高效的轮式移动机器人控制。
第三章路径规划技术路径规划是指在机器人行动过程中,根据实时传感器数据和目标位置信息,计算出机器人实现目标位置所需要的路径。
路径规划对于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导航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见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典型Dijkstra算法、A*算法等。
Dijkstra算法是最常见的路径规划算法之一,其主要思想是将图分为两个部分,设开始节点为起点,算法从起点开始访问与其直接相邻的节点,并选出一条当前最短的路径扩展到与它相邻的节点上,最终得到最短路径。
而A*算法则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它不仅考虑到最短路径,还考虑到到达目标点的优势。
该算法通过估算每个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距离来实现优化,从而得到以最短路径为基础的最优路径。
《多运动模态轮腿分离四足移动机器人动力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机器人已成为众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智能设备。
其中,四足移动机器人凭借其稳定、灵活以及多模态运动的特性,成为了众多研究的焦点。
本研究致力于对多运动模态轮腿分离四足移动机器人动力学进行研究,以提高其运动性能及适应性。
二、多运动模态轮腿分离四足移动机器人概述多运动模态轮腿分离四足移动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移动机器人,其特点在于具有轮式和腿式两种运动模态。
在平坦的地面上,机器人可以像传统轮式机器人一样快速移动;在复杂地形中,机器人则能像四足动物一样灵活移动。
这种特殊的结构设计,使机器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动力学模型构建为深入理解多运动模态轮腿分离四足移动机器人的运动特性,本研究首先构建了其动力学模型。
模型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并考虑了机器人的结构特点、关节动力学以及地形的动态影响。
在建模过程中,我们将机器人的运动分为垂直、水平以及旋转三个方向,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
四、动力学分析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动力学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了机器人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运动特性,包括平坦地面和复杂地形中的速度、加速度以及稳定性等。
其次,我们研究了机器人的关节动力学,包括关节的力矩、速度以及角度等参数对机器人运动的影响。
最后,我们还探讨了机器人的能量消耗问题,包括在不同运动模态下的能量消耗情况以及如何优化能量消耗等问题。
五、实验验证为验证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实验中,我们首先在平坦地面上测试了机器人的速度、加速度以及稳定性等性能指标;然后,在复杂地形中测试了机器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等性能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机器人的运动特性,并为后续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结论与展望本研究对多运动模态轮腿分离四足移动机器人的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多运动模态轮腿分离四足移动机器人动力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移动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其中,四足移动机器人因其良好的地形适应性、高稳定性和高机动性等特点,在军事、救援、勘探等复杂环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传统的四足机器人受限于结构与运动方式的限制,对于不同地形的适应能力还有待提高。
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多运动模态的轮腿分离四足移动机器人,并对其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多运动模态轮腿分离四足移动机器人概述本文所研究的四足移动机器人采用轮腿分离的结构设计,该设计可以根据实际地形变化调整自身的运动模态。
该机器人通过控制各组驱动腿的步态与轮腿的运动协调,以实现更高效的移动。
其优势在于能同时兼顾腿式行走和轮式运动的特点,对各种复杂地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三、动力学模型构建与分析针对该四足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我们构建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通过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和分析,可以研究机器人在不同运动模态下的动态行为,如静态稳定、动态步态调整等。
1. 静态稳定性的动力学分析首先,我们研究了机器人在不同地形的静态稳定性。
在腿式行走和轮式运动的模态下,通过计算支撑面和重心投影之间的关系,得出机器人保持静态稳定的条件。
通过动力学分析,我们可以对不同条件下的稳定范围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动态步态调整的动力学分析在动态环境中,机器人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步态以适应环境变化。
我们通过动力学模型对机器人的动态步态调整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驱动腿的关节力矩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分析,得出不同地形下机器人的最佳步态和调整策略。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机动性。
四、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为了验证本文所提的四足移动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我们进行了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
首先,在模拟环境中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了仿真实验,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新型轮腿式机器人的设计与仿真》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研究方向。
其中,轮腿式机器人因其独特的移动能力和适应性,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型轮腿式机器人的设计与仿真过程,包括其设计理念、结构特点、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建模以及仿真实验等内容。
二、设计理念与结构特点新型轮腿式机器人设计理念主要基于提高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移动性能。
结构上,该机器人采用轮腿结合的设计,使得机器人在平坦路面可以像传统轮式机器人一样快速移动,而在复杂地形则能像腿式机器人一样灵活适应。
此外,该机器人还具备较高的载重能力和较长的续航时间。
具体结构特点如下:1. 轮腿系统:采用高强度材料制成,具有较高的载重能力和抗冲击性能。
轮腿系统可根据地形自动切换,实现轮式和腿式的混合运动。
2. 动力系统:采用电动驱动,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和续航能力。
同时,配备有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测电池状态,优化能量使用。
3. 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器,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导航、路径规划、避障等功能。
4. 机械结构:整体结构紧凑、轻便,便于携带和运输。
三、运动学分析与动力学建模运动学分析是机器人设计的重要环节,对于轮腿式机器人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轮式和腿式的平滑切换以及两种运动模式下的稳定性和效率。
本部分将通过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分析其运动特性和性能指标。
动力学建模则是为了描述机器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力学行为。
通过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可以分析机器人在各种环境中的运动能力和承载能力。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新型轮腿式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过程,包括模型建立、方程求解以及仿真验证等内容。
四、仿真实验与分析仿真实验是验证机器人设计合理性和性能的重要手段。
本部分将利用专业的仿真软件,对新型轮腿式机器人进行仿真实验和分析。
1. 仿真环境搭建:根据实际环境,搭建仿真场景,包括平坦路面、复杂地形等。
轮式机器人的运动和原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轮式机器人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机器人类型,它可以在各种环境下进行移动和工作。
本文将介绍轮式机器人的运动和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机器人类型。
一、轮式机器人的基本结构轮式机器人的基本结构由底盘、轮子、电机、控制系统等组成。
底盘是机器人的主体结构,轮子则是机器人的移动部件,电机则为轮子提供动力,控制系统则负责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工作。
二、轮式机器人的运动方式轮式机器人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全向移动、差动移动和同步移动。
1、全向移动全向移动是指机器人可以在任何方向上移动,无需转向。
这种移动方式通常采用麦克纳姆轮或全向轮来实现。
麦克纳姆轮是一种特殊的轮子,它由多个小轮子组成,可以在不同方向上独立旋转,从而实现机器人的全向移动。
全向轮则是一种圆形轮子,它的周围装有多个小轮子,可以在不同方向上滚动,从而实现机器人的全向移动。
2、差动移动差动移动是指机器人通过不同速度的轮子来实现转向和移动。
这种移动方式通常采用两个或多个驱动轮和一个或多个从动轮来实现。
驱动轮通过电机驱动,可以分别控制其速度和方向,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转向和移动。
从动轮则跟随驱动轮的运动,帮助机器人保持平稳。
3、同步移动同步移动是指机器人的所有轮子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运动,从而实现机器人的移动。
这种移动方式通常采用四个或多个相同的轮子来实现。
所有轮子通过电机驱动,可以同时控制其速度和方向,从而实现机器人的同步移动。
三、轮式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轮式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主要由电机、轮子和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
电机为轮子提供动力,轮子则为机器人提供移动能力,控制系统则负责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工作。
1、电机轮式机器人通常采用直流电机或步进电机来驱动轮子。
直流电机可以通过改变电压和电流来控制其转速和转向,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运动。
步进电机则通过改变电流来控制其步进角度和转向,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运动。
科技信息0科教前沿02010年第23期000c∞(“巩+蚴-sin(O+Ol+蚴如∞(肌口I+蚴+fleos(O+Oi)+LcosO+以sin(O+Ol+80cos(O+Ol+母0拓in(口+pI删+llsin(O+01)+LsinO+rOO1由于在此过程中前臂末端与参考坐标系在z方向上相对速度为零.所以町得Prz=12(oJ+Ol+的sin(“岛+∞+f1∞+矾)sin(O+01)+/xosin0=0(4)若台阶高度车体速度和转角0,,巩的变化规律已知,则可以由式(4)得到车体转角0的运动规律,进而由式(3)推导出质心位置在这一阶段的运动规律。
2.2逆运动学分析轮腿式移动机器人在越障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其相应的运动可控馈,对心以一定的越障行为翻越障碍。
为了实现机器人平稳越障。
减轻震动,保证移动载体的稳定性,就要求在越障过程中,机器人要通过控制其可变的结构保持机体重心以低缓的方式平稳上升以越过障碍。
机器人通过安装在其机体上的外部传感器可以感知地形障碍的特征及大致参数。
当获知运动前方待翻越的地形障碍特征要素后,便可以规划相应平缓的机器人重心越障轨迹。
为了控制机器人以一定的位姿跟踪该莺心连续轨迹,需要根据此条件下所要求的车体质心的速度和方位来确定驱动轮的转速,以使得机器人顺利平稳的翻越障碍。
为此进行相应控制变鼍的逆向求解。
设机器人移动平台质心的佗置和方位角为(R只,0)T,速度为(%%铆7;后轮中心坐标系B的速度为(y两'I,。
∥)7,根据刚体运动原理,有…一『y毋1一『b1V=y—xePo=ly匠l+to×Ic(5)【埘J【0J由式(5)可得驱动轮的速度:[cosO-sinO0]『L—幽1『oo颤y—J6)-sinO(V:-∽)]G萨IsinOcosO0K—雠l=lsino(P厂讪)+co咧PI_戗)l(6)【001儿∞J【∞J由于驱动轮做纯滚动,则驱动轮转速为:ta口=cosO(Vf-tob)-sinO(V:..cac).∽由于在越障过程中前臂和地形发生作用时.前臂的末端与地形障碍保持接触的运动约束限制,此时前臂与地面的接触点在其自身坐标系的z方向上相对参考坐标系的速度为零.则有转角速度都是未知的,同时限于篇幅,所以仅以晚做匀速运动,求0。
一种轮腿式移动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中期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对机器人需求的日益增加,移动机器人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轮式移动机器人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然而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传统轮式结构的机器人无法胜任任务。
因此,我们采用轮腿式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实现一种适用于复杂地形的移动机器人。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轮腿式移动机器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 轮腿式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2. 轮腿的机械设计与动力学分析。
3. 机器人的电控系统设计,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
三、研究内容1. 轮腿式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轮腿式移动机器人的结构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底盘和腿部结构。
其中底盘主要是由电机、电池、控制电路等组成的。
底盘的设计需要考虑安装腿部结构的位置、机器人的自重、运动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
腿部结构设计需要考虑重心平衡、足部结构与地面摩擦系数、腿部材料强度等方面的问题。
2. 轮腿的机械设计与动力学分析轮腿的设计是整个机器人设计过程的关键,具有极高的设计难度。
我们采用了两个腿部结构,每个腿部结构有两个轮子和一个伸缩支架,伸缩支架能够伸缩,以承受机器人的重量。
同时,两个腿部结构能够通过伸缩、旋转等运动方式完成机器人的行走任务。
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主要包括轮子的转速、旋转半径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需要对机器人的轮子、伸缩支架、腿部等部件采用高强度材料,以保证机器人能够在多种复杂地形下行走。
3. 机器人的电控系统设计,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机器人的电控系统设计需要包括硬件电路和软件控制两部分。
硬件电路主要包括电池、电机、驱动器、传感器等部分,其中电机驱动器决定机器人的速度和转向,传感器用于感知环境信息等。
软件控制主要为机器人写控制程序,实现诸如前进、后退、左移、右移、转弯等基础运动。
四、研究计划本课题的设计周期为4个月,预计完成的工作内容如下:第1-2个月:研究轮腿式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腿部机械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等方面的问题。
《多运动模态轮腿分离四足移动机器人动力学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提升,四足移动机器人作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代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种机器人能够模仿真实生物的运动行为,实现高效、灵活的移动方式。
本文针对多运动模态轮腿分离四足移动机器人(以下简称“四足机器人”)的动力学进行研究,探讨其运动过程中的力学原理和性能表现。
二、多运动模态轮腿分离四足机器人的特点多运动模态轮腿分离四足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移动平台,其特点在于结合了轮式和腿式两种运动模态。
在平坦的地面上,机器人可以像传统轮式机器人一样快速移动;在复杂地形中,机器人则能够像四足动物一样灵活地行走。
这种结构使得四足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下都能表现出优秀的移动性能。
三、动力学模型构建为了研究四足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我们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动力学模型。
该模型包括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
其中,运动学模型描述了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姿态;动力学模型则描述了机器人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和力矩。
在构建动力学模型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机器人的结构、运动学参数、地面摩擦力、重力等因素。
此外,由于四足机器人具有复杂的运动模式,我们还需对轮式和腿式两种模态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别研究。
四、轮式模态动力学分析在轮式模态下,四足机器人的运动主要依赖于轮子的转动。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轮子的受力情况来研究机器人在这种模态下的动力学特性。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考虑轮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轮子的转动惯量、以及电机驱动等因素对机器人运动的影响。
五、腿式模态动力学分析在腿式模态下,四足机器人通过模拟生物的行走方式来实现移动。
我们需要分析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所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关节力矩等因素对机器人运动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机器人在不同地形下的适应性,如坡道、不平坦地面等。
六、实验验证与分析为了验证所构建的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我们进行了实验验证。
实验中,我们通过模拟不同环境下的运动场景,观察四足机器人的运动表现,并记录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