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病
- 格式:ppt
- 大小:7.45 MB
- 文档页数:74
什么是免疫缺陷病(HIV)免疫缺陷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HIV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播,感染人的阳性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
一、HIV的传播途径1. 性传播:HIV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包括男性与男性之间的性行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性行为以及性工作者与顾客之间的性行为。
其中,不使用安全套、存在性伴侣多、有性传染病等因素都会增加HIV的传播风险。
2. 血液传播:通过共用注射器或针头、输血、血液制品感染等方式传播。
注射毒品、非法采血、接受过输血或血液制品治疗、无辨认器官移植等都可能导致HIV感染。
3. 垂直传播:指母婴传播,即孕妇感染HIV后,通过分娩或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未接受过艾滋病母婴阻断措施的孕妇感染HIV,生育时没有采取措施则传给胎儿的机会非常高。
二、HIV的病理过程HIV感染后,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免疫系统中的CD4+T细胞,逐渐破坏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
通常,艾滋病是HIV感染晚期的结果,也是免疫系统受损的严重后果。
三、HIV的早期症状HIV感染的早期症状可能会被人们忽视,这也是HIV传播的一大隐患。
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淋巴结肿大、乏力、厌食、体重减轻等,这些症状并不特异,易被认为是一般的感冒或病毒性感染,被误解为普通疾病,因此容易延误诊断。
四、HIV的预防与治疗1. 预防措施:正确使用安全套、坚持单一性伴侣、减少性伴侣、不共用注射器与针头、定期进行HIV检测以及艾滋病母婴阻断措施等均是防止HIV感染的重要措施。
2. 抗病毒治疗:目前,抗病毒治疗是控制HIV感染的有效手段,包括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反转录酶抑制剂、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等)和蛋白酶抑制剂等。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由于免疫系统中任何一方缺乏或功能不全导致的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性障碍,称为免疫缺陷,由此而导致的临床症状称为免疫缺陷病。
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
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因素,使免疫系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不同部位受损所致的免疫缺陷病,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其中大多数与血细胞分化和发育有关,多发病于婴幼儿期,严重者导致死亡。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种类很多,常分为抗体缺陷、补体缺陷、吞噬功能缺陷、联合缺陷、T细胞缺陷等。
因其他疾病和因素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称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如感染、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紊乱、免疫增生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
在肿瘤及器官移植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亦可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病患者不能发挥正常的免疫应答和防御功能,临床上常有多种表现:(1)感染,反复感染是免疫缺陷病最重要和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死于不可控制的感染。
(2)肿瘤,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常人高出100~300倍;由于肾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而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常人高出100倍。
(3)变态反应,由于免疫功能失调,免疫缺陷病患者中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比正常人高。
(4)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功能障碍、失调,常同时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从临床情况观察,继发性免疫缺陷多发生在老年人,均为暂时性的,消除原始病因后,大多数能逐渐恢复。
但严重者,如电离辐射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有时可造成不可恢复的免疫缺陷。
一、概述(一)概念免疫缺陷病(immunodificiency disease, IDD)是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涉及到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转导的缺陷。
(二)IDD的分类1. 按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IDD)2. 根据累及免疫细胞和成分不同可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
(三)IDD的一般特征1. 感染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是免疫缺陷最主要、最常见、最严重的表现和后果,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体液免疫缺陷者感染常由化脓性细菌引起。
细胞免疫缺陷者感染则以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及原虫多见。
而且免疫缺陷者常发生条件致病菌的感染。
2. 恶性肿瘤原发性免疫缺陷尤以T细胞免疫缺陷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100~300倍。
3. 伴发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者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高达14%,尤以原发性免疫缺陷者显著,以系统性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恶性贫血为多见。
4. 多系统受累和症状多变性。
5. 遗传倾向性多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遗传倾向性,约1/3为常染色体遗传,1/5为性染色体遗传。
15岁以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80%以上为男性。
6. 发病年龄50%以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从婴幼儿开始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重,治疗难度越大。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是由于先天性(多为遗传性)发育缺陷而导致的免疫功能不全。
(一)B细胞缺陷性疾病1. 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亦称Bruton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是最常见的先天性B细胞缺陷病,多见于男性婴幼儿。
该病因B细胞的信号转导分子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缺陷所致。
该病特点为血液及淋巴组织中B细胞数目减少或缺失。
第十九章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是由于遗传因素或其他多种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伤而导致的免疫成分缺失、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病症。
IDD按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AIDD)两大类。
IDD的临床表现多样,其共同特点为:①反复、慢性和难以控制的感染,感染的性质与缺陷类型有关。
例如,体液免疫缺陷和吞噬细胞、补体缺陷时,以化脓性细菌感染为主;细胞免疫缺陷时,主要是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感染。
②常伴发自身免疫、超敏反应和炎症性疾病。
免疫缺陷病患者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率高达14%。
③易发生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④多数PIDD有遗传倾向。
第一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又称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congenita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CIDD),是由于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而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常见于婴幼儿。
迄今共发现200多种PIDD,其中150余种已明确致病基因。
2011年WHO和国际免疫协会(IUIS)联合组织会议将PIDD分为八大类,即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其他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免疫失调性疾病;吞噬细胞数量、功能先天性缺陷;天然免疫缺陷;自身炎性反应性疾病和补体缺陷。
一、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CID)是源自骨髓干细胞的T、B细胞发育障碍或缺乏细胞间相互作用所致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
T细胞缺陷、B细胞正常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T-B+SCID)T-B+SCID患者的血液中T细胞显著减少,NK细胞减少或正常,B细胞数量正常或升高但血清Ig降低。