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8
史记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贡献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由司马迁所著,共分为十二本,包含了从上古时期到秦朝结束的历史内容。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认为史记对中国古代史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我对史记的研究心得。
首先,史记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贡献在于其丰富的史料和详实的记载。
史记中收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国家制度等内容,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采用了广泛的史料搜集和整理方法,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
这些史料的收录和整理,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其次,史记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贡献在于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历史观。
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相结合,使史书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史记中还体现了司马迁的历史观,即“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他认为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可以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并引导国家的发展。
这种历史观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本。
史记还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贡献在于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塑造。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既有赞扬,也有批评。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展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塑造,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使史书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此外,史记还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贡献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总结。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了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总结,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之,史记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它丰富的史料和详实的记载,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历史观,为后世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塑造,使史书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总结,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研究中国历史必以史记为宗,那么司马迁是如何写出史记的
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创作了《史记》,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做出了杰出贡献,承载起了中国历史文明的叙述者的重任。
司马迁的《史记》的整理,是用‘编撰法’将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形象一一梳理,以丰富的叙事技巧展现出来,充分表现出中国历史的形象,以及各种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状态,以及当时的社会习俗,以精炼的文字勾勒出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历程。
司马迁的叙述风格十分独特,文字简明、生动、传神,既体现了历史上发生的
大事,又写景咏史,也能彰显其对历史文化的敏感性和对史实的坚定实践。
司马迁注重文学风格和艺术形式,一方面把《史记》写得如精微诗般庄严,另一方面把历史形象呈现得活灵活现。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历史,而且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战
国时期的历史,其中有辛亥革命的烽烟,汉朝社会的宏观整体,楚汉争霸的时代景象,还有随着汉朝以及东汉和西汉交替时期的统治模式变化,以及贵族家族的活动轨迹。
司马迁编撰的《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叙事文学佳作,对于后代研究中国历
史大有裨益,也为中国历史学提供了一宝贵的参考资料,也加深了人们对古代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
司马谈立志修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令司马迁完成。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着手起草。
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江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
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
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
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述的宏愿。
近十年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研究综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史记》的文学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司马迁精心塑造了一大批人物形象,其中不乏有刺客这一群体,《刺客列传》就是他们的合传。
当今对《刺客列传》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角度也走向多元,整个研究工作走向纵深。
现就《刺客列传》研究现状做简单梳理。
一、刺客成因以及行刺原因探析从各个层面探析刺客成因及行刺原因,这是研究《刺客列传》较常见的一种角度。
其中曹继华的《刺客成因初探》,从环境及气质、变态贵族精神、原始复仇意识、英雄崇拜心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侠义刺客的形成原因。
另外,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刺杀原因,如黄莹等的《试析刺客行为的心理动机》对《刺客列传》进行分析。
刺客的心理动机主要是对亲和爱的看重,对尊严的渴望,对道义、名声呢及功业的执着追求。
又如《从豫让故事看其行刺的心理动机》,文章通过对豫让不懈的行刺行为的,可以看出其对忠诚的信仰、对自尊的渴望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也是支持其行刺行为的原因。
二、解读刺客的精神特点与思想观念从深层次研究刺客的独特之处,是一种进步。
作为刺客,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来展现自己,有精神的,更有思想观念上的的。
其中徐裕敏的《从《史记·刺客列传》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征》通过对刺客行为的分析,认为刺客有重义和好名两个重要的精神特征。
他们的精神内涵,不仅包括完成对他人的义务,而且包括对个人价值的积极肯定。
也有人从其它方面进行突破,如王涛《论先秦刺客的思想道德观与儒家传统》写到先秦刺客的行为,不仅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简单报恩,还蕴含着最初的“忠信”和“仁义”的思想道德观,其某些积极的方面对儒家传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解析刺客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研究文学文本常用的手法。
对此,唐红的《在文本解析中复活《史记》中的刺客形象》以文本为基础,从“基本人性”、“深层文化结构”和“特定历史环境”三个层次,将刺客形象层层剥离进行解析。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通史作者司马迁以史为鉴揭示出历史智慧的精髓包括悟出独特的
历史认知方式
史记是一部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史书,由司马迁所著。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全面准确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堪称中国古代史学文献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
通过对史记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所揭示出来的历史智慧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司马迁以“史为鉴”的观念贯穿了整个史记,意味着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司马迁一直强调“史官无偏私之义”,认为历史记录应该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记录,而不是主观的价值判断。
这也是历史学家们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
其次,司马迁在史记中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认知方式。
他在史书中采用“纪事本末体”和“列传体”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既有以年代为序的按时顺序记事法,也有以人物为主角的笔记体记事法。
这种双重记叙方式使史记更加具有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同时也为后来的历史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基础。
最后,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出了历史的智慧,他总结了中国古代历史中许多重要的道理和教训。
比如“贵贱不可相忘,上下不可相轻”,
“民胜君弱,贼至于国家灭亡”等,这些言论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启示作用,也对今天的社会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总之,史记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司马迁通过史书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和反思,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归纳,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动和思考。
史记中的司马迁如何通过历史研究对当时进行批判和反思在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司马迁的《史记》无疑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巨作。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著作不仅详尽地记载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更重要的是,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考证,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史记中司马迁如何通过历史研究对当时进行批判和反思。
首先,史记中司马迁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批判。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基于严格的事实考证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他既赞美了贤明之君,如夏禹、商汤等,也严厉地批判了昏暴之君,如桀纣。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揭示了他们的政治才能、品德和治国理念,以此进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其次,史记中司马迁通过重视历史事件的记载,进行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司马迁对于这些事件的记载,不仅考虑到了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些事件进行了客观的批判。
通过将这些事件的因果关系和社会影响进行剖析,司马迁对于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此外,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历史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他通过对历史文化现象的研究,揭示出了历史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司马迁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通过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观点和见解。
例如,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出了"为治史之法,要躬亲耳目所见闻,实录之"的方法,这就是他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批判和反思。
最后,史记中的司马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艺术化的再现,从而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和进行批判和反思。
史记中的记载不仅包括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还对历史人物的情感、思想和内心进行了深入描写。
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描写,司马迁使历史事件栩栩如生,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一、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其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
汉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写作《史记》,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
有著名散文《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为咏怀之作。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史记·太史公自序》);奉命出使西南;数次随武帝出游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2.《史记》的成书:1、客观条件:时代背景: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历史与时代的要求: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现一部通史。
帝王的重视: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2、主观条件:家庭的影响:“读万卷书”,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其父司马谈的学术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次漫游的经历:“行万里路”,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础。
著书过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祸”: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对社会、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的巨著。
3.关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体例、性质:(原名《太史公书》)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52万余字,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成。
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的创作与影响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的创作与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司马迁和他的巨著《史记》占据了重要地位。
《史记》是司马迁在东汉时期所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司马迁与《史记》的创作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影响。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背景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仲升,是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来自于一个知识家族,其父司马谈也是一位知名的史学家。
司马迁自幼聪慧,对历史学有浓厚的兴趣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在青年时期已显露出写作才能,但由于家族陷入政治纷争,司马迁被迫辗转各地。
二、《史记》的创作过程司马迁在成为一名官员后,开始着手创作《史记》。
他以前人所著的史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亲身经历,广泛收集历史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
司马迁笔耕不辍,历经数十年的时间将《史记》一书完稿。
他在创作过程中秉持了客观、真实的史学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三、《史记》的内容特点《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其中本纪对中国历代君王进行了年代顺序编写;表则是对历代君王的年号和重大事件进行了整理;书则是对历代诸侯国的史事进行了记录;世家是对重要家族的历史进行了记载;列传则是对各个历史人物进行了传记。
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结合,司马迁完成了一部以事例为主线的历史巨著,以史为鉴,警示后人。
四、《史记》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影响《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巨著,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史记》奠定了史书应以实事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历史的客观性,对史学史研究方法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史记》在文风上极具特色,司马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行文风格,使得整个史书既有严肃的学术性,又有通俗易懂的文艺性,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历史。
此外,《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
浅析司马迁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全文司马迁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人之典范。
观其一生,不论为官、做人抑或写文,始终坚守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
或许正因其才华与精神相辅相成、知识与人格交相辉映,才成就了他的宏篇巨著《史记》。
本文从司马迁生平着手,就其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进行浅析。
一、家庭出身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据司马迁所说,司马氏在虞夏和周朝均担任史官。
西汉时期出生的司马迁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指在家乡干农活。
后来父亲司马谈在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来到长安,可谓家境良好。
司马迁在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下刻苦攻读,“年十岁则诵古文”,并研习《左传》、《国语》等各类史籍,培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拜访过多位名师,曾向古文经学家孔安国请教《沿书》,向今文经学学者董仲舒请教公羊《春秋》。
做上太史令后更是借工作之机遍览皇家图书馆收藏的大量文史资料。
其丰富的学习与阅读经历,为其后来的《史记》创作打下了基础。
司马迁家族世代为史官,其任务就是记载帝王圣贤之言行,以及搜集整理天下之遗文古事,还有通过叙事论人为统治者提供借鉴资料。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想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书巨著。
他当上太史令后,搜集和阅读了大量史料,为修史做好大量准备工作。
然而由于其年事已高,要独修一部史著谈何容易,另外从时间、精力和才学各方面都已力不从心,故此他寄厚望于儿子司马迁,望他能实现这一人生宏愿。
虽然司马谈最终也未能完成夙愿而憾恨而卒。
然而其学术思想对司马迁的深远影响却是巨大的。
二、漫游经历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司马谈寄希望于司马迁后,加大了对其培养力度。
先让其“读万卷书”,接下来让其“行万里路”。
在他的鼓励下,20岁的司马迁就踏上了为期两年的全国漫游之旅。
后来证明这次漫游成为了司马迁《史记》创作的一次实地考察。
漫游途中,司马迁深入一线,亲自采――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使《史记》更具真实性和科学性。
此外,这次漫游还体现了《史记》的实录精神。
史记研究报告结论史记是我国古代史学名著,作者是司马迁,共记载了从上古到秦代的历史事件,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对史记进行深入研究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史记是一部客观真实的历史著作。
史记以史实为基础,力求做到真实客观,避免讳疾忌医。
司马迁不仅采用了大量历史资料,还亲自赴各地考察,实地考证,力求追求历史的真相。
因此,史记的史实性和真实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史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史记不仅仅是记载历史事件的一本官方历史,更是一部集历史学、文学、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著作。
史记笔法犀利,激发人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思想和人生哲理。
史记的深入研究对于解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古代社会文化以及启迪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史记是研究史学方法的范本和指导。
史记以纪实和史传形式来呈现历史事件,采用了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写作形式。
同时,史记中注重了事理之辨、成败之效、坏治之象等诸多历史观点和史学方法,对于后续历史学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史记在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史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故事、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等。
这些都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和学习对象,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并加深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史记作为我国古代史学名著,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通过研究史记,我们深入了解到史记的史实性和真实性,以及它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记录和传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同时,史记也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成为研究史学方法的范本。
史记不仅是一部客观真实的历史著作,更是一扇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展望未来的窗口。
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研究作者:郭其友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从大的方面讲,司马迁所处环境可分为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故司马迁所处环境对《史记》的影响应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又由于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了一些变更,所以其时代背景对《史记》的影响还可以进一步细划。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一、关于司马迁所处环境对《史记》的影响由于司马迁的活动生涯大致和汉武帝相始终,所以司马迁作《史记》的时代背景和汉武帝统治密不可分,以下几点均为史学界所公认:(1)经济上,西汉建国初的状况是“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平准书》)经济的繁荣不仅促进了汉政权的巩固,而且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为司马迁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削弱同姓王的措施,使封建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西汉王朝在政治上达到极盛。
同时,各种政治制度、等级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备起来,封建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在此基础上,汉武帝不但对内多所建树,而且对外连年用兵伐匈奴、征闽越、同西南夷、征朝鲜,并探险西域,大大扩展了西汉王朝的版图。
以上为汉武帝统治前期对司马迁作《史记》的影响,大多学者都考虑得较为周密,并对不同侧面进行补充。
关于汉武帝统治后期对司马迁作《史记》的影响,学术界普遍忽略,韩兆琦的论证较为精辟,现将其主要观点加以概括。
至武帝后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种儒既不代表孔丘,也不代表孟柯,它们是汉武帝专制统治下的一种特有产物,是熔铸先秦各家统治述于一炉的专门为汉武帝的独裁统治作粉饰、作辩护的东西,是最浅薄、最赤裸裸地为汉武帝政治服务的实用主义货色。
“儒”家的思想禁锢是其表,法家严刑酷法是其里,外儒内法,或儒学加酷吏,是汉武帝后期政治最本质的特征。
这种政治与汉武帝的对外发动战争,对内残酷掠夺相辅相成,恶性循环,愈演愈劣,直到民生凋敝,四海动摇,把整个国家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司马迁笔下的先秦诸子传记研究》篇一一、引言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如火如荼地发展,而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中国历史学的重要里程碑,对这一时期的诸子传记进行了详尽的记载。
本文将通过研究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先秦诸子传记,分析其思想内容、文学风格以及史学价值,以进一步揭示司马迁对先秦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司马迁的《史记》与先秦诸子传记《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录了上古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历史。
其中,先秦诸子传记是《史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家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
这些传记不仅记录了各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三、思想内容分析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的先秦诸子传记,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例如,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儒家注重仁爱、礼义,提倡仁政;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追求公平正义;法家则强调法治、中央集权。
司马迁通过这些传记,展示了他对各家思想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理解。
四、文学风格探究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运用了独特的文学手法。
他在描述各家思想家的生平事迹时,既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又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故事来展现人物形象。
此外,他还通过对比、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使传记更具文学性和可读性。
这些文学特点使得先秦诸子传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文学价值。
五、史学价值探讨司马迁的先秦诸子传记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首先,它们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
其次,这些传记反映了当时各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各家思想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最后,通过对这些传记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司马迁的史学观和思想倾向,从而更好地理解《史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六、结论通过对司马迁笔下的先秦诸子传记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各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这些传记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史学价值。
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也反映了司马迁的史学观和思想倾向。
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史记》的创作目录CONTENTS绪论《史记》的文学品格与历史意义司马迁其人《史记》的诞生与创作结论Part 1一、对《史记》这部巨著的尊崇和痴迷,从小就喜欢阅读历史,初中时期读完《史记》全文,对其中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非常有兴趣,想探究《史记》产生的背后的原因。
二、《史记》这部著作让我受益匪浅,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与思考,例如描写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使我学会如何坚忍不拔,如何能够居安思危;又如描写韩信的成长历程,以及人生遭遇,使我明白一个人应该审时度势,既要有才能,同时也要学会藏势;对范蠡的描写,使我认识到人生应该要有取舍等等,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故事,都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思考与启示。
三、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了解司马迁的人生历程,过去我们阅读《史记》,但对作者司马迁知之甚少,他为什么写这部著作,要表达什么,这也是我想深入探究的。
一、研究方法创新,为了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相关材料,本篇论文亦向多名专家学者访谈或咨询,包括北大、南大、复旦、南开等大学历史系学者,咨询司马迁以及《史记》创作方面的相关问题,并将相关思路融入论文写作之中。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针对司马迁的家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人生重大事件等角度,深入研究司马迁的成长历程,人生历程中对其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剖析司马迁写出《史记》的主要因素和动因。
三、研究角度创新,通过文史互证角度,阐述新的研究内容和思想,这篇论文既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也可以看到文学价值的应用与体现,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司马迁无疑是一位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创作的《史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历经时代洪流的考验,仍旧闪耀着它的独特价值和光芒。
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史记》的创作背景是了解司马迁其人和《史记》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亦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史记》中蕴含的智慧、经验和启示。
1.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其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
汉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写作《史记》,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
有著名散文《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为咏怀之作。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史记·太史公自序》);奉命出使西南;数次随武帝出游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2.《史记》的成书:1、客观条件:时代背景: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历史与时代的要求: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现一部通史。
帝王的重视: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2、主观条件:家庭的影响:“读万卷书”,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其父司马谈的学术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次漫游的经历:“行万里路”,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础。
著书过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祸”: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对社会、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的巨著。
3.关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体例、性质:(原名《太史公书》)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52万余字,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成。
这五种体例构成了《史记》的体系,被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就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史记》以十二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终,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大事纪;世家叙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或地域史;列传记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历史活动,是人物史;八书则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有专门史的性质。
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画。
2、司马迁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特殊的写作立场:特定的时代、广泛的游历、残酷的命运、对古老史官传统和先秦诸子理性态度的继承,作者确立了相对独立和批判的写作立场。
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史记》是一部批判性的而绝非歌颂性的著作。
3、《史记》的写作宗旨(目的):“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
特别是人物传记部分具有很高的价值,对后代的戏曲、小说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从史学和文学上肯定了他的文学性质和伟大成就司马迁(公元前145--87)字子长,龙门(陕西韩城)人,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16岁时即位,与司马迁相始终写《史记》重要三点:1、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祖先司马氏“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为汉武帝时期太史令,祖父司马喜——司马绎——司马昌——司马——司马错(与张仪同僚),并非全为史官。
司马谈很有学问,“学天官于唐都,受昌于杨河,习通论于黄子”。
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这与他博览群书有关系。
而且与他漫游祖国各地有关,曾三次出游。
三次出游,司马迁东到泰山封禅,西到陇西,北到内蒙,南至昆明,阻击踏遍黄河、长江、江流域。
(1)第一次20岁左右。
到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南、山东。
到过湖南沅、湘水(到过江西庐山)。
写出《屈原列传》,是保存最早的屈原资料,到过九巍山,舜埋葬之处;到过会稽山,探禹穴;到过山东曲阜,参观孔子庙堂;到过淮阴韩信故乡;大梁访察信陵君;到过徐州(当时楚汉相争战场)。
回来后任为郎中。
(2)第二次,汉武帝派他去西南,“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邓、、昆明”。
在这些地方真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对后来写列传大有帮助,如《西南夷列传》《货列传》,回来后父亲病重,赶回洛阳。
(3)第三次(公元前110年)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并“率师巡边”,到了呼和浩特、辽西碣石等地。
出游活动大大丰实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所到之处考察了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强棵,访问了各地的名胜古迹和旧故老,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从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为重要的是,他接触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体会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述《史记》和他的政治见解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3、遭李陵之祸: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带三万骑兵攻击匈奴,李陵带五千骑兵分头进攻匈奴,李陵兵步行30天到达蒙古与匈奴兵相遇,被匈奴三万兵包围,与敌交战,迁弩齐发,杀敌数千人,匈奴王大吃一惊,随即又调8万骑兵,众寡相差太悬殊,边战边走,战士死伤过半,被迫投降。
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食不甘味,让群臣共议,大臣门以为埋怨李陵,而司马迁却认为李陵不是真投降(通过平时李陵为人认为),而会找机会报答汉朝。
正好汉武帝问到司马迁,司马迁和盘说出,触怒汉武帝,因李广利是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故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有责怪李广利之意。
因此,汉武帝把司马迁打下狱,让人审理此案。
审案人严厉审问,并判重刑。
按照汉朝法律可拿钱来赎罪,而无钱,又无人为他说情,所以以宫刑论处。
这对司马迁精神上是极大摧残和耻辱,曾想到自杀,然而为了责任没死,他认为:“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因此决定忍辱苟活写《史记》。
从古代现任中各到启发,决心献身于自己的事业。
判处宫刑四年后司马迁大赦出狱,担任中书令。
司马迁遇祸后认识到世态炎凉。
著述《史记》的时代条件和要求秦朝以前中国社会一直是纷争、割据,至秦始皇时统一,然而都是十分短暂,汉武帝时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正式形成,各项具体法令制度建立起来了。
对以往历史作全面总结的要求也提出来了,司马谈临终对司马迁的遗嘱可看成是时代要求的体现时代条件:汉武帝比较重视文化上建树,“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
这种情况下,一种新体裁著作应当时要求产生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这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司马迁写《史记》自诩很高,自己称为孔子第二,《史记》成为第二部《春秋》。
从这意义上《史记》既是他的天才独创,又是时代产物。
二、《史记》的思想内容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和年间(公元前104年左右)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52万字的巨著。
全书共130篇,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构成。
清朝学者赵翼说:“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是表以采时事,八书以评制度,列传以人物”。
本纪:是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政绩。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记事。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是先秦和诸侯国和汉朝有功之臣的传记。
列传:是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是记载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五种体例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构成《史记》全书的完整的体系。
《史记》开始称为《太史公书》,三国以后始称《史记》,为何叫《史记》?——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古者有史记言,古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司马迁兼之,故谓之《史记》”。
《史记》有三家注解:刘宋裴《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2、《史记》的思想倾向1、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史记》市一部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传记文学名著,司马迁在《史记》中批评了当时所谓占星术、望气术、鬼神之传、相信迷信神仙的思想。
“八海求神仙,终无有”。
《封禅书》记新平以望见上,说长安东北有神气称五彩,《史记》说新平可言会神者皆作也。
2、嘲讽了汉朝统治者鼓吹的天人感应说、君权神授说。
天人感应:违反上天意旨,天灾异警告(董仲舒)(司马迁主张天人相分)。
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司马迁表示怀疑“天道”,在《伯夷列传》中认为伯夷、叔齐二人品德高尚都饿死深山,所以作者认为常常是善人恶报,恶人得善报,品行不端正的人飞黄腾达。
反之,则遭祸害。
因此“余甚惑焉”。
这不仅表现历史家思想复杂性,也表现进步思想。
3、基本的历史观(1)能自觉总结、研究经济问题。
《平淮书》记载各地区经济情况;《河渠书》记载夏禹以来水利工作;《货殖列传》详细描述当时各地生产情况和交易情况。
还记载了一些发财致富的布衣匹夫,从而为中国历史学树立了经济活动的优良传统。
“凡编户之民,富什相什则卑下之,佰则畏惮之,仟则役,万则仆。
此物之理也。
”指出经济财富与人的社会地位关系。
经济与道德礼节关系:“礼生于有而废无”。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则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重视人民群众和下层社会力量,承认官逼民反的合理性。
司马迁评陈涉起义“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
把陈涉与汤、武相提并论,并把陈涉列为世家,表示尊敬,以爱护的声调给予同情,这作为封建史学家可谓难能可贵。
《游侠列传》记载中、下层人物,记载救人之危、解人之难的侠义之士。
人们把希望寄托于循吏,又往往失望。
侠义之士往往同情弱者,反抗强暴,是人民的力量和希望,也表明作者的思想是朝下的。
《酷吏列传》记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大群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兵库,释死罪,缚辱即太守、都尉,杀二千石……”记载农民起义,可认为司马迁同情人民起义,承认官逼民反的合理性。
(3)作者重视整体、重视发展变化的观点,辩护华夏统一,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示历史观念与董仲舒不同。
董:天不变,道也不变。
迁:历史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
董: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迁:对吴起、商鞅变法给予肯定。
称商鞅“居五年,秦国实强”“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肯定他的政绩是因为他的变革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史记》还叙述了其他少数民族历史。
如:《朝鲜列传》《大宛列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记载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及他们和中国的关系。
后来这些少数民族逐渐加入汉族人民生活范围,使他们政治、经济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