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生活的环境_导学案(新模板)

细胞生活的环境_导学案(新模板)

细胞生活的环境_导学案(新模板)
细胞生活的环境_导学案(新模板)

叶县高中高二生物导学案

撰稿人_______ 审稿人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编号

【课题】1.1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重点】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课前预习导学】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CD体液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体液的组成: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___ ) _______

(2)内环境

①内环境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内环境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各种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 ,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

内环境是 _________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 ,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

的内环境是 _________ 。

2.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组成:

(约90%

(J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______ )

血浆

(约10%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_________ 三个方面。

(1)渗透压

①定义:

溶液渗透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与渗透压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 _______ ,PH为_____________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 等离子有关。

(3)体温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___ 左右。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____________ 由外环境提供,同时产生的____________ 又必须排出体外,

但细胞并没有和外界直接接触,必须通过内环境的中介作用。

【预习自测】

1.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

A.组织液 B .内环境C .血浆D .淋巴

2.对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 B ?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D .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3.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A.淋巴液 B .组织液C .血浆D .唾液

4?手脚皮肤磨出的水泡,其中浅黄色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 ,它来源于_________ 。

A.组织液 B .血浆C .淋巴 D .血清

5.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 02、CG、血红蛋白、H B .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0

C.纤维蛋白原、Ca 2十载体 D . Na +

、HP/、葡萄糖、氨基酸 6 ?人体皮肤表皮细胞获得 O 是直接从 A.

周围的空气中得到 B .周围的水中得到

C.组织液中得到

D

?血浆中得到

7.脂类物质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开始,一直到被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 内环境是 ①血浆

②淋巴

③组织液 A. ②①③

B .③②①

C .①③ D.③②①③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A.血浆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和组织液 D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

1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提示:不同点从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生活于其中 的细胞种类、所含

的化学成分来比较)

典例: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 ②③

C.②④

D.

①③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是指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也叫细胞外液。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而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

3?阅读课本P 3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图示表示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典例: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关系,正确的是

( )

、特巴/ '谦巴/

A

B

网減一飜

' 誹巴/

内槪

C D

答案 D

根据内环境的定义可知, 淋巴和组织液。

解析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互相渗透。毛细淋巴管是一种壁薄而末端封闭的盲管,只有一部分组织液可单向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再由左右锁骨下

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4?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典例: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

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 .淋巴减少

答案C

解析毛细血管壁在正常情况下,只允许水、无机盐、葡萄糖等小分子透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但当毛细血管壁受过敏反应的影响,通透性增加时,血管内的大分子

蛋白质也能透出,进入细胞间隙,因此组织液的浓度就会增加,渗透压升高,水渗出增多,导致组织液增加。

知识点二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其作用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典例:下列关于人体剧烈运动后,内环境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剧烈运动后,体温会明显上升,是由于产热过多

B .剧烈运动后,人体内乳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C.剧烈运动后,会导致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

D .由于营养物质被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明显下降

答案B

解析剧烈运动消耗了营养物质,产生了乳酸和大量热量,使血浆中乳酸含量上升,由于存在HCO「HPO2—等离子会与乳酸中和,使乳酸含量继而下降,pH变化很小;产热增

加,同时会以出汗等形式散热,体温变化不明显;排汗失水,会使血浆渗透压略有上升。

知识点三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1、请你画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概念图

典例:如图是体液各组成成分关系图解,据图回答(图中数字为该液体占体重的百分比):

⑴C、D液体可分别称为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和B液体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组织中的完成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液体中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和消化道排出体外的。

答案⑴细胞内液淋巴⑵毛细血管壁(3)自由扩散(渗透)(4)肾、汗腺、肺

解析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壁实现。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

分交换是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方式实现的。血浆中的水分排出体外的方式主要是排尿、出汗、呼气和排大便(消化液中的部分水分),由于题干中出现了消化道,从对称性考虑, 所以应答:肾、汗腺、肺。

【课堂检测】

1 ?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C ?二氧化碳和氧D ?乙酰胆碱

2?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A. 3 8. 5 C. 6 D. 10

3?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

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A.碳酸氢钠 B ?碳酸 C ?三磷酸腺苷 D ?钾离子

4.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V细胞内液

D. 血浆V组织液=细胞内液

5 ?如图所示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______________ B液为 ______________, C液为_________ ,D液为。三者共同构成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 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

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______________ 浓度升高,导致__________ 病的发生。

【学后反思】

基础训练1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A.细胞内液 B .组织液

C.细胞外液 D

2.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壁的肌细胞,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A血浆 B .组织液

C.淋巴 D .小肠腔

4.人体成熟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A.细胞内液 B .血浆

C.淋巴

D. 组织液

5.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小

B.人体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

C.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HP O「反应

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

6.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血浆

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结构①和结构②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 长期营养不良会使 C 液减少

C. ③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

D.

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可在

A 液中进行

7.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 反

应,其中有(

A.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 酶的合成

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 A B 、C D 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

的是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③可进入A B D ①②③④组成体液,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 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

B 产生的废物和 CQ 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淋巴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③组织液大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 A.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下列有关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方面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Na *和C

「浓度

正常人的血浆呈强酸性

生物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C 左右

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内环境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O 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 4层生物膜

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右图为小肠绒毛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9.

) ②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由小肠吸收来

④淋巴循环的终点是左右锁骨下静脉血

10.

A.

B. C. D. 11 .

A. B. C. D. 12 13.

外丼坏境

a B

■nab- fi -Th

A.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D.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3内一样多

14?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________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________________ 层生物膜才能被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和③

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引起③增多的实例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多的物质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_____ 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 物质。

(7)①内酶促反应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

15、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的食物经①④到组织细胞中利用,主要依赖的系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经过②④⑤能实现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主要依赖的系统是 ____ ;内环境其理化性质如等保持相对稳定性。

(2)图中的③主要是指__________ 。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用简明短语归纳出内环境在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人体内环境主要指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

2、答案D

解析"水泡”中的液体为组织液,其去向为血浆和淋巴。

3、答案B

解析小肠壁的肌细胞周围是组织液,并且绝大多数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都是组织液。

4、答案B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

5、答案C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中血浆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大;当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会使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进而使血浆渗透压

下降;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为Na*和Cl_。

6、答案C

解析图中A液是血浆,B液是淋巴,C液是组织液。长期营养不良,血浆浓度降低,会使C液(组织液)增多;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CQ可以形成HzCQ,作为缓冲物质维持血浆pH的稳定;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是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7、答案D

解析人体内的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液体环境,又叫做内环境。 A 项中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是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项中酶的合成是在细胞

内完成的;C项丙酮酸氧化分解生成CQ和水是在线粒体内发生的,不属于内环境范畴; D 项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内环境中。

8、答案C

解析本题易误选A,认为组织液不会进入血细胞。实际上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组织液中的成分可以进入血浆后,再进入血细胞中。由题干和图中信息可知,图中①是淋巴、

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A、B C、D表示的结构依次是毛细淋巴管、组织

细胞、毛细血管、血细胞。尿素是小分子,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毛细血管壁由③组织液进入④血浆,故C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由肝脏合成,小肠通常不直接吸收蛋白质,因其是大分子物质;组织液只有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

10、答案A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11、答案A

解析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代谢产物增加时,就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促进组织液的生成。由于淋巴是组织液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的,且单向汇入血液循环,所以随组

织液的增加,淋巴的生成也增加。

12、12、答案A

解析代谢废物的排出是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等途径完成的,其中③是主要

的途径;O离开红细胞要经过1层生物膜,然后通过单层毛细血管壁需经过2层生物膜,再

进入组织细胞又通过1层生物膜,但选项中最终到达的部位是“发挥作用的部位”一一具双层生物膜的细胞器线粒体,所以至少需经过6层生物膜;单细胞生物的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不用通过内环境这一

媒介。

13、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1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4为组织液,5为毛细淋巴管,2为红细胞,3为血浆。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主动运输;3是血浆,正常情况下,渗透压均高于4,只有当4渗透压高于3时,才会出现组织水肿;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比3的少。

14、答案(1)②③(2)自由扩散6三(3)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4)血浆蛋白减少、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毛细淋巴管堵塞、肾

小球肾炎(5)二氧化碳、尿素等(6)7.35?7.45 缓冲(7)适宜的温度pH

15、[答案](1)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渗透压、温度、酸碱度

(2)泌尿系统

(3)氧气、养料二氧化碳、代谢废物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识图。图中①②③依次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④、

⑤分别是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物质,由内环境进入细胞的是氧气和养料,细胞产生后进

入内环境的是二氧化碳及其他代谢废物。图示可见内环境对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起到桥梁或媒介的作用。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案(发给学生)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_________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细胞的生活导学案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学习目标】 1.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描述细胞质中能量转换器。 3.理解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预习我先知】 任务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阅读P50-52,完成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组成细胞的物质 请你完成下面细胞内的物质组成图,并且简要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知识点二: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有什么功能?它能允许所有的物质进出细胞吗? 把细胞内产生的排到细胞外。细胞膜能进出。

知识点三: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1)能量的形式有,,等,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知识点四: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 (2)植物细胞能量转换器有,动物细胞能量转换器有。 (3)叶绿体将能转化为能;线粒体将能转化为能。 任务二:细胞核是控制中心。(阅读P52-54,重点解读“小羊多莉的身世”)1、根据课本中“小羊多莉的身世”这段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小羊多莉有几位妈妈?。发育成小羊多莉的卵细胞的细胞核来自于妈妈。细胞的其他部分来自于妈妈,卵细胞 在妈妈的子宫中发育。生出来的小羊多莉几乎跟妈妈一模一样。 (2)小羊多莉为什么会像这位妈妈呢? (3 (4)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预习我检测】 1、在草原上,一群牛正专注的吃草,牛与草内的能量转换器分别是() A、线粒体,叶绿体和线粒体 B、叶绿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C、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 D、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 2、在植物细胞中可以将太阳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且释放出氧气的结构是() A.线粒体 B.叶绿体 C.细胞核 D.细胞膜 3、细胞内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下列结构与功能连接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叶绿体—使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C.线粒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细胞核—保护细胞内部 4、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中的()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细胞质 5、阅读教材P53-54,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案(含答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 (1)概念: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2)成分: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3)内环境各种成分示意图 (3)细胞外液的化学组成 ①血浆中含90%为,其余10%为,,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各种、、等。 ②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比较: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2、内环境 (1)定义: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等。(2)体内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1)渗透压: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对水的吸引力越,溶液渗透压越。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来源于和。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pH):正常人的血浆近,pH为,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巩固练习】 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 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 D.血液 2.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3.血浆中水的来源是()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4.下列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叙述错误 ..的是()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B.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C.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D.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5.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 B.K+C.Na+ D.Ca2+ 6.在下列物质中,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7.红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生活与哲学学案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导学案 【基础知识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大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知识拓展】 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合作探究】 活动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8页虚框材料,并结合课本18—20页相关内容分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中叶?(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偶然的吗?) 2、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活动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0页虚框及课本20—21页相关知识,分析: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局具有局限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当堂达标】 要求:限时5分钟内独立完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B.德国古典哲学 C.黑格尔的唯物主义D.费尔巴哈的辩证法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

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区别是 ①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②旧哲学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辩证法③旧哲学只是说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④旧哲学一般代表剥削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随着时代的转化、实践的深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增添新的内容,以新的理论观点、理论体系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 B.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D.历史的观点[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635180315.html,] 5.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科学发展观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的丰富和发展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③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④是哲学发展的巅峰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课后练习】 要求:限定时间5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说明 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③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中的科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器”之用:无一技之长,而有万技之长;无一专之能,而有万专之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用、能用的,只有在用中才能显示其作用。上述观

导学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 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带答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目标导读] 1.阅读教材,能用概念图描述内环境的组成。 2.通过分析教材资料,结合生活实例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结合教材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重难点击] 1.内环境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2.内环境在细胞和外界环境物质交换中的作用。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及比例 2.内环境 (1)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 (3)作用:是生活的直接环境。 问题探究 1.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属于内环境吗? 2.汗液、泪液、唾液和尿液属于细胞外液吗?为什么? 3.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中的成分吗? 4.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 ③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 ④血细胞d.组织液 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 【活学活用】

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 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一题多变 结合上图回答: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液体是③细胞内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 (2)②中的水分可以进入________中(填序号)。 (3)给病人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4)②与①从化学成分上看,最大的差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③为细胞内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④为淋巴 B.血红蛋白存在于②中 C.①比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②→④过程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1)血浆的主要成分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3)本质:是一种,类似于海水。 2.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渗透压 概念渗透压是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与溶质微粒 的关系 影响因素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②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决定作用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一单元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 编号:308001 责任人:严永红 学号:班级:姓名: 一、2015年高考考纲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9个考点)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哲学与时代精神(新增)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课堂导学 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梳理】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和对世界的。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与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的总的和根本。 ②世界观都有,是的、的、的。 哲学是关于的学问,哲学是化、化的世界观。 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 图示: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比较世界观哲学 区别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形成形成,人人都有形成,人人都有 特点的、的化化的 联系①研究对象都是整个。 ②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认 为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①方法论的含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要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图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比较世界观方法论 区别:含义不同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 根本观点。 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 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要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特别提醒】 (1)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也不能说后者决定前者。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两者的统一。 (3)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4)哲学史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5)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跟踪训练】 1、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2、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与总结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D、哲学很神秘且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三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B、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哲学不仅教给人们怎样去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教给人们怎样去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以上材料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C.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D.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中的最后一节内容。也就是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之后,知道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后的一节。在统观初中生物学教材,并结合自己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一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初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完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初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细胞的生活》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有机物、无机物、细胞膜的作用、能量转换器、受精卵、遗传信息等,这几乎是整个初中生物学内容的概述。鉴于此,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现在学习《细胞的生活》内容,只能做到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就像一个电视剧的序幕,精彩的、主要的情节会在今后的节次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比如,叶绿体和线粒体如何转换能量,受精卵怎样将遗传信息代代相传等。而本节的教学活动只是让学生认识、知道这些概念而已。 《细胞的生活》由两个主要内容组成:(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教学中我将它们划分为三个部分:(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2)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学生接受困难主要有三点:(1)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分类。(2)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作用。(3)遗传物质。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对本节教学内容设计了导学案,并辅之以课件。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从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来复习引入。 让学生观察图片,完成动物、植物细胞异同点的两道选择题,来达到强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一二级概念。 教学中的第一部分“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0页的内容,知道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并尝试区分哪些是有机物,哪些是无机物。这是学生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至于什么是有机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案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学案1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2020年8月20日 〖基础知识梳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等 2、(1)血浆 A.定义:血液中除外的液体。 B.作用:是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 A.定义:存在于的液体,又叫。 B.生成:它主要由血浆通过渗出到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 C.作用: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因此组织液是体内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 A.定义: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 B.生成:由一部分经进入而形成的。 C.回流:经由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汇入中。 3、三者之间的关系 4、内环境: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等。〖练一练〗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 a.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 b.组织液、淋巴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c.淋巴、血浆 ④血细胞 d.组织液 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e.血浆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中含90%为,其余10%为、,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各种、、等。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比较: a相同点: ①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②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③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b不同点: ①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②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 ③所含的化学成分含量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1)渗透压 ①概念: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 ②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溶质微粒数目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 越多 越少 ③决定血浆渗透压的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2)酸碱度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的作用)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的。细胞不仅依赖于,也参与了的形成和维持。 〖合作探究一〗下列物质中哪些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并说明原因。 ①纤维蛋白原②尿素③呼吸酶④消化酶⑤血红蛋白⑥胰岛素

细胞生活的环境 导学案新模板

. 学案生物导叶县高中高二 编号审稿人时间撰稿人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题】1.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学习目标】1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学习重点】1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学习难点】【课前预习导学.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 (1)体液1○体液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液的组成: _______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体液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________ (2)内环境 1内环境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环境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种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专业资料. . ,淋,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内环境是________ ________。的内环境是2.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的组成:(1 ________(约90%)________ 血浆________ (约10%) ________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七年级历史(上)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②、两个原 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 三、学习过程: 1、请快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 ①、河姆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河 姆渡原始居民能种植,用工具耕作,能养,能 饮水,能制器、器、器,住式房屋。 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半坡 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普遍使用,用工具耕作,能养,用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住式房屋。 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了。 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的 农作物和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友情提示: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

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讨论:https://www.doczj.com/doc/635180315.html,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 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五、合作研究: 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六、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升: 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七、自主测我最棒: 1、成下列表格: 2、今天这篇课文,你能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 献吗?

高中生物 1.1.1 细胞生活的环境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1.1.1 细胞生活的环境导学案新人教 版必修3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在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做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XXXXX: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 XXXXX: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 XXXXX: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新知】 学习任务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自主学习活动1:通过阅读教材P2-P3,明确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含义及细胞外液的组成,并用文字和箭头标示出它们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向。活动2:写出下列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1)组织细胞:(2)血细胞: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4)毛细血管壁细胞: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自学检测 1、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 2、右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1)填出各标号所指液体的名称:① ,② ,③ ,④ 。(2)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填标号)。 (3)图中④内物质来自 。学习任务二

细胞外液的成分自主学习活动1:阅读教材P4,了解血浆的化学组成,区分组织液、血浆、淋巴成分的异同。活动2:判断下列物质或反应是否存在或发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①葡萄糖()②原尿中的尿素()③血红蛋白()④呼吸氧化酶()⑤抗体()⑥汗液()⑦泪液()⑧血液()⑨消化液()⑩ Na+()乳酸()受精作用()抗体的合成()自学检测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钙离子 B、葡萄糖 C、呼吸酶 D、血浆蛋白 4、下列物质中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组合是()①消化酶②抗体③维生素④血浆蛋白⑤SO2-4⑥O2 ⑦血红蛋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⑥⑦ 5、下列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疾病是() A、浮肿 B、手足抽搐

生活与哲学学案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基础知识梳理】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从创造的角度来看 1、为什么说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2、为什么说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是从实现的客观角度来看的 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2、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三、怎样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是从实现的主观角度来看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 探究一: 公安一级英雄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多位亲人在地震中不幸难,但她依然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她表示要用救助他人来告慰亲人。她说:“孩子没有了,我们爱其他的人吧。纪念的最好方式,就是和活着的人一起战斗。”由于几天的劳累过度,被送到了医院,但一醒过来,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点。 1)材料中蒋敏的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人生价值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 3)如果我们要拥有幸福的人生,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探究二: 材料一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他死后,崔钰作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并指出他是良马,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 材料二: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材料三:中央台《聚焦80后》:80后的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后,80后的人多数是独生子女,人们都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自私、任性、责任心弱个性张扬…在四川灾区,在奥运赛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无私、坚强、乐观、奉献。80后的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创属于于自己的未来! 阅读材料合作探究问题: (1)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2)雷锋同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3)结合材料三谈一谈,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个性发展? 探究三: 材料一: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的翟志刚被授予“航天英雄”的光荣称号。谁又能想到从神五到神六,“人气”极高的他两次入选梯队,却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但他并没有消沉下去,他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从思想上、心理上、技术上时时做好准备。时刻在向人类生理的极限挑战,在磨练中摔打自己,锤炼自己的勇气。翟志刚终于在第三次入选载人航天任务梯队,最终登上飞向太空的“神舟”。 材料二: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

细胞的生活导学案(七)

2

1 、下列不属于有机物的是A、糖类 B、水 C、蛋白质 D、核酸() 2、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A、水 B、糖类 C、蛋白质 D、无机盐() 3、山羊体内的能量转换器是() A、细胞核 B、叶绿体 C、线粒体和叶绿体 D、线粒体 4、一个动物细胞中,能够让糖类物质进入细胞而将二氧化碳排出并阻挡在细胞之外的细胞结构是:A、细胞质 B、细胞壁 C、细胞膜 D、液泡() 5、①细胞质②叶绿体③线粒体④液泡中,柳树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能量有不同的形式,食物中的能量属于() A、光能 B、动能 C、化学能 D、热能 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亲代传给子代的是()A营养物质 B遗传物质 C细胞质 D细胞膜 8、细胞中的线粒体对生物体的意义是() A.能够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 B. 能够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 C.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D. 能够合成有机物() 9、小羊多莉,长得几乎与它的供核母亲一样,这说明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A细胞质中 B细胞膜中 C细胞核中 D营养物质中 10、识图题: (1)细胞能进行能量的转变。植物叶片 细胞中含有[ ] ,其中的 能够吸收。 叶绿体将转变成,储 存在它所制造的中。 (2)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 有[ ] 。使这些有机物与 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 成和,同时将有机物 中的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3)能控制物质进出的是[ ]___________。 (4)试指出其他两个结构[A]________ __; [C]_____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 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学案和课堂检测设计1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总第课时) 使用人: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7~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2、自己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三、拓展延伸: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农耕河姆与半坡、定居长江与黄河, 培育水稻与粟米、农畜陶纺有分工。

自评检测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②磨制的石刀、石 斧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③、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 【当堂反思】:

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1)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一课时) 王唯教学目标: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重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难点: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自主学习部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等 (1)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的液体,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2、内环境 (1)定义: 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人体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3、溶液渗透压: 4、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

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_________含量很少。 合作探究部分: 1、细胞外液组成成分间的关系(用箭头和文字画出) 2、根据内环境组成及理化性质解释劣质奶粉造成大头娃娃 3、关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 ①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成分最大的差异是? ②细胞外液中哪些离子的含量明显更多?有什么作用? ③血浆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三、典例: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呼吸酶;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 四、自我检测: 1.下列有关人体内的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生活与哲学学案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基础知识梳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二者含义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发现的意义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 活动一 材料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指出了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

略基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材料二: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人称这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次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 (1)请分析材料一包括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经过30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 活动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1)你能从材料中看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是什么吗?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规律? 活动三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1)材料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实现的? 【当堂达标】 要求:限时5分钟内独立完成 1.时下,“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等诙谐的词语出现在公众面前,这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A.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主观臆造的联系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